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父亲白华官至枢密院判,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然而,白朴幼年时期正逢兵荒马乱,战争中幸得元好问收留,并悉心教导,使白朴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白华投靠元朝,白朴12岁时回到父亲白华身边居住在真定,其父白华要求白朴学习科场课业,写作诗赋,不久便有诗名。白朴厌恶蒙古族的烧杀掠夺,不愿考取功名,以亡国遗民自居。成年后,白朴与当地杂技艺人交往甚密,为他们谱曲写词,以杂剧创作作为主业。晚年,白朴南下江南杭州、苏州一带游历,此后他的踪迹便无处知晓了。[3][4]
根据《录鬼簿》记载白朴有杂剧十五种,现存杂剧三种。其中以《梧桐雨》《墙上马头》《东墙记》等最为著名。白朴创作的百余首词作,主要收录在《天籁集》一书。此外,白朴的散曲亦有四十首散曲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雍熙乐府》。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于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基础上,革新新文体,其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5][6][7][3]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在盛赞白朴,称:“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8]
白华
父亲
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白朴出生在汴京(今开封)的官僚世家。他的父亲白华科举入仕,深受金哀宗信任,被任命为枢密院判官参与军国大事。白朴出生时,大蒙古国军队不断出兵侵袭金朝,金朝军队连连败退,尽失黄河以北土地。金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大将速不台重兵围攻金朝首都汴京,汴京告急。白朴之父白华向金哀宗建议效仿春秋时期纪国旧事,主动放弃汴京前往外地调集救兵,以保全金朝宗庙。金哀宗采纳了白华意见,决定率一部分文武大臣先行离开汴京,白朴之父亦在随行之列,临行前未携带家眷,白朴姐弟与母亲张氏一并留居在汴京。[3][9][10]
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正月,金朝京城西面元帅崔立突然发动兵变,向蒙古军队献出汴京城。蒙古军队入城后,在汴京城内大掠财物残杀百姓,城中居民仓皇出逃。混乱中年幼的元朴姐弟跟母亲张氏失散,幸亏白朴的父亲好友元好问及时赶到,元朴姐弟这才躲过一劫。[11][3]为避战乱,元好问带白朴姐弟沿黄河北上,因逃难途中条件艰苦,年幼的白朴不幸染上瘟疫,高烧不退性命垂危。元好问见白朴药石无医,只好不分白昼的抱着小白朴,六日后,白朴在元好问臂弯中浑身发汗,高烧终于退却。[12]元好问对白朴姐弟视若已出,对他们悉心教导。白朴天资聪颖,在元好问的教导下,打下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3]
金亡后第三年(公元1236年),白朴之父白华先投南宋后投元朝,此后在河北真定定居下来,依附于元朝重臣史天泽,在他的照拂下出仕元朝。[3]元好问听说白华回到北方后,便专程北上将元朴姐弟送归白家,使其一家团圆。白华对此颇为惊喜,专程作谢诗,感激元好问在战乱时对自己子女的照顾。[3]在父亲白华的要求下,白朴学习科场课业,在律赋上尤为用功,很快便有诗名。当时,元好问修撰金朝历史书籍,常常途径真定,指导白朴的课业。元好问曾经盛赞元朴,认为在元白子弟中,以白朴资质最佳。[13][4]
幼年时白朴经历蒙古族掠夺,导致母子失散,使他心中对蒙古统治者充满厌恶,无法为其效劳。因此,白朴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无心仕途,加入了九山书会等杂剧社,为杂剧艺人谱曲写戏。此外,白朴常与友人出入青楼,与当地的艺妓频频来往,为她们作词写下《夜醉西楼为楚英作》《木兰花慢.歌者樊娃索赋》。白朴之父白华认为白朴此举有辱家门,并多次写诗训诫儿子,希望白朴不要自甘堕落专心修习课业,日后考取功名重振家声。白朴并未听从父亲建议,继续从事杂剧创作。白朴二十一岁时与妻子董氏成婚,让人意外的是白朴成亲一事,白朴之父白华并没有通知有着通家之好的元好问。元好问从其他友人处得知消息后,专程写信质问此事,让原本就对父亲效忠敌国不满的白朴,与父亲白华关系更加紧张。[14][15]
