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少时好学,汉化程度高。西晋咸熙年间(264~265年)质居洛阳,父卒后接管其部属,相继出任左部帅、北部都尉、离石将兵都尉等官职,后任五部大都督,在匈奴五部中颇具威望。八王之乱时,刘渊借晋室内乱之机谋划起事,割据并州,起兵反晋,以“兄亡弟绍”为名,建立汉国,设置百官,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年号永凤,并将都城迁至平阳。他在执政期间善用贤才广纳谏言,虽居高位却能做到恭俭勤劳。前赵河瑞二年(310年),刘渊去世,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永光陵。[1]
历代史家对刘渊的评价褒贬不一,房玄龄、司马光等人指责其趁乱割据的罪行[1][2],张大龄则赞扬其有“中国君人之度”[3]。
呼延皇后
妻子
单皇后
妻子
刘豹
父亲
刘聪
儿子
刘裕
儿子
刘和
儿子
刘乂
儿子
刘曜
养子
栾提于夫罗
爷爷
刘粲
孙子
刘鸾
孙子
刘京
孙子
左划查看更多
刘渊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冒顿与汉高祖刘邦和亲结拜,赐冒顿子孙世代以皇姓“刘”为姓氏。东汉董卓之乱期间(189-192年),羌渠单于之子、于扶罗之弟呼厨泉继单于位,任命于扶罗之子刘豹为左贤王;曹操当政时期,匈奴部众一分为五,刘豹被任命为左部帅。刘渊即为刘豹之子。[1]
西晋太康年间(280-290年),旧制变更,都尉设立。匈奴刘氏主要聚居于晋阳的汾水和涧水一带,其中刘豹所统辖的左部居住在太原兹氏(今山西高平)。[1]
刘渊自小聪慧机敏,好读诗书,汉化程度深。他拜上党人崔游为师,悉心研读《毛诗》《孙吴兵法》《史记》《汉书》等。与此同时,刘渊也修习武艺。他仪表魁梧,臂力过人,尤其擅长射击。他的品行受到众人认可,不少名人志士都愿与之结交,如崔懿之、公师彧、王浑等。[1]
曹魏咸熙年间(264-265年),刘渊因父亲官职之故被召至洛阳作为任子[a],受到权臣司马昭的厚待。西晋建立后,王浑多次向晋武帝司马炎举荐刘渊,武帝对其大为欣赏,更在王济的进言下欲派遣其参与平灭东吴之事。但此时孔恂和杨珧认为若是授予刘渊军权,其威必盛,平吴之后,恐其不再北渡回师。武帝采纳了两人的建议,将此事搁置。[1]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与咸宁四年(278年),秃发鲜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分别击败并斩杀秦州刺史胡烈和凉州刺史杨欣,掀起叛乱。西晋因故发兵秦、凉二州,以平其乱。但晋军初战溃败,晋武帝访求将帅,寻求收复失地之法。上党人李憙认为,要是武帝愿征召匈奴五部兵众,并封刘渊为将的话,就可以让他们直接向西部进军,这样一来,叛乱就可以成功平定了。但孔恂仍然认为刘渊有可能会作乱凉州,武帝因而又否决了此建议。刘渊闻之,与好友王弥泣诉此番经历,纵酒长啸,满座皆为其叹然。[1]
齐王司马攸更是直接建议武帝杀了刘渊,以免刘渊回到匈奴五部所在的并州地区后,会祸乱当地。所幸在王浑极力反对之下,武帝最终同意不杀刘渊,刘渊这才逃过一劫。[1]
咸宁五年(279年),刘渊之父匈奴左部帅刘豹逝世,于是刘渊结束了任居洛阳的生活,回到并州接替父亲左部帅的职位。太康十年(289年),刘渊官拜北部都尉。刘渊在任期间,申明刑法,禁奸止恶,而且与人交善,求贤若渴,于是匈奴五部中的俊才都来投归刘渊门下,连幽州和冀州的名儒和寒门秀士都前来与他结交。永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继位,由外戚杨骏辅政。杨骏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元康末年(300年),刘渊因为部下族人叛变出塞而被罢免官职。但不久后,成都王司马颖出镇邺城,上表推荐刘渊担任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1]
