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李典叔父李乾聚集门客数千人,归附曹操。李典随叔父投奔曹操,参与镇压黄巾军起义,又攻打袁术、吕布。叔父李乾与堂兄李整死后,李典担任中郎将,统率亲属旧部。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北方,李典因功升任裨将军。[1][3][4]李典随曹操征战四方,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3][5]因功升任捕虏将军,封都亭侯。[1]曹操攻占魏郡(治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后,李典将宗族与部属三千多家迁居到魏郡,曹操赞赏其忠,提拔他为破虏将军。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月,李典与张辽、乐进驻守合肥。次年八月,曹操西征汉中,孙权趁机进攻合肥。李典放下私怨,与张辽、乐进通力合作,击退孙权。[6][7]不久,李典染病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追谥为愍侯。[1]
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李典勇谋兼备,儒雅好学、尊贤敬士,不与众将士争功;[1]宋朝学者张预、明末学者黄道周等人认为李典将宗族部属迁居魏郡,忠心事主,合肥之战时他公而忘私,协助张辽以寡敌众,击败孙权,堪称一代名将。[8][9]
李祯
儿子
李乾
叔叔
李整
堂兄弟
李典早年与族人居住在乘氏县(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龙固镇),李典的叔父李乾气概雄壮,在家乡聚集门客数千人。初平年间,李乾带着门客投奔曹操参与讨伐黄巾军,李典也追随其中。李典年少好学,不喜欢军事征战,而是拜师学习《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曹操很欣赏李典,曾安排李典处理治理百姓的事务,以试探他的才能。[1][10]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征讨徐州,部将张邈与陈宫在兖州(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发动叛乱,迎接吕布,兖州各郡县纷纷响应。曹操派李乾回到家乡乘氏县,[3][4]安抚周边各县,吕布的部将薛兰、李封招揽李乾,劝他反叛曹操,李乾不从,被杀。曹操让李乾的儿子李整统领旧部,参与平定兖州。后来李整去世,李典转任颍阴县令,担任中郎将,统领李整的部队。不久,李典又升任离狐郡太守。[1]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县境内)。[3][11]李典率领自己的宗族和部属运输粮食、布匹以供军需。曹操打败袁绍后,李典因功升任裨将军,驻扎在安民城。[1]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去世后,曹操继续进兵黎阳(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讨伐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3][12]派李典与程昱用船输送军粮。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领兵扼守在黄河一线,断绝了水路。此前曹操曾命令李典与程昱,如果运粮船队不能过河,就下船走陆路。李典与众将商议,认为高蕃的军队缺少甲胄,倚仗黄河天险,士气懈怠,如果猛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取胜。程昱也这样认为,于是军队往北渡过黄河,攻打高蕃,击溃敌军,水路得以打通。[1]
同年,曹操征讨袁谭、袁尚期间,刘表派刘备向北侵犯,到达叶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南部),曹操派李典随同夏侯惇率军阻击。刘备突然烧毁营寨撤退,夏侯惇领兵追击。李典却看出来这是刘备的伪遁之计,事先埋伏,然后假意败退引夏侯惇进攻,伺机伏击。李典劝谏夏侯惇不要追击,夏侯惇不听,让李典留守大营,自己和于禁率军追击刘备,果然陷入刘备的伏击圈,遭遇惨败。李典急忙率军前往营救,刘备看到援军到来,这才分散撤退。[1][12]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命李典率部协助曹洪围攻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次年十月,袁绍的外甥并州牧高幹投降后又举兵反叛,曹操派李典和乐进攻打高幹,高幹退守壶关县城(今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李典和乐进围城三个月,久攻不下,曹操亲率大军前来协助,这才攻下壶关。[1][3][13][14]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八月,海贼管承聚众作乱,曹操率大军到达淳于县(今山东潍坊市境内),派李典、乐进率兵击溃乱军,管承被击败后逃往海岛,海滨一带得以平定。[3][14][5]战后,李典累计前功,升任捕虏将军,封为都亭侯。[1]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李典随军征讨。同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他的儿子刘琮继承职位,率众向曹操投降。同年十二月,刘备与孙权联盟,曹操率大军抵达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任命赵俨为都督护军,协调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支军队进攻孙权和刘备,曹军交战失利。[3][15]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马超、韩遂在关中举兵叛乱,曹操亲率大军前往征讨,李典率部随军出征,曹操用计离间马超与韩遂,击败马超与韩遂的军队,平定关中。[3][16]李典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劳苦功高。李典的宗族和部属有三千多家,都居住在乘氏县,他主动向曹操提出,想把他们移居到魏郡(今河北临漳县、魏县一带),以补充曹操属地的人口。李典一共迁移宗族、部属一万三千多人到邺县居住,曹操很赞赏他的忠诚,以汉朝中兴名将耿纯来勉励李典,并提拔他为破虏将军。[1]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七月,曹操南征孙权。同年十月,曹操自领大军返回,留下李典与张辽、乐进等人,率领七千多人镇守合肥。[3]次年曹操西征汉中张鲁,孙权趁机率领大军包围合肥。[1][3][7][17]
