桓温姿貌伟岸,豪迈爽朗。迎娶晋明帝长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出任琅琊太守。之后参与庾翼北伐,迁徐州刺史。庾翼死后,桓温被任命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1][2][3]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冬月,桓温率军西征平定蜀地。永和四年(348年),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温上书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朝中大权尽归桓温手中。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苻健。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北伐姚襄,收复洛阳。[4]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桓温实施庚戌土断。晋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前燕,桓温败战于襄邑,死伤三万人。桓温在朝中地位有所下降。[5][1][2][3]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废帝(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坐镇姑孰,专擅朝政,都督中外诸军事。次年,孝武帝即位,桓温要求朝廷加九锡,谢安、王坦之故意拖延,不久桓温病死,年62岁。朝廷追赠其丞相,谥曰宣武。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6][5][1][2]
桓温是文武全才,有英雄气概,平蜀和三次北伐,立下较大战功,巩固东晋政权;以人为本,实施庚戌土断,财阜国库;虽然有意废立君王,心怀异志,但仍是东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因其性格特点,后人评价莫衷一是。《晋书》将之视为逆臣,翦伯赞认为他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2][3][1][7]
南康公主
妻子
桓彝
父亲
桓玄
儿子
桓伟
儿子
桓济
儿子
桓冲
弟弟
桓豁
弟弟
桓秘
弟弟
桓云
弟弟
桓颢
爷爷
桓亮
孙子
王恺
女婿
左划查看更多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出身官宦世家。东晋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北部龙亢集)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十世孙,其父桓彝于永嘉之乱后南寓江左,仕至散骑常侍、宣城太守。桓温未满周岁时,太原人温峤见到,称赞此儿骨骼不凡,听其哭声,觉得是英才降世。桓彝因儿子得到温峤赏识,便取名温。温峤逗趣道,既是如此,将来改作和我一姓。[1][8][2][3]
桓温十五岁之时,其父桓彝被韩晃害死,泾县县令江播参与其中,夜晚桓温头枕戈矛,眼流血泪,立志报仇。至十八岁时,江播已死,其子江彪兄弟三人守丧,身上携带刀具以防桓温。桓温谎称吊丧客人,得以进入,在守墓庐屋杀害江彪,又追杀两个弟弟,使人为之惊叹。[1][5]
桓温为人豪迈爽朗,有雄风亮节,姿貌伟岸,脸上有七颗星印。年少时同沛国刘惔友好往来,刘惔称赞,桓温的眼睛像紫石棱,须发如刺猬毛坚硬,是仅次于孙权、司马懿一类的人物。之后桓温被选为南康长公主的夫婿,拜为驸马都尉,袭万宁男爵位,授琅琊太守,屡迁至徐州刺史。[1][5]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至东晋太和五年(370年),中原、辽西及关中地区,先后建立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显现。[9]东晋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太守。东晋建元元年(343年),庾翼北伐,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率军前往临淮(江苏盱眙北)。庾翼向晋明帝推荐桓温,请求委以重任。待庾翼死后,晋明帝先后提拔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10][1][5][11]
石虎(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去世后,桓温想率军北伐,便上书朝廷,想听取各官吏意见,水路、陆路哪个适宜,朝廷没有回复。桓温得知朝廷大臣殷浩等人与其对抗,无所畏惧,鉴于君臣之礼,不得不敷衍交流,相互羁绊,为此不和约有一年。八州士众财物赋税,[a]几乎不为朝廷所用。桓温申明北伐,奏请朝廷,便率四五万大军出发。顺流而下,抵达武昌。殷浩担心被桓温废黜,准备谋划回避,又想打着驺虞幡让桓温停止进军。简文帝作为抚军,写信解释互相猜疑的原因,告知桓温申明社稷大义。[1]
