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祖杨行密去世后,杨行密长子杨渥即位,是为弘农郡王,自称吴王。南吴天祐五年(908年),徐温、张颢弑杀杨渥。张颢欲自立为王,徐温以众将未归心为由阻拦,并推杨渥的胞弟杨隆演即位称吴王,仍使用唐朝天祐年号。天祐十六年(919年),杨隆演即吴国国王位,自立为国,效仿天子制度建宗庙、社稷,设百官,改元武义,大赦境内。杨隆演在位期间,废除了吴国禁止百姓私藏兵器的律法,锻炼百姓熟悉战斗,并且组建民兵,预防盗贼来犯[1][3][4];但在政治上一直是权臣徐温父子的傀儡。杨隆演在位期间,一直是权臣徐温父子的傀儡,最终于武义二年(920年),郁郁寡欢而死,时年二十四岁,谥号宣王。其弟杨溥继位,僭号称帝,后追尊杨隆演庙号高祖,谥号宣皇帝(又作惠皇帝),葬于肃陵。[1][2][5]
北宋政治家欧阳修认为,杨隆演年少继位,徐氏专权,到建国称王时,都不是他的主意,因此常常怏怏不乐。[1]
杨行密
父亲
杨渥
哥哥
寻阳公主
姐姐
杨溥
弟弟
杨濛
弟弟
杨浔
弟弟
杨琏
侄子
上饶公主
侄女
王皇后
弟媳
吴太祖杨行密去世后,杨行密长子杨渥即位。南吴天祐五年(908年),权臣徐温、张颢弑杀杨渥之后,两人互相约定将吴地瓜分再共同归顺后梁[a]。但张颢在杨渥死后不久就改变主意了,他想违背与徐温的约定,自立为王。徐温知道这件事之后,私下向他的门客严可求询问解决办法,严可求向他保证自己可以妥善处理好这件事。第二天,张颢在自己的府中排列好了剑戟等兵器,以议事的名义把将领们都聚集到他的府邸里。除了将领朱瑾,其他将领们都不可以把自己的护卫带进府邸,之后张颢就询问他们觉得现在应该由谁来继位为王,将领们都不敢回答他。张颢连续问了三遍之后都没有人回答,严可求便上前秘密地向他进言[b],表明张颢现在自立不够保险,不如先辅佐幼帝即位后再慢慢谋划。[5][3]
张颢不知如何回应严可求的建议,于是严可求趁机将夫人史氏所写的告谕拿出来宣读。夫人史氏是杨渥和杨隆演的母亲,她在告谕中表示杨氏建国不易,丈夫和大儿子都相继离去,众将领应当拥立次子杨隆演,并好好辅佐他,不要辜负杨氏。在场的将领听完后都很感动。张颢无法阻止,只能拥立杨隆演即位称吴王,仍使用唐朝天祐年号。[1][5][3]
杨隆演继位之后,徐温和张颢因为拥立杨隆演一事而产生了嫌隙。张颢劝说杨隆演把徐温调派到润州(今属江苏镇江)。严可求得知此事后,认为徐温祸事将至,遂对徐温进行警示,而徐温亦是对其感到忧虑。严可求找到张颢,称现在有张颢侵夺徐温的衙兵,是为了杀掉徐温的流言。张颢便向严可求询问破解谣言的办法,次日,严可求跟随张颢与将领们拜访徐温,假意责备徐温此时外调是忘恩负义,徐温顺着他的话承认错误,从而成功留下没有被外调。行军副使李承嗣和张颢交好,他察觉到严可求依附徐温之意,便劝张颢派遣门客将严可求弑杀,但刺杀之事最终失败。次日,严可求至徐温处商讨杀掉张颢一事,徐温遂暗中派钟章率三十人杀张颢于衙堂,并将杨渥的死算在张颢的头上。张颢死后,徐温就掌握了朝廷的中心权利和话语权,权倾朝野。此时的杨隆演手中没有实际权力,只是徐温手中的傀儡。[1][5]
天祐六年(909年)六月,抚州的危全讽起兵造反,带领部队向洪州(今江西南昌)发起进攻。袁州彭彦章、吉州彭钎、信州危仔倡也都相继起兵反叛。杨隆演向严可求询问平定叛乱的人选,在严可求的建议下,杨隆演指派将领周本前去平定叛乱。但周本不久前在攻打苏州的战役中失败,他因惭愧而拒绝赴任。严可求坚决起用他,周本对他表示自己上场战役失败的原因是权力不够大,指使不了手下的士兵,因此希望这次不要安排副手给他。严可求答应了,于是周本请兵七千,在象牙谭将叛乱者击溃,同时俘获了危全讽、彭彦章两人,而彭钎和危仔倡逃走[c]。危全讽被抓之后,由于他之前多次提供军饷给吴国的军队被宽恕放走。[5][3]
天祐八年(911年),徐温兼任升州刺史,负责操练金陵的水军。宣州李遇是杨行密的忠将,功勋威望很高,他愤怒于徐氏专权,放言自己不知道徐温这个人。徐温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一边让王坛替代李遇并派遣柴再用带领部队护送他,一边命李遇去广陵朝见新王杨隆演。李遇对任命有所怀疑,不肯接受命令。柴再用便指挥军队攻打宣州,但整整一个月也没有成功。徐温遂指使客将何荛利用杨隆演的谕令来游说李遇归顺,李遇被劝说成功,跟随何荛出城。等李遇出来之后,柴再用遵照徐温的暗示将其杀死,并将李遇的全族灭杀。[1][5][6]
天祐九年(912年)九月,徐温率文武官员劝杨隆演进位太师、中书令、吴王,徐温被杨隆演任命担任行军司马、镇海军节度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将领陈章攻打楚国,成功占领岳州并且俘获了岳州刺史苑玖。[5][3][6]
