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及第,授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3]他早年以孝闻名,师从左光斗,在恩师受害后冒死探监。[5]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军江北诸军堵截农民军。崇祯十年(1637年)七月,史可法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负责提督军务。后由漕运总督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3]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京师失陷,史可法不得已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新立的政权党争严重,史可法只能尽量调解诸将,劝解孔昭等人与张慎言等人的矛盾;上谏朱由崧劝其励精图治;督师江北调解江北四镇首领黄得功、高杰等人的矛盾;劝导高杰接受朝廷领导;回信清摄政王多尔衮维护明朝正统;亲自防守王家营向北到宿迁一带抵御清军,以此延续明朝正统与清军斗争。他官至督师、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围攻扬州。据清代文学家全祖望所作散文《梅花岭记》记载,史可法死守扬州,拒降遇害,其衣冠冢葬于扬州城外的梅花岭。[6][3][7]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为其上谥为“忠靖”[8],后清朝乾隆帝追谥为“忠正”[9]。他的遗留作品有《史忠正公文集》四卷,此集以他的谥号为名,乃后人收集其生平所作之诗刊印[10]。政治上,史可法本不同意立福王,最终因马氏英等人的坚持拥立福王;军事上,他参与了镇压起义军与扬州之战,都未能取得明显战果;外交上,史可法认同“借虏平寇”之策,埋下了弘光政权瓦解的伏笔。[3][11][12][13]清乾隆帝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高度夸赞史可法,认为他清正刚直,乃忠贞之臣。[9]
史可程
弟弟
史德威
义子
左光斗
老师
朱由检
君主
万历三十年(1602年),史可法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1] 家族世袭锦衣百户,祖父史应元是个举人,官任黄平(今贵州黄平)知州。父亲史从质,母亲尹氏,传说尹氏怀孕时梦见文天祥入屋舍,后来就生下了史可法。[14][3]他有两个弟弟,史可模,史可程,可模早夭。史可法娶妻宛平李氏,在其亡故后又续娶杨氏。[15][16]崇祯元年(1628年),史可法进士及第,被授西安府推官,后来又迁任户部主事,担过员外郎、郎中。[3]他因为孝顺出名,拜师左光斗,在恩师因准备弹劾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而被其陷害入狱后,冒死探监。[17][5]
崇祯八年(1635年)明朝派总督洪承畴出陕西,将领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农民军。各路农民军集结在宛城、雒城,李自成独自留在秦中郡县,聚众七八万。被总督洪承畴击败后,农民军四散奔逃,多处劫掠[18]。同年秋,侍郎卢象升开始大举讨伐农民军,已经调任右参议的史可法被改任为副使,主要监领长江以北的军队。在农民军攻略宿松等地后又打算攻占安庆时,史可法率军追击。次年十二月,农民军首领向东进犯,史可法迅速带兵驻守太湖重地。到了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农民军驻扎桐城被参将潘可大赶出,又因庐、凤两地军队阻拦再度杀回桐城,史可法与潘可大共同追剿,农民军兵败逃窜。同年三月,潘可大及副将阵亡,后农民军兵分几路进犯岷、洮、秦、楚、应、皖等地,为祸一方。崇祯十年(1637年)七月,史可法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并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以及河南、湖广、江西多地,负责督办军事。[3]及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史可法因为未能按期平定叛军,被朝廷责令戴罪立功。[3]