白朴在真定时,与史天泽、及史天泽之子史璋等人关系密切。史璋虽为勋贵之后,但平常喜欢参与杂剧创作,并且著有杂剧《破莺燕蜂蝶庄周梦》、南戏《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作。据有关学者推测,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或与史璋同时而作。元朝海迷失后三年(公元1250年),白朴离开真定外出游历,在燕京短暂停留之后,白朴写下《满江红·庚戌春别燕城》一词,与友人依依惜别。[4][16][14]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白朴游历顺天府时,前往拜访蒙古名将张柔夫人毛氏。此前,两人在元好问的引荐相识,在此次顺天之行,白朴得到毛氏的热情款待,在《天籁集》收录的《垂柳》一词中,白朴盛赞毛氏“能道古今,雅好客”。[b][14][15]
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为稳固元朝统治,忽必烈下令各路招宣抚使举荐才华出众之士,为朝廷所用。河南路宣抚使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同年,白朴与父亲白华为创作杂剧一事爆发激烈冲突,白朴负气远走。白朴先到汉口,然后到了九江,41岁时曾经返回真定,路过汴京。之后,又再次南下,在九江和洞庭之间往来。约在这个阶段,白朴创作出《梧桐雨》《墙上马头》等经典作品。[c]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白朴定居金陵。期间,白朴因妻子离世返回真定,妻丧之后,白朴又返回金陵。当时又有人推荐白朴做官,白朴作词《沁园春》委婉谢绝。并且在这首词的小序中写道:“监察师巨源将辟予为政,因读康与山涛书,有契于予心者,就谱此词以谢。”白朴借由魏晋时嵇康事迹,来表达自己无意仕途的决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白朴在江南游历时,写下《夺锦标.得友人王仲常李文蔚书》,在这首词中白朴回忆起少时与好友同游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此后,白朴一直在杭州、扬州一带游历。81岁时,白朴再次重游扬州,之后便无人知晓白朴的踪迹了。[13][4][17][18][19]
白朴一生著作颇丰,根据《录鬼簿》记载白朴有杂剧十五种,现存杂剧三种,即《梧桐雨》《墙上马头》《东墙记》。其中《东墙记》因与天一阁本《录鬼簿》所记载内容体例均有不同,有学者认为《东墙记》为后世假以白朴之名仿作而成,非白朴本人原作。[7][3]
白朴主要杂剧作品
作品名称 | 备注 |
《楚庄王夜宴绝缨会》 | 现已佚失 |
《阎师道赶江江》 | 现已佚失 |
《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 现已佚失 |
《薛琼琼月夜银筝怨》 | 现已佚失 |
《十六曲崔护谒浆》 | 现已佚失 |
《高祖归庄》 | 现已佚失 |
《萧翼智赚兰亭记》 | 现已佚失 |
《汉高祖泽中斩白蛇》 | 现已佚失 |
《唐明皇游月宫》 | 现已佚失 |
《苏小小月夜钱塘梦》 | 现已佚失 |
《秋江风月凤凰船》 | 现已佚失 |
《李克用箭射双雕》 | 现存曲词残文 |
《韩翠蘋御水流红叶》 | 现存曲词残文 |
《梧桐雨》 | 为白朴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唐明皇宠幸杨贵妃,两人在长生殿约定白首不相离。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逼近长安。唐明皇在唐军的护卫下仓皇西行,逃至马嵬坡时军队发生哗变,唐明皇被迫赐死杨贵妃。叛乱平息后,唐明皇梦到与杨贵妃与他再会长生殿,却被秋夜中雨打梧桐的声音惊醒 |
《墙上马头》 | 为白朴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唐代尚书裴行俭的儿子裴少俊和李世杰的女儿,不顾家庭反对,突破种种艰难险阻,最终最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
《东墙记》 | 有学者认为,此为后人仿作 |
参考资料[3][7] | - |
白朴的词大约有百余首,以咏物与应酬为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天籁集》为白朴生前编辑手订,他的挚友王博文为序。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据明洪武丁巳(1377)刊本的抄本,此本由长白敷槎氏、楝亭曹氏旧藏,辗转归李盛铎所有,现存北京图书馆。书中有兰谷世系图和无名氏序,是其他本子所没有的。[3][7][20]
白朴的散曲有四十首散曲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雍熙乐府》。[7][3]白朴创作散曲的题材广泛,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感时怀伤,也有的写风花雪月。白朴散曲的艺术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即 “放旷其外、沉郁其内”“清丽俊美、曲意隽永”“多用白描、朴实自然”。代表作有 《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青杏子·咏雪》《上马娇煞》等。[21][7]