永和二年(346年),桓温上表呈请,汉主李势(成汉末代皇帝)骄淫不恤国事,蜀地富饶,户口繁富,诸葛武侯用之以抗衡中夏,若得而有之,国家之大利也。当时康献太后临朝听政,桓温准备完毕后,呈上奏疏就出发了。蜀国地势险恶,众人担心桓温兵马稀少,如何进击敌军。桓温富有军事才能,见到诸葛亮在鱼腹平沙上造有八阵图(把石头垒成八行,每行之间距离二丈),认为是常山蛇的形状,文武百官皆认不出。桓温率大军驻扎在彭模(在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南、岷江东岸)后,便命参军周楚、孙盛守护辎重,自己率步兵逼近成都。李势派叔父李福和从兄率军进攻彭模,周楚等人奋力抵抗,李福败退逃离。桓温又攻打李权一众,三战三捷,敌众溃散而逃。剩余李势带领全军出动,和桓温决战于笮桥,李势方参军龚护战死,导致军心恐惧准备后退,鼓吏又错敲成进击鼓,士兵们转而进击,导致李势全军大败。[1][5]
桓温趁胜追击,火烧小城,李势连夜后退九十里到达晋寿葭萌城(今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石盘村土基坝)。[b]李势的部将邓嵩、咎坚劝其投降,于是李势双手反绑,抬着棺材前来投降请罪。桓温在蜀地停留一月,任人唯贤,奖励善行,伪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定、散骑常侍常琚等,都是蜀地良才,桓温任命他们为参军,使得百姓心悦诚服。大军还未撤离,王誓、邓定、隗文等又反叛,桓温又讨伐平定了他们。整军旅回到江陵(今荆州市),桓温晋升为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为临贺郡公。[1][5]
当时,殷浩到洛阳修复皇室陵墓,历经数年,屡战屡败,军械物资都丢给敌人了。桓温又升为司州军事,趁朝廷对殷浩不满,便上奏废黜殷浩,自此中央地方的大权归于桓温手中。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桓温亲自率领四万兵马从江陵(今荆州市)出发,由水路自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西),然后从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经子午道出兵。桓温进抵霸上,苻健(十六国时期前秦开国皇帝)派五千人挖深沟坚守,百姓们安居乐业,夹道欢迎,带着酒肉在路上迎接桓温的军队,六七十岁的老人感激涕零,没成想又见到官军。起初,桓温指望麦熟,收割后作为军粮,但苻健割掉麦苗,转移人口物资,桓温的军粮接济不上,俘获三千人口便撤兵而返。秦军随后趁势追击,桓温军队大败,伤亡惨重。[1][5][12]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二月,桓温数次上表,请求朝廷迁都洛阳,显示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是朝廷没有同意。这时姚襄占领许昌,进攻洛阳,桓温再次从江陵出兵北伐,经过鲁阳(今河南鲁山),进逼许昌、洛阳。同年八月,桓温兵至洛阳城南伊水,姚襄当时正围困洛阳,听说桓温来攻,撤军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大破姚襄部队,收复洛阳。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又迁三千多户归降百姓至江汉之间。桓温返回江陵(今荆州市)后,司隶(今河南南部)、豫州(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青州(现在山东省东部、河北省中南部)、兖州(大体位于古黄河、济水之间)等地再次失陷。[1][5]
升平四年(360年),朝廷赐封桓温为南郡公,并将其原有爵位临贺郡公降为县公,封授给其次子桓济。隆和元年(362年),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弃城而逃,冠军将军陈祐遣使告急。五月,桓温派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协助守城,上表迁都洛阳,建议将永嘉之乱后流亡者全部北徙,充实河南一带,被朝廷驳回。兴宁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赐其羽葆鼓吹一部。兴宁二年(364年)春三月初一(庚戌朔),桓温大阅人口,令西部北部士民侨居在东南的,都以所在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是为庚戌制。史称“庚戌土断”。[13]之后,桓温率水师进驻合肥,准备北伐,朝廷派人多次制止。兴宁三年(365年),前燕再次攻打洛阳,陈祐出逃。司马昱得知后,与桓温在洌洲(今安徽和县)会面,命他移镇姑孰(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准备征讨之事。却因晋哀帝驾崩而作罢。[1][2][14]
