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出身贫苦,十岁跟随张献忠起义,并被其收为养子,一直跟随军中。[1][2]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即明朝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成为大西军四将领之一。[3][4]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即南明隆武二年),张献忠战死。次年,张献忠四名义子共同称王,长子孙可望为平东王,次子李定国为安西王。李定国与孙可望就大西军归属问题出现分歧。[1][4][5]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即南明永历五年),孙可望强制永历帝封其为秦王,大西军正式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抵抗清朝。[5]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即南明永历六年),李定国克黎平,破靖州,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取得桂林大捷;又收复广西,斩清敬谨王尼堪,取得衡阳大捷。此役李定国共收复两个州,郡县十六处,开辟土地约三千里,军中声望大震。[1][2][6]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即南明永历八年),南明永历帝让李定国统兵护驾抵御孙可望,南明内讧。[2]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即南明永历十年),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晋王。[1]次年,李定国大败孙可望,孙可望投降清军。[7][4]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即南明永历十二年)李定国与清军血战磨盘山,损失惨重。[8][1]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即南明永历十四年),李定国携白文选于缅甸救永历帝失败,后永历帝被缅甸王交予清军吴三桂。[1][4][9][10]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当年六月发病而亡,死前告诫其子李嗣兴不可投降清军。[1][8]
时人对李定国的评价多为骁勇善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赞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称赞李定国战功赫赫。[11]清代戏曲作家李天根在其著作《爝火录》中赞李定国“真虎将也”,堪比三国名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12]后世对李定国赞誉有加,当代历史学家白寿彝认为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农民领袖和抗清英雄,认为他宁死不屈,值得称颂。[13]当代明清史专家郭影秋称李定国不止是一个坚持抗清的杰出英雄,而且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军事家、政治家。[14]
张献忠
养父
李嗣兴
儿子
李定国出身贫寒,十岁从张献忠起义,张献忠见其相貌不凡,便将其收养为义子。张献忠有四名养子,长子孙可望,次子李定国,还有刘文秀和艾能奇。[2][1]李定国身长八尺,眉目修阔,在军中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李定国懂兵法,通纬象,读《通鉴纲目》,稍微通晓其中的道理。[2]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即明朝崇祯十七年)农历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四个养子均为将军,分管各州县。[3][4]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即南明隆武二年),肃亲王豪格进入四川,张献忠战死,孙可望和李定国带领剩余人员从重庆向南进发。[4]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即明朝永历元年),他们破遵义,入贵州,进云南,共同称王。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孙可望接受明御史任僎的建议,自号为国主。[1][5]
