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出身士族[4],年少丧父。外戚何进掌权时担任黄门侍郎,董卓之乱时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归乡。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入许都后,征召其为汝南太守,后担任尚书,成为曹操的军师。建安三年(198年),从征张绣,设计大破张绣与刘表。后随军从征吕布,献计水淹下邳(今江苏睢宁),生擒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时,随曹操征讨袁绍,曾计斩颜良与文丑,又献计派遣徐晃火烧袁绍粮草,力劝曹操采纳许攸之计偷袭乌巢,后又力劝曹洪接纳张郃等人的归顺。建安七年(202年),从征袁谭与袁尚,主张趁袁氏兄弟不和而取冀州[a],因功爵封陵树亭侯,后转任中军师和尚书令。建安十九年(214年),跟随曹操攻打孙权,中途病逝,终年五十八岁,后追谥为敬侯,配飨太祖庙廷。[5][3][6]
荀攸著有《魏官仪》,今已失传;《全后汉文》存其作品两篇,为《劝进魏公笺》《复劝进魏公》。[7]生前曾设奇策十二计,只有锺繇知道,后锺繇未整理完毕便去世。陈寿认为荀攸为曹操的“谋主”,曹操评价荀攸,认为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夸耀自身的长处,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他的智慧,很多人能做到,但他的大智若愚,无人可及。[3][8]
荀彝
父亲
荀适
儿子
荀缉
儿子
荀昙
爷爷
荀彪
孙子
荀彧
叔叔
荀谌
叔叔
荀衍
叔叔
荀衢
叔叔
东汉永寿三年(157年),荀攸出身于世家,祖籍为颍川颍阴,字公达,其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卓有才名,其父荀彝曾担任州从事。荀攸少年丧父,但异常聪颖,13岁时祖父荀昙去世,荀昙曾经的属官张权请求为其守墓。荀攸心有猜疑,告诉叔父荀衢(qú),认为张权神色异常,恐怕做过奸邪之事。后荀衢趁夜晚睡觉时询问,才知其为杀人逃往之人。外戚何进掌控朝政时,曾征讨天下名士二十余人担任官职,荀攸名列其中,后荀攸前往国都洛阳,被授予黄门侍郎之职。[3][1]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调董卓入京诛杀十常侍,后酿成董卓之乱,控制朝堂并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荀攸认为董卓无道,天下之人全部怨恨他,虽然兵强马壮,却不足为虑。于是荀攸联合议郎郑泰、何颙(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密谋刺杀董卓,然后占据并控制殽山与函谷关,以皇帝诏令号令天下,实现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举。后事情败露,荀攸等人被捕入狱,何颙因恐惧而自杀,但荀攸一如往常。[3][9]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吕布等人密谋杀死后,荀攸免罪出狱,选择弃官归乡,后再次被官府征召,被授予任城相之职,但荀攸未能前往任职。荀攸认为蜀地险峻坚固,百姓生活富足,于是请求出任蜀郡太守,后因道路阻绝未能前往,停留在荆州[b]。[10][3]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入许都后,给荀攸写信,认为天下刚乱,正是智谋之士忧心之时,前往蜀地静观时局变化,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任命荀攸为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太守,转任尚书,曹操久闻荀攸大名,与其交谈十分高兴,告诉荀彧和锺繇,认为荀攸是非常之人,与其商讨大事,得到天下无需忧虑,于是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5][3]
建安三年(198年),荀攸跟随曹操征讨张绣,他认为张绣与刘表相互依赖,但张绣是寄居于刘表处,长时间下去,刘表不能为其提供扶持,两人势必要分开;同时建议曹操暂缓出兵攻打张绣,应诱其投降,如果急切进攻,刘表肯定会派兵救援。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建议,派兵攻打张绣,刘表果然前来相救,曹操腹背受敌,作战失利。曹操认为这是未能听从荀攸建议的结果,于是再设奇兵出战,击败张绣和刘表的联军。[3]
