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鹿林天文台暂定LOGO
名称:鹿林天文台地理位置:鹿林前山位于嘉义及南投交界处,临近玉山国家公园处
经度: 120d 52' 25" E ( = +120.87361d )
纬度: 23d 28' 07" N ( = +23.46861d )
高度:海拔 2,862 m
现有观测建筑群:
鹿林SLT天文台(地址:嘉义县阿里山乡中山村自忠78号)
鹿林天文台控制中心(地址:南投县信义乡神木村九邻鹿林1号)
TAOS望远镜遮罩4座
LELIS遮罩一座
启用日期:1988年1月13日
现有设备:
1m(40吋)Cassegrain望远镜(LOT)
40cm (16吋)RC望远镜(slt)
TAOS 50cm自动望远镜4部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台湾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位于台湾玉山国家公园内的鹿林前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20度52' 25",北纬23度28' 07",海拔为2862米,于1989年开始勘探,1999年1月14日建成。鹿林天文台平均视宁度为1.39角秒,每年平均有200个晴夜,天空背景亮度为20.72等/平方角秒(可见光波段),可称得上是东南亚最好的观测场址之一。41厘米R-C式反射镜
鹿林小天体追踪项目使用的是41厘米R-C式反射镜,但有时它也使用鹿林一米镜来对新近地小行星或者新彗星进行后续观测。望远镜由RC光学公司(rCOS)制造,使用的是Apogee公司制造的Apogee Alas U42背光式CCD,配上减焦镜,视场可达38角分x38角分。
优势
台湾鹿林天文台
鹿林天文台位于台湾中部,较不受东北季风、西南气流以及台风的影响;加上位于高山,透明度及天空条件均相当理想。台址寻觅工作始于1990年,于鹿林前山设置一个临时观测站进行选址研究及天文教学。将近3年的视像相究,得出平均视相为1.39角秒。此台址的天空背景极暗,无光害,可观测天数约为180天,较好的观测季节是每年的秋季与初冬。1997年获得天空计划室(今国家太空中心)辅助,正式开工建设第一座天文台建筑,1999年完工,安装测试自行设计制造的76公分超轻型望远镜。在教育部追求学术卓越发展计划的挹注下,2001年完成水电建设。2002年安装台湾首座突破1公尺口径的鹿林1米望远镜。2003年7月开始,鹿林望远镜加入伽马射线(gamma ray bursts,GRB)光学余辉观测行列,并与大陆、日本以及韩国的天文台合作成立东亚伽马射线爆观测网(East-Asia GRB Follow-up Observation Network EAFON)。三年内成功观测15个光学余辉。此外,台湾超新星巡天计划(Taiwan Supernovae Survey)利用LOT进行超新星巡天工作,2004-2007年共发现了15个超新星。在台湾近百年来的天文发展史上,缔造了许多首度发现的记录:小行星、超新星、彗星、近地小行星等。
鹿林天文台的研究工作应用小型望远镜和台湾观测条件优势。因为小型望远镜的运作及时间的分配,比中大型望远镜更具有弹性,而台湾维度接近赤道,经度与国际各主要天文台相辅,因此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南天目标,也可针对瞬间爆发的天文现象(如超新星及伽马射线爆),与高级上各大天文台合作协力观测。
鹿林天文台目前主要的研究设施有鹿林1 米望远镜、4 座中美掩星计划 (TAOS) 的 0.5 米超广角望远镜、0.4 米鹿林巡天望远镜、台湾大学鹿林发射线巡天观测站。此外,鹿林天文台做为一个科学基地,还担任支持其他科学领域的角色,如成功大学的红色精灵地面观测与极低频无线电波侦测系统、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的气晖全天相机以及环保署鹿林山空气品质背景测站,都设置在鹿林天文台基地,进行着大气、太空相关的研究计划。
光学系统
中央大學天文台 24 吋反射式望遠鏡架設時的情形
中大24 吋反射式望远镜,是属于 Cassegrain 形式,Cassegrain 形式一般焦比较大,望远镜的焦比较长,加上整个光路中没有折射的光学元件,不会严重吸收 UV 波段,所以适合光度测量的观测工作。主镜 (Primary mirror):直径 24 吋,抛物面,焦比 3.5
次镜 (secondary mirror):直径 7 吋,双曲面。Cassegrain 焦点的焦比为 13.5
调焦:电子控制推动次镜,可做 ±0.5 吋范围的次镜位置位移
光学品质:在 0.5 arcsec 内聚有 80% 的入射光
感光元件及追踪
24 吋望远镜搭配感光元件为液态氮冷却的 CH-210 CCD,工作温度可低到 -140 度以下。24 吋目前使用 ST-6 CCD 作导星,追踪可达两个小时,效果良好。只须修正赤经变动,而几乎不须修正赤纬方向,证实 24 吋的极轴对得相当好。
定位系统
CH-211CCD 与磁像仪
使用编码器于两轴步进马达,利用 PC 控制两个步进马达,驱动赤经赤纬两轴,可以高速-极低速多段驱动,并经编码器 (encoder) 回馈两轴步进角度,可以达 1 分角之定位精度。主要仪器
主镜规格 61cm (24吋)Baller & amp; Chivens 为反光赤道仪
圆顶直径 6.5 m
35 cm Celestron (c-14) 反光赤道仪
20 cm Celestron (c-8) 反光赤道仪
12.5 cm Celestraon 反光赤道仪
CH-211 液态氮 CCD
光谱仪
光度计[1]
2009年2月24日 鹿林天文台拍摄的鹿林彗星
台美掩星合作计划 (TAOS)鹿林发射线巡天观测计划 (LELIS)
低质量双星系统X 射线源
彗星与小行星的观测
超新星巡天计划
伽玛射线爆可见光馀晖认定
参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天文所及美国空军合作的泛星计划 (Pan-STARRS)
红色精灵地面观测与极低频无线电波 (ELF) 侦测系统
亚洲大气污染物之长程输送与冲击研究
中大太空所地面 airglow imager 与华卫二号 ISUAL 之联合观测除了以上的计划外,连年参与WET、WEBT全球望远镜联测更成为鹿林天文台必行之事,让我们与全球天文台接轨,协力观测,完成单一天文台所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超新星巡天计画自2003年执行迄今发现11颗超新星;在新天体发现方面,鹿林天文台2002年发现台湾第一颗小行星,迄今累计发现超过280颗,其中有6颗已取得正式编号,拥有命名权,成为亚洲发现小行星最活跃的地方。
从天文学研究大架构的建立,到以鹿林天文台做为培育人才的摇篮,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更进一步想凝聚研究能量的中心,以期提倡国内天文研究与教育,实现科技富国的美好远景。
主词条:鹿林彗星
鹿林彗星是在台湾本土发现的第一颗彗星,也是台湾与大陆天文学界所合作发现的第一颗彗星。该彗星以其发现地台湾中央大学位于鹿林前山的鹿林天文台命名。
首先由台湾中央大学的林启生及广州中山大学的叶泉志于2007年7月11日经由位于鹿林前山的鹿林天文台,在宝瓶座附近发现疑似彗星的天体。后经由美国天文学家詹姆士·杨确认为彗星。正式命名为鹿林彗星(Comet Lulin),编号为C/2007 N3。
[1] 中大校區天文台 鹿林天文台[引用日期2010-05-13]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