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一生玩弄权术,结党营私,助秦二世皇帝篡位后,依仗秦二世的宠信,实行苛政导致乱世,加速将秦朝推向灭亡。[1][3]
赵高擅长书法,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南朝宋人羊欣著《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赵高作品有《爰历篇》六章等。[4][5]
赵升
父亲
赵苏
侄女
李斯
对手
秦始皇
君主
赵高的身世存在史家争议,据《史记》记载他是赵国王室一族的远亲,母亲因罪“被刑戮”,身体有残缺,被赦免后在“隐官”做工生活,赵高及其兄弟数人,皆出生于此,史书上见到名字的仅有其弟弟赵成。[1][6]
赵高为人圆滑,善于曲意奉迎,又精通律令、擅长书法,因而得到了秦始皇的关注,被任命为中车府令,由官奴成为近臣,且为秦始皇掌管车舆、印信、墨龙等。赵高虽官职不高,却可以在秦始皇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又可获得信任接触国家机密。在此期间赵高曾犯罪,秦始皇派将领蒙毅惩治他,蒙毅认为依法应处死赵高,秦始皇因赵高办事机敏得力赦免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此外,秦始皇让赵高教小儿子胡亥学习审理判决诉讼,在教授诉讼期间,赵高得到胡亥的信任与依赖。[1]
秦始皇晚年恐惧死亡并热衷长生之术,因此朝臣无人敢提及皇帝死后立储事宜。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病情发展非常严重,命担任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安顿自己身后丧事事宜,灵柩到达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后再行安葬。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封好后,赵高搁置在自己手中,没有交给使者送出。[1]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二十日,始皇在沙丘宫(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南)平台驾崩。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位皇子及天下发生什么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棺材放在有窗和帷帐、能调节冷暖的辒辌车中,由赵高在车右陪乘。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宦官就在车中批准奏事。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1][2]
赵高素来得到胡亥的宠幸,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让他诈称始皇遗诏杀掉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计策。赵高劝说胡亥,此事需要丞相的参与,如果丞相不与合谋,恐怕这件事不能成功。[1]随即会见丞相李斯,并谎称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胡亥那里。赵高告知李斯,立太子之事已可由李斯与自己决定,李斯大惊,认为臣子不应妄议此事。[7]赵高为李斯分析利害:长公子扶苏与蒙恬、蒙毅兄弟关系密切,蒙恬战功赫赫,扶苏当皇帝,李斯必然失势,甚至殃及子孙。[2]如果胡亥即位,胡亥为人仁慈忠厚,是可以获益更大的。[7]丞相李斯听后认为赵高说得有理,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写了一份诏书给扶苏,指斥他数项过失;而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并参与扶苏的图谋。[2]因此令他们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7]