当时曹操阵营有人认为刘表和张绣环伺背后,出兵攻打吕布十分危险。荀攸却认为刘表和张绣刚刚战败,不敢轻举妄动,吕布骁勇善战,又依靠袁术,可以趁其刚刚反叛刘备,众心不稳,一举打败他。曹操同意荀攸的建议,于是同年,曹操由宛城(今河南南阳)出兵东征吕布。面对曹操的进攻,吕布率部退到下邳固守。曹操连续进攻,依旧未能攻克下邳,因士兵疲惫,便打算退兵。荀攸和郭嘉认为,吕布勇而无谋,如今三战全部败北,锐气尽失,三军以主帅为主,主帅衰弱,军队便无斗志;而陈宫虽有智谋却生性迟缓,趁吕布元气尚未恢复,陈宫的谋划还未确定,率军急攻城池,一定能够大败吕布。于是曹操听从荀攸等人的主张,引沂水和泗水淹没城池,终于攻破下邳,活捉吕布。[3]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和颜良于白马(今河南滑县)攻打东郡太守刘延。四月,曹操统兵北上救援刘延,荀攸献计,认为袁绍兵力数量大,应设法分散其兵力,曹操统兵进驻延津(今河南新乡)后,如果统兵渡河攻打袁绍后方,袁绍必然派兵向西支援,然后派遣轻骑兵偷袭白马,趁其不备,可以擒获颜良。曹操听从了荀攸的建议,果然袁绍分兵向西支援,于是曹操率部偷袭白马,并以张辽和关羽为先锋,颜良大败并被关羽斩杀。[11][3]
曹操率部攻克白马后,押送辎重粮草沿河向西而行。袁绍率部渡过追击,后与曹操相遇。曹操麾下众将十分恐慌,劝说曹操退守大本营。荀攸认为这正是擒敌的好时机,于是曹操以辎重粮草为饵,引诱袁绍军来抢。袁绍部将文丑与刘备统率五六千骑兵先后追赶而来,曹操部将纷纷请战,但曹操认为时机未知,阻拦麾下部将上马迎战,不久后,更多袁绍骑兵前来,争夺曹操故意留下的粮草辎重。于是曹操抓住时机,率领麾下近六百骑兵突然冲杀出来,大破袁绍军,并斩杀袁绍麾下大将文丑。[11][3]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形成相持对峙局面,不久后,曹操军中粮草耗尽,荀攸献计曹操,认为袁绍运粮车一天内就要抵达,守将韩猛[c]勇猛却十分轻敌,一击可破。曹操询问可以派遣谁去执行任务,荀攸认为徐晃可以胜任,于是曹操派遣徐晃和史涣率部前去截击袁绍运粮车,并烧毁粮草辎重。后许攸前来归顺,告诉曹操袁绍派遣大将淳于琼统率上万人押送粮草,将领骄纵士兵懒散,可以派兵击败他们。但众人都十分猜忌,只有荀攸和贾诩劝阻曹操采纳许攸之计。于是曹操留下荀攸和曹洪镇守大本营,由他亲率大军攻打袁绍军,并斩杀了淳于琼等人。袁绍部将张郃和高览前来归顺曹操,袁绍只能丢弃大军逃走,面对张郃等人的投降,曹洪心中猜疑不定,荀攸劝说曹洪,打消其顾虑,这才接受张郃等人的投降。[3]
建安七年(202年),荀攸跟随曹操前往黎阳(今河南浚县)攻打袁谭和袁尚。次年,曹操统兵刚去攻打刘表,袁谭和袁尚却争夺冀州。后袁谭派遣使者辛毗(pí)前来求救,曹操答应下来,询问众人有什么看法。众人多认为刘表强大,应该率先平定,而袁氏兄弟不足为虑。荀攸却认为,刘表坐镇荆州,没有平定四方的志向,而袁氏占据四州之地,拥兵十万,袁绍以宽厚赢得民心,如果袁氏兄弟能够和睦共处,很难派兵平定,如今袁氏兄弟内讧,应该趁乱派兵攻打,这是平定天下的好时机。于是曹操采纳荀攸的主张,答应与袁谭和亲,并派兵攻破袁尚,后袁谭反叛,荀攸随军于南皮斩杀袁谭。冀州平定后,荀攸因功被封爵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对部将论功行赏,增加荀攸四百户封邑,共享有七百户,后转任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出任尚书令之职。[3]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跟随曹操南征孙权,中途病逝,终年五十八岁。曹操对荀攸的离世十分伤心,痛哭流涕,并认为他与荀攸相识二十余载,他没有任何可以非议的地方。因长子荀缉早亡,由次子荀適袭爵。魏帝曹芳时期,追谥荀攸为敬侯,正始五年(244年)十一月,魏帝曹芳下诏,令荀攸配飨(xiǎng)太祖(曹操)庙廷,享受祭祀的权力。[3][6]
荀攸现存作品,《全后汉文》录有两篇,为《劝进魏公笺》《复劝进魏公》;此外还著有著有《魏官仪》,今已失传。[7]生前曾留有奇策十二计,只有锺繇知晓,但锺繇未编撰完成便病逝,未能流传下来。[3]
魏武帝曹操评价荀攸,认为他忠诚正直、谋划献策、安抚评定内外,仅次于其叔父荀彧;认为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夸耀自身的长处,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他的智慧,很多人能做到,但他的大智若愚,无人可及;也曾跟曹丕评价荀攸,认为其是学习的榜样,让曹丕礼遇敬重他;又认为荀攸是真正贤能之人。[3]
曹魏尚书令、司空陈群认为,荀攸与荀彧、荀衍、荀谌,都是当世无双的人才。[8]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认为,荀攸是曹操的“谋主”;[8]荀攸和贾诩,都是算无遗策之人,懂得变通,不会墨守成规,是汉初张良、陈平一样的人才。[12]