天祐十年(913年),越国派遣军队来攻打常州,徐温带领部队在无锡将越军打败。后梁命令王茂章带领军队进犯寿春,在霍丘被徐温率军击退。天祐十二年(915年),杨隆演将徐温册封为齐国公,同时任命他为两浙都招讨使,负责镇守润州,他把儿子徐知训留下,将其任命为行军副使,负责主持政事,但大事依旧交给徐温定夺。[5]
天祐十三年(916年),杨隆演被宿卫的将领李球和马谦挟持登楼,将库房中的兵器拿走用来装备部队,并在门桥列阵准备诛杀徐知训。徐知训带领部队和他们交战,多次退却。恰好此时朱瑾带兵从外地返回,他一个人前往确认对方的实力,认为对面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直接指挥军队向前冲锋,李球和马谦被诛杀,最后乱兵被击溃分散开来,无法再反抗。[5]
杨隆演年幼登位,但对于徐温父子专政他也从未表露怨恨。徐温的儿子徐知训时常欺辱杨隆演。看戏的时候,徐知训自己扮演参军,让杨隆演扮作苍鹘[d];杨隆演在泛舟时比自己先上岸,徐知训就用弹弓击打他,幸好被旁边的仆从挡下;有一次徐知训装醉辱骂杨隆演,导致他被吓哭;甚至因为追不上杨隆演,徐知训就把他的侍从打死。[1][5][7][8]
天祐十五年(918年),副都统朱瑾本就与徐温父子不和,早有诛杀徐知训之心,但因李球、马谦不足以成事所以并未动手。得知徐知训对杨隆演如此无礼后,就趁徐知训来到他府上道别时设下宴席和埋伏,趁机设计杀了徐知训并砍下了他的头[e]。之后朱瑾便带着徐知训的头颅到吴王府给杨隆演看,结果杨隆演畏惧徐氏,就声称这件事与自己无关[f]。朱瑾愤而以首撞柱,提剑而出,此时已经有人对其进行追赶,因府门紧闭,朱瑾于是翻墙而出,脚却被摔断,朱瑾遂自刎而死。当时,泰宁节度使米志诚听说朱瑾把徐知训杀死的消息之后,组织府兵前往天兴门接应朱瑾,知道他自杀之后就带着士兵返回。徐温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怀疑米志诚和朱瑾是同谋,于是准备杀了米志诚。严可求怕打草惊蛇,就设宴邀请米志诚前往,将其抓获后杀掉。同年,将领刘信占领了虔州,抓获了谭全播带领军队班师回朝。[1][5][7]
天祐十六年(919年)二月,徐温带领着文武百官共同请求杨隆演称帝,遭到了拒绝。四月初一,徐温捧着玉册、宝绶尊杨隆演登吴王位。同时建立宗庙、社稷,效仿皇帝的制度设立百官,改元武义,大赦境内,追尊父亲杨行密为孝武王,庙号太祖,哥哥杨渥为景王,庙号烈祖。并且按顺序对官员们进行册封,还将宗室成员们都封为郡公[g]。[1][3][7][9]
武义元年(919年)十二月,由于吴国的盗贼数量增多,危害民众,于是杨隆演听从了御史台主簿卢枢的建议组建民兵。之后杨隆演下令将吴国禁止百姓私藏兵器的律法取消,组建民兵队伍,对他们进行操练并传授武艺,使当地的民兵队伍可以保卫自己的家乡,和盗贼作战。[7]
由于徐氏一直专权,杨隆演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上没有实际权力,因此他常常怏怏不乐。杨隆演无力反抗,便每日酗酒,连饭也不吃。武义二年(920年)五月二十八日,杨隆演最终郁郁而死,终年二十四岁。谥号宣王。其弟杨溥继位,僭号称帝,后追尊杨隆演庙号高祖,谥号宣皇帝(《旧五代史》作惠皇帝[10]),葬于肃陵。[1][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认为,杨隆演年少继位,徐氏专权,到建国称王时,都不是他的主意,因此常常怏怏不乐。[1]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评价杨隆演,认为他性格厚道、谦恭且谨慎,徐温父子掌权,杨隆演从末表达过不满。[9]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父亲 | 杨行密[1] | 杨隆演追尊为南吴太祖 |
母亲 | 史氏[11] | - |
妻妾 | 宣懿皇后[12] | - |
儿子 | 杨玢(杨继明)[11] | 初封庐陵郡公,后封南阳王,南唐时为南阳郡公 |
哥哥 | 杨渥[1] | 南吴烈宗 |
弟弟 | 杨濛[11] | 临川王 |
弟弟 | 杨溥[1] | 南吴睿帝 |
弟弟 | 杨浔[11] | 新安王 |
弟弟 | 杨澈[11] | 德化王 |
姐妹 | 寻阳长公主[13] | - |
杨氏[14] | 嫁钱镠子钱传璙 |
展开
[a]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
[b]《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颢问诸将,谁当立者,诸将莫敢对。颢三问,可求前密启曰:“方今四境多虞,非公主之不可,然恐为之太速。且今外有刘威、陶雅、李简、李遇,皆先王一等人也,公虽自立,未知此辈能降心以事公否。不若辅立幼主,渐以岁时,待其归心,然后可也。”颢不能对。
