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自年少起就臂力过人,骑射精湛,能徒手与猛兽搏斗。自小立志成为像卫青、霍去病一样的大将,颇受曹操赏识。官渡之战胜利后袁氏残余势力北上投奔乌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白狼山之战,曹操兵出无终(今天津蓟县),东攻乌桓。委任曹彰为北中郎将[3],行骁骑将军,夏侯尚为参军,此战大捷而归。此时曹操与刘备对峙于汉水,曹彰带兵前往为其助战,曹操已带兵东还,命曹彰留守长安。建安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病危,临终前召见远在长安的曹彰,未至,曹操崩逝。曹丕即位后,多次为曹彰封食邑。公元223年,曹彰疾薨于邸,谥号“威”,是为任城威王。[4]
曹操
父亲
卞皇后
母亲
曹楷
儿子
曹丕
哥哥
清河公主
姐姐
曹冲
弟弟
曹彪
弟弟
曹林
弟弟
曹棘
弟弟
曹彰
兄弟
曹华
兄弟
曹熊
兄弟
左划查看更多
曹彰,字子文。年少便擅骑射,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英勇过人。多次跟随曹操征战,意志慷慨。曹操曾批评他,说:"你不读诗书,不好圣贤之道,却喜欢骑马击剑,这只能对付一个人,有什么用呢?"于是督促曹彰读《诗经》《尚书》。曹彰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就应该做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带兵驰骋沙场,驱逐戎狄,建功立业,哪能做个博士呢?"[5][6]
曹操曾问几个儿子的爱好,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曹彰说:"愿做将军。"曹操说:"做将军要如何?"曹彰说:"身披盔甲,手握利刃,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赏罚分明"曹操听后满意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时年二十七岁。[5]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代郡乌桓造反,曹操任命彰为北中郎将,兼骁骑将军。临出发时,曹操告诫曹彰,说:"在家里我们是父子,接受了命令就是君臣了,一举一动都依王法行事,你要以此为戒!"曹彰北征进入涿郡境内,叛乱的数千乌桓骑兵攻到。当时曹彰的兵马尚未集结,只有步兵数千人,战马百匹。曹彰用田豫的计策,坚守住阵地要隙,胡虏退散。曹彰追击,亲自与敌人搏战,用弓箭射杀胡人骑兵,应声前后倒下。战过半日,曹彰的铠甲中了数箭,反而意气更甚,趁胜追击二百多公里,直到桑乾。长史和诸将士都认为急行百里,兵马疲顿,又有军令不许过代郡,不许深入敌营,违令轻敌。曹彰说:"率军出征,只是为了打胜仗,为何要受限?敌人还未走远,追击必定击溃他们。服从命令放走敌人,绝非良将。"于是上马,命令部将:"落后者斩!”追了敌人一天一夜,大获全胜,斩首俘获数千人。曹彰依照常例的数倍奖赏将士,将士无不喜悦。当时鲜卑首领轲比能率领数万兵马观望作战双方的强弱,看到曹彰作战勇猛,所向披靡,就请求称臣,北方平定。[5]
曹彰率兵攻打乌桓时,曹操正在长安,待曹彰得胜归来,召他到自己的营帐。曹彰日夜兼程赶到长安,曹丕对曹彰说:“你刚立了功,去面见主公,注意不要骄傲自夸,要表现得谦逊。”曹彰到了曹操营帐,如曹丕所言,把功劳都归于众将。曹操大喜,亲切地捋着曹彰的胡子说:“我的黄须儿果然简单!”[5]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九月,曹操其时在汉中与蜀军鏖战,刘备栖军于山头之上,命刘封下山挑战。曹操便骂道:“你这个卖草鞋的小子,竟然派你的养子来抵抗我,待我叫我的黄须儿来。”于是下令召曹彰助战。曹彰日夜倍道兼进,然而到长安时曹操已经退兵,从汉中返回洛阳。曹操东还后,任命曹彰为兼越骑将军,留守长安。[4]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得了重病,命不久矣,想见一面曹彰,命驿马召回远在长安的曹彰。未至,曹操就已经薨逝。[4]