太和三年(368年),桓温受封殊礼,位列诸侯亲王之上。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又上书率领部队北伐。军队驻扎在湖陆,擒获了前燕慕容暐的将领慕容忠,并进驻金乡。当时天大旱,水道不通,就挖掘钜野的三百多里水道以通水路运输,从清水进入黄河。慕容暐将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领八万军队抵御桓温,在林渚交战。桓温击败他们到达枋头(在今河南浚县)。原先派袁珍攻伐谯梁(今安徽亳州),打开石门通水运。袁真已攻克谯梁,却不能打不开石门,军粮竭尽。桓温烧掉舟船从陆路步行退兵,自东燕出仓垣,经过陈留,凿井取水饮用,走了七百多里。慕容垂率八千骑兵追击,在襄邑(今河南睢县西)交战,桓温军队大败,死伤三万人,收复的淮北之地又全部丧失。[1][15]
桓温兵败后,退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收集兵马,并把罪名推到袁真身上,上表废黜袁真为庶人。袁真不服,暗中勾结前秦、前燕。朝廷不敢责难桓温,命侍中罗含犒赏桓温,并任命其子桓熙为豫州刺史。之后,桓温移镇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将朱辅拥立其子袁瑾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遣军支援袁瑾,桓温命部将竺瑶、矫阳之率军迎战。燕军与竺瑶在武丘(今河南沈丘东南)交战,结果大败而归。八月,桓温率二万大军攻打寿春,将城池围困,袁瑾只能固守城池。[1][16]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将领王鉴、张蚝率军援救袁瑾,结果被桓温部将桓伊、桓石虔(桓温之侄)击败。不久,桓温攻破寿春,俘获袁瑾,将袁氏一族及朱辅等人全部送往建康斩首,袁瑾所侍养的数百流民全被活埋,并把他的妻子儿女赏给立功将士。从此豫州全部落入桓温手中。[1][16]
桓温对自己的才干能力很是自负,对朝廷旧怀异心,本打算在河朔立功,回来后接受九锡。遭到大败后,名望和实权顿时减小。于是参军郗超进献废帝立新的计策,咸安元年(371年),桓温废黜司马奕(海西公、晋废帝),改立会稽王司马昱,是为简文帝。[17]
桓温以“聚纳轻剽、苞藏亡命”为由,免去太宰司马晞与其子司马综、司马口的官职,让他们返回封地。之后又逼迫新蔡王司马晃自首,称其与太宰司马晞、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散骑常侍庾柔等人谋反,将他们收押廷尉,请予诛杀。简文帝不允。最终,司马晞、司马晃被废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被诛杀。颍川庾氏一族为高门望族,势力强盛,庾希、庾柔等兄弟六人皆为朝中显贵,为桓温所忌。庾倩、庾柔死后,庾蕴饮鸩自尽,庾希则与弟弟庾邈、儿子庾攸之逃入海陵(今江苏泰州)陂泽。青州刺史武沈是庾希表兄,暗中为他供应物资。[18][19]
咸安二年(372年),桓温得知庾希兄弟踪迹,派兵搜捕。庾希和武沈之子武尊在海边抢夺船只,私放上百名囚徒,发放兵器,宣称密旨除掉桓温。晋陵太守卞耽征兵两千与庾希一众对抗,庾希战败,退守城池。桓温命东海太守周少孙前去讨伐,进军攻克京口,擒获庾希一众,全部斩首于建康(今南京市)。[1][19]
东晋有王、谢、桓、庾四大家族,桓温为了巩固地位,诛杀庾氏一族,引起谢氏、王氏忌惮。谢安颇有才干,且忠于晋朝,知晓简文帝欲传位给桓温后,联合王坦之在建康(今南京市)迫使简文帝改写遗诏,阻止其将帝位传给大司马桓温。桓温除掉庾氏,威势及盛,侍中谢安见到,远远跪拜,桓温不解。谢安通过这种方式抗议其擅自废立,威逼圣上的行为。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去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即位。遗诏表明家事、国事都向桓公请示,就如诸葛亮、王导的旧例。桓温当初希望简文帝临终时禅让帝位给自己,不然便让他如周公摄政,结果大出所料。[1][18][20]
孝武帝即位后,派谢安亲自前去征召桓温入朝辅政,加前部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连缀为饰的华盖)鼓吹,虎贲卫士六十人。遭到桓温拒绝。新帝登基,又再三下诏,派大臣过来征召,桓温不能无动于衷。[21]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率军从姑孰动身来京师建康(今南京市)觐见孝武帝,屯重兵于新亭(今南京市南)。二月二十四日,孝武帝命谢安和王坦之前往新亭迎接桓温。建康城民众议论纷纷,人心惶惶,谈论桓温要除掉谢安、王坦之,夺取东晋政权。桓温率大队人马,旌旗招展,威风凛凛,到建康城外,文武百官纷纷叩拜迎接。桓温部署重兵把守,接见朝廷百官,一众官员皆吓得惊慌失色,怕言语有失,性命不保。王坦之惊吓过度,颤栗不止,汗流浃背,拿反手中笏板(中国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1][18][20]