魏晋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傅玄认为,荀彧的仁爱、荀攸的智慧,都是当时的大贤君子。[3]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认为,曹魏的荀攸和贾诩,都是孝道感动天地、忠诚安定社稷的人才。[13]
北宋宰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荀攸谋划深远、料事入神又能明哲保身,自从跟随曹操出谋划策,从未走露谋划的信息,当时的人们及其家人,无人知晓他的言论与谋划。[14]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荀攸与荀彧、郭嘉都是曹操的心腹谋臣,能够共同商讨大事,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担任高官或执掌州郡,都是称职之人。[15]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王保保凭借骑兵,盘踞中原,他的志向不在曹操之下,如果他拥有荀攸、荀彧这样的谋臣,张辽和张郃这样的猛将,便不能让人高枕无忧了。[16]
荀攸七八岁时,某次叔父荀衢醉酒之后,将荀攸的耳朵误伤了。此后荀攸出入家门或者玩游戏时,总是会刻意躲避,避免与叔父见面。后来事情被叔父荀衢知道后,他对侄子荀攸竟然如此早慧十分惊奇。后来荀攸果然成为天下名士,还被朝廷征召做官。[3]
荀攸和锺繇、朱建平都是好友,后来荀攸去世时,孩子还十分幼小,于是锺繇帮助打理荀攸家的事情,并想要让荀攸之妾改嫁。锺繇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出事情原委,原来锺繇和荀攸都曾经让朱建平相面,朱建平认为虽然荀攸比较年轻,但是后事却要托付给锺繇。当时两人都以为是句玩笑话,于是锺繇就说,如果真到那时候,我便将你的小妾阿骛嫁出去。没想到如今荀攸真的病逝了,当初两人的戏言竟然成真了。锺繇要遵守约定将荀攸的小妾阿骛改嫁,让她能够有个好的归宿。[17]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祖父 | 荀昙 | 东汉广陵太守 |
父亲 | 荀彝 | 曾任州从事 |
叔父 | 荀衢 | 曾酒醉误伤荀攸、子荀祈官至济阴太守 |
荀彧 | 官至侍中、尚书令、与荀彝为从祖兄弟[d] | |
荀衍 | 字休若,荀彧第三兄 | |
荀谌 | 字友若,荀彧第四兄 | |
子 | 荀缉 | 早亡 |
荀適 | 无子 | |
孙 | 荀彪 | 初封陵树亭侯、后转封丘阳亭侯 |
注:以上信息资料来源于[18]
《三国演义》中的荀攸,他是天下名士,曾经官拜黄门侍郎,后弃官归乡,在曹操起兵时,跟随叔父荀彧一起投奔曹操,称为曹操的主要谋士。赤壁之战前,为曹操献出“诈降计”,派蔡中、蔡和诈降东吴,结果弄巧成拙。为人见多识广,深谋远虑,常常跟随曹操出谋划策,并且意见总是与曹操暗合,深受曹操的器重。袁绍死后,力排众议,主张先平定河北,再攻荆州,为曹操独霸中原发挥作用。后因劝谏曹操进封魏王,为曹操忌惮,最终忧愤成疾,卧床十余日后去世,终年五十八岁。[19][20]
年份 | 影视剧 | 类型 | 扮演者 |
1994年 | 《三国演义》[21] | 电视剧 | 戴敬国、于家乃 |
1999年 | 《曹操》[22] | 电视剧 | 于根义 |
2008年 | 《赤壁》[23][24] | 电影 | 赵成顺 |
2011年 | 《关云长》[25] | 电影 | 董勇 |
2016年 | 《武神赵子龙》[26] | 电视剧 | 安俊崎 |
2017年 |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27] | 电视剧 | 杨猛 |
展开
[a]冀州为古代汉地九州之一,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北部及辽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b]荆州,古代汉地九州之一,大致相当于今湖南、湖北全境。
[c]裴松之注,韩猛,或名字为韩{荀大}(此字是一个字,为上荀下大),或是韩若。[3]
[d]从祖兄弟,即同一个曾祖父,祖父为同辈兄弟的关系。
展开
[1]李德义, 于汝波主编,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编. 中国将帅名录 远古至唐代卷[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7.02: 206.
[2]桑金科主编. 河南历代名人[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07: 246.