白朴在《梧桐雨》中将梧桐作为核心意象,梧桐既有“栖凰之美”,亦有“失后凋之节”。白朴借梧桐兴衰来衬托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在表达爱情美好的同时,又体现出韶华易逝往事不可追的悲凉之情,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思考。[22][23][17][24][25]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论称:“白仁甫《秋夜梧桐雨》,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裴少俊墙头马上》虽为古代经典爱情喜剧,剧情一波三折悲喜交加,先是裴少俊李千金两人两情相悦,两人私定终身感情甜蜜。然而好景不长,裴少俊在父亲的反对之下,被迫与李千金分离,李千金在裴府受到种种羞辱。裴父在得知李千金真实身份后,亲自上门道歉将李千金接回府中,最终裴李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26][22][17][8]
白朴的杂剧有着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白朴虽然属于文采派,但他并非只用极雅的语词,而是雅俗并用。这些俗语让白朴的剧作中充斥着豪迈之气,这主要体现在戏剧冲突处、叙述性段落中和重大题材(如历史、英雄题材)之中。这些剧作情景无法用雅词来表达,只能用俗语来体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重点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历史成分相对淡化,所以整篇剧作都偏雅致,以“悲艳”为主,《梧桐雨》被认为是充分显示诗词的抒情传统剧本。[27][28]《裴少俊墙头马上》有较为雅致的曲词,但整体风格偏向于通俗,是一部典型的元杂剧作品。著名文史学家刘大杰认为《墙上马头》本色通俗,剧情真实生动,其现实意义要在《梧桐雨》之上。[29][30][28][31]
白朴的词以婉约清逸为主,兼有豪放雄健。无论是写飘零的身世、还是写亡国之痛,基本情调是哀而不伤。如《夺锦标》(孤影长嗟》:“尽纷争蜗角,算都输、林泉闲适。澹悠悠、流水行云,任我平生踪迹。”白朴的词中也有豪放之作,如《水调歌头》(苍烟拥乔木),以豪放雄健之笔,写六朝遗迹的苍凉。“苍烟拥乔木。粉雉倚寒空。”“拥”“倚”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苍凉寥落的诗境。“慷慨一樽酒,南北几衰翁”表达出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之演化以及古今兴废的交替。学者赵维华等人认为白朴的《天籁集》所收录的诸多词作,虽不乏婉约之作,但就基本倾向而言,更兼具苏东坡、辛弃疾的慷慨之风。[32][33][34][18]
宋、金、元之际,作为新兴文体的曲逐渐取代了词,在民间开始流行。在当时宋、金两朝的遗民之中,很多人既擅长词,又擅长曲,白朴便是其中一位。在创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使词有曲的特征。白朴的词和散曲不仅在文辞上相近,在情趣、风格上也有相似之处。散曲以直白为主,词以雅致为特征,白朴在词中加入了曲的元素,使他的词作更趋朴素、自然、浅显,有口语化特征。如《清平乐(朱颜渐老)》:“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35][36][37][38]
白朴写词时大量用典和化用前人诗词成句。白朴词中用典贴切自然,不着痕迹。白朴在元好问门下学习多年,有着丰厚的国学底蕴。他所创词作涉猎经、史、子、集,有的甚至通篇化用前人的诗意,而且能够翻新出奇,他引用过杜甫、李白、杜牧、刘禹锡、李煜、苏轼等人的诗句,如《沁园春》(独上遗台),是在“金陵凤凰台眺望”有感所记,而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在此作过《登金陵凤凰台》,其中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白朴在这首词中化用了李白的诗意,“青天,半落三山,更白鹭洲横二水间。”[33][36][18]
白朴的散曲有着清丽雅洁的特征,这些词作多为写景咏物,人谓白曲清丽。[24]如《越调·天净沙》《春》《夏》《秋》《冬》:
“春山暖日和风,栏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燕舞,小桥流水飞红。”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孤村落日残霞,青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这四组联章组曲,分别写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是白朴游山历水生活的写照,极具画面感,其中将意象与意境巧妙融合,有着宋词的特点。比如《春》与欧阳修《蝶恋花》下阕极为相似,而《夏》与李清照《一剪梅》的意境相似;《越调·天净沙·秋》更是千古名曲,历代写秋景之人极多,但白朴却用姬简洁的意象,写出极浓厚的秋意。[24][39][40][41]