曹操先前曾留下手令,如果孙权带兵前来攻打,就让张辽、李典两人率军出战,乐进负责守城。乐进、李典、张辽三人平素都不和睦,张辽担心两人不听调令。李典慨然表示在国家大事面前,全凭张辽调遣,不可因为私人成见而忘了公义。李典的话人张辽打消了顾虑,专心调兵遣将,连夜招募死士八百人,杀牛犒赏,准备明日大战。次日,张辽与李典率军出城,列阵迎敌,大败吴军。[1][7][17]
孙权包围合肥十多天,李典与张辽、乐进三人合力守城,孙权久攻合肥不下,只得领军撤退。[7][17]战后,李典获封食邑百户,连同以前的共有食邑三百户。[1]
据《三国志》记载,李典去世时三十六岁[a],其子李祯继承了他的爵位。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战的功绩,增加李祯食邑百户,又将李典的另一个儿子赐爵关内侯,食邑百户,追谥李典为愍侯。[1][17]正始四年(公元243年),魏帝曹芳朝廷下诏,李典等曹操时期的已故将军,配祭魏武帝曹操的庙庭。[20]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李典崇尚学问,看重儒雅的学者,为了公义而不计较私怨,不和众将争功,值得称赞。又尊敬贤德的士大夫,恭顺得唯恐失去他们,军中都称他为忠厚有德的长者。[1]
东晋史学家孙盛评价:至于镇守合肥,孤立无援,如果只任命勇武的将领则会因好战而生出祸患,如果只任命怯战的将领则担心守不住城池,而且彼众我寡,敌人必生贪堕之心。用不要命的军队,攻打有贪念的士兵,形势上必然取胜,胜利之后再坚守城池,必然能守住。因此曹操选择张辽、李典、乐进时,考虑到了他们的差异,又留下密令节制指挥他们,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曹操预料的那样,实在是妙不可言。[21]
南朝宋将领沈林子评价:汉朝的耿纯全家都投兵,三国的李典将宗族迁居到魏郡。我虽然才能比不上两位古人,实在是得到朝廷的恩赏深重。[22]
宋朝学者张预评价:孙子兵法说,如果按照战争的形势一定能取胜,即使君主命令不能出战,也可以出战,李典不听从曹操的命令而击败高蕃。孙子兵法又说,敌人假意败退不要追击,与刘备对战时,李典劝阻夏侯惇,敌人没有缘由败退不可追击。孙子兵法还说,临阵应该上下同心,才能取胜,合肥之战时,李典不因为个人私怨而耽误大事,是战胜孙权的关键。[8]
宋末史学家胡三省评价:曹操任用张辽、李典,因为他们的勇武精锐,让两人出城迎战,乐进老成持重,让他坚守城池,薛悌是文官,让他不要参与战事指挥。[23]
明末学者黄道周评价:曹操追击袁谭、袁尚,兵至黎阳。命令李典与徐晃,用船运送军粮。高藩断绝水路,船不能通行。高藩的军队缺少甲兵,依靠黄河天险而逞强。李典看出敌人的懈怠,发起攻击打败敌人,使水路得以通畅,功不可量。刘备攻打叶县,夏侯惇和李典镇守城池,刘备突然烧掉大营撤退,夏侯惇打算追击,李典劝阻,担心敌人设有伏兵,夏侯惇不听,果然遭到刘备伏击,所幸李典救援及时,才没有重大伤亡。李典将宗族和部属都迁居到魏郡,彼此都能安居乐业。张辽守卫合肥时,担心李典因私怨不听调遣,李典公而忘私,尽力击败敌人,堪称忠勇兼备的名将。[9]
清朝学者赵翼评价:其以少击众,战功最著名的,如合肥之战,张辽与李典以步卒八百,大破孙权十万兵。[24]
叔父:李乾,早年投奔曹操,后被吕布部将所杀。[1]
堂兄:李整,早年投奔曹操,官至青州刺史。[1]
长子:李祯,曹魏官员,李典死后袭爵都亭侯。[1]
次子:名字不详,曹魏官员,李典死后授爵关内侯。[1]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李典被塑造为勇将,与乐进齐名,长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后来李典、乐进充当张辽副将,协助张辽率兵七千人镇守合肥,在合肥之战中击败孙权。[25]
1994年出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演员张英武在“群雄逐鹿”部分饰演李典;演员桑宝在“赤壁鏖战”部分饰演李典;演员张京海在“三足鼎立”部分饰演李典。[26][27]
展开
[a]《三国志》等史料中没有李典去世具体年份记载,《三国志·甘宁传》中提及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合肥之战时,当地发生瘟疫,不久吴将甘宁病逝。[18]《三国志·张辽传》及《三国志·司马朗传》中提及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三月,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将领屯兵居巢,当地发生瘟疫,曹军大规模染病,司马朗染病去世。以上记载,可对李典死亡时间提供一定线索,但目前学界尚无定论。[17][19]
展开
[1]陈寿.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李典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508-509. ISBN-9787546149042.
[2]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九·孙氏据江东[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年: 7259. ISBN-9787213094767.
[3]陈寿.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11-20,27-29,33,42-43,47. ISBN-9787546149042.
[4]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一·汉纪五十三[M].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08-709. ISBN-9787807610373.
