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

罗隐(公元833年-909年)晚唐诗人[2]、文学家[3]。浙江新登人(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生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以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1][4]
基础资料
  • 姓名:罗隐
  • 原名:罗横
  • 字:昭谏
  • 号:江东生
  • 时代:晚唐主要官职
  • 出生日期:833年2月16日
  • 去世日期:910年1月26日
  • 出生地:浙江杭州民族
  • 生肖:牛代表作品
  • 子女:罗塞翁
    目录
  • 简介

    罗隐出生寒儒之家,年少苦学,夙慧能文,因好议论时政,讥刺公卿,前后28年十举进士不第,遂改名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入湖南幕府,次年夏受任衡阳主簿。后又从事淮南、浙西诸镇。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自号“江东生”,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梁太祖朱温篡唐(公元907)后, 朱温以右谏议大夫召罗隐入朝,但他却累征不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1][4][5]

    罗隐的主要著作有散文名著《谗书》,诗集《甲乙集》及哲学名著《太平两同书》等,诗文多以讥刺为主。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颇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经典。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评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4][6]

    人物关系

    罗塞翁

    儿子

    杜荀鹤

    好友

    张乔

    好友

    人物生平

    少擅诗文

    罗隐,本名横,字昭谏,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生于浙江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祖父罗知微曾官至福州福唐县令(今福建福清),父亲罗修古曾应开元礼试,担任过秋浦县尉(今安徽贵池),罗隐少年即有过人的文学才华,《南康道中》诗自言“弱冠负文翰”,《唐才子传·罗隐》称他“少英敏,擅属文,诗笔尤俊拔”,沈崧《罗给事墓志》也说他“龆年夙慧,稚齿能文”。他与另外两个同族才子被合称为“三罗”,即罗隐、罗虬、罗邺。[7][1][8]

    屡试不第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罗隐由江西南康进京赴举,途经江陵时拜谒丞相白敏中、经随州时拜谒随州李刺史寻求荐引[a],[9]均无所获。次年初,罗隐应进士试,落第后北游同州、夏州等地。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前后,游历至河中府时,罗隐拜谒前丞相、河中节度使令狐绹,得其赏识,但引荐无果。罗隐继续北行,至晋州、河北临漳等地。[1][10]

    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罗隐困留长安,作诗《投所思》。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罗隐落第东归,经大梁时拜谒宣武节度使郑处诲,作有《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辞宣武郑尚书启》,未获赏识。咸通七年(公元866年), 罗隐在京应试仍落第,再次困居长安,寒饿相接,此时,罗隐往返于科考已是第十个年头,仍是榜上无名。罗隐在悲愤中“立言”,编辑自己所写的杂文为《谗书》五卷。[1][10]

    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三十六岁的罗隐应进士试再次落第,东归。本年秋,又因庞勋[b]兵乱留滞苏州,未能进京赴第二年春试。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因为本年停举,加之家境困窘, 罗隐不再去长安,其经新安、钟陵至长沙另谋出路,在路过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东南方)时,罗隐巧遇故人钟陵歌妓云英[c],云英颇感意外,问道:“罗秀才还未考中进士?”(话里略带嘲讽),罗隐随后赠《嘲钟陵妓云英》[d]诗嘲之:“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1][10][12]

    辗转求职

    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冬,吏部员外郎于環出任湖南观察使,因为于環曾为罗隐的进士考试广为延誉,窘迫中的罗隐于是写《投书湖南于常侍启》,请求于環奏授一官或推荐他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考试,至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罗隐任衡阳县(今湖南衡阳市)主簿,因性格不容,年末离职东归,在途中将湖南所作文书编为三卷《湖南应用集》。[1][10]