崇祯十二年(1639年)夏,史可法因岳父去世离任官职。两年后出丧,他便担任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接替朱大典总管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等地,在任期间,他弹劾罢免了三个督粮道,又增设漕储道和疏通南河,大力整治漕务[3]。当时清苑人梁以樟因为有才能,被授予河南太康知县之职,而河南大旱,百姓多沦为盗贼,人们担心梁以樟的安危,唯独史可法听闻他有经世之略,劝其去上任河南太康知县。梁以樟于是赴任[19]。崇祯十六年(1643年),史可法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眼见武备长期松弛,史可法还上奏了八条改革意见,京营中的人都忌惮他的威名。[14][3]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初一,听说起义军李自成进犯京城,南京太常博士庄元辰,一天内七次拜访史可法,催促他勤王。史可法当即率军准备入京勤王,还未渡江,便听闻京师失陷,崇祯帝崩,史可法向北痛哭,伤心之下用头撞柱血都流到了脚上。[19][14]为崇祯帝发丧后,南都讨论另立新君,张慎言等人发文书通报史可法,例数福王朱由崧不该立的七条理由,认为应当立潞王朱常芳为王,得到史可法的认可。但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主张立福王,并发兵护送福王到了仪真,史可法于是去迎接。[3]
同年五月初一,福王造访孝陵、奉先殿,出外住在内守备府,接受朝臣拜见,众臣讨论推举福王监国,史可法搬出太子试图阻止,没有成功。福王监国后,朝廷推选内阁大臣,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三人被推举,孔昭揎想入选被拒绝,只顺从他的意思推举了马士英为内阁大臣。而填补大臣的空缺,众人推选了郑三俊、刘宗周、徐石麒三人,孔昭推选阮大铖,被史可法以他是谋逆犯为由拒绝。之后,史可法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同马士英、高弘图一起任用,他仍然掌管兵部的事务,并制定了京军制度,不再全部设立锦衣卫东西两司房及南北两都的抚司官,防止有人告密,以此安定人心。[3]
朝廷的任命下来后,想当首辅大臣的马士英十分恼怒,把史可法之前列举的福王不当立的七条理由上呈福王,史可法因此请求带兵外出镇守。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登基,史可法辞别时被加封太子太保,改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当天马士英入朝值勤,讨论把江北划分四镇,由刘泽清等人分别管辖。史可法离开后,奉命前往祭告凤、泗二陵,还派遣使臣寻访已故帝、后二人的灵柩,以及太子、二王所在的地方。[3]
史可法走后,马士英等人更加肆无忌惮。孔昭因张慎言推举吴甡一事大闹朝堂,史可法听闻后上书劝解,吴甡因被孔昭阻止不得朱由崧启用。史可法祭告完二陵后,上书劝谏朱由崧,希望他能思念先帝的事业,励精图治,辨别忠贤。朱由崧口头嘉奖了他。[3]
朱由崧上位后,黄得功由靖南伯晋为侯,与东平伯刘泽清等人驻守江北四镇,史可法开府扬州,兼督师江北。[20]史可法听闻济宁人郑与侨素有声名,便奏请任他为仪真令,吏部因为郑与侨之前守卫济宁有功,改任他为扬州府推官。[19]当时黄得功等人争抢着进驻扬州,兴平伯高杰率先抵达扬州边界,一路劫掠,所过之地哀鸿遍野,刘泽清、广昌伯刘良佐也是劫掠攻击驻地,朝廷便让史可法去劝解,黄得功等人都听从命令。[3]高杰原本非常忌惮史可法,连夜埋尸毁灭证据,谁知史可法来了以后态度温和,高杰高兴之余反而轻视他,用自己的部下作防卫,文书也一定要先看然后才执行。史可法把这些人的情况上报给福王,让高杰的兵力驻守瓜州,高杰很高兴,等他离去,扬州才安定下来,史可法便开府于扬州。[3]
六月,清军击败李自成,他向西逃走。青州等郡县争着杀李自成设立的官员,占据城池自卫。史可法请求皇上颁发监国、即位二诏,以安抚山东、河北军民,并开设礼贤馆,招揽四方才智之士,任用监纪推官应廷吉统管其事。八月,史可法出外巡视淮安,检阅刘泽清的军队。返回扬州后,他请求朝廷拨发军饷,马士英不肯调发,史可法上疏催促,并劝谏皇帝现在缺乏人才,务实之心太少,希望皇帝筹兵筹饷大力讨伐逆贼,朱由崧下诏书鼓励了他。[3]
