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早期的创作集中在石鼓文[a]上[4],被称为“石鼓篆书第一人”[5]。在篆刻上,吴昌硕用笔借鉴石鼓文的特点,加上了行草书和绘画中的用笔用墨技巧[6],融合汉碑篆额、晋砖汉镜、封泥古匋等,自成一家[7]。1883年,吴昌硕在上海认识了任伯年、虚谷、任阜长,在苏州结交收藏家潘郑庵[8],获观历代书画古籍,眼界洞开[9]。吴昌硕的绘画学习写意花鸟画大师陈淳、徐渭,清初的八大山人、石涛以及中期的扬州画家,作品具有浓郁的金石气,别具一格,开海上绘画新风格,对后世大写意花鸟画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后海派[b]的领袖[11]。吴昌硕学习杜甫、李贺、王维、吴嘉纪等名家诗文,融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对艺术的理解,风格迥异,具有“画不离诗,诗中有画”的特点[12]。1899年吴昌硕辞去仅当了一个月的“安东令”,专心笔墨[9]。1927年11月29日吴昌硕因中风病逝于上海的寓所,享年84岁[5]。
吴昌硕的代表有绘画作品《花卉十二屏风》[13],篆刻作品《朴巢印存》[14],书法作品《篆书轴》[15],诗文作品《缶庐集》[9] 等。在绘画、书法、篆刻上吴昌硕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2],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2],是“后海派”中的代表,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1]。2023年5月,吴昌硕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16]。
吴东迈
儿子
吴长邺
孙子
王一亭
好友
齐白石
学生
潘天寿
学生
沙孟海
学生
陈师曾
学生
陈半丁
学生
诸乐三
学生
朱屺瞻
学生
朱复戡
学生
吴茀之
学生
左划查看更多
清道光二十四(1844年)年8月1日,吴昌硕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一个书香世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于荒山野谷中避乱,弟、妹先后被饿死。之后,吴昌硕与家人失散,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2]。21岁时吴昌硕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坚持读书,同时钻研篆刻书法[1]。1865年,22岁的吴昌硕考中秀才[2]。
吴昌硕十多岁的时候就喜欢刻印章,在父亲的指点下初步入门[1]。1866年,其师从同里施旭臣,学习诗文、书法、金石[8]。1869年赴杭州,就学于诂经精舍[2],跟随晚清时期的经学大家俞樾先生学习辞章和训话[17],之后,编成生平最早的一部自钤印谱《朴巢印存》,现藏浙江省博物馆,一直没有对外公开。《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特展图录》中,首次将其收录出版[14]。
吴昌硕看中青年时期的交友[17]。1872年,吴昌硕结婚后开始背井离乡去寻师访友,追求艺术深造,这一年,吴昌硕在上海认识了高邕之[8]。隔年,获授金铁老古器识别的方法,集拓印作《苍石斋篆印》[8]。之后,迫于生计的吴昌硕,在金铁老的帮助下进入嘉兴两淮盐运使杜文澜家做诗词工作[4]。1875年,吴昌硕被湖州府的贡生颜文采招去做了一年的司账,后来又被介绍去号称“六才子”之一的陆心源家做司账[17]。在陆心源家吴昌硕接触了大量的藏书,在潜园中也结识了杨岘等很多朋友。在诗文方面,吴昌硕受教较多的是杨岘,杨岘与吴昌硕有同乡之谊,长期在苏州地区活动,其书法学汉魏古碑,擅写八分书。吴昌硕在苏州期间,常常向杨岘请教书法及修改诗文,并以师长尊之[18]。在这个时期,吴昌硕的创作主要是印章,此外编纂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红木瓜馆初草》[4]。1879年,吴昌硕手编集拓《篆云轩印存》[8],携往杭州,请俞樾题词,借名人以自抬[17]。同年秋暮,因友人得到任伯年《竹鸡图轴》[8]。次年,37岁的吴昌硕居住在吴云两礨轩,以《篆云楼印存》向吴云请教,吴云为吴昌硕做了删减,更名为《削觚庐印存》[8]。1882年,吴昌硕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1],友人荐作小吏以维持生计[8]。这一年,有个叫金杰的朋友送给吴昌硕一个缶,从此吴昌硕有了另外一个字,就叫缶,取朴素无闻之意[4]。后来吴昌硕来往于江、浙、沪之间[1],认识了收藏家、金石学家潘祖荫和吴大澂[4],阅览了各朝各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1]。
1883年,在上海吴昌硕认识了任伯年、虚谷、任阜长,在苏州结交收藏家潘郑庵[8]。吴昌硕走上绘画道路即与任伯年的指导密不可分。吴昌硕记述个人交往的《十二友诗》中即有任伯年的一席之地,任伯年曾为吴昌硕创作多幅肖像,从19世纪80年代直至任伯年逝世,前后跨度十余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酸寒尉像》[18]。1885年,任伯年从上海来苏州拜访吴昌硕,见到刚从官衙里回来的吴昌硕宽衣蔽体,颇为感慨,以“酸寒尉”为题画了一幅像,吴昌硕在画上自题“酸寒尉像”[17],杨岘在画上做了题画诗[4]。此后杨岘也曾多次为吴昌硕的画题诗,成为为吴昌硕作品题跋最多的人,吴昌硕早年的一些诗集和篆刻集也都是杨岘写的序[4]。1886年,吴昌硕在苏州结识的潘氏家族一员潘钟瑞送给吴昌硕汪鸣銮监拓本《石鼓文》一本[4],对后期吴昌硕的篆书风格产生重要影响[6]。吴昌硕非常重视与这些朋友的交往,他因此还写了《石交录》记与己有金石交谊者[19]。
