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的强大是与政治相辅相成的,没有政治上的统一就不可能有军事上的统一,而没有一支强大统一的军队,就不可能有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秦朝、秦军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供了重要历史经验。[4]
秦人的祖先是帝颛顼的后代,其首领伯益曾和大禹共同治水。至西周时期,恶来[a]的五世孙非子因为周孝王养马,得到嘉奖,封秦地。之后,长期与西戎作战。在周平王东迁时,因护送有功,秦襄公被封为诸侯,秦正式建国。此时期正式的秦军虽为建立,但作为其前身的氏族武装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3]
秦文公时期,秦国大举东进,秦军对戎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得到了周人的故居——岐。由于岐自然条件优越,秦的国力迅速增强,秦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秦穆公时代,秦军在与东方诸国的交战中获得大片土地,秦的国力进一步增强。秦军变得越来越强大。[3]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的最强国家。秦军也在富国强兵的指导思想下迅速壮大,其规模达到兵士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成为了东方六国都畏惧的强大军队。这支秦军为秦的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2][3][5]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军北击匈奴把匈奴赶至阴山山脉以北;南平北越,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开始,在岭南设置郡县,驻守秦军,最终将岭南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在秦朝末年镇压陈胜、吴广起义。[6][7]
秦末农民起义兴起,以项梁和项羽为代表的起义军势力通过不断联合迅速发展壮大,与秦军开展决战。[8]在项梁战死,项羽取得指挥权后,项羽起义军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先全歼秦军精锐王离部,解了巨鹿之围;后又大破章邯所率秦军于汙水(漳水支流,在今河北临漳附近),迫使章邯率军投降。[9]至此,秦王朝的军事力量基本瓦解,灭亡的命运已无可逃脱。[10]
正当各起义军逐鹿中原之时,赵佗在接任南海郡尉后,用自己的亲信取代秦朝所设各级官吏,断绝与中原的交通,指挥驻守岭南的秦军吞并桂林郡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起一个“南越国”。[11]
随着秦朝的灭亡,曾经辉煌的秦军也走下了历史舞台。之后西汉的军事制度基本是承袭秦制。[3][12][13]
春秋初期,周天子为秦国军队的最高军事统帅,秦军的具体指挥权由天子亲自指挥或授命公卿或大夫统领。至春秋前中期,周天子天下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地位完全丧失。秦国国君成为秦军的最高统帅,掌握着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他们平时主持军政大事,战时则亲赴前线指挥作战。到了春秋晚期,秦军的领导权开始旁落于卿大夫之手。过去盛行的国君亲自统兵征伐的指挥制度,也逐渐让位于军将统兵指挥制度。[14]
进入战国时代,秦军统一由秦国国君掌握,将帅由国君任免,战争决策和军队调动控制在国君之手。将帅只拥有领兵作战的职责。给予将帅的命令以兵符为凭,对将帅的拔擢任用则根据其军功大小来决定。[15]
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军的征调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其他任何一级政府、官员或将领都无权擅自调动军队。秦军的调动需要使用“虎符”,右符在皇帝手中,左符在带兵的将军手中。凡调五十人以上的军队,必须派遣使者“合符”。军事行动结束,符被皇帝收回。[6][16]
秦代军队出征,将军以下统率若干“营”,每营由一个“都尉(或“国尉”)”统率一千人的军队;营以下统率若干“屯”,每屯物是人,又一名“屯长”统率,每两屯由一名“百将(或称“佰长”)”统率;屯以下又有“什”,由“什长”统率十人;以下有“伍”,每伍无人。[17]
春秋时期,秦军以车兵、步兵为主,舟兵开始从军事后勤补给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兵种,其中车兵是当时的主力兵种。[18]至春秋中期,步兵日益显得重要,车兵的位置相对降低;到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了作战中的主体。这时,骑兵也随之崛起,许多大战均有骑兵参加,多数战争的胜负也均与骑兵相联系,在长平之战中,秦军骑兵奇袭赵营,与步兵协同作战,为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当时秦军“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19]步兵、车兵、骑兵均为秦军的主力兵种之一。[20]
战国时期,秦国的舟师拥有相当的实力。[20]此时秦军分为车、步、骑、水四个基本兵种。通过考察秦陵兵马俑军阵,车兵使用的马车分为轻车、阙车、骑车、战车、指挥车、“驷乘” 车等多个种类。[21]步兵是人类最古老的兵种。弩的发明与普及,是步兵地位上升的重要原因。[22]据考古学者研究,秦代弓弩有效射程为 60 米。[23]秦军的步兵精锐之师称为“锐士”,据史书记载魏国的魏武卒战力不能与秦国锐士抗衡。[24]秦军骑兵在秦惠王时已达万人,在数量上初具规模。[5]
到秦国统一六国后,骑兵数量达到十万人。[25]战国中后期,司马错以大船万艘伐楚,说明当时秦已在南方组 建起规模庞大的水军。[26]至秦统一前后,秦水师力量当又有所增强。秦始皇以楼船卒进攻百越。考古工作者于 1976 年,在广州发现了秦平岭南后设置的造船厂,可造宽 6-8 米、 长 20-30 米的平底船,以供内河与沿海航行之需。[27]
秦军的兵器分为远射兵器、长兵器、短兵器三类:远射兵器有弓、弩、箭;长兵器有矛、戈、戟、钺、殳[b]、铍[c];短兵器有铜剑等。另外还有防身的甲、盾。[28]
秦军的军法很严,有各种各样的规定,对于违反军法的处罚方式,轻则斥责,或罚以数量不等的资、甲、盾等,重则免去其爵秩[d],罚以劳役,降为隶臣[e],处以肉刑甚至斩首。[29]
秦军在春秋时期的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使用由余的计策,出兵进攻西戎各国得胜。秦国增加了十二个附属国,开辟了纵横千里的土地,于是秦穆公得以在春秋时期称霸。[30]
进入战国后,秦军在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大败魏韩联军于洛阳。在秦献公二十一年(前364年)大败魏、韩、赵三国联军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周显王封献公爵位。两年后,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秦军又大败魏军与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俘虏魏军主帅公孙痤。[31]秦国至此崛起,并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32]
统一六国的第一站从赵国开始。秦军用九年的时间,对赵国分别在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十三年(前234年)、十四年(前233年)、十五年(前232年)、十八年(前229年)发动了五次进攻。终于在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攻克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俘虏赵王迁,灭亡了赵国。[33][34][6][35]
秦军在第四次攻赵后,秦王政采纳李斯的建议,开启了灭韩之战。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军在内史腾[f]率领下,突击韩国,顺利攻入韩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韩国被灭。[36][37]