张献忠死后,李定国和孙可望发生了分歧,孙可望希望自己称王,而李定国想要回归大明正统,联明抗清。孙可望知道李定国的想法,想要收拢他,因此跟李定国计划归附南明朝廷,李定国欣喜地前去跟孙可望商议此事。但孙可望的归附,其实是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得到权力,使士兵听命于自己。李定国知道他的想法,可为了达到自己回归正统的目的,只能顺从了他。[2]艾能奇死后,李定国实力愈发增强,受到孙可望忌惮,因此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即南明永历三年)春,孙可望找借口给李定国定罪,罚杖一百,李定国念及过往感情,接受了责罚。[1][15][4]同年夏,孙可望修书给南明永历帝商议抗清事宜,求封王爵,遭到了大学士严起恒等人的反对,于是封孙可望为景国公,李定国以下均为侯爵。[16]孙可望见不能封王,则拒不接旨。南明为除掉孙可望,便假装封其为秦王,实为景国公之权。当时艾能奇已死,于是封李定国为安西王,刘文秀为抚南王。孙可望大喜受命,但后来识破南明朝廷计谋,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即南明永历五年),令吴都督率两千人,击杀南明朝廷大臣三十人,让永历帝给其实权,永历帝无奈应允。[5]次年,清军袭击南宁,孙可望将永历帝接到安隆府,[8]可自己的生活水平却远高于永历帝,李定国对此大为不齿,在幕客金维新劝阻之下,隐忍下来,仍为孙可望做事。[2]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即南明永历六年)春,李定国以马进忠、冯双礼为副将,带领十万大军,五十战象,从贵州出发进军黎平、靖州。李定国四月攻克黎平,五月大破靖州,随后收复宝庆,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取得桂林大捷,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6]七月收复广西平乐、梧州。李定国平定了广东西部之后,开始整顿军政,但不去侵害百姓。招众大臣商议复明之事,酒酣之时,李定国表示,曹操和司马懿虽然有戡乱之才,能够喋血百战,催强敌,扶弱主,但为了留名后世,所做的事情让万世笑骂,就像用黄金换来了死铁,农夫樵夫都不会这样做,愚蠢至极。到了八月,李定国收复永州,向衡州进发。李定国率领的队伍,只用了七个月,就收复两个州,郡县十六处,开辟土地将近三千里,军中声望大震。[2][16]
李定国到了衡州,在永历帝诞辰之日,携文武百官去拜贺,并且称文武百官并非秦王所选,既然拜了永历帝,就不能再拜秦王。孙可望心腹杨中书将此事告知孙可望后,孙可望又怒又怕,从贵州出兵去夺李定国兵权。孙可望的一切用兵行为,均不向永历帝报告。而李定国收复了广东及湖广地区,均向朝廷报捷,并且命令手下一切动向都需要向永历帝禀报。此时清军北上大战湖南衡州,李定国于十一月斩清敬谨王尼堪,[7][17]清军不知主帅已死,仍殊死搏斗,衡阳再度沦陷。李定国只能收兵去了邵阳,敌军不敢继续追来。孙可望招李定国去武冈,李定国只能向西,在紫阳渡,即将见到孙可望时,刘文秀之子秘密派人报信李定国,说孙可望想要用衡州战败给李定国定罪杀了他。[4]李定国便向东出发,屯兵在永安州。[2][1]从李定国自紫阳向东走之后,孙可望嫉妒李定国有杀清军两王之功,认为清军无能,想要自己独战。结果大败,多处沦陷,孙可望羞愧难当,便让刘文秀说服李定国和好如初,李定国同意了。[2][1]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即南明永历八年),李定国收到永历帝密诏,言孙可望正在谋划自行称帝,让李定国统兵护驾。李定国感激永历帝的信任,痛哭接诏称其誓死为永历帝除逆臣。次年,李定国带兵攻打云南,孙可望闻之大惊,亲自率兵与李定国鏖战。李定国先破孙可望手下的大将张胜,将其斩首后,首级还于孙可望,并告诉诸军称,孙可望计划谋逆弑君,为其受恶名,乃反天道。孙可望军溃,回到贵阳。[2]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即南明永历十年),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晋王。[1]次年,李定国奉诏出兵讨伐孙可望,先招降了孙可望的大将白文选和马维兴封为郡王,孙可望和冯双礼的兵也没有了士气。李定国安抚了孙可望军中身处云南的士卒家人,大家都支持他,冯双礼无奈也降了李定国。孙可望带着家眷去了武冈,投降清军。[7][4][16]李定国留守贵州,派兵驻扎云南。