1891年,吴昌硕年近50岁,在任伯年“不妨以篆籀写花,草书作干,变化贯通,不难其奥诀也”[8]的劝说之下开始学习画画[20]。1893年,吴昌硕将以前所作诗《缶庐诗》四卷,并收录题画诗、砚铭、石鼓联等的《缶庐别存》一起出版[8]。
吴昌硕热心交际名流[17]。1894年,吴昌硕在北京拜谒翁同龢没有成功,于是做了诗文和印谱赠给翁同龢。除此之外,当时以篆刻出名的吴昌硕,为了能得到推荐,刻过“张之洞”一印,还为直隶总督等多位当朝重臣赠送印章[17]。同年,甲午战争爆发,吴昌硕受吴大澂邀约参佐戎幕,对日参战[4]。1899年,因同里丁葆元保举,吴昌硕当了一个月的安东县令(江苏涟水县),后辞官,篆刻“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安东一月令”两个作品[8]。之后回到苏州,心灰意冷,放弃做官想法,专心从事艺术[4]。1900年,日本河井仙郎拜吴昌硕为师。[21]
吴昌硕在诗文上有一个往来多、持续时间长的朋友叫沈石友,吴昌硕的诗集当中有相当数量为沈石友所作的诗歌,涉及到日常生活、礼物往还、金石收藏等诸多方面。吴昌硕喜欢古代金石器具,沈石友曾赠其赤乌残砖,吴昌硕为此作诗以答谢[18]。后在沈石友的撮合下,吴昌硕与吴榖祥合作《西湖纪游图》,后沈氏将两幅绘画合裱[18]。1904年[22],吴昌硕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5],1912年清朝覆灭,吴昌硕放弃之前吴俊、吴俊卿的名字,改用其字“昌硕”为名字,以示与旧时割裂[4]。1913年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5]。西泠印社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22]。同年,上海书画协会成立,吴昌硕任会长,之后吴昌硕还在题襟馆书画会名誉会长[8]。
吴昌硕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2]。晚年风格突出,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1]。1920年,梅兰芳到上海公演,吴昌硕作梅花一帧并题诗相赠[8],同年日本长崎首次展出吴昌硕的书画,东京文求堂继刊《吴昌硕画谱》,长崎双树园刊行《吴昌硕画帖》[2],之后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慕名来华,与吴昌硕结成忘年之交[2]。
吴昌硕是爱国爱民的艺术家[23]。1919年秋,豫鄂皖苏浙五省山洪爆发,吴昌硕和王一亭合作《流民图》用来义卖赈灾,除此之外吴昌硕还为创办浦东医院(现东方医院 )多次创作义卖,集资助医[23]。1921年,吴昌硕与西泠印社同仁奔走募款八千元,将重要文物《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从日商处赎回,建石室永世保存[8]。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上海美专学生到吴昌硕家里募捐,年事已高的吴昌硕抱病作画义卖捐资,还连夜写下长诗《五卅祭》来愤怒谴责殖民者的血腥暴行,积极支持工人运动,还带动康有为、章太炎、曾熙等提供义卖作品[23]。
1927年11月6日,吴昌硕突患中风,11月29日病逝于的寓所,享年84岁。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5]。
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称雄艺坛,传世作品数量众多。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吴昌硕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二百余件[24],西泠印社[25]、浙江省博物馆[26]、上海博物馆[27]等多个博物馆也有部分吴昌硕篆刻、书法、绘画作品收藏。除此之外,在日本还有大量吴昌硕的作品收藏,日本著名篆刻家松丸东鱼先生曾作过估计,认为仅书画作品应该就有2000余件[28]。吴昌硕一生作了大量的诗歌,有500多首收入《缶庐集》,还有题画诗约800多首[12]。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作品尺寸 | 现藏地 |
《且饮墨沈一升》 | —— | 3.5×3.5cm[29] | 日本藏 |
《能事不受相促迫》 | —— | 4.7×4.7cm[30] | 君匋艺术院藏[31] |
《松管斋》 | —— | 3.5×1.5cm[30] | 君匋艺术院藏[31] |
《破荷亭长》 | —— | —— | 浙江省博物馆藏[31] |
《双忽雷阁内史书记童嬛柳嬿掌记印信》 | —— | 5.2×5.2cm[30] | 君匋艺术院藏[31] |
《酸寒尉印》 | —— | 1.9×1.9cm | 西泠印社藏[32] |
《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 | —— | 2.6×2.6cm | 西泠印社藏[32] |
《岁寒知松柏》 | —— | —— | 朵云轩藏[31] |
《顾氏永宝》 | —— | —— | 朵云轩藏[31] |
《我爱宁静》 | —— | 4.4×4.4cm[30] | 君匋艺术院藏[31] |
《安吉吴俊章》 | 1881年 | 2.6×2.6×6.2[33] | —— |
《归仁里民》 | 1884年[34] | 2×2.1×5.1cm[33] | —— |
《一月安东令》 | 1899年 | 2.3×2.3×3.3cm | 西泠印社藏[25] |