秦国灭韩、赵后,因为发生了荆轲刺秦王事件,秦王决定开启灭燕之战。秦军于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在王翦的率领下攻破燕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就此灭亡。[36][38]
灭燕之后,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将王贲率领秦军围困魏国都城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三个月,水淹城破,秦军乘势入城,魏王假被杀,国灭。[39]
楚为南方大国,是秦统一战争中最重要的对手。秦军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攻击楚国,夺城十座,首战告捷。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二十万秦军分别在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寝(今安徽省临泉县)大破楚军。但楚军在名将项燕率领下,奋勇反击,大败秦军。秦军遭受重大挫折。于是,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军易帅,王翦统帅秦军杀死项燕,俘虏楚王负刍,一举灭楚。[40][41]
秦军灭掉五国后,天下大势已定。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军由齐国北部突入,直插齐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王建投降后被饿死。六国俱灭,秦统一中原。[42]
秦统一六国后,经过了几年的内部改革和整顿。在积极做好各项战略准备后,秦军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战略进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把匈奴赶至阴山山脉以北。让匈奴“不敢南下牧马[g]”。[7][6]
灭楚后,秦军一路向南,攻占了百越的部分地区。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军开始大规模进攻百越;至三十二年(前215年),攻占了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从三十三年(前214年)开始,在岭南设置郡县,驻守秦军,最终将岭南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6]
秦自商鞅变法后,长期施行富国强兵的思想,即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h]。但此思想过分强调酷法严刑和重赏严罚,公然执行屠杀政策[i]。秦代的大规模统一战争、大规模民族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军事思想的发展。比如:体现多对象、多方向、多战场情况下的作战指挥,运用军事、政治、外交相结合的综合手段,通过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而取得全面胜利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指挥艺术是先秦所没有的。[1]
在冷兵器战争时代,作战最为重要的物资是粮食。秦军为了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建立了完备的战略储备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一批粮仓。在关中地区设置了咸阳仓、栎阳(在今陕西省临潼北)仓和霸上(在陕西省西安市东)仓;在中原地区设置了有敖(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邙山)仓、陈留(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仓和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仓;在东部沿海地区有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仓、黄仓(在今山东省龙口市)和腄仓(在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在西南地区设置成都仓。这些粮仓横贯秦国全境,为秦军建立了完备的粮食补给系统,保障了秦军的南征北战。[6][43][12][44][45][46]
西汉的军事制度基本是承袭秦制,但其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又比秦代更加丰富和完备。根据军队的不同系统,汉初设立了经常性的中央军事行政领导机构和地方军事领导机构两大系统。遇到战事,汉初还要组建战时指挥系统。这些构成了汉初武装力量领导体制的全部内容,统御者全国上下的各种军队。[13]与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西汉军队的体制、编制和训练,也在秦朝军事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47]汉代的武器种类也在秦代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军士使用的武器不仅多种多样,而且质量高,远远优于匈奴的兵器。[48]在军法赏罚方面,汉初也是承袭秦制,其按军功赐爵便是明显例证。[49]
甘茂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作为秦军将领,为秦平定蜀地叛乱,与韩国的宜阳之战斩敌六万,夺取宜阳;后遭向寿、公孙奭诬陷,在伐魏蒲阪之战中逃到齐国,最后死于魏国。[50]
司马错作为秦军将领灭蜀、攻魏、伐楚,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51]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于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于长平之战重创赵军,坑杀降卒四十万。[52]毛泽东评价他:“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53]
王翦是秦频阳(在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东乡人,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王翦灭了三国,在整个统一战争中居功第一。[52]
蒙骜在秦昭王时官至上卿,多次击败韩、魏、赵、齐等国,为秦国夺取了大片土地。[54][3]
李信为战国末期秦国名将。李信在灭楚之战中大败与楚将项燕,后率领秦军在灭燕、灭齐之战中立有大功。[52]
王贲为战国末秦国名将,名将王翦之子。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灭魏国、燕国、齐国,被封为通武侯。[55]
蒙恬出生将门,在统一六国的最后一战——灭齐之战,他攻克齐都临淄,降服齐王建,平定齐国,为统一六国画上句号。后又北击匈奴,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54]
章邯为秦朝末年著名将领。作为秦军将领,镇压陈胜起义军;后被项羽所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败于刘邦后自杀。[6][9][56][57]
展开
[a]商纣王宠信的大臣,以勇力而闻名,周武王伐纣时被杀。
[b]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c]长矛。
[d]指爵禄。
[e]指奴仆。
[f]官居内史,名腾。
[g]出自贾谊的《过秦论》。
[h]出自贾谊《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i]据《秦集史 首功表》统计:从秦献公二十一年到秦始皇十三年,秦军在作战中斩首一百四十五万五千人。
展开
[1]罗琨,张永山. . 《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8.
[2]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6.