曹彰到达洛阳后,认为曹植将被立为太子,但曹植以袁绍几子夺嫡为戒。[4]曹彰询问先王玉玺何在,主理曹操丧事的贾逵认为国家已有储君,诸侯不易探听此事,以此拒绝。[7]
曹丕即位后,是为魏文帝,曹彰与众诸侯各自去了自己的封地。曹丕因曹彰的战功给他增加食邑五千户,连同以前的共一万户。但曹彰对这些土地爵位并不感兴趣,希望能凭借之前的军功获得留用,曹丕仍旧照例让曹彰就国,曹彰心生不满,未等诏书下达便自行去往封国。黄初二年(221年),曹彰进爵为公。黄初三年(222年),曹彰被封为任城王。[5]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彰照例进京觐见,突发疾病薨逝于府邸,谥号曰威。到了任城威王下葬的日子,朝廷赐他銮辂龙旗、虎贲勇士百人,按照东平王的旧例厚葬。[4]
曹彰薨逝正是壮年之时,且自少习武,身体健壮,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征乌丸一役中“铠中数箭” 后仍“意气益厉,乘胜逐北”,却在五年后暴毙于都,在当时即为宫闱秘事,所留记录甚少。《魏志·文帝纪》载:“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魏志·任城王传》载:“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日威。”《文帝纪》记载了曹彰去世的具体日期,为黄初四年六月十七日;《任城王传》以“疾薨于邸”一笔带过,意为曹彰因疾而死,暴毙于府邸之中,交代得比较模糊。晋人孙盛《魏氏春秋》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也提到曹彰死因,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说法。[8]
裴松之注疏《三国志》引《魏氏春秋》曰:“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意为曹彰因问玉玺在何处,曹丕以为他有二心,来朝却不得曹丕接见,一时激愤,气急攻心而死[4]
《世说新语·尤悔》:曹丕忌惮曹彰的勇武,决定用计毒杀曹彰。曹彰虽是一员武将却颇喜棋道,曹丕投其所好与曹彰对弈,棋至中盘,曹丕已落下风,此时他向在旁侍候的丫鬟吩咐道:“还不快将枣儿端来。”于是,二人一边下棋,一边吃着乌枣,表面上情义融融,其实,曹丕早已在枣子中下了毒药,并做了记号,自己专拣未带毒的吃。不一会,曹彰只觉头重脚轻,眼睛发直,还没来得及说出一句话,便一头栽倒在地。早有人将此事提前通告给卞太后,卞太后欲救曹彰,但取水瓶罐被曹丕命左右砸毁,太后光着脚赶到井边却没有器物打水,不一会儿曹彰便死了。后来曹丕又想害东阿王曹植,卞太后说:“你已经害死了我的任城,不能再害我的东阿了!”[9][a]
二者皆将曹彰之死因归结到曹丕身上,区别为前者是曹彰遭冷遇而“忿怒暴薨”,是自发身亡,后者是曹丕直接加害人,而且在下毒后预先令左右将可盛水的瓶罐砸毁,使卞太后“徒跣趋井”却“无以汲”,充分体现帝王心肠之狠毒。但考察史实.《魏氏春秋》与《世说新语》的说法都有不可信的地方:《魏氏春秋》记载曹彰朝京都而不得朝见天子一事,其实是发生在曹植身上。曹植五月到达京都洛阳却不得觐见皇帝,在忧惶焦灼的心情中作《责躬》《应诏》诗表献给曹丕,以表悔过之情;而《世说新语》本来就为小说家之言,所载之事情节精彩纷呈,但推敲细节,亦不足信。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已经通过枣子的成熟季节证伪,且卞太后不可能在此时称曹植为东阿,曹植徙封东阿王的时间为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彰死时曹植的封号尚为雍丘王,卞后不可能未卜先知称呼曹植为东阿,只能说明是后人杜撰,况且公开投毒不符合曹丕作为帝王的作风和智谋。[8]
曹丕:以任城王的雄武,吞并蜀国就如同猫头鹰叼死老鼠一样简单。[6][b]