《人生只合驻湖州》 | 1914年[35] | 4.7×4.7cm[30] | 君匋艺术院藏[31] |
《鲜鲜霜中菊》 | 1915年 | —— | 君匋艺术院藏[31] |
(以上为部分篆刻作品)
《一月安东令》赏析
该作品为1899年吴昌硕任一月安东县令辞官后刻制[8]。“一月”为合文字,即某两字放在一起占一格,作者将合文字安排得不即不离,笔划疏密合理,乍看仿佛是一个字,细看才能看出合文效果。“一月安东令”界格稍粗,近类笔划“安”字上调“令”字下垂,足见作者为了疏密刻意为之[36]。
《鲜鲜霜中菊》赏析
该作品是吴昌硕七十二岁时的作品,是给画友王一亭刻的闲文印。由于吴昌硕在石鼓文方面有精深的学养,因而在结体上都有新意,此作品作者作了重文处理,即将第二个鲜字写成两点,使五字变成四字印。此印采用钝刀硬入的办法,拙浑苍郁,为作者朱文印代表作[36]。
《归仁里民》赏析
“归仁里”是吴昌硕老家安吉鄣吴村的住处所在,将近40岁时,游历在外的吴昌硕先生刻了这方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吴昌硕先生在印章边款中也提到了《论语》中的一句话“里仁为美”,意思是居住讲仁爱的邻居乡里之间,这里就是好地方。通过这方印章,吴昌硕先生传达了自己内心的平民精神[34]。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作品尺寸 | 现藏地 |
《枇杷图》 | 1901年 | 66×340cm | 青山杉雨藏[37] |
《黄金实》团扇 | 1903年 | 直径35㎝ | 眠琴山房藏[37] |
《紫藤图》 | 1905年 | 163.4×47.3cm | 故宫博物院藏[38] |
《五色牡丹图》 | 1912年 | 151×62cm | 赤羽云庭旧藏[37] |
《墨梅图》 | 1915年 | 140×67.5cm | 悟斋藏[37] |
《桃实图》 | 1915年 | 139.0×33.9cm | 上海博物馆藏[27] |
《岁朝清供图》 | 1915年 | 151.6×80.7cm | 故宫博物院藏[39] |
《菊石图》 | 1916年 | 68.5×46.5cm | 悟斋藏[37] |
《花卉十二屏风》 | 1916年 | 133×53cm ×12 | 故宫博物院藏[13] |
《松梅图》 | 1917年 | 135.6×67.8cm |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40] |
《三千年结实之桃》 | 1918年 | 96×45cm | 中国美术馆藏[41] |
《牡丹水仙图》 | 1918年 | 174.7×47.5cm | 故宫博物院藏[42] |
《梅石图》 | 1919年 | 138.5×34.7cm | 东海旅人藏[37] |
《山水对幅》 | 1919年 | 144×40cm×2 | 达庐藏[37] |
《花果对幅》 | 1920年 | 129×33.7cm×2 | 戒斋藏[37] |
《红梅图》 | 1920年 | 152×82.5cm | 味春草堂藏[37] |
《菊石图》 | 1920年 | 150×41cm | 凝和斋藏[37] |
《幽兰图》 | 1921年 | —— | 日本藏[37] |
《山松图》 | —— | 160×42cm | 青山杉雨藏[37] |
《墨荷图》 | —— | 37×41cm | 浙江省博物馆藏[43] |
(以上为部分绘画作品)
《紫藤图》赏析
该作品纵163.4厘米,横47.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1905年吴昌硕62岁作,绘藤叶凌空倚势,藤条盘绕回曲,缠石数重。此画追求书法中气贯神通的审美意趣,运用狂草般的笔法,一气呵成,巧于设陈布势,构图不拘陈法。这种以书入画的画风别开蹊经,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38]。
《花卉十二屏风》赏析
尺寸133×53cm ×12(约76.1平尺),创作于1916年,十二屏分别为牡丹、玉兰、紫藤、兰石、梅石、松石、白荷、石榴、鞠石、白菜、丛竹、仙石,都是吴昌硕最喜欢最爱画也是画得最多的题材。这十二屏作品,题材不同,画面走向不同,曲线直线交汇,浓淡配比,统一中见独立,变化多端又能整齐划一,厚重沉稳而巧拙相生[13]。
《牡丹水仙图》赏析
该作品纵174.7厘米,横47.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馆。该画款署“梅生沈老伯大人德配伯母周夫人七十双寿”。图中牡丹以没骨积染法刻画,表现出牡丹旺盛的生命力和贵而不骄、艳而不俗的神韵。水仙以白描双勾法刻画,其不着一色的叶片与浓艳的牡丹相比具有洗尽铅华始见真的淡雅之美。生机勃发的牡丹和水仙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成功地表达了作者以此图祝福长辈健康长寿的主题,当属吴昌硕花卉画的代表作之一[42]。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作品尺寸 | 现藏地 |
《隶书缉裳碧梧八言联》 | 1878年 | 133cm×22cm×2 | 西泠印社藏[4] |
《篆书司马隃麋七言联》 | 1878年 | 132*31.5cmx2 | 西泠印社藏[4] |
《篆书射人唯鱮七言联》 | 1884年 | —— | 常熟市博物馆藏[4] |
《草书傅山诗扇面》 | 1896年 | —— | 故宫博物院藏[4] |
《篆书小戎诗四条屏》 | 1897年 | 237.7×46.7cm×4[44] | 上海博物馆藏[4] |
《篆隶六屏》 | 1914年 | 30×34cm×6 | 凝和斋藏[37] |
《篆书临石鼓文轴》 | 1915年 | 149.5×82.3cm | 故宫博物馆藏[45] |
《篆书八言联》 | 1917年 | 172.5*36.7cm | 故宫博物院藏[46] |
《篆书“嚼梅花庵”额》 | 1926年 | 39.5×126cm | 梅舒适藏[37] |