福王上位后建立的政权处在清朝和闯贼两方压力下,以史可法为首的多位大臣,采取的政治策略是“联虏平寇”,即希望先借助清军的力量剿灭李自成势力,再做后续打算。[21]但是当时朝中党争不断,东林—复社人士、四镇武将以及马士英和他援引的阮大诚各党派之间互相争斗,而姜曰广、高弘图、张慎言等人相继被排挤出朝,也因此种下弘光朝廷败亡的原因。[22]此时清朝廷对南明政权态度也发生转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七月二十八日,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史可法,扬言“联闯平南”,[23][24]并自封正统,否认了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要求南明君臣无条件投降。而史可法为免触怒清廷,在给多尔衮回信中只为弘光朝廷继统的合法进行辩解。[25][6]同年九月,清河道总督杨方兴劝说多尔衮不得江南无法成天下。[26]
当初,史可法担心高杰蛮横不法,派黄得功驻军仪真防备他。崇祯十七年(1644年)九月初一,黄得功与高杰兵戎相见,高杰理亏,史可法在中间劝解事情才得以解决。[27]北京原来投降李自成的大臣们南下回朝,史可法上书建议原籍在北的大臣应重用,不然会绝了他们南下回朝之心,并表明北京祸变,凡是臣子都有罪,南方的大臣没被降罪还得到恩典,北方臣子也该如此,只选罪状显著的予以惩治,其余的可以戴罪入官,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3]
高杰驻兵扬州时,很是不训,史可法用心劝导,高杰终于感悟接受朝廷领导。十月,高杰率领军队北讨,史可法到清江浦,派官在开封屯田为经略中原地区做准备。从王家营向北到宿迁一带是防守要地,史可法亲自负责。十一月四日,史可法乘船驻扎鹤镇,信使来报清军已进入宿迁,史可法便率军进军白洋河,命令总兵官刘肇基前往支援。清军回头攻打邳州,刘肇基又援助当地驻军,与清军相持半个月才解邳州之围。[3]
等到清军已经打下邳州、宿松时,史可法迅速上奏禀告皇上,马士英却认为他不过是想为防河的将士申请功劳罢了,因此怠慢。其他各镇军队也犹豫不决,都没有出兵救援的意思,反而相互之间几度开战。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因缺乏粮饷,各地士兵都饱受饥饿。不久,黄河防线上传来警报。皇帝下诏书命令广昌伯刘良佐、靖南侯黄得功率军守卫颍、寿两地,兴平伯高杰进军归、徐两地。高杰到达睢州后,被河南总兵许定国杀害,他部下的军队乱了套,把方圆近二百里的人民屠杀殆尽。史可法听说后流泪叹息中原地区也保不住了。[3]当初沛县人士阎尔梅应史可法的聘请,担任参军事,他一开始劝史可法渡河收复山东,史可法没有听从。正值高杰被许定国所杀,河南大乱,阎尔梅便劝史可法西行去镇压安抚。[19]
史可法亲自去往徐州,命高杰的外甥李本身当提督统领高杰的军队,又任命将领胡茂顺为中军提督,将领李成栋做徐州总兵,二者分别管辖一地,还将高杰的儿子高元爵立为世子,多加抚恤,才平定了高杰的军队混乱。因为高杰的军队撤回,大梁以南的地方全部失守。马氏英将原中允官卫胤文晋为兵部右侍郎,总管兴平的军队,以削弱史可法的兵权。同年二月,史可法回去扬州,还没到,黄得功就率兵来袭击兴平军,扬州城中军民非常恐惧。史可法派遣官员前往为双方调和,黄得功才率兵离去。[3]
四月初一,史可法打算率军转移到泗水驻扎,保护明朝祖陵,还没去左良玉就叛乱,皇宫受到侵犯,朝廷召史可法前去支援。史可法只得带兵抵达燕子矶,黄得功已经把刘良玉的军队打败。史可法于是率兵到天长去,传檄号召各地将领救援盱眙。没多久,探子来报说盱眙已经投降清廷,泗州城失陷。史可法连夜飞奔而回防守扬州,继续抵抗清军。[3]史可法退保扬州,阎尔梅极力阻止,劝他在徐州开幕府,号召河南、河北的勇士,组成军队守卫中原。再乘机布发数百告示,鼓励忠义之士。这些计策史可法都没有采用,阎尔梅于是留书离去。[19]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有谣言说许定国的军队要来歼灭高氏的部队,扬州城中士民听闻全都外出逃命,大小船只为之一空,史可法传檄召集各镇兵,没有一处军队响应。清豫亲王多铎亲自带队包围扬州,多次劝降史可法终不得,史可法一再请求南京福王政府的援助,无果。扬州城总兵官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投降了清军,城内局势越发严峻,史可法死守扬州,写信给家人交代遗言,四月二十四日扬州失陷,据《明史》记载,史可法自杀未成被清军俘虏,清军劝降不得后将其杀害(该说法存在争议)。[3][28][29]清代文学家全祖望所作散文《梅花岭记》有载,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因为天气炎热,许多尸体堆聚在一处都变了形,史可法的遗体难以辨认。过了一年,史可法义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为他招魂,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3][7]史可法殉国后,南明朝廷赠谥号“忠靖”。[8]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为史可法追谥“忠正”。[9]