白朴的散曲也有通俗质朴的作品,多是写男女恋情,富有趣味。例如《阳春曲题情》:“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写女子意图冲破世俗拘束,与心上人幽会的心情,用词偏向口语,体现出女子性格的大胆与泼辣,这是元曲的本色风格。 《得胜乐·独自走》中“独自走,踏成道,空走了千遭万遭。肯不肯疾些儿通报,休直到教耽搁得天明了”,表达出男子在追求心仪女子时紧张的心情。《阳春曲·题情》“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何如!”用浅显的语言,描绘出一位可爱娇俏的女子与心爱男子相爱相亲的生活场景。李昌集认为元散曲的直观化理解是其区别于前代诗词的重要特征,而将写景、抒情、言理融为一体,则最早从白朴开始。[42][24][43][44]
同在元好问门下学习的王博文《天籁集序》中提到,白朴少有大志,有着济世安民之愿。后金朝被蒙古所灭,年幼的白朴饱经战乱之苦,特别是与母亲在乱军之中失散之事,对年幼的白朴刺激很大,他自称是金朝遗民,多次拒绝史天泽等蒙古官员希望他出仕的邀请,以表达自己对金朝的衷心,终其一生,始终未曾出仕。然而,白朴虽然对蒙元入主中原心有芥蒂,但由于生活所迫,白朴与蒙元政权的上层人物来往密切。特别是忽必烈灭亡宋朝之后,除了对蒙元黑暗统治表示不满外,白朴亦有歌颂元朝武力强大之作。受传统观念影响,白朴无法割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亦不愿为功名而屈节投敌。因此只能放浪形骸,游历全国寄情于杂剧创作,选择一种与蒙元官员交往但游离于朝廷之外的中间态度。而白朴的这种行为也遭到时人的诟病。[45][46][47][48]
白朴在杂剧创作中多以爱情为主体,在《梧桐雨》之中白朴反其道而行,主要从一个男性的角度上表达对女性的思念之情,突破了盛行的“闺怨”体模式。这种角度题材不仅罕见,甚至在士大夫文学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禁忌。[49]白朴所创作《墙头马上》中也体现这种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自由精神。譬如主人公李千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与裴少俊有情人终成眷属。[2]
称谓 | 姓名 | 人物经历 |
父亲 | 白华 | 官至枢密院,金亡后,先投南宋,后投元,在白朴幼年时与其分离,十二岁才父子团聚 |
母亲 | 张氏 | 金正大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军攻陷汴京,白朴之母在战乱中不知所踪 |
妻子 | 戴氏 | 河北真定人 |
长子 | 白镀 | 官至宣授嘉议大夫、江西道肃政廉访司副使 |
次子 | 白钺 | 累官至宣授朝销大夫,同知江南浙西道杭州路事 |
三子 | 白镒 | 患有眼疾,未曾出仕 |
四子 | 白钧 | - |
长女 | 白氏 | 小字白姑姑 |
参考资料[50][51][52][53] |
姓名 | 简介 |
元好问 | 白家与元好问父子是世交,元好问幼年救白朴于战乱之中,与白朴相交三十余年 |
郭义山 | 名景之,字元德,义山为其号,丹徒(今属江苏)人,白朴《水调歌头》的小序中提到“举似京口郭义山” |
郭祐之 | 名天钖,字祐之,号北山,大同(今属山西)人,白朴《西江月》自注云:“郭祐之得雄,渠即贾治中婿。” |
卢挚、卢亘 | 卢挚与白朴同父异母的弟弟白恪是至亲,白朴有一首《贺新郎》送“卢郎”去大都翰林院任职,“卢郎”是否为卢挚任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卢亘 |
王博文 | 字子勉,号西溪。王博文与白朴同为元好问弟子,对白朴生平了解极深 |
参考文献:[54]
白朴一生创作杂剧十五种,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白朴所创作的《梧桐雨》与传统诗词文学联系紧密,韩国学者金文京将《梧桐雨》称为诗剧,认为戏剧诞生之初,作为传统文人的白朴等人对这一新兴文学并无太多了解。因此在创作《梧桐雨》这一杂剧时,充斥着浓厚的传统文学观。而《墙上马头》之所以与《梧桐雨》风格迥异,主要是白朴在杂剧创作上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后,《墙上马头》才显示出标准的元杂剧特征。由此可见,在早期的杂剧创作中,白朴等才华出众的传统士人参与其中,开拓了元杂剧的意境,并赋予其丰富内涵,无形之中提高了元杂剧的创造技巧,为元曲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55][5][6][7][3][56]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概说》中将元杂剧分为“本色”和“文采派”。