扶苏接诏书后,哭泣着准备自杀。蒙恬却对诏书内容生疑,因为秦始皇信任自己与扶苏。劝扶苏向秦始皇奏请证实一下。[6]扶苏认为无需请示,随即自杀。蒙恬不肯自杀,被囚禁在阳周(今陕西安定县北);改置李斯的舍人担任护军,然后回报李斯、赵高。胡亥这时已听说扶苏死了,便想释放蒙恬。[8]恰逢蒙毅代替秦始皇外出祭祷山川神灵后返回,赵高却挑拨胡亥,说蒙恬规劝秦始皇帝立太子之事,要举贤能,没有推荐胡亥,并劝胡亥将蒙毅杀掉。于是逮捕了蒙毅,将他囚禁到代郡。皇室车队于是从井隆(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内)抵达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一个市辖区)。当时正值酷暑,胡亥等指示随从官员在辒辌车上装载鲍鱼,借鱼臭掩盖始皇遗体腐尸的气味。[1]从直道抵达咸阳后,筹谋篡位的众人发布治丧公告,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由太子胡亥继承了皇位。[1]
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秦二世皇帝即位后不久,赵高向秦二世皇帝献策,告诉他现在不是享乐的时候,因为沙丘之变诸位公子和大臣都有所怀疑。而各位公子都是秦二世皇帝的哥哥,大臣又都是先帝所安置的。如今刚刚即位,恐怕会发生事变。还表露出自己战战栗栗、担惊受怕的状态,并反问秦二世皇帝,如此情形,怎可享乐。[8]秦二世皇帝急求应对策略。赵高便出谋划策,建议秦二世皇帝用苛政株连之法将大臣及皇族以及先帝过去任用的臣僚全都清除出去,改用自己的亲信。这样一来,也会震慑其他人。此事推行完毕,才可享乐。秦二世皇帝认同了赵高的提议,开始推行严苛律令,并把审讯惩治权利全部交给赵高。在蒙毅、蒙恬兄弟被逼自杀后,有十二位皇子在咸阳街市上被斩首示众,十位公主在杜县(今西安市雁塔区)被分裂肢体而死,他们的财产全部充公。[1]受牵连被逮捕的人不可胜数。[1]
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内宫,秦二世皇帝派使臣去斥令将闾不守臣子的本分,罪该处死;并命令行刑官执法。将闾兄弟三人痛哭流涕,随即拔剑自杀,皇室均为此震惊恐惧。公子高打算逃亡,又害怕家族的人被逮捕处死,因此上书请求随同先帝去死并葬在骊山脚下。秦二世皇帝高兴异常,召见赵高,给他看公子高的上书,觉得这是急迫无奈下的策略。而赵高认为王室众人现在担忧死亡,不会参与图谋造反了。秦二世皇帝批准了公子高的上书,并赐给他十万钱。[1]皇室成员、功高权重的大臣、将军们几乎全被株连,赵高趁机把亲信全安插到重要位置。[1]
高仗着秦二世皇帝皇帝的恩宠而专权横行,一步一步垄断朝政,为私怨杀害了很多人,赵高怕大臣们到朝廷奏报政务时揭发他,就劝秦二世皇帝,天子的尊贵是因为群臣只能听到天子的声音,而不能见到天子容颜的缘故。并以秦二世皇帝年轻不能掌握全部事件容易在大臣面前暴露不足之处为由让秦二世皇帝深居在宫禁之中,由赵高和熟习法令规章的侍中们一起等待公事呈奏。[1]秦二世皇帝采纳了赵高的这一建议,不再坐朝接见大臣,常常住在深宫之中,赵高侍奉左右,独掌大权,一切事情都由他来决定。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自秦始皇以来的暴政到了胡亥之世更加变本加厉。过重的赋税和徭役、残酷的刑罚,激起广大人民的反对。包括六国的贵族阶层、秦朝的底层劳动人民、还有秦朝统治阶层下小官吏。[1]虽然他们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但反抗目标一致,因此这股反动势力日渐强大,即将颠覆秦朝的统治。[1]
赵高听说李斯对他独揽大权不满有非议,便去会见丞相李斯,问他为何不向皇上去上书关东地区的盗贼闹事,并劝谏皇上勤政爱民。[1]李斯向赵高坦言想劝谏苦于见不到皇上,没有机会。[2]赵高和李斯说,如果他真的要进行劝谏,等皇上空闲时会通知他。[2]于是赵高等到秦二世皇帝正在欢宴享乐、美女站满面前时,派人通告李斯说,皇上正有空闲,可以进宫奏报事情,李斯便到宫门求见。如此接连三次。[2]秦二世皇帝便大怒,认为李斯看不起他,他空闲的日子,丞相不来。一闲居休息,丞相就来奏事。[2]赵高便趁机挑拨说,李斯参与沙丘伪造遗诏的密谋,现在陛下已立为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却没有提高,还说李斯想要割地称王。[2]而且向秦二世皇帝进言,说丞相的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楚地盗贼陈胜等都是丞相邻县的人,这些盗贼敢于公然横行,经过三川城的时候,李由只是据城防守不肯出击。并说他们相互有文书往来。因尚未了解确实,所以没敢奏报给陛下。[2]另外,还挑拨道,丞相在外面的权势比秦二世皇帝大。秦二世皇帝认为赵高说得有理,便想査办丞相,但又怕事实不确,于是就先派人去核实三川郡守与盗贼相勾结的情况。[2]
李斯听说赵高对自己的构陷后,向秦二世皇帝上奏揭发赵高的不轨行径,揭露赵高的野心和反叛的行为,并认为秦二世皇帝如果不处置赵高,赵高将会犯下更大的罪行。秦二世皇帝却替赵高反驳,并认为赵高从不因处境安逸而放肆地胡作非为,不因处境危急而改变忠心,认为他廉洁向善、勤奋努力、忠诚守信义、精明强干,还了解人情民心,合他的心意。[2]秦二世皇帝非常喜爱赵高,唯恐李斯把他杀掉,便暗中将李斯的话告诉了赵高。[2]赵高认为如果自己死了,李斯将会发动政变,独揽大权。秦二世皇帝安慰赵高不必挂心,有他在,没人敢动赵高。自此,赵高更加肆无忌惮。[2]