八王之乱战火再起,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及长沙王司马乂先后以军事力量上台掌权,司马伦更是曾篡位称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渊的叔祖父刘宣见此,决心趁着西晋内乱振兴匈奴,于是秘密与族人一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并派遣呼延攸到邺城去告知刘渊“立单于”之事。刘渊听闻后便向司马颖请归,结果遭到了拒绝,于是就派呼延攸先回并州,让刘宣打着支持司马颖的旗号召集五部匈奴,实质是在图谋叛变。[1]
永安元年(304年),司马颖击败司马乂成为皇太弟,任命刘渊为屯骑校尉。不久,东海王司马越协助惠帝共同征讨司马颖。司马颖便又任命刘渊为辅国将军,负责北城防守诸事务。晋惠帝六军战败后,司马颖任命刘渊为冠军将军,封为卢奴伯。但在荡阴大战后不久,东嬴公司马腾和安北将军王凌等皆起兵讨伐司马颖,刘渊趁机向司马颖建议让他先回匈奴五部,率领五部一同御敌。司马颖起先有所犹豫,认为应该先送皇上回洛阳,以避开他们的锋芒,接着再慢慢地告示天下,以叛乱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制服他们。刘渊则认为以司马颖的威望与恩泽足以征发兵众,东嬴公和王浚无法与之抗衡,并且先回洛阳有示弱之嫌,威望与权力恐将大跌;同时还提出了安抚兵众,平定混乱,镇守邺城等建议。司马颖采纳了刘渊的意见,并任命其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当刘渊回到左国城(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后,刘宣便为刘渊上大单于称号,仅仅二十日之间就聚众五万,定都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1]
不久之后,司马颖亦因受不住王凌大军的进逼而弃守邺城,带着惠帝逃回洛阳。刘渊在刘宣的极力反对下,最终决定不援救司马颖,并生出了称帝之心,打算灭晋称汉。于是,将都城迁至左国城,不久便吸引了数万人前来归附。[1]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十一月,刘渊在南郊筑坛设祭,自称“汉王”,大赦境内囚犯,建国号为汉(史称前赵、汉赵),建年号为元熙,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立妻呼延氏为王后,完全以汉室继承者自居。同时设置百官职位,任命刘宣为丞相,其余人授官各有等差。一个独立于西晋的前赵王朝就这样在刘渊的带领下建立起来了。[1]
刘渊称王后,并州刺史司马腾于同年派将军聂玄前去讨伐,但于大陵(今山西文水)被刘渊击败。刘渊乘胜追击,派刘曜先后攻陷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等地方,扩张了汉室的领土。次年(305年),刘渊派出将领刘钦再度击败了司马腾讨伐军。同年并州爆发饥荒,刘渊将都城迁至黎亭,以便囤积粮食。永嘉元年(307年),刘渊已经攻陷了并州大部分郡县,并派兵进攻新任并州刺史刘琨,刘琨大败汉军,成功地保住了晋阳。于是刘渊听从了侍中刘殷和王育的建议,决定派兵进攻其他州郡,南侵进据长安和洛阳。同时,汲桑、石勒、王弥、鲜卑陆逐延和氐酋大单于单征等数个在其他地区的军事首领都相继归降刘渊,刘渊也都一一给他们任官封爵。[1]这一举措壮大了前赵的力量,逐步加深了刘渊势力对西晋王朝的蚕食。
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并给身边的功臣都加官进爵,宗室以亲疏为等级,皆封郡县王;异姓以功劳谋略为等级,皆封郡县公侯。永嘉三年(309年),太史令宣于修之认为都城蒲子所处崎岖,难以久安,建议将都城迁至平阳。刘渊听从并立刻迁都至平阳,改元为河瑞,封其子刘裕为齐王,刘隆为鲁王。不久后刘渊派刘聪、王弥等进攻壶关,先是大破刘琨所派援军,后来又在长平击败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军队,成功攻陷壶关。[1]