[2]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即南明永历十二年)清军从湖南、广西、四川三路进军贵州,刘文秀病死,李定国只能奋力抗争。李定国派出的三员大将抵御清军三路袭击,均溃败,清军直攻云南,李定国和冯双礼出战试图收复贵州,此时清军已攻入安隆,安隆失守。李定国试图收复贵州失败,兵溃而反回云南,带领永历帝去了永昌。次年春,李定国让靳统武护送永历帝去腾越,李定国和白文选断后,屯兵玉龙关。清军攻之,白文选战败,两军于磨盘山决战。李定国坐在山顶督战,死去的士兵像一堵墙一样积累起来,李定国手下大将窦民望、王玺均力战而死。由于叛徒告密,李定国最终未能歼灭入侵清军,[18]经此一役,自身损失亦惨重。战后,李定国去了腾越,永历帝被马吉翔带走进入缅甸。[1][8]
永历帝进入缅甸之后,李定国随后来到孟艮,白文选屯兵边境,李定国回猛缅收拾残部,稍微振作士气。没多久又移军到孟连。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即南明永历十四年),白文选从木邦攻打阿瓦,想要带回永历帝,但失败而归。[8]次年,李定国和白文选合军再次攻打阿瓦。李定国上书三十余封奏疏迎接永历帝,均被马吉翔阻拦,没有送达。李定国和白文选迎战缅甸军队,缅甸军被打败回到城里,但最终也没有交出永历帝。[1][9][10][4]
李定国计划造船走水路攻破,被缅甸军队将船全部焚烧。白文选向北去了耿马,吴三桂招降,白文选投降清军。缅甸王将永历帝交给吴三桂。李定国去了勐腊,一直打听永历帝的消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李定国得知永历帝已死,悲痛欲绝。六月,在其生日当天发病而死,死前告诫其子和靳统武“宁死于荒郊野外,也勿降清军”。可李定国死后,其子嗣兴和刘文秀之子子震便率部队归降清军。[1][8][19]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赞李定国:“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a]意为在李定国主导的桂林、衡阳两次战役中,他两次挫败大清两位名王,引起天下震动,这种盛况是自万历帝以来天下所没有过的。[11]
永历史臣刘茝在《狩缅纪事》中也曾称赞李定国“晋王之死,大有田横之风,不若白文选束甲来降,气节扫地。”[b][21]意为赞颂李定国死得有骨气。
清代戏曲作家李天根在其著作《爝火录》中赞李定国:“如果有如同诸葛亮这样的人,能够将其识别,举而用之,以国之肱骨般待之,奖惩明治激励他的忠义,他定会战必胜,攻必克,能够取得关于、张飞、马超、赵云那样多的战功。”[12]
当代历史学家白寿彝称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农民领袖和抗清英雄,他宁死不屈的气节,联合西南各兄弟民族共同反抗民族压迫的动人事迹,三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13]
当代明清史专家郭影秋称李定国不止是一个坚持抗清的杰出英雄,而且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军事家、政治家。[14]
当代历史学家顾诚认为“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22]
雨神定国:云南白族有神话故事称,李定国率兵进入云南大理,对百姓十分照顾。一年干旱严重,百姓成群结队去求雨,李定国知道后到上表文,斥责龙王:“你身为龙王,掌管降雨,现 在久旱无雨,黎民受难,你却拒不下雨,有亏职责!我是人间的将军,担负着保国安民大任,不忍看到农人受难,因此特令你大降,否则我将捣毁,代天惩罚你!”可龙王没有的指令,也很无奈,于是龙王托梦给李定国,称:“老将军要水,可我没有玉帝雷部的敕令.不敢私降大雨,只能教你一个法子:快叫你的兵丁和农人,把花甸水潭和十八溪水道挖出来,我保你溪溪出水,让三百六十村寨都有水用。”李定国醒来,发动军民台力,挖开水潭,疏通沟道,终于出水了,旱灾被解除了。后来,玉皇太帝知道了这件事,他本来是用干旱来惩罚黎民百姓的,却被龙王用变相降雨的办法搭救了,一气之下,就把龙王囚到东海,另派一头母猪龙来掌管降雨。这头母猪龙到任后,滴雨不下,反而在苍山里面拱来拱去,拱断了十八溪的水脉,还让房子大的石头和沙子泥巴像条龙似的从山里直冲出来,冲毁田地房屋,在湾桥村上面,冲出了方圆十五六里的大沙坝,五台峰北面弥勒山等不少地方也冲出一个个小沙坝,大理坝子又遭到了大旱。这时,李定国已经死了,他死后也成了神。他听说母猪龙作乱,大理又遭干旱,便提着神剑来驱赶母猪龙。追来追去,母猪龙掉头逃进车邑村,终于被李将军追上,一剑斩了他,除了大患,代行龙王职权,不时行云布雨,搭救苍生。人们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奉他为雨神和车邑村本主。[23][24]