曹植:幼有令质,光耀珪璋,孝殊闵氏,义达参商。温温其恭,爰柔克刚,心存建业,王室是匡——《任城王诔》[10]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曹彰:任城王曹操武艺强壮勇猛,有将领的气质。[5][c]
清代诗人康发祥称赞曹彰:黄须儿力气勇猛志向远大,不是没有觊觎储君的心。[11][d]
唐高祖李渊夸赞自己的部下如曹彰一样勇猛:从前曹魏的任城王曹彰亲临战阵能击败敌人,李道宗的勇敢,和他一样。[12][e]
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在记载北周历史时提到曹彰:自两汉魏晋以来,皇室宗族众多,唯有楚元王、河间王、东平王、陈思王这些人以文学才情出名,任城王、琅琊王以武功驰誉。——《周书》[13][f]
曹彰面生黄须,骁勇善战,曹操曾赞叹“黄须儿竟大奇也”,后人引用“黄须儿”为典故作诗,以此来表现英勇善战的将士[14]
诗歌 | 朝代 | 作者 | 内容摘录 |
《老将行》 | 唐 | 王维 |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15] |
《湖阴曲》 | 宋 | 苏辙 | 帐中昼梦日绕壁,惊起知是黄须儿。马鞭七宝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过[16] |
《羽林郎》 | 宋 | 严羽 | 貂帽狐裘塞北妆,黄须年少羽林郎。弯弓不怕天山雪,生缚名王入建章[17] |
《题赵诚甫养恬轩》 | 宋 | 晁公溯 | 每笑黄须儿,鞍马勤远征。功成不过侯,弹雀良自轻[18] |
《送赵任卿芜湖丞》 | 宋 | 韩元吉 | 青山照濡须,江驶不可渡。当年黄须儿,跨马识其处[19] |
《羽林郎》 | 宋 | 吴泳 | 遥闻虏骑前犯塞,六部良家人不耐。黄须儿战邺下军,白袍兵劫花门寨[20] |
《吴江夜泊》 | 宋 | 俞德邻 | 椎髻黄须儿,臂枪挟弧矢。篙夫趣登舟,掩篷不敢视[21] |
《塞下曲二首》 | 明 | 谢榛 | 塞上黄须儿,饮马黑山涧。弯弧向朔云,莫射南飞雁[22] |
唐人李亢[23]在《独异志》[g]中记载:曹魏任城王曹彰,性情倜傥,偶然见到一匹骏马,异常喜爱,想得到这匹马,但马主人十分珍惜,不肯割爱。曹彰志在必得,对马主人说:“我有几位美貌的姬妾可与你交换,任君挑选。”马主人认为自己能用一匹马换一位美人,物有所值,遂答应用骏马换美人。曹彰得到马后,为它取名“白鹘”,后来因为打猎作战需要,把它献给了曹丕。[24]
清人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记载:“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25]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掌握政权,朝政步入正轨,百姓生活逐渐由战乱中恢复。曹操与蔡邕是旧交,感念其受董卓牵连被王允所杀,命曹彰带兵前往匈奴花重金赎回蔡琰。蔡邕之女蔡琰结束了长达十二年的塞外流亡生活,重返故土。[26]
晋人王嘉[27]在《拾遗记》第七卷[6]中记载:曹彰自小刚毅,学习阴阳谶纬之术,曹操攻打吴蜀时,常常问曹彰便利取胜的方法。曹彰能左右开弓,百米之内断人胡须和头发。当时乐浪郡献上一只猛虎,纹理斑彩,用铁笼关住。力士们都不敢看。曹彰抓住虎尾,缠在自己胳膊上,猛虎贴着耳朵不敢出声,大家都佩服他的神勇。后来南越国献一白象给武帝,曹彰用手捏住它的鼻子,象乖乖地伏在地上不敢动。文帝曹丕曾铸一口万斤大钟,悬在文华殿,想换一处摆放,力士百人都挪不动,曹彰背起来钟就走。四方听到他的神勇,都息兵自保。文帝说:‘以任城王的雄武,并吞巴蜀,就像猫头鹰衔死老鼠!’后来曹彰过世,按照东汉东平王的丧礼安葬。出丧时,空中有几百人的哭声相送;送丧者都说是过去因战乱而死的魂灵没有棺椁收殓,任城王仁慈恩惠,埋葬了这些枯骨。死者在地下有灵,心知感激,所以赞美其恩德。国史撰有《任城王旧事》三卷,晋初珍藏在持宫秘阁中。[6][h]
