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松针是条形绿茶的一种,产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保南店垭镇和保北黄堡一带。在唐代就有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名气。其品质特征:外形紧直,圆润光滑,呈翠绿色,内质香气清高,汤色嫩绿,滋味醇厚,叶底肥嫩饱满。保康松针鲜叶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五六天开园采摘,要求原料为一芽一叶。抢晴天采,不采虫伤、冻伤芽叶、鱼叶及蒂把。鲜叶随采随制,其加工方法分杀青、锅揉、拍汗及烘干四道工序。保康松针,以湖北采花茶业集团公司投资打造,在保康县店垭镇兴建加工园,用中国驰名商标“采花”命名,茶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远离工业污染,终年云雾缭绕,如轻纱薄雾散于茶园上空,形成了保康松针茶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保康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其所产保康松针茶在唐就很有名气。唐代斐济《茶述》中列出了十种贡茶,保康就是其中之一。相传,王昭君当年出嫁西域,曾带去保康茶。“保康”二字虽属颂美吉祥之词,可是保康之域系襄阳的边远山区,又称“川陕楚老林地带。土地空旷,烟村稀疏,是省内外流民逃荒避难之所。移民来自四川、陕西、河南、江西、山东、山西等地,他们索取荒山老林中的处女地,挽草为记,搭棚而居,采掘以食,垦荒度日。这些五方杂役和当地土著不时结伙同心,抗捐抗粮,甚至揭竿起义,官府为防其“聚众谋反”,四处张贴禁令,不准流民进山,对违令者予以大肆捕杀。谋生无路的流民去而复来,被害者血案如山。如此恶性循环,官民矛盾愈演愈烈。朝廷见禁山的措施未能挡住流民涌入山区的洪流,镇压也不济于事,宪宗帝才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五月,遣左都御史原杰来荆襄巡视,以便另施良策。原杰视察后认为,对山区众多流民不能继续镇压,应编户抚治。使其“附藉耕种,纳粮当差”。鉴于保康县辖境辽阔,县令鞭长莫及难以施治,原杰具本上奏朝廷,提议分置田地,坡地种桑养蚕,洼地植茶种粮。朝廷采纳其建议,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北宋范致明《襄阳风土记》载;“保康诸山旧出茶,谓之保康松针茶,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店垭歇马有千余本,土地颇类此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渭之腊梅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明代黄一正辑注的《事物绀珠》列出了今茶名99个,古制造茶名101个,其中保康出的松针茶,店垭出的腊梅茶属古制造茶名。唐释齐以松针茶诗一首云:“松针为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梅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保康松针发源于店垭,因位于五道峡以南而得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每初早春清晨,山中云雾冉冉上升,低空缭绕,经微风吹拂,如轻纱薄雾尽散于茶园上空。茶园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酸度适宜。
保康松针
保康松针鲜叶一般在清明前后五六天开园采摘,要求原料为一芽一叶。抢晴天采,不采虫伤、冻伤芽叶、鱼叶及蒂把。鲜叶随采随蒸,快速焙制。“保康松针”属针形蒸青绿茶类,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圆、光滑、挺直、显毫,色泽苍翠油润,茶汤嫩绿清澈明亮,香气清爽,滋味甘醇,叶底嫩绿明亮匀齐。其传统加工工艺为:蒸青、扇干水气、铲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湖北茶叶网手法为:搂、搓、端、扎)、拣选七大步骤。本品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名气,由湖北采花茶业集团公司保康采花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保康松针,被评为湖北省优质名茶。
保康松针
蒸青:是利用蒸汽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的氧化,以形成松针外形、茶汤、叶底特有绿色。要求:高温、薄摊、短时、快速。扇干水气:骤降叶温是造成松针茶特有香味的重要措施。
铲头毛火(又叫抖水气):是将扇干水气的茶叶放在120℃左右的焙炉上进行,要求进一步蒸发水分,并达到叶色油绿,梗脉略黄且出现“鸡皮皱纹”,芽梢显白毫,手握不粘,亦不成团的程度,即“散子”。铲时两个相对站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两掌微弯曲,掌心相对,将茶叶如捧球一样,左右来回推揉翻动。
揉捻:与其他茶类一样,目的在于卷紧条索,为形成松针茶紧、细、圆、直、光的外形奠定基础,唯程度较其它茶类略轻,细胞破坏达45%左右,其手法分为“巡转揉”和“对揉”。
铲二毛火:目的在于继续蒸发水分,初步整理茶叶形状,为整形上光奠定基础。用铲的手法完成,手法与头毛火相同,唯活动更为敏捷,扫叶更勤,以叶色泽油黑、滋润光滑,梗呈黄绿色,手捏柔软而不刺手为度。
整形上光(又称搓条上光):它是形成松针紧细、圆整、挺直、光滑的关键。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用五大手法完成。两个阶段、五大手法是有机联系统一不可分割的,操作应注意两个阶段、五大手法的联合运用。
第一阶段:采用悬手搓的手法,把0.8-1千克的铲二毛火叶放在70-80℃的焙炉上,具体操作是两手手心相对,大拇指朝上翘起,四指并拢微弯,构成圆筒状,捧起茶叶离炉面16.5-20厘米搓制,如此反复,待搓到茶条呈圆柱状,色泽油绿,约七分干时即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目的在于蒸干水分、固定外形。采用搂、搓、端、抽(或扎)四大手法,更换交替,直到干燥为止。