    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罗隐经江夏归乡,拜谒湖州刺史裴德符。次年春(公元873年),罗隐再到湖南谋职,但于環此时已被贬袁州刺史,罗隐拜谒继任湖南观察使兼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刺史王凝,作《投湖南王大夫启》,求职不得,而再东下至扬州(今江苏扬州市),谒淮南节度使李蔚,求得入其幕府中为吏,因恃才傲世, 仅几月又弃职而去,流落于扬州街头。[1][10][7]

    乾符元年(公元875年),罗隐为求职再西下江州、 鄂州等地,拜谒江州刺史陈辇,作《上江州陈员外》,谒鄂州刺史韦蟾,其作有《上鄂州韦尚书》诗,求职均不得回复。乾符二年(公元 875年),爆发黄巢农民起义,罗隐在无路可投的境况下,来到了池州(今安徽池州),投奔其父。[1][10][7]

    寓居池州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池州以等第之举,罗隐再次赴京师长安,以参加第二年的进士会试,因未得荐举,罗隐再次落榜,于悲愤之下作《偶兴》诗。自大中十三年初去长安应试,到乾符四年的二十年,在应试屡遭黜落后,罗隐自言“命薄地卑”,无人援引,遂放弃从科举入仕途之路。[1][7][10]

    罗隐居池州梅根浦[e](九华山)期间,得到池州刺史窦潏的照顾,池州因受黄巢之乱“无屋宇城壁”,窦潏特为之建筑了园林房舍以安居,池州百姓在生计上也对罗隐予以帮助。罗隐在隐居池州约六七年时间里,写了大量贵池 一带风光及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1][7][10][13]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 ,罗隐离开池州,游郑州等地。次年,投镇海节度使周宝,在镇江周宝幕中达两年之久。[1][7][10]同年,罗隐在润州(今镇江)期间,与僧处默交游,送王蕴任苏州刺史。[10][14]

    依附钱缪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五十五岁的罗隐辗转返归家乡杭州,投奔时任杭州刺使的钱缪,受到器重。钱缪初任其为钱塘县令,拜著作佐郎。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昭宗改御名曰晔,罗隐作贺表,当时京师称为第一。[1][10]

    景福二年(893年) 钱缪被任为镇海节度使,罗隐代钱缪草谢表,被授为镇海军掌书记。乾宁四年(公元897年), 代武肃王钱缪草谢赐铁券表。此后十年间,又相继授罗隐观察判官、司勋郎中、镇海节度判官等职。梁太祖朱温篡唐(公元907)后,罗隐慕道之意愈深, 朱温以右谏议大夫召罗隐入朝,但他却累征不至,且力劝钱谬讨伐朱温,钱谬不允。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钱缪被封为吴王, 钱缪表荐罗隐为给事中。[1][10]此年前后罗隐与罗衮唱和。[14][15]

    罗隐入钱缪幕府二十余年,宾主遇合,凡邦土之大事记、钱缪的文告、奏表多出于罗隐之手,其才华得以施展。[1][16]

    逝世

    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春,罗隐寝疾,五月,迁授盐铁发运使 ,十二月,罗隐逝世,享年七十七岁,归灵杭州钱塘县定山乡居山里,葬于徐村之穴,镇海军节度推官、金部郎中沈崧撰墓志。[1]

    主要作品

    罗隐著述甚丰,但散佚严重,今存诗歌约500首,有诗集《甲乙集》传世,散文名著《谗书》五卷60篇(残缺2篇),哲学名著《两同书》两卷(10篇),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等,另有书启碑记等杂著约40篇(见《全唐文》)。[4][16]

    代表诗文

    体裁

    题名

    诗

    《曲江春感》

    《江边有寄》

    《牡丹》

    《感弄猴人赐朱绂》

    《七夕》

    《华清池》

    《西施》

    《赠妓云英》

    《自遣》

    《帝幸蜀》

    《春风》

    《燕昭王墓》

    《杏花》

    《蜂》

    《台城》

    《磻溪垂钓图》

    《江南》

    《筹笔驿》

    《雪》

    《丁亥岁作》

    《投所思》

    《鹦鹉》

    《金钱花》

    《炀帝陵》》

    《鹭鸶》

    《黄河》

    《焚书坑》

    《夏州胡常侍》

    文

    《英雄之言》

    《迷楼赋》

    《荆巫》

    《丹商非不肖》

    《梅先生碑》

    《说天鸡》

    《越妇言》

    《二工人语》

    《叙二狂生》

    《龙之灵》

    《秋虫赋》

    《汉武山呼》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16][12]