谢安冷静异常,面不改色,四平八稳。问及桓温,诸侯派兵向来戍守边防,保卫国家,明公无须在幕后埋伏人马。桓温轻笑后,立即收兵,桓温很欣赏谢安,两人谈笑风声,危机解除。[1][18][20]桓温命郗超在幕帘后旁听,忽而一阵风,谢安见到隐藏的郗超,谢安大笑,称景兴先生(郗超)可是入幕之宾(成语“入幕之宾”的出处)。[1][18][20]
桓温进入建康,前去参拜简文帝的陵墓,桓温叩拜时,直言“臣不敢,臣不敢。”左右随从都察觉桓温异样,也不敢问。桓温登车后,对左右随从说道,先帝显灵了。桓温在建康一共停留了十四天,三月七日返回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县城姑孰镇),之后,桓温病情加重,卧床不起,但其野心未已,桓温暗示朝廷给自己加九锡(皇帝给臣子的最高赏赐),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得知他病重,暗中拖延加九锡的诏令。[20]
桓温的弟弟、江州刺史桓冲,询问病榻上的桓温,以后如何安排谢安、王坦之。桓温苦笑道,他们不会听由你的安排。宁康元年(373年)七月十四日,桓温病逝,终年六十二岁。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又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等物。桓温死后,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桓玄袭封。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22][1][6]
巴蜀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消灭成汉政权势在必然。永和二年(346年),桓温率军西征,一路攻克成都,逼降成汉末代皇帝李势,之后又平定李势旧部邓定、隗文的反叛。西征胜利,桓温声名大振,因蜀地富饶,奠定日后北伐的基础。[23][16]
桓温三次北伐是王导“克复神州”口号的付诸实践者。继东晋建国以来,先后有祖逖、庾亮、庾翼、褚裒、殷浩依次进行了北伐,意图收复中原。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前秦,逼退苻健固守长安内城。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北伐姚襄,收复旧都洛阳。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前燕,一路攻至枋头,距燕国邺城只有二百里,收复了淮北大部分地区,最终以失败告终。桓温北伐,东晋王朝不是很支持,导致兵力不足、不能举国同心;其余两次北伐失败,主要原因是江左内部荆扬之争的牵制。桓温北伐对北方的氐族、羌族、鲜卑族统治者造成了打击,客观上支持了北方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已有相当发展,使得北方民族关系较为缓和。[24][11][9]
晋穆帝年间,桓温在北伐的同时,深感朝廷“外难未弭,内弊交兴”,多次上书,疏陈七事。《 七项事宜疏》提出七个方面的重要事项:“一是抑制朋党,杜绝因政见不同而相互倾轧;二是合并、裁撤冗余的官职;三是重视机要政务,对公文案件处理限制时日,四是明确长幼之礼,奖励忠实、公正的官吏;五是褒奖惩罚,应于事实相符;六是继承、遵守古制,弘扬学业;七是选派使官,编修晋书。”说明桓温具有政治家的洞察力,敢于直面现实。[24][11]
桓温对东晋门阀的统治有一定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对寒门士人的提拔。两晋时期,很多志士仁人修身自保,“藏声江海之上,卷迹嚣氛之表”,桓温时常寻访隐逸之士,招贤纳士。《晋书·隐逸列传》记载:桓温先后举荐拜访孟陋、谯秀、瞿硎先生、车胤父子。[25][26]
重用士族子弟:习凿齿是荆乡豪出身,却因“博学洽闻,文笔著称”,得到桓温重用,辟为从事。谢安出身谢氏高门,早年隐居不出,桓温数次征召,将其请出,加以重用。还有袁宏、顾恺之等人皆出身高门,得到桓温器重。[25][27]
重用收复地区的俘获人员,提拔贤臣良将,桓温平蜀后,将成汉旧臣王誓、王瑜、邓定等人辟为参军。[1]
东晋前期,侨置政策造成国家税收骤减,户籍混乱,经济孱弱。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春三月初一(庚戌朔),桓温大阅人口,令西部北部士民侨居在东南的,都以所在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是为庚戌制。史称“庚戌土断”。 东晋曾在北方地区设立郡县,安置士民,保持其封建特权。不设边界,不征租税徭役。造成士族广造田园,争抢激烈,影响朝廷财政收入。实施“土断”政策,可以打击世族地主势力,完成国家户籍整理,增加税收。[9][28][29][30]