曹腾:东汉宦官,在内廷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收同族曹嵩为养子,魏明帝曹叡于太和三年(229)追尊其为"高皇帝"。[28]
曹嵩:曹操之父[28],东汉大臣,门荫入仕,通过贿赂中官及捐钱西园出任太尉,位列三公[29]。公元188年,黄巾起义爆发,曹嵩身为太尉,引咎辞官,在投奔当时任兖州牧的儿子曹操途中遇害于徐州,曹魏建立后,追尊为“太皇帝”。[30]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被追尊庙号为太祖,谥号武皇帝,葬于高陵。[31]
卞夫人:武宣皇后,魏武帝曹操第二任妻子,先后生下魏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太和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谥号为宣,陪葬于高陵,史称“武宣皇后”。[31]
孙氏,孙坚侄孙贲之女。[32]
曹昂:字子脩,曹操长子,生母刘氏,由嫡母丁氏抚养。公元197年随曹操出征讨伐张绣,张绣诈降刺杀曹操,曹昂为救曹操被杀。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谥丰愍王。[2]
曹丕:字子桓,曹操与武宣皇后卞氏长子,曹彰胞兄。文武双全,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公元220年逼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2]
曹植:字子建,曹操与武宣皇后卞氏三子,曹彰胞弟。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丕称帝后,受封陈王,十一年中三次迁徙封地,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谥思王,是为陈思王。[2]
曹真:曹操义子,曹魏名将,曹丕病重时,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封邵陵侯。[33]
另有曹冲、曹衮、曹彪、曹据、曹宇、曹林、曹干、曹整、曹矩、曹上、曹勤、曹乘、曹京、曹均、曹棘、曹茂、曹徽、曹铄、曹峻、曹熊等二十四人。[2]
曹宪:汉献帝夫人。[34]
曹节:汉献帝皇后,谥号献穆皇后。[35]
曹华:汉献帝夫人。[34]
安阳公主:名不详,为荀恽之妻。[36]
金乡公主,名不详,何晏之妻。[37]
清河长公主,曹操与刘氏长女,曹昂胞妹,名不详,夏侯楙之妻。[38]
临汾公主,名不详,疑为曹操女儿。[39]
德阳乡主:曹操义女,曹真之妹。名不详,下嫁夏侯尚,生夏侯玄、夏侯徽(司马师第一任妻子)。[40]
子:曹楷,袭封任城王,累改封济南王。[5]
女:曹氏,嫁予东平相、散骑常侍王昌。[41]
孙:曹芳(此说存疑)[42],字兰卿,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后为司马师废为齐王,西晋建立后,改封邵陵县公。卒后谥号厉公。[43]
参军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堂侄。随曹操平定冀州, 封其为军司马、五官将文学,后迁为黄门侍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被委以参军,随曹彰远征乌桓。[44]
司马夏侯儒:字俊林,夏侯尚从弟,为骁骑将军曹彰府中司马。[45]
主簿王凌:字彦云,出身太原王氏,王允之侄。举孝廉出任发干县(今山东省冠县)县令,因罪获髡刑。服刑期间,恰逢兖州刺史曹操巡察,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因公获罪,当即解除他的劳役,委以骁骑将军曹彰府中主薄一职[46]