文采派辞藻华丽、多用雅言,其中白朴和马致远最为知名。[57]白朴幼年跟着元好问学习词曲,在词曲上颇有造诣,因此白朴的散曲创作总带着词的雅致清丽,他所创作的杂剧也文采飞扬,开创了文采派杂剧的先河。白朴不仅善用修辞,使句式丰富生动,同时,他还擅长将典故名句化用在杂剧之中,而不显得冗赘。白朴的这种创作方法,对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程式、唱词、道白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和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使行院院本杂剧有有了文学性,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史》评价称:“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58][59][60][57]
同在元好问门下学习的王博文《天籁集序》认为,白朴所学可以说承继了元好问的衣钵。而关于白朴终身不仕,王博文也作出了对应的解释,他指出白朴少时饱受战乱之苦,特别是在乱军中与母亲失散一事,让年幼的他受到巨大打击,不愿效忠于蒙元王朝。[46]
元好问:“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元好问曾经盛赞元朴,认为在元白子弟中,以白朴资质最佳。[3]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云:“我皇元初并海宁,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留连光景,庸俗者易之,用世者嗤之。”金朝灭亡后,白朴、关汉卿等人不愿意出仕,于是流连于烟花酒色之地,庸俗的人认为容易,而那些经世治务的人对他们的行为不屑一顾。[45]
王引《四库总目提要》评语,白词“清隽婉逸,调适韵谐,足与张炎玉田词相匹”。王引评价白朴所作之词清隽婉逸,调适韵谐,可以与南宋末著名词人张言相提并论。[3]
清代的词家朱彝尊和王鹏运都曾称赞白朴词,朱说白词“源出苏、辛而绝无叫嚣之气。自是名家。元人擅此者少,当与张蜕庵称双美,可与知音道也”。[46]
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61]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3][8]
白朴公园,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黄河大街文笔塔北部,公园随山就势而建,总占地面积164亩,因元代著名杂剧家白朴而得名为“白朴公园”。白朴公园的文笔塔,始建于清代乾降年间。文笔塔的文笔无边无檐,外形是由下而上略有收缩的圆柱体,远望如同毛笔,意为文笔凌云。此塔亦称“状元笔”,俗名“文笔”,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62]
白朴公园以“传承河曲文化、弘扬白朴精神”为主题,主要景观有北门入口主广场及停车场、白朴广场、喷泉广场、曲径通幽、白朴书院、太素池、长底廊水榭、文笔碑廊等人造景观,成为集文化、休闲、景观和生态于一体的综合公园,被省住建厅命务名为“三星级公园”。[62]
白朴二十五时离开真定,游览燕京等地。在这一旅途中,白朴常常出入青楼,结识了许多当时有名的杂剧家和歌姬,比如关汉卿和歌姬天然秀。《录鬼簿》载贾仲明《凌波仙词》“峨冠博带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性;得青楼薄幸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这就是白朴当时生活的写照。这一经历也反映在白朴的创作中,白朴有许多词曲写他流连烟花场所的生活,也有许多赠妓词。白朴在青楼中接触的是不被世俗约束、性格大胆泼辣的女子,因此他的杂剧中的女主人公总是冲破世俗观念,比如《裴少俊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就不顾世俗礼法和裴少俊私会。[63]
白朴因幼年遭遇丧乱,自称金朝遗民,不肯在蒙古族的朝廷做官。白朴一生中有两次入仕的机会,第一次在白朴36岁(1261年)史天泽推荐白朴入朝为官,第二次是监察师董瀛想要推荐白朴做官,但都被白朴拒绝了。明代孙大雅也在《天籁集序》中称,白朴少时胸有大志,由于白氏先祖世代为金朝为官,金朝覆灭后白朴虽然没有为表忠贞以身殉国,但也不愿意为功名仕途效忠蒙元朝廷。白朴此后沉迷于杂剧创作,终其一生始终没有出仕为官。[63]
关于白朴的卒年,20世纪以来有以下5种代表观点:[1]
其一,卒年约在元世祖至元22年(1285)左右,见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组《白朴和他的杂剧》;[1]
其二,卒于至元22年 (1307),年81,见唐圭璋《全金元词》;[1]