[3](晋)陈寿著 , 武传校 , 裴松之注.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M]. 武汉: 崇文书局, 2009.12: 148-150.
[4]张文达编. 中国军事人物辞典[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08: 391-392.
[5](晋)陈寿著 , 武传校 , 裴松之注.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M]. 武汉: 崇文书局, 2009.12: 6.
[6](晋)陈寿著 , 武传校 , 裴松之注.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M]. 武汉: 崇文书局, 2009.12: 55.
[7](清)严可均辑. 全后汉文 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10: 694-695.
[8](晋)陈寿著 , 武传校 , 裴松之注.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M]. 武汉: 崇文书局, 2009.12: 145.
[9]罗文军编 , (南朝宋)范晔撰.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M].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6.12: 526.
[10]罗文军编 , (南朝宋)范晔撰.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M].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6.12: 64.
[11](晋)陈寿著 , 武传校 , 裴松之注.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M]. 武汉: 崇文书局, 2009.12: 9.
[12](晋)陈寿著 , 武传校 , 裴松之注.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M]. 武汉: 崇文书局, 2009.12: 153.
[13](唐)杨炯著, 谌东飚校点. 杨炯集[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12: 58.
[14]司马光著. 资治通鉴 第5辑[M].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08: 580.
[15](宋)洪迈著. 容斋随笔[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4.01: 121-122.
[16](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6.02: 1960.
[17](晋)陈寿著 , 武传校 , 裴松之注. 三国志卷二十九·魏书二十九·方技传第二十九·朱建平传[M]. 武汉: 崇文书局, 2009.12: 366.
[18](晋)陈寿著 , 武传校 , 裴松之注.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M]. 武汉: 崇文书局, 2009.12: 141-150.
[19]朱林宝, 石洪印主编. 中外文学人物形象辞典[M].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1: 220.
[20]李淑章等主编. 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大辞典[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11: 229.
[21]三国演义 (1994).豆瓣电影. [2023-05-25].
[22]曹操 (1999).豆瓣电影. [2023-05-25].
[23]赤壁(上).豆瓣电影. [2023-05-25].
[24]赤壁(下).豆瓣电影. [2023-05-25].
[25]关云长 (2011).豆瓣电影. [2023-05-25].
[26]武神赵子龙 (2016).豆瓣电影. [2023-05-25].
[27]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2017).豆瓣电影. [2023-05-25].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7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