    诗歌

    在罗隐《甲乙集》五百余首诗中,除却少量古体诗外,近体诗占绝大多数。可以说,近体诗是其诗作的主要体裁。而其近体诗又多有讽谕意味,罗隐的讽刺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怀泄愤诗,既抒泄心中愤懑不平之气,又对黑暗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另一类是讽时喻世诗,或直言讥刺,或托言兴讽,讽刺尖锐、深刻犀利,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锋芒。[16][17][18]

    抒怀泄愤诗

    由于罗隐科考失意,大半生处在流落不遇的境地,故对唐末社会有较清醒、透彻的认识,《曲江春感》是诗人连年落第的郁愤之作,“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诗人用反语冷嘲,尽显其愤懑不平之情;《丁亥岁作》诗,“满城桃李君看取,一 一还从旧处开”,腐败的唐末科场求得功名,那比登天还难,年年科场考取的人(桃李),都是世家子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举考试被权门势族把持的黑暗现象,于悲愤的自嘲中更见愤懑难抑之情。《自遣》诗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后多愁多恨的颓丧情绪,宽慰自己不必患得患失,“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抒发诗人凄凉、愤嫉之情,诗句历来为人传诵。[16][17][18]

    讽时喻世诗

    直言刺世诗:在罗隐的诗中对当朝最高统治者的辛辣讽刺,是前所未见的,如《感弄猴人赐朱绂》,诗人感叹自己困于考场,“十二三年就试期”,历尽艰辛却一次次落榜, 有才华却不被重用,而那耍猴的杂技人仅靠驯猴博得皇帝开心,便可加官进爵,对唐末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讥刺唐昭宗重享乐而不重人才的荒唐;《帝幸蜀》诗,更是毫无忌惮,放言讽刺君王,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诗人借使女阿蛮之口讽刺唐僖宗咎由自取,不能再用“女祸亡国”来做借口;《后土庙》以嘲讽的口吻指出了淮南高骈笃信仙术的荒诞不经。罗隐晚年依附钱缪,对其深怀知遇之恩,但仍有所讽,《磻溪垂钓图》“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暗讽钱缪苛捐杂税扰害人民。[16][17][18]

    借古讽今诗:借古讽今、借史针砭,是罗隐讽刺诗歌的又一特点。《台城》诗讽刺陈后主由于沉迷于“丽华承宠渥,江令捧杯盘”的游乐生活,不恤政事,甚至在隋兵攻城时还诗酒不辍,奏伎行乐;《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委婉的语调中蕴含辛辣的嘲讽,耐人寻味;《炀帝陵》以讥嘲口吻讽刺隋炀帝的荒淫无度,不仅葬送祖宗的功业,而且落得国亡身死的下场;《焚书坑》对秦始皇的愚民政策进行嘲弄,独裁者自以为乖巧得计, 实则愚蠢之极。《燕昭王慕》感叹世无燕昭王,批评当时朝廷轻贱人才。[16][17]

    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借物寓言、寄托嘲讽,别具风貌。《雪》“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常言“瑞雪兆丰年”,但对于穷民百姓未必是真正的祥瑞,严寒甚至可能使贫民冻饿而死,作者更深一层写出劳动人民所受剥削和处境之惨;《金钱花》诗人由金钱花状如金钱而产生联想,直言不讳,将豪门贵族掠夺成性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黄河》诗人取喻巧妙,生动形象,明写黄河,暗含讥刺,对晚唐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挞;《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统治者的痛恨,还成为后人格言,影响及于宋理学家诗一派。[16][17]