《行书李白诗句轴》 | 1927年 | 64.5×32.5cm | 戒斋藏[37] |
(以上为部分书法作品)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备注 |
《红木瓜馆初草》 | 1877年 | 第一部诗集[4] |
《怀人诗》 | 1885年 | 记其青壮年时代的好友知己,又回忆生平交游[19] |
《十二友诗》 | 1886年 | |
《石交录》 | 1892年 | 记与己有金石交谊者[19] |
(以上为部分诗文作品)
作品名称[2] | 完稿时间 | 简介 |
《朴巢印存》 | 1869年 | 生平最早的一部自钤印谱,现藏浙江省博物馆[14] |
《苍石斋篆印》 | 1874年 | 自题:“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十一岁)甲戌春仲题于芜园逸光。” |
《齐云馆印谱》 | 1876年 | 自署“吴俊昌石著 |
《铁函山馆印存》 | 1881年 | —— |
《削觚庐印存》 | 1880年 | 以《篆云楼印存》请教,吴云为之删削,更名为《削觚庐印存》 |
《元盖寓庐诗集》 | 1885年 | —— |
《缶庐印存》初集四册本 | 1889年 | 杨岘题识和吴氏自记 |
《缶庐诗》三卷 | 1893年 | 在上海编选壬辰以前所作诗三卷刊行 |
《缶庐印存》二集编成,四册本 | 1900年 | 有吴氏自题 |
《吴昌硕石鼓临本》 | 1902年 | 日本平尾孤往1960年发表在《书品》101期上 |
《观自得斋徐氏所藏印存》六册 | 1902年 | 其中13印系吴昌硕为徐氏所刻,附印款,有徐士恺序 |
《吴昌硕石鼓文墨迹》 | 1908年 | 钱经铭藏本,谭泽闽题册首 |
《吴昌硕石鼓文》 | 1910年 | 钱经铭以1908年临本镌刻入石,由上海求古斋印石印本行世 |
《吴苍石印谱》四册 | 1911年 | 有正书局出版 |
《吴昌硕先生花卉册》 | 1914年 | 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
《缶庐印存》三集四册本 | 1914年 | 上海西泠印社刊行,有葛昌楹(书徵)序,吴隐(石潜)题词 |
《吴昌硕临石鼓文》 | 1914年 | 上海大众书局,钝根题签 |
《西泠印社记》 | 1914年 | —— |
《苦铁碎金》四册 | 1915年 | 上海西泠印社石印刊行,其中一册为“石鼓文临本” |
《吴昌硕临石鼓墨迹》 | 1918年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
《缶庐印存》八卷 | 1919年 | 张弁群集拓先生刻印 |
《缶庐印精拓》一册本 | 1919年 | 吴氏以自刻自用印拓赠其友潘飞声 |
《吴昌硕、赵子云合集》 | 1920年 | 孙雪泥辑 |
吴昌硕的绘画学习写意花鸟画大师陈淳、徐渭,清初的八大山人、石涛以及中期的扬州画家,取其所长为己所用[11]。他用笔浑厚苍劲,线条凝炼遒劲[5]。吴昌硕的绘画题材通常是以松梅、兰石以及竹菊杂卉为主,喜画藤本蔓类植物,间作山水、人物、神佛,大都自辟町畦,独立门户[47]。吴昌硕常以梅花入画,借梅花抒发愤世疾俗的情怀[48],也喜欢画兰花,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突出兰花洁净孤高的性格,晚年较多画牡丹[5]。吴昌硕也画葫芦,画韵古拙、浑重、豪迈,以气胜。他喜欢以泼墨写叶,浓墨勾叶筋,淡墨写葫芦,使得整幅画显得生意盎然[24]。
吴昌硕绘画对色彩运用有所创新,使用的西洋红深红古厚,并且将金石古朴厚重的趣味引入绘画,其丰繁饱满的设色与狂放遒劲的运笔相并置,新颖强烈、艳而不俗[47]。吴昌硕画的布局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枝干交播[47]。
吴昌硕的书法不遵循大众化的风格,较早的隶书作品《隶书缉裳碧梧八言联》没有追求秀气的馆阁体,也没有写当时很流行的二王帖。吴昌硕早期的创作集中在石鼓文上,他的最早一个篆书作品《篆书司马隃麋七言联》存于西泠印社,这个作品深受杨沂孙影响,是方方正正的篆书[4]。他在石鼓文上真正取得大的突破得益于1886年潘钟瑞送给他的汪鸣銮监拓本《石鼓文》,把金文融入到石鼓文中,使得在1890年代他的石鼓文作品有了突发猛进的发展[4]。到了《篆书临石鼓文轴》时,他的字体已经明显变长,变得瘦细、瘦硬[4]。他的书法既取法于石鼓的篆书,但又创造出新的风格,清刚健拔,具有金石意味,篆籀笔意力能扛鼎,沉厚酣畅,具有形神兼备的意境,被称为“石鼓篆书第一人”[5]。吴昌硕早年所落书款,书体多用楷书,学于钟繇,又兼带行笔;也并用行书和篆书[49]。晚年将篆、隶溶为一体,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用笔雄浑、饱满,不拘成法[2]。
吴昌硕早年篆刻学习陈曼生、徐三庚之法,并涉猎西周彝器铭文,春秋石鼓,战国古玺,秦汉凿、铸印和切玉之法,用笔借鉴石鼓文的特点,去除了小篆一味追求圆润,光洁的不足,加上了行草书和绘画中的用笔用墨技巧,把苍茫、厚重、古拙、斑驳的石刻特点运用于篆书的创作中[6]。吴昌硕发扬秦汉人“胆敢独造”的精神[47],以秦汉玺印、封泥、陶瓦等文字入印[50],深得纯朴浑厚之趣[47],独创厚刀钝刃,切冲入石,雄浑苍劲,一洗浙、皖成规[50],形成了擢古来新的雄浑印风[50]。他的篆刻,得汉印浑穆之精髓,加之以钝刀硬入,在迟滞古厚的同时又显大气磅礴[47]。
