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3]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之后靠写字、刻印谋生,期间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17岁时,他的篆书就已名誉乡里,在当地小有成就,邓石如也因此开始了以书刻养家的日子。32岁时,邓石如结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梁巘,梁巘大赞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将他推荐到江宁的大收藏家梅鏐的府上,临摹古代石刻拓本,系统学习篆体、隶书等书体。[2]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3]
作为清代书坛的碑学大师,邓石如对清代碑学的兴起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1]代表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3]其晚年隶书《新洲诗轴》在汉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笔力雄健,结体宽博,是书法史上的隶书精品。[1]
邓传密
儿子
曹文埴
好友
包世臣
学生
吴熙载
学生
原名琰,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
17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4]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32岁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享誉书坛。
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乾隆五十九年他52岁时,由武昌回故里,买田40亩,翌年建屋一栋,并亲书匾额“铁砚山房”置于门首。
60岁时,他游京口,结识包世臣,授书三年,并以书法要诀示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包以其法验六朝之书都全符合。
63岁临终这一年,仍收录门生程蘅衫,为篆书《张子西铭》。是年,得知泾县有八块碑需以大篆、小篆、分书、行楷各体书写,慨然应邀,仅书一碑因病而归,阴历10月卒于家。
安徽怀宁县城北大龙山下白麟板的邓家大屋内,有一副以楷书书写的计有146字“龙门”长联,即:
沧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姻、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这副署为“题碧山书屋”的门联,为清代中叶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撰并书。此联气势恢弘,构思奇特,有如南朝文论家刘勰所说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神奇。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我书意造本无法》《淫读古文日闻异言》《家在四灵山水间》《意与古会》《笔歌墨舞》《城一日长》《灵石山长》《春涯》《半千阁》《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文图)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句出苏轼《后赤壁赋》,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构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书法理论上曾提出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美学观念,这方印可以说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流、断”二字繁写增其密度,以密衬疏。“江”字与“岸、千、尺”三字相呼应,笔势开张,大片宽地又正好与“断”字相呼应,加上流、有、声”之繁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用刀既不同于皖派,也不同于浙派,而是使刀如笔,宛转流畅,刻出了他刚健婀娜的风格。
“我书意造本无法”一印,在细白文刻法上,可说前无古人,戛戛独造他把宋元圆朱文的刻法,发展到这种细白文的刻法,印中文字的方圆曲折,完全视印之形式随机搭配而出,而这种白文的线条,最能体现出他书法的笔情墨趣和以刀当笔的金石风味。
“淫读古文,日闻异言”,风格同上印,虽然刀法上不及上印挺劲,但章法上却是苦心经营。全印八个字分三行,疏其中行而密其左右,是这方印的特色。
“家在四灵山水间”全印七字,一如其书。此印的章法正好与上印相反中间密而左右两边疏,紧密处不使人感到窒息,疏处则绰绰有余。绘画大师黄宾虹受此影响,在他画论中也有“疏可走马,密可透风”的说法。
“灵石山长”、“春涯”二印,对角疏密呼应,朱白相映,全印笔酣墨饱,充满着圆浑、朴茂之感。一方印往往有一个基调,相比下来,“春涯”加栏的白文印,由于转折间略见的功力。艺术大师丰子恺曾说,篆刻艺术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因此,“非有精微之艺术修养,不足与语也”。这些精辟的见解对我们理邓石如的艺术当有很深的意义。
《游五园诗》《篆书文轴》《篆书中堂》《隶书四条屏》《隶书七言联》《隶书节录文心雕龙》《陈寄鹤书》
书于嘉庆元年以后的《邓石如篆书册》,笔力遒练,骨力如棉裹铁,体势沉着,运笔如蚕吐丝,尤其是融入了以隶笔作篆的意味,可视为邓石如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之作。在临习此帖要仔细观察和深入体会其用笔多变的笔法特征。就起收而言,既有逆起驻收,内敛含蓄,也有逆入平出,轻松流畅。其弧画的行笔,或用提转之法以见圆畅,或用顿折之法,以见方劲。这些在用笔方面的微妙变化,都是要临到位的,切不可在临习时一带而过大而化之的。一定要做的孙过庭所言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在结字方面,《邓石如篆书册》是在努力追求均匀的布白方法,因而使得每个篆字都显得平稳而安详,但在空白处,则垂脚曳尾,从而形成疏宕与坚实,空灵与丰厚的对立统一。在处理好均匀和疏密布白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线条的平行、对称、相抱以及相背的关系。此外,要临好邓石如的这本篆书字帖,线条的参差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小篆线条之间的参差安排,往往是制造生动的关键所在。清人王澍云:“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这应该是我们书写小篆时要牢记的。
《登岱》《完白山人寄鹤书稿》
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的行书《陈寄鹤书》还与历史上一段著名的轶事有关。邓石如家中养两只鹤。据说,这两只鹤的年龄至少有130岁。一日,雌鹤死去了,仅隔十几天后,邓石如的发妻沈氏也相继去世。这种巧合,在当时的文人当中产生了很多联想。59岁的邓石如伤心至极,雄鹤也孤鸣不已,与他相依为命。因不忍再看孤鹤悲戚的样子,邓石如于是择地三十里外的集贤关佛寺,将鹤寄养僧舍中。从此,他担粮饲鹤,三十里往返,每月坚持不懈。忽然,又一日,正在扬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传报,雄鹤被安庆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他即刻启程赶回安庆,用行书写下了《陈寄鹤书》向知府陈情上书索鹤。
这篇文章写得哀婉动人,催人泪下,气势排山倒海,文辞如云幻天,以极尽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历数得鹤、寄鹤悲欣往事。为了这只鹤,他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正如书中所写“大人之力可移山,则山民化鹤、鹤化山民所不辞也。”知府接书,无言以答,不日将鹤送还佛寺。
《艺舟双楫》:神品第一。
《近三百年的书学》:“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
刘墉陆锡熊:“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曹文埴:“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
赵之谦:“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以隶书为第一;山人篆书笔笔从隶书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温,善易者不言易,作诗必是诗,定知非诗人,皆一理。”
展开
[1] 魏朝阳. 邓石如《新洲诗轴》临习指要. 《书法教育》, 2023, (3): 33.
[2]邓石如:一介布衣,却四体真、草、隶、篆皆为“国朝第一”.齐鲁壹点. [2023-12-29].
[3]“千年一人”邓石如.怀宁县人民政府. [2023-12-29].
[4]邓石如_清代_汉典书法.汉典书法. [2022-02-15].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12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