    散文

    罗隐的讽刺散文成就颇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经典,其散文小品集《谗书》,多以寓言形式讽喻现实,语言明快,笔锋犀利,几乎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罗隐自己也认为是“警当世而戒将来”的。书中如《丹商非不肖》赞扬尧舜的不搞“家天下”;《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实为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汉武山呼》论述人君听信谀美之词是败德的根由;《越妇言》讽刺官僚士大夫一旦富贵就安于尸位素餐;《秋虫赋》抨击封建法网“绳其小而不绳其大”,《迷楼赋》总结隋王的教训是“迷于人”而非“迷于楼”,都具有警切的立意和犀利的笔锋。[16][19][20]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刻画形象,说明道理,也是罗隐诗文讽刺艺术的突出特点。《二工人语》通过两个匠人所建不同神像(木雕和泥塑)的不同遭遇,告诉人们:那些实心实意、胸无尘滓的人,是“竟无所闻”;而那些“虚其内,窗其外”,满胸尘滓,但能“通关窍”的人,却能在社会上飞黄腾达,深刻讽刺了当时善恶颠倒的恶劣世风。[19][20][16]

    人物思想

    罗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太平两同书》和《谗书》中,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4]罗隐撰《两同书》分上、下两卷,全书十篇所围绕之讨论核心,乃是“致太平”之“本”和“术” 的问题,上卷五篇皆终以老子之言,下卷五篇则结以孔子之语,其所谓“两同”也可理解为治国之“本”和治国之“术”。[21][22][23][24][25]

    罗隐在其另外一部著作《谗书》中曾认为: “道”作为贯穿一切事物的普遍法则,虽不可违反,但却也会受“时”和“位”制约,而有“道为人困,而时夺天功”及“位不胜其道,天下不得不乱”的时候。罗隐认为,天下的治、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和谐与否,如《太平两同书》之《损益》篇言:“君主与臣民关系的和谐与否,乃是同时受制于双方的,无论是君主还是臣民,皆在社会的安定或动乱中起着重要作用。”[21][23]

    贵德崇俭-天下太平之本

    罗隐以为君主若能行“德”则“天地所不违、鬼神将来舍”,不能行“德”则“九族所离心、六亲所侧目”,“德”行不仅是君主治理天下之根本,亦是“兆庶之所赖也”;除了“德”之外,《太平两同书》对“俭” 也大为推崇。“俭”本是道家“三宝”之一,如老子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罗隐认为“俭”乃是君主持国之根本,相反,君主如果舍“俭”而求“奢”,则会导致“强名”、“夸饰”而令百姓困苦,进而导致天下多事、社会动乱,也就是说,君主行“俭”则能益天下百姓, 而天下百姓亦能反益之;君主行“奢”则能损天下百姓,而天下百姓亦能反损之。以上思想,不仅有儒家“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说法的色彩,更是对道家老子“尊道贵德”主张的推崇。[21][23][26]

    上下相制-君主御臣之术

    对于“上下相制”的君臣关系,《太平两同书》中有很多论述,如《得失》篇将二者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以为臣既能“辅君”、亦能“危君”,基于这种认识,罗隐认为君主必须“善御”其臣下、牢牢控制住 “权柄”,方可能令下民臣伏、国家得治、天下太平。关于具体的御臣之“术”,罗隐则在《得失》《真伪》《同 异》《爱憎》篇分别加以阐述。《太平两同书》种种关于御臣之“术” 的讨论,实是对上述“贵德”、“崇俭”说的补充,其目的也是为了达致“太平匡济”之用。[21][23][26]

    人物评价

    与罗隐同为钱缪幕僚的金部郎中沈崧《罗给事墓志》中说他:“才了十人,学殚百氏,名宣寓县,誉播寰区。”[1][27]

    《旧五代史》本传:“(罗隐)以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28]