[3][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秦本纪第五.
[4]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5.
[5][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张仪列传.
[6][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秦始皇本纪.
[7][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匈奴列传.
[8]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148.
[9][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项羽本纪.
[10]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156.
[11][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南越列传.
[12][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高祖本纪.
[13]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五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86.
[14]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二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48-53.
[15]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50-51.
[16]陕西网. 杜虎符:掌符才可赴君命.今日头条. 2020-06-12[2023-05-20].
[17]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四卷(上册)[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927.
[18]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二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71-74.
[19][西汉]刘向. 《战国策》. 西汉: 韩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20]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70-78.
[21]王学理. 《轻车锐骑带甲兵》[M].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99—100.
[22]蓝永蔚. 《春秋时期的步兵》 [M]. 中华书局, 1979: 32.
[23]刘占成、张立莹、杨欢. 《秦代弓弩的射程》[J]. 《文博》, 2012 年第 2 期: 49.
[24][战国]荀况. 《荀子》. 战国: 议兵.
[25]龚留柱. 《秦汉时期军马的牧养和征集》[J]. 《史学月刊》, 1987-06: 10.
[26]黄今言. 《秦汉军制史论》[M].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 214.
[27]王学理等. 《秦物质文化史》 [M]. 三秦出版社, 1994: 224.
[28]无戈.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M].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10: ..
[29]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四卷(上册)[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935-936.
[30][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秦本纪.
[31][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周纪·周纪二.
[32]田昭林. 《中国战争史》第一卷[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05: 234.
[33][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六国年表.
[34][西汉]刘向. 《战国策》. 西汉: 齐策一.
[35][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赵世家.
[36]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 北宋: 卷六.
[37][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韩世家.
[38][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燕召公世家.
[39][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魏世家.
[40][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卷七.
[41][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楚世家.
[42][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田敬仲完世家.
[43][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郦生陆贾列传.
[44][东汉]班固. 《汉书》. 东汉: 主父偃传.
[45][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 南朝: 公孙述传.
[46][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货殖列传.
[47]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五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92.
[48]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五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100-101.
[49]罗琨,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五卷》[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10: 108.
[50][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樗里子甘茂列传.
[51][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秦本纪.
[52][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白起王翦列传.
[53]吴溪、王天德. 《中国古代能征善战人物故事》[M]. 军事谊文出版社, 2013-09: 41.
[54][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蒙恬列传.
[55][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秦始皇本纪.
[56][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高祖本纪.
[57][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陈涉世家.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5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