“搂”是紧接第一阶段悬手搓的方法进行的,具体做法是两手相对提起,手腕略向外弯曲,两手如捞机制面条一样,把茶条搂拢,并稍用力
克箍茶条,使少量茶叶从虎口和小指边角吐出,以理顺茶条,做成“茶墩”。“茶墩”高约6.6厘米-10厘米,便于搓制。
“搓”是在搂的基础上连贯使用的。四指第一节微弯曲,形成勾状,压在炉面少量茶叶上固定不动,与炉面形成70-80°角,右手顺势将理顺的“茶墩”带上左手手掌,大拇指翘起,四指并拢,向右前方搓出,使茶叶随手滚动向前,约1/5的茶条从虎口和小指边泻涌而出,当搓至右掌心达弯曲的左指尖相对时,复用搂法做墩换手搓,如此反复,左右交替。
“端”是整理茶墩,换手搓茶的手段,其操作时紧接搓法,顺手合抱茶墩,借势端转茶墩,以使茶墩内部疏松,茶条理顺后,换手继续搓茶。
“抽”或称扎。在茶叶较长或条子欠直的情况下,于搂、搓、端交替之间,两手虎口相对,握住茶墩正中,以手臂为支点,向下用力抽扎茶墩,使茶条抽直,身骨较长的能扎短,以便做得更直、
第二阶段四大手法连续采用,不可分割。两手交替,一搂一搓一端,间或采用抽扎的手法,反复搓制,直到茶叶条索紧细、圆整、挺直、光滑呈鲜绿豆色时,从茶墩中抽出少许茶条冷却后,手折即断,干燥适度即可,整个整形上光过程时间约70-80分钟。
拣选:是按松针茶品级规格的要求,选出黄片、梗、果及非茶杂物等,然后分级包装贮藏。
铁制火炉一具,铜质烧壶一把,长方形紫檀木茶盘一个,长方形木制托盘一个,青瓷茶碗若干个(可用三才盖碗杯),陶质茶罐一个,檀木茶道具一套,茶色茶巾一条,青花茶荷一个,彩瓷花瓶一个、栀子花一枝,香炉一个,香三支,保康松针茶若干克,《平湖秋月》曲碟或录制的《水乡天籁之音》磁带一盒,醉茶图一副。
保康松针
第一道:煮水——尧治河水煮松针
茶者在沏茶前,首先择具备器、挂画、插花、奏乐、焚香静气,神入茶径,然后开始生火煮水。“水为茶之母,茶为水之魂”。烹茶鉴水,乃中国茶道之特色。古人把宜茶之水分为天水、地水,天水即雨、雪、霜、露、雹;地水乃泉、江、河、湖、井。更有趣者,如扫梅花雪、聚腊月霜,集荷叶露,解严冬冰,借清纯之水,发茶人清幽之思。今天我们所烹之水乃保康尧治河上游泉水,有诗为证:轻纱薄雾锁保康,滴滴水晶吻异香。采得尧治源头水,松针共煮洗俗肠。
第二道:涤器——青瓷茶碗岳州窑
岳州乃岳阳之古称:唐代不仅有邕湖含膏之名茶,岳州茶具也享有盛名。岳州窑乃全国六大名窑之一,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还载有品茶用具二十四件,并提出:“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今天我们使用的泡茶之器,乃岳州窑所产的青瓷茶碗,正是名茶用名器,相得益彰。
第三道:赏茶——昭君选茶自保康
唐代松针茶,不仅深受宫庭廷宫廷,并为西域文化交流之媒介。当年王昭君出嫁匈奴,所带物品中的茶叶,就有湖北名茶——保康松针。并把饮茶习俗传到西域,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形成了西汉空前规模的茶之盛会。
第四道:投茶——燕飞寻常百姓家
保康松针,昔为皇宫贡品,今为百姓共享。投茶入杯时,茶芽纷纷飘落,恰似紫燕纷飞,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五道:洗茶——横空一鹤排云上
洗茶时:眼观流水,心注于茶,人茶合一,茶心共洗。茶尘涤尽,心烦同失。茶芽舒卷,心襟同阔。杯上白鹤,心与共翔。顷刻大有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一诗共感: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横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第六道:泡茶——水润绿色松针汤
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五道峡光之灵秀,以清风明月为伴,得天地之精和,以人类为友,得人之灵性,天、地、人三才共同化育出茶之精华,可谓仙草琼浆。保康松针,宜用90℃沸水冲泡。泡茶时,水入茶碗,芽叶舒卷,绿汤四溢,正是水润绿色松针汤。
第七道:敬茶——保康松针惟上贡
茶汤泡好后,将茶一一敬奉给客人,各位将一览名茶风雅,一饱皇家口福。有唐代诗僧齐已《谢人惠松针茶》一诗为证:松针惟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腊梅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第八道:闻香——亦有店垭一派香
保康松针产地,茶园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酸度适宜,正是宜茶之地。其茶香气清高,有宋代大儒朱熹《咏茶》 一诗为感:小小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虽无山顶烟岗润,亦有店垭一派香。
第九道:品茶——涤烦解渴心神悦
昭君出嫁西域想念家乡,常要大唐使者带去茶叶,并和匈奴呼韩邪单举杯共饮。
《唐国史补》中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解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保康者。”保康松针,滋味醇厚,品后神清气爽,愁烦顿失。有朱熹《茶宴、论茗》一诗为感:茗饮沦甘寒,抖擞神气增。顿生尘虑空,豁然悦心目。
第十道:醉茶——夜归踏碎满街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品茶之韵不在茶,在乎清雅之境。有道是:“有韵则雅,韵致清远。”茶致数巡,身舒神悦,乐哉!悠哉!似醉非醉。至此,大有宋代诗人黄庭坚《一斛珠》一词共感:香芽嫩茶清心骨,醉中襟量与天阔。夜阑似觉归仙阙。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
襄阳自古产香茶,馥郁婵宫斗桂花。
保康松针朝圣帝,腊梅花茶普侯家。
君妃饮后忧思解,王母尝新乐意夸。
不信但看云外客,车船满载运天涯。
保康松针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