盗贼日益增多,秦朝发兵进剿,但仍然不能止息。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为此劝谏秦二世皇帝暂停修建阿房宫,减少边防的兵役、运输等差役。[1]秦二世皇帝却不听劝阻并对他们加以指责。对他们说:“上不能报答先帝,下不能为朕尽忠效力,你们凭什么占据着自己的官位呢?”于是就将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责罚他们的其他罪过。冯去疾、冯劫自杀了,[1]只有李斯进了监狱。秦二世皇帝将李斯交给赵高处理,查究李斯与儿子李由进行谋反的情况,将他们的家族、宾客全都逮捕了。赵高惩治李斯,笞打了他一千余下,李斯不堪忍受苦痛,含冤自认有罪。[2]
李斯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他自恃能言善辩,有功劳,实无反叛之心,而想要上书作自我辩解,希望秦二世皇帝能幡然醒悟,将他赦免。于是从狱中上奏书,陈述自己为官以来的功劳,并恳请秦二世皇帝明察秋毫。[2]奏书呈上后,赵高以囚犯不能上书,命狱吏丢弃而不予上报。[2]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充御史、谒者、侍中,轮番审讯李斯,李斯翻供以实情对答,于是赵高就让人再去拷打他。[2]后来秦二世皇帝派人去核实李斯的供词,李斯以为还与以前一样,便终究不敢更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2]判决书呈上去后,秦二世皇帝对赵高更加信任,认为如果不是赵高,他就被丞相出卖了。待秦二世皇帝派出去调査三川郡守李由的人抵达三川时,楚军已经杀死了李由。使者回来,正逢李斯被交给司法官吏审问治罪,赵高便捏造了一整套关于李由谋反的报告,与李斯的罪状合在一起。二世皇帝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咸阳街市上腰斩。随后,李斯三族的人也都被诛杀了。[1][2]秦二世皇帝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1]
朝堂之外,已到处卷起了亡秦风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继续战斗。自函谷关以东,大体上全都背叛秦朝官吏,响应诸侯;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八月,刘邦率几万人攻打武关,屠灭了全城。赵高恐怕秦二世皇帝为此发怒,招致杀身之祸,就托病不岀,不再朝见秦二世皇帝。[1]
二世皇帝三年(前207年),秦二世皇帝梦见一只白虎咬他的左勢马,并把马咬死。他因此心中闷闷不乐,颇觉奇怪,便询问占梦的人。占梦人说是泾水神在作。秦二世皇帝于是就在望夷宫实行斋戒,想祭祀泾水神,将四匹白马沉入河中。并为盗贼的事派人去责问赵高。赵高愈加害怕,即暗中与他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他的弟弟赵成商议,他认为秦二世皇帝不听劝谏,导致如今情势紧急,自己不想承担罪责,打算更换天子,改立秦二世皇帝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皇帝。子婴为人仁爱俭朴,百姓们都听他的话。”[1]
随即命郎中令作为内应,诈称有大盗,令阎乐召官吏发兵去追捕,又派阎乐率领官兵一千多人来到望夷宫殿门前,将卫令仆射捆绑起来,假借有盗贼进入,斩杀了卫令,带着将吏径直闯进宫,边走边射杀郎官和宦官。郎官、宦官有的逃跑,有的抵抗,而反抗者即被杀死,这样死了几十人。[1]郎中令和阎乐于是一同入内,箭射秦二世皇帝所坐的帷幄。秦二世皇帝怒不可遏,召唤侍候左右的卫士,但近侍卫士都慌乱不堪,不上前格斗。秦二世皇帝身旁只有一名宦官服侍着,不敢离去。[1]秦二世皇帝入内质问这个宦官为什么不早告诉他真实的情况。[1]宦官坦言,如果如实相告不会活到今日。[1]阎乐走到秦二世皇帝面前,数落他骄横放纵,滥诛滥杀,十分无道。[1]秦二世皇帝想见丞相,被阎乐拒绝。[1]秦二世皇帝说希望得到一个郡为王,阎乐不准许。秦二世皇帝又说愿意做万户侯,阎乐仍不答应。秦二世皇帝说甘愿与妻子儿女去做平民百姓,像各位公子的结局那样。[1]阎乐说自己只是奉丞相的命令,为天下人诛杀秦二世皇帝,秦二世皇帝的请求,他也不敢禀告。[1]随即指挥他的兵士上前,秦二世皇帝就自杀了。