[5]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M].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57. ISBN-9787807610373.
[6]陈寿. 《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辽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494-495. ISBN-9787546149042.
[7]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M].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85. ISBN-9787807610373.
[8](宋)张预. 《十七史百将传》魏·李典[M]. 1995年: 105. ISBN-780609167X.
[9](明)黄道周. 《广名将传》李典[M]. 孟冰点校.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年: 94. ISBN-11201·51.
[10]陈寿.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李典传·裴注:《魏书》记载[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509. ISBN-9787546149042.
[11]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M].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39-742. ISBN-9787807610373.
[12]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M].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48. ISBN-9787807610373.
[13]陈寿. 《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袁绍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200-201. ISBN-9787546149042.
[14]陈寿. 《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乐进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508-509. ISBN-9787546149042.
[15]陈寿.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赵俨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508-509. ISBN-9787546149042.
[16](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四·河水[M]. 陈桥驿校. 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 59. ISBN-7810355546.
[17]陈寿. 《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辽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494-496. ISBN-9787546149042.
[18]陈寿. 《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甘宁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1230. ISBN-9787546149042.
[19]陈寿.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十五·司马朗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449. ISBN-9787546149042.
[20]陈寿.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曹芳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116-117. ISBN-9787546149042.
[21]陈寿. 《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辽传·裴注:孙盛曰[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496. ISBN-9787546149042.
[22](南朝梁)沈约. 《宋书》卷一百·列传第六十[M]. 北京: 中华书局, 898: 2018年. ISBN-7101107012.
[23]司马光.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M]. 胡三省注. 2010年: 3413. ISBN-9789570603231.
[24](清)魏源. 《魏源全集 第17册》皇朝经世文编 卷70至卷89 兵政[M].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04年: 53. ISBN-7806655735.
[25]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 西苑出版社, 2016年: 47,145,269-271. ISBN-9787515105628.
[26]《三国演义》(1994年).豆瓣电影. [2023-05-17].
[27]《三国演义》第54集.西瓜视频. [2023-05-17].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7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