义父:张献忠,明末民变首领之一,建立大西政权,与清军交战时战死。[1][2]
义兄:孙可望,张献忠义子,位居长子,张献忠死后,与李定国有隙,后投降清军。[1][2]
义弟:刘文秀,张献忠义子,位居李定国之后,张献忠死后,参与联明抗清,后病死于云南安宁。[1]
义弟:艾能奇,张献忠义子,位居李定国之后,张献忠死后,战死于云南。[1]
儿子:李嗣兴,李定国死后,违背父亲遗愿投降清军。[1][8][19]
李定国祠位于云南省勐腊县城东北曼它拉路曼嘎村旁,为李定国墓遗址。[25]后因其子李嗣兴自思茅率众降于大清后,乃改葬北京芦沟桥西湖家港。[26]据《普洱府志》记载:李定国“勐腊葬所,遗址尚存,至今寸草不生。夷人过之,必拜后而去焉”。[27]勐腊傣族奉李定国为“天王神”,尊为汉王。他们在康熙初年捐资,在李定国墓遗址上建造李定国祠,称“汉王庙”。每年春节,傣族群众杀鸡宰猪到此祭奠。后因年久失修,祠庙倒塌无存,但遗址依稀可辨,每年正月初一,群众祭拜如故。1987年,经云南省当地政府批准,李定国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县政府决定修复李定国祠。[25]
大理市下鸡邑村的白族也奉李定国为“本主”,建有本主庙。[27]
四川人民怀念李定国的恩惠,李定国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28]
南明遗民刘彬诗曰:“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29]意为赞颂李定国孤勇忠诚,意志坚强,且用日色比喻磨盘山血战的惨烈状况。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在其作品《唐晋王祠墓》中用“从来赐姓者,独有晋王贤”[30]来赞颂李定国的贤能。
中国近代诗人柳亚子有诗:“闽越金陵蔓草荒,桂林灵气拥真皇。三忠戮力身先殉,半壁偏安事可伤。西粤存亡归阁部,南云惨淡话中湘。最怜日暮途穷后,犹有挥戈李晋王。”[31]意为细数南明永历帝过往经历,其中尤为哀叹李定国,叹惜其最终未帮永历帝成就大业,含恨而亡。
《李定国纪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已故前任校长、著名明清史专家郭影秋的代表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大西军的战史编年,以历史杰出人物李定国的艰苦斗争为线索,反应出一支农民起义军的发生、发展以及败灭过程。[32]
1955年”新美术“出版了《李定国抗清兵》连环画。[33]
2005年出品的电视剧《长河东流》中由演员李明饰演,剧中称“李长生”,但角色事迹基本与李定国相符。[34]
2017年出品的电视剧《龙珠传奇之无间道》中由演员何中华饰演李定国。[35]
展开
[a]原文取自黄宗羲《永历纪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壁而问天也。[20]
[b]录自刘茝《狩缅纪事》原文:晋王之死,大有田横之风,不若白文选束甲来降,气节扫地。然二藩兵马一出,皆分隶各营,李嗣兴、刘震、白文选踽踽凉凉,随入京者不过数十人而已;随赵德胜、张国用、马士良、胡顺降为副参,发入各督镇标下效用,相随止小子十余,无不悔恨。向使经略初入黔,兵单马毙之时;晋王不受黄钺,不疑各镇,听程源等泣请出师取黔之表,早提一旅,直捣贵阳,黔既复则蜀、楚、粤三路丧胆,满师不敢深入,何至失滇?向使不听马吉翔之言,不改幸蜀之策,则联镳合舰,直抵荆襄,而云南虽弃,久已得楚矣!向使马吉翔、孙崇雅不暮夜兼程,则车驾入缅,护兵不散,犹易于出险而会两藩;缅人不敢拘执,况感献清乎?向使巩、晋协和,死守缅地,则缅人必不敢献车驾于清,自贻国破之虑,清师亦无由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向使两藩扎营,声援相近,则车驾被执,晋王告终,而巩藩尚在,犹能总统涣散之人心,或冲出粤,或冲出川,无不可以得志。乃计不出此而先撤楚戍,致清人陷黔,方犹豫滇省,使清兵四合,敌入堂奥,然后出师,一败涂地,此一失也。听奸臣之言,中途改幸蜀之策,窜伏夷荒,终于不振,此二失也。护驾不终,两雄不和,弃置君父为小夷所执献,定国死后,妻子俱俘,为天下笑,此三失也。嗟嗟!晋王误国之諐(qian),即一死但可赎其半尔。汉之亡,亡于天意;宋之亡,亡于兵弱;明之亡,非无兵无将,而亡于谋虑之不长,非时势之不然也。故曰:清之兴,天也,非人也;明之败,人也,非天也,悲夫!悲夫![20]
展开
[1]赵尔巽等. 《清史稿 卷207-卷225》卷二二四列传第一一·李定国[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7328.