同年冬,刘渊再次征发士卒,派遣刘聪、王弥、刘曜和刘景等人率领精锐骑兵五万进攻洛阳,并派呼延翼率步兵接应,于黄河南面大败晋军。接着刘聪继续进军,将军队驻扎在洛阳西明门,晋军贾胤趁着夜色突袭,在大夏门之战中成功斩杀了刘聪的将领呼延颢,汉军溃败。刘聪只好被迫向南撤退,在洛水构筑壁垒,不久,又进驻宣阳门,命将领刘厉、呼延朗等负责指挥留守的士兵。司马越命参军孙询、将军丘光、楼裒等人率领手下勇士三千,从宣阳门发起进攻,并成功斩杀呼延朗。在王弥和宣于修之的建议之下,刘渊决定派黄门郎傅询快马召刘聪等回师。但在王弥撤军之时,司马越派薄盛等人率兵追击,双方在新汲触发大战,最终以王弥军大败告终。于是,王弥等人只能整顿防守,回到平阳。[1]
永嘉四年(310年)七月,刘渊病重,命诏太宰刘欢乐、太傅刘洋等宗室重臣入宫接受遗诏辅政。八月,刘渊在光极殿去世,在位六年。刘渊死后,其长子刘和继位。不久后,刘渊四子刘聪自西明门攻入王室,杀刘和自立为王。九月,刘聪将刘渊葬于永光陵,上谥号为光文皇帝,庙号高祖。[1]
祖父 | 于扶罗,持至尸逐侯单于[1] |
父亲 | 刘豹,南匈奴左贤王、匈奴左部帅[1] |
母亲 | 呼延氏[1] |
妻妾 | 呼延皇后,大司空、雁门郡公呼延翼女[4] |
单皇后,氐族首领单征女,昭武尊太后[5] | |
张夫人,昭武尊为帝太后,谥光献皇后[4] | |
儿子 | 刘和,字玄泰,汉赵第二位皇帝[1] |
刘恭,字玄门 | |
刘聪,字玄明,汉赵第三位皇帝[6] | |
刘裕,字不详,封为齐王,官至大司徒[1] | |
刘隆,字不详,封为鲁王,官至尚书令[1] | |
刘乂,字不详,封为北海王[1] |
刘渊即位后大赦天下,知人善任,优待功臣。宗室以亲疏为等级,皆封郡县王;异姓以功劳谋略为等级,皆封郡县公侯。同时,刘渊也严明律法、禁奸止恶,严厉要求部下善待平民。[1]
刘渊提出的帝王无常、华夷无别、“惟德所授”的政治观点,涵蕴着古代汉人视野莫及的理论贡献,此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民族思想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为少数民族政权冲决汉民族正统观的束缚,不仅为后来的诸胡族政权驰骋中国政治舞台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也对抑制十六国时期的暴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刘渊提出的 “绍修三祖之业”的旗号不仅有助于标榜新朝王者之师的政治名分,同时也开创了十六国政权托古反晋之先声。[7]
刘渊同故汉宗室掌援舅甥关系、兄弟关系的血缘认同,有利于突破夷夏之防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隔离主义藩篱,此行为缓和了胡汉矛盾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它不仅直接引发了十六国政权宗黄祖炎的民族寻根现象,同时也为后世的民族构和,提供了宗法方面的范例和借鉴。“绍修三祖之业”开国旗号的提出也深度切合了儒家存亡续绝的文化传统和晋末各族人民思念汉代承平岁月的社会心理。[7]
历代名人史家对刘渊的评价褒贬不一。
作为汉化匈奴贵族的后裔,在动荡的时代浪潮中他的才干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如司马炎评价“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1]王济评价“渊有文武长才,陛下任以东南之事,吴不足平也。”[1]张大龄更是认为刘渊除了才干出众,还能够用贤纳谏,恭俭勤劳,大有中国君人之度[3]。