史可法的遗留作品有《史忠正公文集》四卷,此集以他的谥号为名,乃后人收集其生平所作之诗刊印,里面收集了史可法写过的家书、疏文等。[10]清朝大臣陈宏谋夸他不爱钱不惜命,是舍身成仁的烈士。[30]
史可法督管漕运期间,弹劾罢免了三个督粮道,又增设漕储道和疏通南河,使当地的漕务大有改善[14]。他初期本不赞同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并指出七大理由说明福王不可立,欲立潞王朱常淓,而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决定拥立福王朱由松,并联合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发兵护送朱由崧到仪真,史可法最终违拗不了马氏英等人的坚持拥立福王上位。在参与拥立定策问题上,史可法主张按照伦序迎立,却夹在拥潞、拥嫡人士中左右为难,他的态度游移,致使朱由崧上位后虽然暂时延续了大明皇统,但也因为求助镇将,大权旁落。从而埋下了弘光一朝党争激化,最后覆灭的祸根。[3][11]
崇祯八年(1635年)秋,史可法监领长江以北的军队,镇压农民军。他率军攻打农民军并未取得有效成果,农民军溃散逃窜到岷、洮、秦、楚、应、皖等地,为祸一方,直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史可法都未能如期平定农民军,被朝廷责令戴罪立功。[3]
史可法参与的重要军事,就是保卫扬州(即扬州之战)在这场保卫战役里,面对清军南侵的紧急情况,史可法几乎失去对军队的控制,请求各镇援兵,却无一处响应,只得孤军死守扬州。他所节制的将领刘良佐和原高杰部将陆续投降,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一日投降,并奉清豫亲王多铎之命反攻扬州城。史可法誓死守城,二十五日扬州陷落,他为清军所害。作为江淮地区重兵统帅,史可法在扬州一役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所节制的将领也大多倒戈,帮助清军反攻南明,最终使得扬州城失陷,城内居民遭遇大肆屠戮。[3][12]
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将大顺农民军视为死敌,朝廷上下都想要借用满洲贵族势力扫灭“流寇”,有人提出了“借虏平寇”的政策,当时正值吴三桂投降清军,联合击败大顺军之时,弘光君臣不知其已降清军,为此高兴不已,认为“联虏”之策是正确的。史可法同样认可该政策,与清军联合,正是这一方针导致了弘光政权的土崩瓦解。[21][13]
《明史》中评价史可法有感于国运艰难,赤胆忠心,发愤而起,在长江沿岸提督官兵;扼守南北的要害之地;兵分四镇相互联络、声援,以期复兴明朝。然而明朝国运不振,内有权臣掣肘,外有悍将跋扈,最终军队挫败,扬州这座孤城无法防守,史可法志决献身,让人悲哀。明朝大厦将倾,非一二人力所能挽回。[3]
清乾隆帝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高度夸赞史可法,认为他清正刚直,乃忠贞之臣。[9]
清人温睿临在《南疆逸事》里大力肯定了史可法的忠贞,南渡之初,所恃者,唯他一人而已。[31]
清朝大臣陈宏谋为史可法写下祠联,夸他不爱钱、不惜死,可与南宋末年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忠烈相比。[32]
中国近现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潘认为南都殉难,以史公为最烈。[33]
现代作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则为史可法的墓祠题联,感念他在扬州的献身。[34]