[2]王夫之. 《永历实录》卷十四李定国列传[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2-09: 132-141.
[3](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三零九 列传一九七 流贼[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5233.
[4]赵尔巽等. 《清史稿 卷226-卷294》卷二四八列传第三五·孙可望[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7664-7666.
[5](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二七九 列传一六七 杨畏知[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4717-4718.
[6]赵尔巽等. 《清史稿 卷226-卷307》卷二三四列传第二一·耿仲明[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7489.
[7]赵尔巽等. 《清史稿 卷207-卷225》卷二一五 列传第二·显祖诸子[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7191-7192.
[8](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一二零 列传第八 光宗诸子[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2514-2515.
[9]赵尔巽等. 《清史稿 卷226-卷307》卷二三六列传第二三·爱星阿[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7525-7526.
[10]赵尔巽等. 《清史稿 卷513-卷529》卷五二八列传第三一五·属国三[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11020.
[11]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第10卷 中古时代 清时期 下》[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07: 216. 7208049971.
[12]郭影秋编著. 《李定国纪年》[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01: 251. 978-7-300-07035-3.
[13]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第10卷 中古时代 清时期 下》[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07: 206. 7208049971. (2)
[14]郭影秋编著. 《李定国纪年》[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01: 9. 978-7-300-07035-3.
[15](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三一三 列传第二零一 云南土司一[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5288-5289.
[16]王夫之. 《永历实录》卷一大行皇帝纪[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2-09: 7-13.
[17]赵尔巽等. 《清史稿 卷226-卷307》卷二二六列传第一三·劳萨[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7350.
[18]李定国.故宫博物院. [2023-07-10].
[19]赵尔巽等. 《清史稿 卷1-卷31》卷六 本纪第六·圣祖一[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112.
[20]郭影秋编著. 《李定国纪年》[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01: 246. 978-7-300-07035-3.
[21]吴航著. 《清代南明史撰述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5-05: 277. 978-7-201-09344-4.
[22] 顾诚著. 《顾诚著作系列 南明史 下》[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07: 734. 7-5112-1327-8. (2)
[23]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民间故事》编辑组编. 《白族民间故事》[M]. 昆明: 云南出版社, 1982-01: 180-181.
[24]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 《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 神话传说卷 (上卷)》[M].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8-07: 212. 978-7-5415-3516-1.
[25]云南省勐腊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勐腊县志》卷三十 文化[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12: 658. 7-222-00946-9. (3)
[26]征鹏,杨胜能编著. 《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04: 34-35. 7-222-02725-4.
[27]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省志 第79卷 上 人物志》[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8-03: 541. 7-80628-148-7.
[28](清)董含撰. 《三冈识略校注 上》于注[M]. 于德源点校.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08: 23. 978-7-5402-5021-8.
[29]蓝红彩. 《云南科举名人小传》[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21-07: 83-84. 978-7-222-20139-2.
[30]柯愈春编. 《神州人物篇》[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06: 498. 10263·58.
[31]邵盈午著. 《柳亚子诗全注全解》[M]. 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9-04: 36. 978-7-5317-4103-9.
[32]郭影秋编著. 《李定国纪年》[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01: 1. 978-7-300-07035-3.
[33]李华,方志毅主编. 《连环画图录 古代题材》[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05: 10. 7-207-06468-3.
[34]《长河东流》.猫眼电影. [2023-07-10].
[35]《龙珠传奇之无间道》.猫眼电影. [2023-07-10].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7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