吴昌硕的诗文从杜甫、李贺、王维、吴嘉纪等人入手,广泛学习历代名家名作,吸取各家之长,融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对艺术的理解,自成一派。他经常边作画边吟诗,画不离诗,诗中有画[12],在诗中表达他的学识、修养和人格[12],也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如《梅花石屋图》中的诗:“梅花石屋坐谈诗,梦里清游偶得之。如此芜园归不得,岁寒依旧费相思。"[12]。吴昌硕诗篇高傲不凡,用典较多,绝句明丽俊逸,采用白描手法,风格上与民歌相近,接近口语[5]。所作的题画诗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51],也有很多反映了他安贫乐道、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2]。吴昌硕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七古,《刻印》诗中,大句琳琅,句法亦健,三平尾古调的运用及押东字韵,更使声音加宽加厚,雄而能沉。其七古作品气势雄伟,立意与众不同,句式追求具有音乐节奏感的三一三 、三四或一二一三句式[51]。他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具有揭露当时黑暗社会某些不平现象的讽刺意味[5]。
吴昌硕散文作品多是序跋、考证和题画小品,朴质淳厚,题画小品主要是鞭挞丑恶的生活实感[5]。
在继承与变革的问题上,吴昌硕坚持“与古为徒”和“古人为宾我为主”的思想,同时也强调了师造化的重要性。吴昌硕以强烈的变革、创新意识践行着“古人为宾我为主”的艺术思想。从金文、石鼓文中汲取营养,以书入画。后来,他又大胆吸收大上海的开放气象,在色彩方面借鉴西方、融合民间,由“与古为徒”,发展到“与古为新”,最终“化古为新”[52]。
“苦铁画气不画形”是吴昌硕最重要的关于形神关系的艺术思想,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主张。吴昌硕的创作在迎合市场通俗化趣味的同时,又竭力在通俗化中注入文化气息,格调清新高雅[47]。对于吴昌硕提到的“画气”和“画形”,后世进行了研究和解读。“画气”是一种高度完美地结合诗书画要素的文人画创作,“画形”只是属于单纯的绘画性创作。关于“气”,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形而上的,由读书修养获得和写作诗文而锻铸的强大的“精神能量”,那些“壮气”“豪气”“气魄”,都是“精神能量”的显现;二是形而下的书画之“气”,如“笔气”。“气象”是二者的整合,“气”为精神性,“象”属物质性[53]。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网站发布《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吴昌硕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16]。
吴昌硕篆刻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邓石如篆刻理念融于石鼓文书法之中,集浙皖刀法之长,别增后期制作,荡涤纤曼,而求浑朴厚重,寓巧于拙而入于拙,开“吴派’印风[54]。
吴昌硕有着坚实的书法和篆刻功底,能够将它们与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色上大胆创新,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作品具有浓郁的金石气,别具一格,开海上绘画新风格,对后世大写意花鸟画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后海派的领袖[11]。
吴昌硕的书法创作和艺术造诣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以篆书艺术成就最高。吴昌硕的篆书融入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具有更强的节奏感,整体呈现出气势磅礴、苍劲有力的特点,是数千年以来篆书书法中雄强风格特征的代表,对近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也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在吴昌硕之前,书法家创作篆书大多为拟古,极少有大胆变化者。人们对于篆书的书写更多的是通过传统的书写方式,笔法整饬,风格统一。吴昌硕之后,他最大程度地突破和贡献了新的书写技巧和笔法特征,将篆书的审美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为后人的篆书审美提供了方向[55]。
新华网评价吴昌硕: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是我国书画界划时代人物[56]。
央视网评价吴昌硕:吴昌硕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是中国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大家,他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新的传统,其影响直至今日依然长盛不衰[5]。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价吴昌硕:在19至20世纪之交的社会变革背景下,海上巨擘吴昌硕继承古风、感应时代,以其“重、拙、大”的形式力量和“金石派”艺术的意趣特色,推动形成了二十世纪写意花鸟画浑厚雄强、大气磅礴的世纪新风[57]。