    《五代史补》卷一:“(罗隐)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27]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八中说:“罗昭谏酣情饱墨,出之几不可了,未少佳篇,奈为浮渲所掩。然论笔材,自在伪国诸吟流上。”[29][30]

    世称“中国第一批评家” 的金圣叹评:罗隐的诗是“推陈出新之法也”、“此为唐人未经有之法”、“为出神入化之笔”, 又说诵罗诗是“读之眼泪不哭自流矣。”[7]

    鲁迅评:“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7][4]

    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给罗隐小品文的评价:“晚唐讽刺短文写得最好的就是罗隐。”[31]

    家族成员

    关系

    人物

    简介

    祖父

    罗知微

    曾任福唐县令,卒于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年八十六岁

    父

    罗修古

    曾任池州贵池县尉,卒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年七十一岁

    妻

    吴兴沈氏

    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卒于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年二十九岁

    弟

    罗权

    生于唐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

    儿子

    罗塞翁

    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1]

    相关传说

    朝官憎忌

    宋代《北梦琐言》记载,罗隐有次与官员韦贻范同船,船夫说:“船上有朝廷的官员”,罗隐很轻蔑地戏说:“哪个朝中的官,我就是脚指缝里夹着笔,也可以顶得过他们几个人。”韦贻范听到后对罗隐记恨不已,僖宗朝平定黄巢乱后,有朝中贤臣向唐僖宗举荐起用罗隐,当时已是宰相的韦贻范坚决不同意,说如果让罗隐这种狂傲之人做了官,我们这些人更被他当作秕糠了。到唐昭宗时,因久闻罗隐诗名,想把罗隐录用在甲科,又被罗隐讥诮过的大臣劝止,还举出罗隐的《华清宫》诗“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为凭,说此诗句在称赞唐玄宗的同时也讽刺了他,罗隐虽有才,但不可用。此后,罗隐狂妄之名传遍朝廷,登科及第之事因此受阻。[32]

    郑女弃诗

    宰相郑畋有个千金小姐,性通文墨,酷爱罗隐之诗,读到罗隐写的"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 一纸书”,“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等诗句,心中倾慕,朝夕吟咏不休。一日,罗隐到访宰相府,郑畋故意让女儿知道,当罗隐正和郑畋谈话时,郑女悄悄走到珠帘边偷看,看见思念的罗才子竟是个猥琐丑陋之人,着实吓了一跳,从此就再也不吟罗隐的诗句了 。[33]

    乞丐命皇帝嘴

    传说罗隐原本是皇帝命,父亲早逝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因生活所迫,常外出帮工补贴家用,罗隐每次晚归时,母亲发现前头似乎都有两盏红灯一路照他回家,于是去找算命先生为他相命,先生告诉她罗隐的命“贵不可言”,母亲满心欢喜,心想儿子总有出头之日。一日,罗母在灶台上边洗碗,想起平日被人欺负,忍不住骂了起来:“罗隐儿日后发达,我要用屋后青竹作竹板,石臼作枷,狠狠治一治这些小人。”却不料祸从口出,那日,灶君公闻言后立即上天启奏玉帝,说罗母心太狠毒,罗隐当了皇帝,百姓会因此遭殃,玉帝听了大怒,下旨叫金甲神前往人间,将罗隐的皇帝命相废去,骨头替换成乞丐骨,只留下一个皇帝嘴。此后,罗隐仕途坎坷,但说人说物十分应验,人们便说他是“乞丐命皇帝嘴”。[34]