其三,卒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以后,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顾学颉《元明杂剧》《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1]
其四,卒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以后,见苏明仁《白仁甫年谱》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79年版《辞海》王季思等编的《元杂剧选注》;[1]
其五,卒年不详,见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叶德均《白朴年谱》。[1]
相关作品
作品名称 | 作品类别 | 出版时间 | 作者 | 主要内容 | 封面 |
《白朴全传》[64][65] | 传记 | 2016-05 | 张兰亭 | 采用章回小说,叙述了白朴从出生到去世的生平 | |
《白朴与元初词曲之嬗变》[66][67] | 学术研究 | 1900-01 | 张石川 | 讲述了白朴的生平考述、家世考究、生平经历考述和交游考辨等 |
展开
[a]关于白朴卒年,目前学界存在争议[1]
[b]现存史籍中并无白朴从事杂剧创作的具体时间记载
[c]关于《梧桐雨》《墙上马头》等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史籍中并无具体记载。目前学界推论《梧桐雨》的创作要早于《墙上马头》,或为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前
展开
[1]胡世厚. 白朴卒年考辨[J]. 文献, 1981, (03): 109-119.
[2]马丽娜. 白朴的生活经历对其杂剧创作的影响[J]. 前沿, 2008, (03): 195-196. (2)
[3]邓绍基. 元剧考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03: 94. 978-7-02-012031-4. (8)
[4]韩瑞,王博,韩小瑞编著. 白朴全集 [M]. 三晋出版社, 2013: 12-31.
[5]韩瑞,王博,韩小瑞编著. 白朴全集 [M]. 三晋出版社, 2013: 前言.
[6]吉晓凡. 近十年白朴研究综述[J]. 戏剧之家, 2017-01-01, (8): 199-201. [2023-10-14].
[7]张石川. 白朴与元初词曲之嬗变[M]. 中华书局, 2011: 1.
[8]王国维著;知书译注. 人间词话. 2020: 172.
[9][元]脱脱. 金史. 元朝: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10][元]脱脱. 金史. 元朝: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11][元]脱脱. 金史. 元朝: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五十三.
[12]韩瑞,王博,韩小瑞编著. 白朴全集 [M]. 三晋出版社, 2013: 8-9.
[13]白朴.学习强国. [2023-05-24].
[14]张石川. 白朴与元初词曲之嬗变[M]. 中华书局, 2011: 34.
[15]胡学冈. 史九敬先和《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小考[J]. 浙江学刊, 1987, (3): 51-54.
[16]遗山先生文集(遗山集).识典古籍. [2023-10-15].
[17]张石川. 白朴与元初词曲之嬗变[M]. 中华书局, 2011: 128-133.
[18]钱仲联,马兴荣,叶嘉莹,王兆鹏,钟振振作.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M]. 2017: 22-36.
[19]李修生. 元杂剧史 [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04: 160-177.
[20]马琳娜. 论白朴和他的《天籁集》[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5-16
[21]尹清怡. 浅谈白朴散曲的艺术特点[J]. 现代交际, 2017, (03).
[22]陈雨舟. 梧桐意蕴及其在《梧桐雨》中的作用[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01, (2): 132-135.
[23]曾泽欣. 论诗剧《梧桐雨》的叙事特色[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08-28, 38(8): 34-39.
[24]郝晓屹. 白朴乔吉作品比较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5 (4)
[25]刘嘉慧. 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J]. 艺术评鉴, 2020-01-31, (2): 122-124.