吴昌硕孙子吴越评价吴昌硕:吴昌硕先生是中国近代书画艺术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他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继承者和近现代中国绘画艺术开拓者。吴昌硕以“一耕夫来自田间”的宽阔心胸,虚心好学,克服求学道路上千辛万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众友,勤学苦读,善于艺术创作,敢于破旧创新,使其在诗、书、画、印“四绝”艺术融于一堂,为中国近代书画艺术带来新的面貌。其教育成果也是桃李天下,受其教育指导和艺术影响,先后培养了齐白石、张大千、陈半丁、潘天寿、刘海粟、王个移、梅兰芳、沙孟海、苟慧生等一批优秀的弟子,成为海内外敬仰的集诗书画印和教育的“五绝完人”[23]。
清代诗人张鸣珂评价吴昌硕:仓石治印独往独来,一空依傍,论者谓与吴让之、赵撝叔,如鼎三足[58]。
马衡评价吴昌硕:其刻印亦取偏师,正如其字。且刻成之后,椎凿边缘,以残破为古拙[58]。
齐白石评价吴昌硕: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59]。
吴昌硕墓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60],位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1933年11月,灵柩由沪移葬今址[1]。墓高2米、直径3米,墓碑刻“安吉吴昌硕先生墓”八字。墓右前侧亭内立墓表一通,记述其生平事迹,墓台下左前方塑吴昌硕全身立像一躯[61]。浙江湖州市安吉县鄣吴村设有吴昌硕的衣冠冢[1]。
上海吴昌硕纪念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15号[62],2013年1月18日,历经两年多闭馆修缮升级重新开放[63]。馆中展示了许多吴昌硕书画作品的真迹,包括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体现吴昌硕大师艺术造诣最高峰的“春、夏、秋、冬”图以及吴昌硕与倪田合作的呈现旧时新春祭祖习俗的《祀先图》,除此之外还有一把吴昌硕使用过的木制摇椅沙发[63]。2014年9月12日吴昌硕纪念新馆在其故乡浙江省安吉县开馆,收纳了从日本、韩国、中国广泛收集来的资料、实物,共计3100件,其中吴昌硕作品50余幅、文房用品10余件[64]。
吴昌硕故居位于安吉县鄣吴镇,原有主楼、东、西侧厅、倒厅和“状元桥”、半月池等建筑,清咸丰末年,因战争之故,除东侧厅以外的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后经过1987年、1997年、2002年等多次修缮,现在吴昌硕故居由吴氏祖上建筑遗址,昌硕故居、泮桥,昌硕艺术碑廊、陈列室等景观组成[65]。2016年吴昌硕故居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6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66]。1985年8月24日,经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刘海粟、王个簃等大声疾呼,吴昌硕从1913年迁居上海到1927年11月6日逝世居住14年的上海山西北路457弄,挂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昌硕故居”[67]。
2014年,杭州孤山路浙博西湖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和钱江晚报联合推出“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特展”[68]。8月9日至25日和9月4日至2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道传薪 金石为开——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20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展”[69]。同年,《吴昌硕以及家人吴民先书画艺术展》在日本国立东京都美术馆展出,包括吴昌硕书画力作10幅,吴昌硕曾孙吴民先书画作品163幅[64]。次年1月15日,“吴昌硕170周年诞辰纪念两岸一家亲——吴民先书画展”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开幕,共展出吴民先书画精品、吴昌硕书画复制品、吴民先祖父、父母遗作共60余幅[70]。
2019年11月4日下午,“纪念吴昌硕诞辰175周年、吴昌硕·儿岛虎次郎文化交流100周年——中日书画篆刻艺术展”在日本冈山县仓敷市加计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包括吴昌硕的《水墨山水图》、《春风牡丹图》及儿岛虎次郎的《万里长城》《西湖美景》等70幅作品[71]。
2021年2月10日至5月5日,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金石力草木心——吴昌硕与上海”艺术作品特展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展览了百余件吴昌硕诗、书、画印等代表作[72]。
2017年吴昌硕逝世90周年之际,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吴昌硕全集》,包括篆刻、书法、绘画、文献四个分卷,共十二卷,收录作品近5100件(其中约1200件绘画,1500件篆刻、900件书法、信札诗稿等文献1500页)[73]。
2007年吴昌硕逝世80周年之际,吴昌硕国际学术基金会成立,全世界所有大学中将吴昌硕列入博士或硕士论文写作主题的研究者,都可以向基金会申请相关经费[74]。