在罗贯中[47]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曹彰的性情与《三国志》中大体相同,但生平建树略有不同。曹彰臂力过人,武艺精湛,能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自小立志成为为像卫青、霍去病一样的大将,颇受曹操所赏识。官渡之战胜利后袁氏残余势力北上投奔乌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兵出无终(今天津蓟县),东攻乌桓。曹彰拜北中郎将[3],行骁骑将军,引军往讨,大捷而归。此时曹操与刘备对峙于汉水,曹彰带兵前往为其助战。战场上,曹彰使一条长戟,大败刘封,杀死蜀将吴兰。魏军退兵,曹彰为鄢陵侯,镇守长安。[48] 三年后,曹操于洛阳病逝,世子曹丕继位,曹彰远在长安,得知父亲病逝,便引十万大军从长安至洛阳。到殿前,被谏议大夫贾逵以片言说服,交割军马,自守鄢陵。[49]
时间 | 作品名称 | 饰演人员 |
1994 | 《三国演义》 | 沈龙[50] |
1994 | 《新洛神》 | 陈文山[51] |
1996 | 《三国英雄传之关公》 | 李志坚[52] |
1999 | 《曹操》 | 陈澎[53] |
2002 | 《洛神》 | 麦长青[54] |
2010 | 《三国》 | 李根[55] |
2013 | 《新洛神》 | 向云龙[56] |
2017 | 《虎啸龙吟》 | 郭洺宇[57] |
展开
[a]《世说新语•尤悔》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b]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
[c]任城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
[d]黄须儿力猛志大,非无窥觊之心。
[e]昔魏任城王彰临戎却敌,道宗勇敢,有同于彼。
[f]自两汉逮乎魏、晋,其帝弟帝子众矣。唯楚元、河间、东平、陈思之徒以文儒播美,任城、琅琊以武功驰誉。
[g]《乐府诗集》卷七十三《爱妾换马》题引《乐府解题》,曰:“《爱妾换马》,旧说淮南王所作,疑淮南王即刘安也。”
[h]《拾遗记眠七》:“任城王彰,武帝之子也。少而刚毅,学阴阳纬候之术,诵《六经》、《洪范》之书数千言。武帝谋伐吴、蜀,问彰取便利行师之决。王善左右射,学击剑,百步中髭发。时乐浪献虎,文如锦斑,以鉄为槛,枭殷之徒,莫敢轻视。彰曳虎尾以绕臂,虎弭耳无声。莫不服其神勇。时南越献白象子在帝前,彰手顿其鼻,象伏不动。文帝鋳万斤钟,置崇华殿,欲徙之,力士百人不能动,彰乃负之而趋。四方闻其神勇,皆寝兵自固。帝曰:“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彰薨,如汉东平王葬礼。及丧出,空中闻数百人泣声。送者皆言,昔乱军相伤杀者,皆无棺椁,王之仁惠,收其朽骨,死者欢于地下,精灵知感,故人美王之德。国史撰《任城王旧事》三卷,晋初藏于秘阁。”
展开
[1]朱子彦. 曹操身世与曹氏谱牒考述——兼与复旦历史与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再商榷[J]. 人文杂志, 2014-01-01, (4): 81-88. [2023-05-18].
[2]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二十.魏书二十.魏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3]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十三.魏书十三.
[4]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十九 魏书十九.引魏略.
[5]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十九 魏书十九.
[6]王嘉. 拾遗记[M]. 王兴芬,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21-11: 卷七.
[7]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十五.贾逵传.