[c]彭钎逃亡投奔于楚国,危仔倡逃到钱塘。[5]
[d]参军、苍鹘:为当时表演以滑稽诙谐为特色的参军戏中的两个角色。参军为主角,绿衣捧简,一般饰主人或官吏;苍鹘为配角,是后世丑角的前身,以麻束发,穿破烂衣服,多饰僮仆或弄臣。[7]
[e]朱瑾摆下了酒宴,亲自举杯向徐知训敬酒,让那位漂亮的宠伎出来唱歌助兴,又把自己所喜爱的马送给徐知训作为祝寿礼,徐知训大为高兴。朱瑾随后延请徐知训到中堂,在门后埋伏下了壮士,让他的妻子陶氏出来拜见客人,徐知训回拜,就在这时,朱瑾用笏板从后面把徐知训打倒在地,又喊出壮士冲上前来砍下了他的头。[7]
[f]《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王惧,以衣障面,走入内,曰:“舅自为之,我不敢知!”
[g]吴王封他的弟弟杨漾为庐江郡公,杨溥为丹阳郡公,杨浔为新安郡公,杨澈为鄱阳郡公,儿子杨继明为庐陵郡公。[7]
展开
[1](北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 1-74》卷61《吴世家第一》[M]. (宋)徐无党注;马小红等标点 .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第430-438页.
[2]许嘉璐主编;曾枣庄分史主编. 二十四史全译 旧五代史[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01: 1270-1273. 7-5432-0889-X.
[3](宋)欧阳修著. 二十四史 新五代史[M]. 延吉: 延边人民出版社, 1962.06-1982.11: 125-128.
[4]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卷二百七十一 后梁纪六.
[5]许嘉璐主编;曾枣庄分史主编. 二十四史全译 新五代史[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01: 596-601. 7-5432-0890-3.
[6](宋)司马光撰. 资治通鉴全译 第18册[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10: 653-702.
[7](宋)司马光撰. 资治通鉴全译 第19册[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10: 70-169. 7-221-03608-X.
[8](清)吴任臣.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十国春秋》卷2《吴二世家·烈祖 高祖》[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05: 第46-61页.
[9](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71《后梁纪六》[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 第285页.
[10](宋)薛居正. 《旧五代史》卷134《僣伪列传一》 [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07: 第1129-1132页.
[11](清)吴任臣.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十国春秋》卷4《吴四·列传》[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05: 第73-76页.
[12]邵磊,贺云翱. 南京铁心桥杨吴宣懿皇后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J]. 《东南文化》, 2012, (第6期): 66-78.
[13]吴炜、徐心然、汤杰. 新发现之杨吴寻阳长公主墓考辨[J]. 东南文化/扬州博物馆 邗江县地方志 扬州文史馆, 1989, (Z1).
[14](清)吴任臣.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十国春秋》卷83《吴越七·列传》[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05: 第709-727页.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8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