2014年,吴昌硕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2016年7月份,由浙江省文联、省书法家协会、安吉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评审揭晓。除此之外,2019年安吉县鄣吴镇成立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奖”[75]。
安吉县陆续编撰《吴昌硕年谱长编》、《吴昌硕纪年书法绘画篆刻录》、《吴昌硕馆藏作品集》、《“缶庐遗韵”——吴茀之作品集》等书籍,向后人弘扬大师刻苦学习的精神。2018年《缶庐墨迹——吴昌硕手稿编著》出炉,该手稿汇编42页,分篆书和楷书两类,由吴昌硕嫡裔曾孙吴民先收藏,该手稿已被列入吴昌硕纪念馆吴昌硕研究丛书[75]。
关于《西泠印社记》的作者,一直存在争议。2008年,一位叫邹涛的书法篆刻家,偶然读到日本友人收藏的一叠吴昌硕写给好友沈石友的信札。翻读时,他发现其中有两通,提到了请沈石友作《西泠印社记》。一通说:“石友先生鉴:得示知老嫂喜拙画,特写一纸奉上,乞转交(若云送润断断不受,弟将何以谢兄耶!)仅录心经,以无佳诗可写。兴到时乞代吟之,或跋语亦可。昨书中求代西泠印社记,收到否?拙诗二首请削定。即颂道安。缶弟顿首”。另一通说:“石友先生鉴:昨接手书收到。拙诗草稿二纸未肯痛改,故存之。兹有恳者,西泠印社索缶作序,缶未能从事。然缶为社长又不能不作,只有恳大手笔为之。附去鲁澄伯序及社中条例,乞鉴之。缶弟顿首”。通过书信内容他认为“基本可以确定,这篇著名的文章,应出于沈石友之手”。于是,他发表了一篇《吴昌硕<西泠印社记>疑为沈石友代作》的文章。但也有专家从浙博收藏的十三本吴昌硕诗文手稿册里,发现了《西泠印社记》一文的底稿[68]。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曾祖父 | 吴芳南[76] | 国子监生 |
祖父 | 吴渊[76] | 举人,海盐教谕 |
父亲 | 吴辛甲[76] | 举人,截取知县 |
夫人 | 章氏[76] | 未过门,死于太平天国战乱[77] |
配夫人 | 施氏[76] | 勤奋节俭,辅助吴昌硕事业 |
子女 | 长子吴育、次子吴涵、三子吴迈 ,女一[76] | 育殇;吴涵过继给堂叔伯,能刻印和绘画。吴迈和妻子、女儿都精于篆书、隶书,著有《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庐印存》若干卷 |
孙子 | 吴瑶华[78] | 嫡孙 |
吴长邺[79] | 最宠爱的小孙子,曾任西泠印社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馆长[79] | |
弟子[80] | 齐白石 | 画风深受吴昌硕影响 |
朱屺瞻 | 画风深受吴昌硕影响 | |
陈半丁 | 1894年后拜吴昌硕为师 | |
赵云壑 | 1904年投吴昌硕门下 | |
陈师曾 | 1910年始从吴昌硕学画 | |
王一亭 | 1913年拜吴昌硕门下 | |
李苦李 | 1916年从吴昌硕为师 | |
朱复戡 | 1918年拜吴昌硕为师 | |
吴茀之 | 1922年受业于吴昌硕等人 | |
诸乐三 | 1922年拜吴昌硕为师 | |
潘天寿 | 1923 年结识吴昌硕,画风向吴昌硕靠近 | |
王个簃 | 1925年拜吴昌硕为师,成为吴昌硕晚年得意门生 | |
沙孟海 | 1925年拜吴昌硕为师 |
吴昌硕少年时期曾与一章氏女子订下婚约,还未过门时,章氏便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战乱中不幸亡故,吴昌硕非常悲伤,因为适逢战局,亡妻的墓葬也无法寻见,重情义的吴昌硕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始终难以磨灭。四十一岁那年,他在苏州寓所梦见了分别了二十多年的章夫人,曾作诗《感梦》记录这件事。1909年,六十六岁的吴昌硕再一次梦到章夫人,带着对亡妻深深的悼念,吴昌硕刻下了“明月前身”一印,并在印侧造章夫人背影像,有侧款曰:“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岳记。”据说此印是吴昌硕边哭边刻,及至情深处, 几乎不能运刀,后在友人帮助下,勉强完成。[77]
1914年,靠贩卖鸦片和房地产投机起家的英国冒险家哈同请吴昌硕代画一张三尺立幅来庆祝生日,吴昌硕拒绝,后哈同依仗自己的权势威逼恫吓,并且托上海画界声望略逊于吴昌硕的吴杏芬、沙辅卿等人向吴说情。吴昌硕碍于同道情面,便磨墨提笔画了一幅柏树图,但柏树叶子却画得比正常的要大得多,哈同不解,问道:“柏树叶子为何竟如此之大?”吴昌硕说:“不妨倒过来看看。”哈同看后说:“倒过来却像葡萄。”吴昌硕佯装认真地说:“我也是这个意思。”哈同不解地问:“为何要倒画呢?”吴昌硕说:“我是按照你们办事的逻辑画的,你们喜欢颠倒,把黑说成白,把好说成坏,把人吃人说成慈悲,当然我给你的画也只好颠倒挂了。”[81]
1917年,吴昌硕的继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吴昌硕委托他一位姓陈的朋友从简办理丧事。世态炎凉,只有亲戚、挚友,还有一些左邻右舍送奠仪,过去曾向他要过书画的达官权贵没有一人送奠仪。吴昌硕没有用普通的谢唁帖,而是亲笔在宣纸上用工楷书写谢唁,然后一一送上门去。因为吴昌硕的书法,特别是他的工楷,在当时已是难得的珍宝,接到“谢唁帖”的,个个喜不自禁,互相传诵。那些达官权贵深悔自己没有在施氏夫人的治丧中送上一份“奠仪”,有的甚至想补送,吴昌硕谢绝他们,笑着说:“你去对他们说,这次不必事后补送了,就等以后我死了一起送吧!”[81]
吴昌硕是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酷爱吴昌硕的书画金石,1920年慕名来华,与吴昌硕结成忘年之交。回国后,朝仓文夫运用洗炼的手法,塑造了一尊吴昌硕的半身铜质胸像,并亲自将塑像送到杭州。吴昌硕观后,赞叹不已,并在铜像之后题字道:“非昌黎诗,咏木居士;非裴岑碑,呼石人子;铸吾以金,而吾非范蠡,敢问彼都之贤士大夫,用心何以。辛酉八月昌硕戏题年七十八。”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艺术大师的宽广胸怀。之后,吴昌硕将此塑像置于印社的小龙泓洞内,后来胸像还被一位老妇错当佛像跪拜。[81]
