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长大后的我们不再天真,但依旧努力的生活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人的成长感悟,希望对大家有触动。
一个人成长经历的感悟1
最初听《十年》,那是十年前。话说当这首歌最初流行的时候,我才正值高一,看了很多遍歌词,很难理解歌词中的含义。总是感慨陈奕迅要不要这么倒霉,就像歌词中所写的,不是失恋就是被抛弃,当时苦思不得其解。十三年后的今天,《十年》已然换了很多版本,当那熟悉的旋律再耳边响起时,恍然间才发现我听得不再是那旋律,而是自己的心情。
曾经那些默默坚持的,觉得只要对对方好,也许就会换来相同的回报。可如今,忘记了,社会都在一天天的变化之中,更何况是人这种个体呢?我们最无能为力的就是无法阻止一个人的改变,或许当十年之后,我还是我,你还是你,世界还是世界,最后由时间来冲淡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听起来是残忍了些,但这段经历却带来的是内心的成长与强大,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那些曾经以为的唯一,许多年后才发现,也许仅仅只是一首插曲而已。于是,我悟出了,有些期待,在淡淡的时光隧道中,竟被抹杀殆尽了。
回想出入社会时情景,总是怀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事实确是碰了一鼻子灰,经过职场中的历练之后,我明白了在说话之间我拿捏好该说与该怎么说的度,虽然有时候也自嘲自己怎会变得如此世故,但是再一想,或许这并不是什么错事,只是将自己年轻时的幼稚与冲动转化成了成熟和稳重,也是另一种成长。社会在变,心在成长,人在变化。于是,我明白了,这前前后后的差距,也许还真久不到一个人由黑发变白发,但却是一个人真正成长的过程。
不禁使我想起几年前自己考驾照的一段经历。在驾照拿到手之前,我曾是一个方向感极差,甚至路盲的人,看到路上来往的车辆过马路总是有点战战兢兢。当朋友说起搭伴一起考驾照的事情来,我就一度怀疑像这样的人能考过么?在打消了所有的疑问后,最后心里想:别人都能考过为什么我就不行。事实还真是如此,在所有学员中,不用质疑,我是方向感最差的,但悟性却最好,掌握了要领总是很顺利的就完成了各个项目。在最后的考试中,在教练负责所有十二位学员里仅有三名通过,而这三名学员里就有我。在别人眼中,无疑,我是聪明的。但是谁又知道我曾经是那个看到车就胆小,一条路走了两三遍依然记不住该如何走,当拿到驾照的那一刻起,脑海就会想起练车时的点点滴滴,也许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并且战胜它也算是一种成长吧。直到现在当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事情时,我就会想,困难其实也许并不可怕,正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才会在内心感到恐惧,而当我们真正去迎难而上的解决问题时,也许困难就变得没那么可怕了。
之后,我明白,成长是一堂不用担心会落下的功课,或早或晚,也许当初那些穷追不舍,执念放不下的东西,会像石头一样在成长的河流中磨去棱角,甚至淡出我们的视线,最终被时间风化侵蚀。记住的,遗忘的,像冬日的雪,经过彻骨的寒冷,经过刺心的疼痛,什么也不再了,喜欢这样一句话:“有皱纹的地方,只表示微笑曾经在那里呆过。有疤痕的地方代表无数次的摔倒过,别羡慕别人有铠甲,因为真正可以护身的是伤疤。”每一次的“伤疤”都代表的是一次经历,伴随的泪水后迎来的欢笑,而最后这些伤疤无形中成就了我们的成长。不用羡慕别人有现成的铠甲,而正是因为我们有伤疤我们才会更加的成熟,不去经历,怎么会有成长呢?
现在的自己,不去拼命的寻找过去,更多的则视看到未来,没有了那么多刻骨铭心。太久的事情,慢慢的,也就沉淀了。
我说:不管怎样,慢慢的经历就是成长了。
在过去的十年,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为年少无知的青春必流的眼泪,这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或许在很久以后,当我再次看到这些,又会觉得,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当时一个心情写照罢了!
能有如此感悟的,便就是成长!