桓温工书法,长于行、草,自势遒劲,有王羲之、谢灵运之余韵,历代名家多有称赞,唐代窦臮所著《述书赋》,收录有晋代六十三位书法家,其中便有桓温。文中称:“元子,正、草,厚而不伦,若遗翰墨,犹带真淳。似山林之乐道,非玉帛之能亲。”唐人称其书为:“如快马入阵,屈伸随人。”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中称桓温墨迹见于世者尤少,然颇长于行草,字势遒劲,有王谢之馀韵,亦其英伟之气,形于心画也。”张怀瑾《书断》称:“温善行草书。”桓温书法存有《大事贴》及文集两卷。[31][32]
《隋书·经籍志》著录桓温文集四十三卷,至隋朝存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桓温集》二十卷。清代严可均《全晋文》收录桓温文章十八篇,代表作有《檄胡文》《上疏陈便宜七事》《上疏废殷浩》《请还都洛阳疏》《上疏自陈》《辞参朝政疏》。[33][31][32]
东晋中期将领庾翼称:桓温有英雄之才,圣上不能以常人相待,应委以重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1]
东晋重臣何充称:桓温应略过人,有文武识度,镇守荆楚的重任,只有桓温能胜任。[34][35]
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上表称:“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36]
北宋学者苏辙《历代论》评价: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37]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有“东晋国势不弱”之说,文中称:桓温灭李势,立下奇功。[36]
唐代房玄龄在《晋书》中评说:桓温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既总戎马之权,居形胜之地,自谓英猷不世,勋绩冠时。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废主立威,杀人逞欲。房玄龄在《晋书》里面把桓温的传记跟王敦放在一起,认为桓温手握重兵有不臣之心,归为逆臣一类。王敦在晋室南渡之后起兵对抗朝廷,被视为东晋逆臣。桓温极推崇王敦,路过王敦墓为之赞叹。[38]
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说:帝奕未有失德,温诬其过而废之。则温之逆,受众恶而不足以容,即令己杀而温篡,亦可无咎于天下。温,贼也;简文相其君而篡之,亦贼也;贼与贼以智力为胜负,而不敌者受吞,必然之势也。[38]
中国近现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平说:桓温败绩枋头,得寿春之捷。帝奕在位五年,未闻失德,诬以暧昧,迫使出宫,温不足责,郗超之罪。温犹知好名,阴自戒惧,未敢倒行逆施,非真为安所屈也。[38]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文中写道:“桓温之北伐,志存乎篡也。”[11]
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文中写道:“桓温北伐是个人集权的手段,北伐失败归结于桓温篡位的野心。”[11]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评说:谢安之待桓温,本无策。温之来,废了一君(海西公)。幸而要讨九锡,要理资序,未至太甚,犹是半和秀才。若他便做了二十分贼,如朱全忠之类,更进一步,安亦无如之何。[39]
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 桓温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7]
殷浩被废后,桓温对诸人说:“小时候我和殷浩共骑竹马,我骑过不用了的,殷浩则拿来用,故当出我下。”明代冯梦龙认为:从古圣贤豪杰,未有不能舍而能取者。华歆之臣魏,遗金之难掷也;殷浩之用车,竹马之再试也。[3]
桓公沟在今山东西南部。东晋太和四年 (369年),桓温北伐后燕时所开。据 《水经·济水注》 载: 桓公沟是疏导薛训渚 (在今嘉祥县治萌山下) 分南北流,北流一支注入巨野泽,南流一支注入黄水,黄水原自巨野泽流出注入菏水。故桓公沟南起菏水,北达巨野泽,全长三百里。[40][41]
出自《晋书》卷七十九《谢安列传》:“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谢安做了和桓温同样的梦,乘车出行,见一白鸡停止,如今替代他的位置,由此梦境推断,也将一病不起。[42]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径金城(今江苏句容县北),见到自己早年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已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手握柳枝,不禁潸然泪下。桓温是感情丰富之人。经后世演义,金城泣柳的典故具有浓郁的悲情美学特质与人性价值。[1][43]