阎乐回报赵高,赵高便召集全体大臣、公子,告诉他们诛杀秦二世皇帝的情况并说,秦从前本是个王国,始皇帝统治了天下,因此称帝。现在六国重又各自独立,秦的地盘越来越小,仍然以一个空名称帝,不可如此。应像过去那样称王才合适。[1]便立子婴为秦王,并用平民百姓之礼把秦二世皇帝葬在了杜南的宜春苑中。二世皇帝三年(前207年)九月,赵高命令子婴斋戒,约定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国君的玉玺。斋戒五天后,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商量,认为赵高拥立他为王是因为赵高在望夷宫杀了秦二世皇帝皇帝,害怕群臣将他杀掉。他听说赵高曾经与楚军约定,消灭秦朝的宗室之后,在关中分别称王。如今赵高让他斋戒,赴宗庙参拜,这是想借此在宗庙中杀他。如果托病不去,赵高必定会亲自前来,等他来了就杀掉他。[1]赵高派了几批人去请子婴,子婴不动身。赵高果然亲自前往,劝说子婴参拜宗庙。子婴便在斋宫刺杀了赵高,并诛杀赵高家三族的人以示众。[1]
赵高除了精通法律以外,还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文字学家,曾经与丞相李斯、太史令胡母敬一起主持制定秦的文字书法教本,其中之一的《爰历》六章,就是由他本人编定的。西汉时期,闾里书师将李斯作的《仓颉》七章、赵高作的《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的《博学》七章这三篇文章以六十字为一章合并为《仓颉篇》,共五十五章。[4][5]西汉时期又称《仓颉》《爰历》《博学》为三苍。[7]
赵高是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由于司马迁著《史记》没有给赵高立传,历史上有关赵高身世的疑团甚多。
关于赵高的生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根据赵高的仕宦经历,可以作大致推测。上引《史记·李斯列传》载赵高劝说李斯拥立胡亥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世者也,卒皆以诛亡。”[2]赵高说李斯,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沙丘之谋时,此距赵高进入秦宫为吏已有20余年。据此再前推20余年,以21到29年计算,赵高进入秦宫当在秦王政九年到十七年之间。取其中间,以25年计算,可以大致将赵高进入秦宫的时间定在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那么,赵高进入秦宫时的年龄究竟是多少岁呢。赵高的仕宦经历是:史学童—史—令史—尚书卒史—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根据上引《张家山汉简》中的《史律》,史学童入学时是17岁,三年后有揄史的考试,三年后再有统一考试[9]。以此推测,若赵高17岁入学室为史学童,20岁太史考试合格揄史,23岁参加统一大试,以第一名除为尚书卒史入宫任职,时间是在秦王政十三年。也就是说,秦王政十三年,赵高23岁。以此计算,赵高应出生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死于秦秦二世皇帝三年(前207年),活了49岁。[10]
有关赵高身世的史料甚少,《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6]
秦宗室远亲说
这种说法主要结合了《史记·秦本纪》关于秦国君主为“赵氏”的说法,并认为赵高的赵氏就是秦国宗室的赵氏。学者曹道衡即持此说,认为赵高与秦王室同族。批评者辛德勇认为,这种说法没有考虑到秦宗室的氏改为“秦”的可能,也与赵高的经历所展现出的情况不相吻合。[11]
赵宗室远亲说
推论赵高的祖上,或许就是为质于秦的赵国王室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助,终身滞留秦国,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逐渐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社会地位不高。[10]
赵高阉人说法的来源
《史记》并没有赵高是阉人的记载,赵高被认为是阉人出于《集解》对《史记·蒙恬列传》中“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注解。《集解》的作者裴骃所引文的刘氏臆断赵高兄弟、父亲皆受了宫刑,因受了宫刑的人无法生育而臆断赵高的母亲野合生子,但并没有提供史料根据。[12]通考汉代的典籍,《史记》《汉书》《过秦论》(《新书·保傅》篇)[4]《后汉书》(《宦者列传》)[13],均未有赵高是阉人的相关内容记载。后世人不详考,以错传错,至唐以后,遂成定论,一直流传至今。[12]
赵高官宦身份的认定