一个人成长经历的感悟2
表面上看每个人长大的历程似乎都差不多,大同小异,但具体到每个人却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你长大的那一时刻,或许是你离开学校踏上社会的某一天,因工作上某件纠结的事让你耿耿于怀,你思考了很长时间,突然一下子明白了。或许是你热恋了多年的恋人,不知什么原因两人缘分已尽,因感情上不舍而熬过了痛不欲生的阶段从痛苦中走出,终于让心情平静。或许、或许,种种或许,事情虽然不同,但一定有一件刻骨铭心的事,让你思考久矣而豁然通达,突然明白,长大就好像在那一瞬间。
一个人一出生从嗷嗷待哺的婴儿长大成人,其实包括两个环节,即肉体生命的生理长大和精神生命的长大。精神生命主要是指人的心灵体验方面的心理成长。人的肉体生命的生理长大稍显简单一些。只要不冻不饿给予机体需要的食物、营养元素、空气和水以及适于生命的环境,防止疾病的侵袭,肉体生命就会长大成熟。但精神生命的长大则要复杂的多了。其涉及到文化教育等外部条件的薰染,主要还与生命个体的经历悟性密切相关。虽然肉体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载体,精神生命必须依附于肉体生命。但人之为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则表现在精神生命上。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的长大。
一代圣贤、儒家始祖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二》中曾论述了自己的长大、成长、成熟的历程,他说: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这既包含着肉体生命的长大也包含着精神生命的成熟。但我以为孔子更多的是在论述他精神层面长大的经历。
人的精神生命的长大当然是从学习开始的。古代的人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一般人是难有读书的机会的。即使有条件读书,比现代的人上学的年龄要晚。孔老先生到了十五岁才开始进入自觉的自学阶段,立志于把学习当作人生修己成长的一种方式。的确,学习是人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是促进人生长大成熟的一种不可缺的方式。学习是关乎人生一辈子的事,而不只是仅止于学校的读书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很多,读书只是其中的一种。人生中的学习更多的是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学习才能让人的精神长大、丰满、成熟。
三十而立,是人生长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三十而立,立什么?应该是 “ 三立” ,即立身、立业、立家。就是说人生三十了,立身就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人和事都有了自己的判断,已建立起了适合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人格、品味、责任、独特的个性、聪明、才智等。立业就是确定了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一技之长和相对稳定的职业。立家就是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总之,三十而立,就是作为一个特殊、独立、唯一的个体,有了不同于别人的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于世。这个时候,父母给你的一张脸已经不管用了,你应有了自己活出的一张脸。
四十不惑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很多道理已经明白了。经历了人间冷暧,咀嚼了事态炎凉,感怀了岁月无情。感叹了人生无常。许多次的疑惑、彷徨、欣喜、振奋之后,是沉思,是反省,是恍然大悟。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少了一些冲动,多了一些冷静;少了一些激情,多了一些沉稳;少了一些放任,多了一些责任;少了一些盲从,多了一些自我;少了一些烦恼,多了一些理智;少了一些精明,多了一些糊涂。明白了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对外,明白了社会,对内,明白了自己,对己,明白了责任。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人到了这个年龄得认命服命了。 “ 天命” 其实就是因果报应。五十岁的人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豁然通达。知道了自己命运的轨迹,你不会怨天了,懂得了自己人生的定位,你不会尤人了。晓畅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你不敢懈怠了。
六十耳顺,就是什么话都听得进去,好话坏话任由人去说。达到 “ 四不三透” 的境界。即对人对事宠辱若惊,遇急不暴躁,遇事不气馁,遇忧不悲伤,遇难不退缩。看透人生,人生是一次无常;看透生命,生命是一个过程;看透名利,名利是一片浮云。
七十而从心所欲。人到了七十就是要顺从自己的心愿,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了,只要不违反道德和法律就行了。做到这一点就是要从心所欲顺其自然,心随所愿随遇而安,心之向往快乐开心。
这是孔子长大成长成熟的历程。他是圣人,他为我们的成长树立了楷模。无独有偶,《容斋随笔》卷三(十五则)《人生五计》朱新仲将人的寿命七十分成五计。十岁左右为生计,二十岁为身计,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为家计,五十岁为老计,六十岁以后为死计。一个普通的生灵可能没他们想的那么远那么深那么细。但其长大的过程一定有独特的经历,一定会有自己的体会和心得。每个人的长大都会如此。
我的长大经历有三次难忘的记忆。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小时候虽然家有姊妹五人,前面有两个姐姐,作为家庭的第一个男孩,父母和外婆格外高兴,也就特别喜欢,让我成为家庭的中心,受尽了宠爱。一直到我有了两个弟弟,特别是小弟出生后,我的中心位置被替代,就有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后来离开学校,下放农村,走向军营,踏入社会。一次又一次小范围的自己的优秀被大范围的他人的更优秀淹没时,自己渐渐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只是这个世界的普通一人,极其平凡。
第二次在发现有些事即使你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没有耕耘不会有收获。但并非所有的耕耘就一定有收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就永远要认清自己,找到长处并发挥长处,克服短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如果让鱼去参加爬树比赛,它铁定的是最后一名。除了表现它的愚蠢,别无他意。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和人可能暂时还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一时的无能为力并不是永久的无能为力。知道变革的力量,明白适应变化后会增加更大的力量。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若方法得当,争取和不放弃就是成事的根本。坚持和执着是成功的不法二门。
生活教你长大,社会让你成熟。人总是在经历的很多人和事中长大成熟的。尽管每个人的人生要经历太多的人和事。可是,你是否还记得促使你长大的那些人和事呢?是否记得长大的那一时刻呢?
一个人成长经历的感悟3
创伤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
【见】
经历过创伤后,我们会继续生长,却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感】
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位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女生,这次的地震让她的价值观彻底地改变,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想要考上好大学”,在地震后,唯一的念头只想活下来。
毕业后,创伤经历对于她价值观的改变还在不断持续着,她与旁人渐渐不同,放弃保送去创业,在公司步入正轨后选择离开——她有了一种超然的气质:别人觉得很重要的东西,保研,大公司,赚钱等等,都不再能吸引她。她总觉得自己有什么东西需要去实现,虽然不知道是什么。
后来,她以冥想微通道,思考日常和存在本身,去经历,感悟,过上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思】
我觉得,创伤经历,就像是在我们平滑的似乎有觉知实际上因为平静而麻木的生命中,突然“duang”一下,给了一记重锤,让我们感受到痛,感受到不同,感受到被改变的生活,感受到更真实的人生。
然后可能人生就会拐一个弯,带着这样的创伤继续努力活着的我们,有了更坚韧的生命力,也因为曾经经历的生与死的痛感,而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我究竟,要如何去活着?!
如果不经过这样“duang”的一下,或许一生顺遂,也是一种福气,是平淡的福气,是井底之蛙无知的福气。
但经过这种创伤后,生命,有了皱褶,有了故事,有了波澜壮阔,有了深度,开始变得更动人,更美好,更珍贵,更,让人热爱。
【行】
无论如何,这些创伤,可能并非我们所愿,当它到来时,我们也只能选择面对它,或者逃避它。
但我们始终会适应它的存在,也会告别曾经一部分天真的信念,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无常,尔后,重新在虚无中,创造能够支撑我们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