桓温生性简朴,每次宴饮只摆放七个奠盘茶果。他因雄才武略专擅朝政,觊觎帝位,有时,他会对亲信左右抱怨,如此落寞冷清,会被文帝、景帝笑话的。众人不敢吭声。然后他继续说道,既不能流芳后世,还不许遗臭万年吗。他路过王敦的坟墓,不由自主地赞叹王敦是自己心目中可意的人。[1]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记载:殷浩担任庾亮的长史,去京都拜见王丞相。王丞相设宴,桓温、王濛、王述、谢尚都在座。王丞相解下悬挂在帐带的麈尾,和殷浩讨论玄理,一直到三更半夜。两人文辞竟不相上下,犹如正始年间王弼、何宴谈论玄理。第二天清晨,桓温说道,昨晚殷中军和王丞相的清谈甚好,谢尚一晚上都不觉寂寞,我也有所收获,再看看王濛、王述像母狗一样发愣。[44]
《世说新语·品藻篇》记载,未废海西公时,王珣曾问桓温,箕子和比干[c][d]心迹一致,遇到的事情却不同,不知您更认可谁。桓温说道,既然他们都被视为仁者,我宁愿做管仲。[45][46]
关系 | 姓名 | 职位 |
父亲 | 桓彝 | 宣城内史[1] |
母亲 | 孔宪 | 追赠临贺太夫人[47][48] |
兄弟 | 桓云 | 建武将军,江州刺史,都督司豫二州军事,袭封万宁县男[49] |
桓豁 | 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监荆扬雍宁益交广七州诸军事[49] | |
桓秘 | 中领军[49] | |
桓冲 | 侍中,车骑将军,荆州刺史,都督江荆等七州三郡诸军事,封丰城县公[1] | |
妻子 | 司马兴男 | 南康公主(晋明帝之女)[1] |
一妾 | 李氏 | 李势之妹[23][1] |
二妾 | 马氏 | 追赠豫章公太夫人(桓玄生母)[47] |
儿子 | 桓熙 | 豫州刺史[50][51] |
桓济 | 临贺县公[52] | |
桓歆 | 临贺公[52] | |
桓祎 | 傻子[52] | |
桓伟 | 安西将军,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52] | |
桓玄 | 袭爵南郡公,官至相国,后篡位建立桓楚[47] | |
女儿 | 桓伯子 | 嫁王恺(王坦之子)[53] |
桓温影视形象
年份 | 剧名 | 题材 | 饰演桓温的演员 |
2014年 | 《衣冠风流》 | 扬剧 | 张卓南[54] |
2021年 | 《上阳赋》 | 电视剧 | 李建新[55] |
展开
[a]八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和豫州。
[b]秦灭巴蜀苴以前(即公元前316年前)葭萌为苴国都邑别称,都城在吐费城(今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石盘村土基坝)是东周战国时期开明氏蜀国的分封国。
[c]箕子为商纣王之叔,因劝谏纣王不听,就披发佯狂,被纣王囚禁。
[d]比干为纣王伯父,因强谏被纣王剖胸挖心而死。
展开
[1]《晉書》.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元年[1628]: 第25册 晋书九十八 列传六十八 桓温. A02172.
[2]苏文编绘. 《中国历代名将图典》. 天津: 天津杨柳青画社, 2017.01: 一0二. 978-7-5547-0603-3.
[3](明)冯梦龙评纂;孙大鹏点校. 《太平广记钞 第2册 卷20-卷42》. 武汉: 崇文书局, 2019.01: 395. 978-7-5403-5193-9.
[4]李一鸣.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9: 110-115. 978-7-5142-2743-7.
[5]吕思勉著. 《两晋南北朝史》. 民国37[1948]: 第四章 一0八至第五章 二0八.
[6]吕思勉著. 《两晋南北朝史》. 民国37[1948]: 第七章 第三节 二八八.
[7]李珍. 承继前贤、启迪来者的力作——《中国通史史论辞典》简评. 历史教学问题 , 1993 , (第3期). 1006-5636 .
[8]桓温.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5-07].
[9]郭丽萍. 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与桓温北伐.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 1991
[10]《晉書》.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元年[1628]: 王敦 桓温列传. A02172.
[11]王志强. 桓温北伐之我见. 泉州师专学报, 1994-12-15
[12]《晉書》.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元年[1628]: 晋书卷一百十三·载记第十三 . A02172.
[13]墨白编著. 《年表纪事》.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9.07 : 139—141. 978-7-5208-0697-8.