汉国政权的建立也进一步将中原推向了战争和动乱,同时改变了曹操以来匈奴五部的统治结构,重新恢复了匈奴原来的传统旧制。[8]房玄龄认为刘渊是时局动乱之祸首:“或篡通都之乡,或拥数州之地,雄图内卷,师旅外并,穷兵凶于胜负,尽人命于锋镝,其为战国者一百三十六载,抑元海为之祸首云。”[1]司马光则批判刘渊出身不正,其子性情暴虐:“刘渊以匈奴遗种,乘晋室之衰,奄有河汾。天下蠭起之众辐辏而归之,石勒、王弥皆北面为臣。聪承其故业遂陷两都,执辱二帝,矜夸淫纵,残暴无亲,幸以病终,坟草未生,家为屠戮矣。”[4]
王夫之则对刘渊立汉之事有所赞扬但又感到惋惜,认为其虽然才干突出但逝世突然[9],且从其子刘聪开始后的三代帝王皆残暴不仁,全然没有刘渊的君子之风[2],使得汉国大业难以维继。
从民族发展与交流的进程看,刘渊建立的汉王朝为各民族之间的深层次融合准备了条件,奠定了一定基础。[7]
刘豹的妻子呼延氏,在曹魏嘉平年间(249年―254年),曾在龙门祈求神赐给她儿子,不一会儿,就有一条头上长有两只角的大鱼,摆动着鳍,晃动着鳞游到了祭神的地方,很长时间以后才游走。巫师们见到这种情景都感到非常奇异,他们说:“这是好的征兆。”当天晚上呼延氏梦见白天所看见的那条鱼变成了人。他左手拿着一样东西,约有半个鸡蛋大,景象诱人。他交给呼延氏说:“这是太阳的精华,吃了它就能生下贵子。”醒后,呼延氏讲给刘豹听,刘豹说:“这是好的征兆。以往,我让邯郸张冏的母亲司徒氏给我看相,她说我会有显贵的子孙,三代后我们家一定非常昌盛,司徒氏的话与现在发生的事情是相符的。”此后,过了十三个月,呼延氏生下了刘渊。刘渊生下时,左手上有渊字的纹路,于是,刘豹就以渊作他的名字。[1]
刘渊对手下部众的暴行感到十分不能容忍。一次他派遣匈奴人乔晞进攻西河郡,起先乔晞先将不肯投降的介休县令贾浑给杀了,后来又将哭骂他的贾浑妻子宗氏也给杀了。此事被刘渊得知后,他勃然大怒,连忙下令将乔晞追回并将他的将位降为四等,接着又为介休县令贾浑一家收官并葬。又一次,刘渊在派将领刘景一次进攻黎阳时,刘景在延津击败晋将王堪后竟然在黄河边上将三万多人都给溺死,刘渊知道后更是怒不可遏,说道:“刘景还有何颜面见朕!天道又怎能接受这种事!我想消灭的只是司马氏,平民有何罪!”于是,贬了刘景的官位。[1]
刘渊的主要争议集中于其家世背景之争。部分史书中记载刘渊家族为屠各人;史学家唐长孺认为刘渊并非南匈奴之族,而为北部屠各人[10];学者陈勇主张刘渊之父刘豹假托并州屠各酋长世系,顶替于扶罗之子被编入羌渠单于继承序列,占据南单于世嫡之位[11]。
展开
[a]西汉《任子令》“凡吏二千石以上任职满三年者,得任其同产(兄弟)若子一人为郎。”
展开
[1]房玄龄等. 《晋书》. (唐): 卷一百一《载记第一·刘元海》.
[2]不详. 《历代名贤确论》. (南宋): 卷六十二.
[3]张大龄. 《晋五胡指掌》. (明): 正文卷·匈奴刘氏.
[4]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卷八十七·晋纪第九.
[5]崔鸿. 《十六国春秋》. (北魏): 卷一·前赵录.
[6]房玄龄等. 《晋书》. (唐): 卷一百二《载记第二·刘聪》.
[7]邓乐群. 刘渊宗汉立国的历史评价[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01, 21(4): 108-114. [2023-03-30].
[8]李磊. 中华体制下匈奴政治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以匈奴汉国的政治模式为中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3(09): 9-15.
[9]王夫之. 《读通鉴论》. (清): 卷十二·惠帝.
[10]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386页.
[11]陈勇. 《汉赵史论稿: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 商务印书馆, 2009年: 第105页.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7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