    水浸万年松

    传说当年垒筑“铁上杭”城墙时,总是头年修好,次年洪水一来就崩塌,如此反复了十余年,知县官都撤换了五六个。某日,新知县上任,限令筑城工头人等拿出良策固定墙基,否则他知县官要被治罪,凡参与修筑的一应人等也要打入牢房,众人正苦恼时,工地上走来一秀才,仰天大笑,遥指东岸一片大松林,说:“砍下笔直大松树,对腰裁断取头部,横躺水中当基座,万古千秋包牢固。”大家听后皆笑疯子先生说疯话,常言道:“火烧草,水腐木,松树置水中哪有不腐之理?”秀才笑笑地说了句:“水浸万年松”后扬长而去,工地上有一老师傅觉得秀才说的话有些道理,上前追问才知道他是“圣旨嘴”罗隐秀才。自那以后,山区农民修筑溪坑陂头多用上松树代替基石,在烂泥过膝的湖洋田里垫下松树枕子便于耕作。“水浸万年松”,自古至今,造福人间。[35]

    后世纪念

    罗隐碑林

    1995年,浙江省富阳市政府择址新登镇葛溪帝贤明山北山腰兴建罗隐碑林。从贤明山脚通往碑林约有不足一里的土路,碑廊内树立一批花岗岩碑,镌刻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海栗等题写的四十多块书法艺术精品,沿碑廊往上,是罗隐纪念厅,厅内有一座两米多高的罗隐石雕像,雕像旁边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雕刻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篆写的罗隐诗句。[36]

    罗神竹舞

    “罗神竹舞”是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杭州淳安县威坪镇汪川村是"罗神竹舞"的发源地,相传该村一位妇女,以一碗"老谷糠茶"招待上门的讨水秀才,并因此得到秀才指点:"竹林乃风水宝地,迁居此地日后必儿孙满堂,"妇人遵指点,果然子孙满堂。后来,人们了解到那位秀才就是民间流传“开金口”的“罗隐秀才”。后人为感恩,封罗隐为神,为其塑身立庙,并在每年正月初一举行"撑罗神竹"纪念活动。[37]

    注释

    展开

    [a]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中所说:“唐末举人,不问士行文艺,但勤于请谒,号为精切。”当时请托干谒之风泛滥,考前举子们千方百计寻求荐引,即向名公贵人投献诗文“行卷”。行卷是干谒的方式之一。[9]

    [b]庞勋(?-869),唐末桂林戍卒起义首领,初在戍守桂林的徐州、泗州军中任粮料判官。[11]

    [c]五代何光远的《鉴戒录》卷八说:“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钟陵宴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 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12]

    [d]《嘲钟陵妓云英》诗,历来题目不一:明·屠中浮《刻罗江东集集序》题作《答云英见诮》;清·吴颖《重刻罗昭谏江东集叙》为《赠云英》;《全唐诗》卷六六二作《偶题》,题下注云:“一作《嘲钟陵妓云英》”;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唐诗鉴赏辞典》为《赠妓云英》。[12]

    [e]池州治所在秋浦(今贵池),境内有梅根浦、九华山,从九华山下来就是梅根浦。[13]

    参考资料

    展开

    [1]罗隐年谱. 汪德振著. 罗隐年谱[M]. 商务印书馆, 1937.03.. [2023-09-02].

    [2]罗隐.古诗文网. [2024-03-20].

    [3]罗隐.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2024-03-20].

    [4]罗隐.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2023-08-27].

    [5]罗隐.郁贤皓主编 郁贤皓本卷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三卷 隋唐五代部分[M]. 2003第216页. [2023-08-27].

    [6]李定广.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罗隐[J].古典文学知识,2011(03):114-122.. ., .[2022-06-30].

    [7]李晖. 罗隐寓居池州诸事考述[J]. 池州学院学报, 2011-01-01, 25(2): 8-14. [2023-08-30].

    [8]雪泥鸿爪 古镇崇贤的时间碎片.杭州网. [2024-01-09].

    [9]周蓉. 科场蹭蹬与尖峭讥讽——"晚唐士人的生存状态与诗风构成研究"之罗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01, 45(6): 14-18. [2023-09-06].

    [10]陈鹏. 罗隐年谱及作品系年[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1-01-01, (2): 35-39. [2023-09-02].