[8]肖雨薇. 曹彰死因蠡测[J]. 许昌学院学报, 2022-12-28, 41(6): 1-5. [2023-05-21].
[9]刘义庆. 世说新语[M]. 刘孝标,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10: 第三十三尤悔.
[10]欧阳询. 艺文类聚[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9-11: 卷四十五.官职部一.
[11]魏广言. 曹丕交游与文学关系研究[D]. 吉林大学, 2018
[12]刘昫. 旧唐书[M].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7: 卷六十.列传第十.
[13]于欧洋. 北朝皇室文学文献述评[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8, 3(8).
[14]张忠纲. 全唐诗大辞典[M]. 语文出版社, 2000-09: 633.
[15]彭定求. 全唐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89.
[16]葸琼, 李天保. 苏辙的诗论及其诗歌创作[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01, 35(1): 104-107. [2023-05-19].
[17]李丁一. 严羽诗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6-01[2023-05-21].
[18]李珮瑜. 《歷朝杭郡詩輯》整理與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5-05[2023-05-21].
[19]厚实. 韩元吉其人其词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07-04-01[2023-05-21].
[20]李景暾. 南宋咏侠诗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5-01[2023-05-21].
[21]李法惠. 古代文学中文人笔下的南阳书写[J]. 南都学坛, 2022-11-10, 42(6): 37-49. [2023-05-21].
[22]周啸天. 略论明代的边防诗[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2(1): 152-154.
[23]刘泽华, 王俊德. 《独异志》作者及其版本源流考辨[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01, 31(6): 141-145. [2023-05-19].
[24]范崇高. 《独异志》《宣室志》校语小议[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3): 4.
[25]刘廷玑. 在园杂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9: 第五章.
[26]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27]顿嵩元. 《拾遗记》及其作者[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01-01, 5(1): 135-139. [2023-05-19].
[28]韩昇 . 曹魏皇室世系考述[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01, (3): 11-19. [2023-05-18].
[29]范晔. 后汉书[M]. 陈芳,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3: 卷七十八.宦官列传第六十八.
[30]范晔. 后汉书[M]. 陈芳,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3: 卷八.孝灵帝纪第八.
[31]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32]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四十六.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33]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九.魏书九.曹真传.
[34]范晔. 后汉书[M]. 陈芳,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3: 卷九.孝灵帝纪第九.
[35]范晔. 后汉书[M]. 陈芳,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3: 卷十.皇后纪.第十下.
[36]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十.魏书十.荀彧传.
[37]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九.魏书九.曹真传引魏略.
[38]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九.魏书九.夏侯惇传引魏略.
[39]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十二.魏书十二.司马芝传.
[40]房玄龄. 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卷三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41]习凿赤. 襄阳耆旧记校注[M]. 湖北: 荆楚书社, 1986: 人物.王昌.
[42]司马迁、左丘明、刘向、陈寿等. 中国史学要籍丛刊(全十三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8: 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43]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四.魏书四.
[44]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九.魏书九.
[45]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十五.魏书十五.引魏略.
[46]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 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引魏略.
[47]张志和. 《三国演义》作者及版本问题研究述评[J]. 高校理论战线, 2002-01-01, (1): 49-52. [2023-05-19].
[48]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7: 第七十二回.
[49]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7: 第七十九回.
[50]三国演义 (1994).豆瓣电影. [2023-05-18].
[51]新洛神 (1994).豆瓣电影. [2023-05-18].
[52]三国英雄传之关公 (1995).豆瓣电影. [2023-05-18].
[53]曹操 (1999).豆瓣电影. [2023-05-18].
[54]洛神 (2002).豆瓣电影. [2023-05-18].
[55]三国 (2010).豆瓣电影. [2023-05-18].
[56]新洛神 (2013).豆瓣电影. [2023-05-18].
[57]虎啸龙吟 (2017).豆瓣电影. [2023-05-18].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7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