赵高被称为宦人在《史记·李斯列传》《史记·蒙恬列传》中均有记载。《史记·李斯列传》中秦秦二世皇帝所言“夫高,故宦人也”经先秦史学名家马非百先生指出,文中的宦人不是指阉人宦官,而是指赵高早年间就开始服务于秦秦二世皇帝[12]。先秦史学名家裘锡圭先生解释“宦”字也说,“宦”本是为人臣仆的意思,郎官、谒者之流本是门廊近侍,有类家臣,故以“宦”称[14]。《史记·蒙恬列传》中曾提到“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1]。宦籍者,仕宦于王或皇帝者出入宫中的门籍。因此可证赵高是在宫中供职有门籍的宦人,赵高有罪除宦籍,就是削除他出入宫中的门籍。[12]
指鹿为马
赵高剪除了一切异己,又使秦二世皇帝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开始阴谋篡位了,但又担心群臣不服,便先进行试验,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皇帝,对秦二世皇帝说是马。秦二世皇帝说自己看到的明明是鹿,便问侍立左右的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以迎合赵高,有的则说是鹿。胡亥见众口不一,以为自己是冲撞了神灵,才会认马为鹿,遂召太卜算卦,太卜说秦二世皇帝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才出现这种情况。胡亥信以为真,便在赵高的安排下,打着斋戒的幌子,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1]秦二世皇帝一走,赵高于是暗中借秦法陷害了那些明说是鹿的人。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1]
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陔余丛考》指出赵高本为赵国公子,因痛惜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自宫后进入秦宫引发秦朝内部一系列争斗,杀尽秦朝宗室,灭亡秦朝,赵高的所作所为志在复仇,并指出此段资料来源于司马贞的《史记索隐》。[15]
现代学者李开元也称赞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16]
赵高制造的多起秦朝宫廷政变,加剧了秦朝内部的动荡;赵高屡进谗言、滥杀无辜,致使秦朝损失大批文臣武将,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历史上大都对赵高的人品及其所作所为持否定态度,例如:
李斯评价赵高: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齐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玘为韩安相也。[2]
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评价赵高:昔赵高无过人之志,而居万人之位,是以倾覆秦国而祸殃其宗,尽失其瑟。[17]
曹丕:“昔伊戾费忌,以无宠而作谗;江充焚丰,以负罪而造蛊。高斯之诈也贪权,躬宠之罔也欲贵,皆近取乎骨肉之间,以成其凶逆。”[18]
孔融评价赵高:且被刑之人,虑不念生,志在思死,类多趋恶,莫复归正。夙沙乱齐,伊戾祸宋,赵高,英布,为世大患。[19]
陈琳评价赵高:倔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减,污辱至今,永为世鉴。[20]
唐太宗评价赵高:至如赵高之殒秦二世皇帝,董卓之鸩弘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21]
柳宗元评价赵高: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乃亡,旧不足倚也。元稹批判赵高:彼赵高者,诈宦之戮人也;而傅之以残忍戕贼之术,且曰恣睢天下以为贵,莫见其面以为尊。是以天下之人人未尽愚,而胡亥固已不能分兽畜矣。赵高之威慑天下,而胡亥固已自幽于深宫矣。[21]
唐昭宗评价赵高:“宦官之兴,肇于秦、汉。赵高、阎乐,竟灭嬴宗;张让、段珪,遂倾刘祚。”[21]
苏轼评价赵高:始皇治乱之道,在用赵高。夫阉尹之祸,如毒药猛兽,未有不裂肝碎胆者也。[22]
梁启超评价赵高: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侘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无足比数。[23]
时间 | 影视作品 | 饰演者 |
1985年 | 《楚河汉界》 | 刘兆铭[24] |
1986年 | 《秦始皇》 | 萧山仁[25] |
1994年 | 《西楚霸王》 | 关海山[26] |