    [11]庞勋. 夏征农. 辞海 中国古代史分册[M]. 1988第:87页. [2023-09-08].

    [12]张一平. 罗隐《嘲钟陵妓云英》诗作年考辨[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01, 26(1): 39-41,92. [2023-09-08].

    [13]李定广. 罗隐生平事迹辨正——兼与吴在庆先生商榷[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01, 22(6): 10-14. [2023-09-04].

    [14]李定广.罗隐生平事迹辨正——兼与吴在庆先生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10-14.

    [15]陈鹏.罗隐年谱及作品系年[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1(02): 35-39.

    [16]罗隐集校注.(唐)罗隐著;潘慧惠校注. 罗隐集校注[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5.06 :7-80518-301-5. [2023-09-02].

    [17]邹春秀. 略论罗隐的讽刺诗歌[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01, 31(3): 289-294. [2023-09-04].

    [18]代强. 于近体诗创作,扬新乐府精神——略论罗隐讽谕诗对新乐府精神的继承与发扬[J]. 黑龙江史志, 2008-01-01, (24): 58-59. [2023-09-04].

    [19]翁敏. 罗隐《谗书》艺术论[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1-01, (2): 100-105. [2023-09-04].

    [20]陈如毅. 论罗隐寓言的艺术成就[J]. 黑河学院学报, 2016-01-01, 7(1): 93-97. [2023-09-04].

    [21]郭武. 罗隐《太平两同书》的社会政治思想[J]. 宗教学研究, 2006-01-01, (3): 10-16. [2023-09-04].

    [22]王正明.谈罗隐的思想和创作[J].教学与研究,1979(00):51-58.. ., .[2022-06-30].

    [23]朱亚辉. 君主:罗隐《太平两同书》政治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01, 26(1): 73-75. [2023-09-04].

    [24]惠联芳. 遥远的梦想:罗隐对儒家传统思想的认同[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01, (5): 21-23. [2023-09-04].

    [25]侯雪娇. 罗隐社会政治思想的个性特征[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1-01, 13(4): 51-54. [2023-09-04].

    [26]罗隐.萧公权著. 中国政治思想史[M]. 2017第:424-427页. [2023-09-05].

    [27]周蓉. 科场蹭蹬与尖峭讥讽——"晚唐士人的生存状态与诗风构成研究"之罗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01, 45(6): 14-18. [2023-09-05].

    [28]罗隐.陈伯海编. 唐诗汇评 下[M]. 1995第:2800页. [2023-09-05].

    [29]罗含《湘中山水记》. 罗训森主编;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编. 中华罗氏通谱 第3册[M]. 2007第:1869页. [2023-09-05].

    [30]思想和艺术上的糟粕.雍文华著. 民族历史主题 雍文华论文集[M]. 1996第:67页. [2023-09-05].

    [31]李定广. 遭遇历史误会的文学巨人——罗隐文学史地位之重估[J]. 学术界, 2006-01-01, (6): 242-250. [2023-09-05].

    [32]罗隐.张俊纶编著.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小传[M]. 2019第:170页. [2023-09-05].

    [33]罗隐.王促镛著. 唐诗纪事校笺 下[M]. 1989第:1854页. [2023-09-05].

    [34]罗隐乞丐命皇帝嘴.泉港区人民政府. [2023-09-09].

    [35]上杭民间文学--罗隐秀才的故事.上杭县人民政府. [2023-09-09].

    [36]浙江富阳:唐朝诗人罗隐碑林满目疮痍 一片荒凉.www.chinanews.com.cn. [2022-06-30].

    [37]浙江淳安文化非遗“罗神竹舞”闹新春.中国新闻网. [2023-09-05].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1日

    首页
    人物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杨行密
    内容词条·199人浏览
    李儇
    内容词条·131人浏览
    黄巢
    内容词条·208人浏览
    李嗣源
    内容词条·159人浏览
    董昌
    内容词条·289人浏览
    吴王
    内容词条·102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