现代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宏运认为,史可法是值得怀念的烈士,是汉族史上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35]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谈及史可法,在惋惜无奈之余,也斥责了他的无能。[36][a]
明史专家顾诚则评价史可法气节虽高,但是能力不行。[37]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祖父 | 史应元[14] | 举人,官至黄平州(今贵州黄平)知州 |
父亲 | 史从质[14] | - |
母亲 | 尹氏[14] | - |
原配 | 李氏[16] | 早逝 |
续弦 | 杨氏[16] | - |
弟弟 | 史可模[16] | 早卒 |
弟弟 | 史可程[38] | 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 |
义子 | 史德威[38] | 官至都督同知 |
侄子 | 史醇[38] | 任指挥,从史可法军,后卜居溧阳 |
侄子 | 史以愚[38] | 国亡后隐居宿迁 |
对于史可法的下落,史料中的说法也始终不一致,主要的有几种说法:
一是被俘杀害说。据史德威所著的《维扬殉节纪略》,详细记载了关于史可法的下落,上面写道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刎未遂被执,多铎许以大任诱降,史可法怒斥誓与城共存亡,于是被害。[39]《明史》则明确记载,扬州城破后,史可法自尽未遂,被部将拥护逃走时被抓住,然后杀害。[3]《南疆逸事》中同样记载了这一说法,史可法被俘后拒绝投降,最终被杀。[29]
二是投江自尽说。清代文学家孔尚任所作剧本《桃花扇》,第三十八出《沉江》,就是写扬州城破之后,史可法逃至江边,此时忽然得知,南京也已沦陷,于是史可法便投江自尽。[40]该剧作问世三百余年来长盛不衰,被改编成多个剧种频频上演,于是投江自尽说也就广为流传。[41]
三是缒城逃亡说。据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所作《石匮书后集》记载:史可法自杀未遂后,与部将逃逸到离城数里的宝城寺,曾经“过钞关”、“走安庆。[42]又有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南略》里较详细地记载了扬州失陷后,史可法自尽被救下,同总兵刘肇基潜去缒城。[43]
据《左忠毅公逸事》记载,左光斗在担任学政时,微服私访意外遇见了史可法,阅读了他的草稿后为睡着的史可法披上自己的外衣。到了考试时左光斗听到他的名字惊喜不已,并将其试卷定为第一名。左光斗唯才是举,对自己夫人说只有史可法能够继承他的事业。[5]
左光斗被关入狱后,史可法一直想进去看他,后来买通了狱卒才混进去,见到了左光斗的惨状,史可法跪下抱着老师的腿痛哭了起来。左光斗生气地骂他糊涂,见史可法不肯走还说要打死他,史可法只好哭着出了监牢,没多久左光斗便去世了。后来史可法经常哭着提起这件事,说老师的心坚如铁。[5]
史可法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儿子,他的夫人李氏想要为他娶妾,以生子嗣,史可法断然不许,表明王事重要,无心私事。[3]扬州之战时,史可法对史德威说自己尚且没有子嗣,收史德威为义子,托以临终后事。[7]
史可法墓祠(史可法纪念馆)位于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梅花岭畔。占地6000多平方米,因其献身后未能找到遗体,所以后人收敛了他的衣冠葬于扬州城。史可法墓祠内有史可法的衣冠冢,乾隆年间(1736年~l795年)清廷于该墓西侧建祠,并上谥“忠正”。现存的建筑除去遗墨厅、梅花仙馆,大多为晚清时期所建。在“文革”时期,史可法墓冢曾被夷平,直到1979年才修复,当时出土有腰带玉片20块,确证为此乃史可法衣冠冢,与史籍记载吻合。后此墓经过多次修缮,于1988年被辟为“史可法纪念馆”。内部环境优美,银杏参天,四季花木怡人,史可法纪念馆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
京剧《史可法》由高庆奎演出。[45]
2003年电影《帝女花》王伟梁饰演史可法。[46]
2007年电视剧《秦淮悲歌》,樊志起饰演史可法。[47]
展开
[a]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
展开
[1]杨博恩. 史可法年谱[M]. 商务印书馆, 1940.06: 序二.