1997年 | 《东周列国·战国篇》 | 徐福来[27] |
1998年 | 《汉刘邦》 | 汤志江[28] |
2001年 | 《吕不韦传奇》 | 马浴柯[29] |
2004年 | 《楚汉骄雄》 | 罗君左[30] |
2005年 | 《神话》 | 廉叔良[31] |
2005年 | 《楚汉风云》 | 王刚[32] |
2007年 | 《秦始皇》 | 赵亮[33] |
2010年 | 《神话》 | 张世[34] |
2011年 | 《古今大战秦俑情》 | 于志宁[35] |
2012年 | 《楚汉争雄》 | 石小满[36] |
2012年 | 《楚汉传奇》 | 许文广[37] |
2015年 | 《秦时明月》 | 张雷[38] |
2017年 | 《秦时丽人明月心》 | 赵顾[39] |
2020年 | 《大秦赋》 | 李欣泽[40] |
展开
[1]司马迁. 史记·秦始皇本纪[M]. 中华书局, 2006
[2]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中华书局, 2006
[3]司马迁. 史记·秦本纪[M]. 中华书局, 2006
[4]班固.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M]. 浙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1
[5]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12
[6]司马迁. 史记·蒙恬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7]徐锴. 说文解字系传[M]. 中华书局, 1987
[8]司马光. 资治通鉴[M]. 中华书局, 2009
[9]张家山汉墓竹简[Z]. 文物出版社, 2001
[10]李开元. 说赵高不是宦官—补史记·赵高列传[J]. 《史学月刊》, 2007
[11]读赵正书细说赵高:与秦王族不相干的赵氏.澎湃新闻. [2022-10-31].
[12]马非百. 秦集史[M]. 中华书局, 1982
[13]后汉书[M]. 中华书局, 1991
[14]裘锡圭. 说宦皇帝[C].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15]赵翼. 陔余丛考·卷四十一·赵高志在报仇:史记索隐.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16]李开元.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M]. 中华书局, 2007
[17]桓宽陈桐生译盐铁论·卷五·相刺[M]. 中华书局, 2015
[18]魏征等沈锡麟译群书治要[M]. 中华书局, 2014
[19]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 中华书局, 2000
[20]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 中华书局, 2011
[21]刘昫刘后滨旧唐书[M].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
[22]苏轼刘文忠评注东坡志林·卷五·论古·赵高李斯[M]. 中华书局, 2007
[23]梁启超李鸿章传·卷二·李鸿章之位置[M]. 中华书局, 2012
[24]《楚河汉界》.豆瓣电影. [2022-10-31].
[25]《秦始皇》.豆瓣电影. [2022-10-31].
[26]《西楚霸王》.豆瓣电影. [2022-10-31].
[27]《东周列国·战国篇》.豆瓣电影. [2022-10-31].
[28]《汉刘邦》.豆瓣电影. [2022-10-31].
[29]《吕不韦传奇》.豆瓣电影. [2022-10-31].
[30]《楚汉骄雄》.豆瓣电影. [2022-10-31].
[31]《神话》.豆瓣电影. [2022-10-31].
[32]《楚汉风云》.豆瓣电影. [2022-10-31].
[33]秦始皇.豆瓣电影. [2022-10-31].
[34]《神话》.豆瓣电影. [2022-10-31].
[35]古今大战秦俑情.豆瓣电影. [2022-10-31].
[36]楚汉争雄.豆瓣电影. [2022-10-31].
[37]《楚河传奇》.豆瓣电影. [2022-10-31].
[38]《秦时明月》.豆瓣电影. [2022-10-31].
[39]《秦时丽人明月心》.豆瓣电影. [2022-10-31].
[40]《大秦赋》.豆瓣电影. [2022-10-3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5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