[14]《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编辑委员会编. 《安徽历史名人词典 上》.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05: 74—75. 7-5336-4867-1.
[15]《資治通鑒》. 元[1271-1368]: 第51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 晋纪二十三. 06741.
[16]张习孔,田珏主编;邓珂,张静芬编著.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第4卷 元明》.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11: 160—174. 7-200-00298-4.
[17]李一鸣.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9.09: 113—115. 978-7-5142-2743-7.
[18]《晉書》.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元年[1628]: 晋书 列传第三十四. A02172.
[19]《資治通鑒》. 元[1271-1368]: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06741.
[20]田余庆著. 《东晋门阀政治 第4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6: 145—160. 978-7-301-01123-2.
[21]《正说历朝八十臣 中》.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9.05 : 345—357. 978-7-5068-7144-0.
[22]《晉書》.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元年[1628]: 第九卷 晋书九 孝武帝. A02172.
[23][南朝宋]刘义庆著作. 《世说新语》. 新文化书社[发行者], 民国23[1934]: 贤媛第十九.
[24]余世明. 论桓温.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12-31
[25]《晉書》.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元年[1628]: 卷九十四 隐逸列传. A02172.
[26]《晉書》.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元年[1628]: 晋书卷八十三 车胤传. A02172.
[27](清)廖元度选编. 《楚风补校注 上》. 康熙三十五年: 146. 7-216-02363-3.
[28]郭丽萍. 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与桓温北伐.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 1991-10-01
[29]《通典》. 明[1368-1644]: 卷之二屯田至卷之四赋税. 08867.
[30]《晉書》.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元年[1628]: 第八卷 哀帝. A02172.
[31] 董友知著. 《书法理论与书法百家》. 北京: 团结出版社 ,, 1993.02: 430-431. 7-80061-825-0.
[32]桓温.蚌埠市人民政府. [2023-05-11].
[33]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编. 《长安学术 第8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05: 44—55. 978-7-100-11901-6.
[34]《資治通鑒》. 元[1271-1368]: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晋纪第九. 06741.
[35][南朝宋]刘义庆著作. 《世说新语》. 新文化书社[发行者], 民国23[1934]: 容正第十四.
[36]《宋書》. 清李慈銘校注.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7年[1634]: 本纪第二. A02173.
[37]韩愈. 《唐宋八大家 第4卷》.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2 : 一0八三至一0八四. 7-80128-405-4.
[38] 乔继堂主编. 《正说历朝八十臣 中》.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9.05: 356—357. 978-7-5068-7144-0.
[39]《朱子語類》. 陳煒明成化9年[1473]: 卷一百三十六 历代三. 03459.
[40]桓公沟.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5-07].
[41]吴王夫差开了一条深沟.光明网. [2023-05-07].
[42]《晉書》.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元年[1628]: 卷七十九 谢安列传. A02172.
[43]程景牧 . 桓温“金城泣柳”事典的经典化. 贵州社会科学, 2019-12-23 第十一期[2023-05-22].
[44][南朝宋]刘义庆著作. 《世说新语》. 新文化书社[发行者], 民国23[1934]: 文学第四.
[45](清)周亮工辑;刘德军校译. 《字触》.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01: 290. 978-7-5139-1277-8.
[46](南朝·宋)刘义庆辑. 《世说新语注译评》. 郭孝儒注译评.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10 : 56. 7-80180-052-4.
[47]《晉書》.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元年[1628]: 第25册 晋书九十九 列传六十九 桓玄. A02172.
[48]丁振伟. 浅析东晋龙亢桓氏江左的地域选择.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25
[49]孙峰,孙艺真主编. 《东晋风云 第4卷》.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09: 61—64. 978-7-5609-8893-1.
[50]郭辉注译. 《世说新语译注评》. 武汉:崇文书局, 2017.01: 495. 978-7-5403-4284-5.
[51](南北朝)刘义庆主编;国学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国学经典文库 世说新语》.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8.08: 122. 7-5410-7779-1.
[52]孙峰,孙艺真主编. 《东晋风云 第3卷》.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09 : 4—5. 978-7-5609-8892-4.
[53]《《世说新语》整体研究》. 南京: 南京出版社, 1994.09: 242—243. 7-80614-039-5.
[54]衣冠风流.豆瓣. [2023-05-07].
[55]上阳赋 (2021).豆瓣电影. [2023-05-07].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7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