[2]华人德. 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11: 1820-1821.
[3]明史. 明代: 列传卷第一百六十二.
[4]刘立人. 三百五十年来史可法评价问题述评[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 (3): 138-140.
[5]左忠毅公逸事. 清代: 方苞.
[6]清史列传. 清代: 卷二多尔衮传.
[7]梅花岭记. 清代: 全祖望.
[8]南沙三余氏. 南明野史 . 清代: 绍宗皇帝纪.
[9]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清代: 卷一史可法.
[10]史忠正公文集. 明代: 史可法.
[11]顾诚. 南明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05: 49-52.
[12]顾诚. 南明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05: 181-188.
[13]顾诚. 南明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05: 88-91.
[14]温睿临. 南疆逸史. 清朝: 勘本卷七.
[15]史八夫人传. 清代: 汪有典.
[16]方东树. 仪卫轩文集. 清代: 卷六书史忠正公家书后.
[17](清)张廷玉等著. 明史 9 卷291-312[M].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9-04: 3257. 7-80094-666-5.
[18]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 清代: 卷七十八李自成之乱.
[19]赵尔巽等. 清史稿. 民国: 列传卷二百八十七.
[20]杨陆荣. 三藩纪事本末. 清朝: 卷一.
[21]冯梦龙. 甲申记事. 明代: 第十卷.
[22]顾诚. 南明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05: 66-69.
[23]顾诚. 南明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05: 104-105.
[24]清世祖实录. 清代: 卷六.
[25]谈迁. 枣林杂俎. 明代: 仁集(寓书史可法).
[26]顾诚. 南明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05: 104.
[27]魏宏运. 史可法[M]. 新知识出版社, 1955.08: 39.
[28]魏宏运. 史可法[M]. 新知识出版社, 1955.08: 43-49.
[29]温睿临. 南疆逸史. 清朝: 勘本卷八.
[30]史可法祠联. 清代: 陈宏谋.
[31]温睿临. 南疆逸史. 清朝: 勘本卷十三.
[32]史可法祠联. 清代: 陈宏谋.
[33]蔡东藩. 明史演义. 清朝: 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军定乱 覆半壁明史收场.
[34]徐四海. 江苏文化通论[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6.07: 135.
[35]魏宏运. 史可法[M]. 新知识出版社, 1955.08: 57.
[36]北游录. 清代: 谈迁.
[37]顾诚. 南明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05: 181-183.
[38]史可法传[M]. 商务印书馆, 1943.01: 91-92.
[39]维扬殉节纪略. 南明: 史德威.
[40]孔尚任. 桃花扇. 清代: 第三十八出沉江.
[41]汪思源. 一生要读的国学经典[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6.06: 317-318.
[42]张岱. 石匮书后集. 明代: 卷第二十四史可法列传.
[43]计六奇. 明季南略. 明代: 卷八.
[44]史可法祠墓(史可法纪念馆).旅景网. [2023-06-06].
[45]京剧《史可法》.哔哩哔哩. [2023-06-06].
[46]《帝女花》.豆瓣电影. [2023-06-06].
[47]《秦淮悲歌》.豆瓣电影. [2023-06-0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2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