[26]聂石樵. 聂石樵文集 [M]. 中华书局, 2015: 418-419.
[27]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81.
[28]吴义江. 试论白朴的文学创作及风格特征[D]. 安徽大学, 2007-11-01
[29]李良子. 试论白朴杂剧语言风格的二重性[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01-01, (2): 32-37.
[30]罗清华. 杂剧《梧桐雨》的语言特色[J]. 文史杂志, 2001-01-01, (5): 52-53.
[31]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大杰: 951.
[32]赵维江. 天籁词艺术论[j]. 齐鲁学刊, 2012年
[33]俞玄穆. 白朴《天籁集》的艺术特色[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4, (04). (3)
[34]余治平. 白朴词考论[J]. 理论界, 2011-01-01, (11): 127-129. [2023-10-16].
[35]张石川. 白朴研究——以文体研究为中心[D]. 复旦大学, 2006-04-15[2023-10-16].
[36]吴义江. 试论白朴的文学创作及风格特征[D]. 安徽大学, 2007-11-01
[37]马琳娜. 试论金元之际词曲互渗现象——白朴词与散曲的比较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6-01-01, 22(5): 76-80.
[38]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大杰: 425-431.
[39]尹清怡. 浅谈白朴散曲的艺术特点[J]. 现代交际, 2017-01-01, (24): 108.
[40]王殿明. 论白朴散曲的类词化倾向[J]. 甘肃高师学报, 2014-01-01, 19(3): 25-27.
[41]张石川. 白朴与元初词曲之嬗变[M]. 中华书局, 2011: 89.
[42]李昌集. 中国古代散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94.
[43]丁添彩. 白朴元曲创作研究[J]. 河南大学, 2014
[44]王珂. 白朴词曲比较研究 [J]. 吉林大学, 2019
[45]王秩萍. 白朴生平与创作研究综述[J]. 大众文艺, 2011, (04): 91-93. (2)
[46]徐凌云. 天籁集编年校注[M]. 安徽: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05: 205-206. 9787810529754. (3)
[47]吉晓凡. 近十年白朴研究综述[J]. 戏剧之家, 2015, (15): 199-201. (2)
[48]张大新. 中国戏剧演进史. 中华书局, 2015: 白朴和他的杂剧创作.
[49]村上哲见. 唐五代北宋词研究. 杨铁婴译. 陕西人民出版时, 1987: 215.
[50]张建伟,张慧. 金元白朴家族与地域文化. 晋阳学刊, 2015, (06): 17-22.
[51]胡世厚. 白朴与《白氏宗谱》[J]. 文学遗产, 2002, (05): 70-75.
[52]胡世厚. 白朴封赠及其诸子仕宦考--六安苏埠《白氏宗谱》阅读记[J]. 文教资料, 2001-01-01, (6): 122-126.
[53]胡世厚. 白朴世系考补正[J]. 中州学刊, 2001-01-01, (6): 61-64.
[54]徐凌云. 白朴交游考辨八题. 文学遗产, 1993, (06): 74-82. (5)
[55]张石川. 白朴与元初词曲之嬗变[M]. 中华书局, 2011: 132.
[56]赵景深.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 第2辑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11.
[57](日)青木正儿著;隋树森译. 元人杂剧概说[M]. 1957: 81-101.
[58]王改瑛. “韩板桥”追寻白朴十七年——兼评《白朴全集》的文学贡献[J]. 黄河之声, 2014, (06): 122-125. (2)
[59]丁添彩. 白朴元曲创作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05-01
[60]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9: 79-85.
[61][清]李调元. 雨村曲话. 清: 雨村曲话.
[62]河曲:风景如画的白朴公园.河曲新闻网. 2020-06-20[2023-06-29].
[63]常瑞霞. “逸”与“适”的双向改写 ————以《天籁集》为中心看白朴的人生姿态[D]. 吉林大学, 2014-08-16 (2)
[64]张兰亭. 白朴全传[M]. 第一版.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6-05: 1. 9787507545005.
[65]白朴全传.豆瓣读书. [2023-10-16].
[66]张石川. 《白朴与元初词曲之嬗变》[M]. 北京: 中华书局, 1900-01: 1. 9787101077889.
[67]白朴与元初词曲之嬗变.豆瓣读书. [2023-10-1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5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