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第1背鳍:Ⅵ;第2背鳍:Ⅰ/11。臀鳍:Ⅰ/10;胸鳍:17;腹鳍:Ⅰ/5。纵列鳞58;横列鳞22;背鳍前鳞20。体长为体高的7.3倍;为头长的4.3倍。头长为吻长的3.7倍;为眼径的5.9倍。尾柄较短,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倍。体延长,背缘及腹缘稍平直,侧扁,尾柄较短,尾柄长度不大于尾柄高度。头中大,平扁,颈部没有低皮棘。头部具有5个感觉管孔。脸颊不显著突出,无纵行感觉乳突线,仅具有2~3个小乳突。吻短,吻长小于眼径。眼中大,背侧位,不突出背缘;眼下缘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仅具有1条由眼下方斜向前方的感觉乳突线。鼻孔每侧两个,分离: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上唇;后鼻孔圆形位于眼前缘。口中大,前上位,下颌突出上颌,口裂向后延伸至对应于眼睛中位。上、下颌齿形状细尖,无犬齿。唇稍厚,发达,下唇游离腹缘,向下延伸,具有包缝。舌游离。鳃孔宽大,侧位,向前向下延伸至眼睛中部的下方。前鳃盖骨后缘有5个感觉管孔,鳃盖上方有4个感觉管孔。鳃被架6条。鱼体布有许多细小和埋于皮下的圆鳞。无侧线。背鳍2个:第1背鳍低平,起于胸鳍基部后上方,棘条柔软,第5棘稍长,后端不会延伸到第2背鳍起点;第2背鳍较长,平放时不延伸至尾鳍基部。臀鳍起点与第2背鳍相对。胸鳍基部宽大,长圆形,下侧位。腹鳍小,短于胸鳍,左右腹鳍分离,不相连、愈合。尾鳍圆形,短于头长。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则较短钝,后缘凹入。鱼体呈淡黄色,腹侧浅黄色;头以及身体侧面约具有13条狭窄的深色横带;自下颌前端经吻、眼睛的后方至鳃盖骨上方具有1条细纵带;自眼中央向下至下颌后端具有1深色横纹。第1背鳍鳍膜上具有2个斜带;第2背鳍具有数条纵行的条纹;尾鳍具有3~4列弧形条纹,基部具有1黑色大圆斑。
暖水性近海岸的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珊瑚礁底质为砂砾的石砾区及退潮后的水洼内,深度可达水深30m处。肉食性,摄食小鱼、甲壳类。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海域,由红海到萨摩亚,北到台湾、日本冲绳群岛。台湾分布于西南海域的东沙群岛及南海的太平岛。渔业利用小型鱼类,不具渔业价值。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