缶翁有一只特制酒杯,外形和别的杯子没两样,但杯身、杯底特厚,杯中可盛之酒很少。在家中待客时就用此杯。“穿帮”后,他妙语解颐:“你们都说我的画好,名气大,其实和这只酒杯一样,徒有其表而已。”[82]
吴昌硕晚年对自己私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能以自嘲心态加以排解。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忆》一书中,有一则轶事:“昌老在七十前,曾纳一妾,未二年,即跟别人不别而行。昌老念念不已,后自作解嘲,笑谓先外舅曰:‘吾情深,她一往。’殊觉风趣也。”“一往情深”之成语原来可如此拆解。[82]
1914年9月,在王一亭的引荐和协助下,日本友人白石六三郎在六三园剪淞楼(今位于西江湾路240号处)举办了“吴昌硕书法篆刻展览”,这场展览是吴昌硕的首次个展,也是中国最早的个人展览之一[83]。
1919年9月28日,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西画教授丁悚、汪亚尘、张辰伯、杨清磬等为主体发起,在上海美专礼堂成立洋画运动早期最有影响力的西洋画学术团体“天马会”,强调“涵养人类之美感,随着时代的进化研究艺术,拿美的态度创作艺术,实现美的人生”[84]。后来上海图画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建者刘海粟以及汪亚尘、吴昌硕、王一亭等当时画坛的知名画家也陆续加人了天马会,并成为主要会员[85]。
作品名称 | 拍卖时间 | 拍卖公司 | 成交价格(元) |
《双色梅花》 | 2018-11-20 |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8,395,000 |
《葫芦》 | 2018-07-07 |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 4,830,000 |
《紫藤图》 |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 4,600,000 | |
《绵绵图》 | 2018-06-25 | 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 | 10,465,000 |
《春风太平》 | 2018-06-18 |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16,675,000 |
《岁朝清供》 |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9,430,000 | |
《西泠印社图》 |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8,050,000 | |
《富贵花开》 | 2018-06-17 |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12,075,000 |
《六清图》 | 2018-05-23 |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5,750,000 |
《闲庭花木图》 | 2017-12-23 |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 9,315,000 |
《墨荷》 | 2017-12-18 |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12,650,000 |
《花卉十二屏》 | 2017-12-17 |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209,300,000 |
《富贵坚固》 | 2017-12-14 | 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 | 4,600,000 |
《四景花卉》 | 2017-11-25 |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5,577,500 |
《清秋金实图》 | 2017-07-15 |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 5,750,00 |
《花卉 》四屏 | 2017-06-05 |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6,900,000 |
《清供图》《瓜实图》 | 2017-06-03 |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6,670,000 |
《佛手石榴图》 | 2017-06-02 |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 | 5,980,000 |
《粗枝大叶拒霜魄力图》 | 2016-06-04 |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8,625,000 |
《致三多花卉册 册页》 | 2015-11-15 |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6,900,000 |
以上资料来源[86][13][87][88]
2006年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纪实频道以栏目形式打造百集文化系列片《大师》[89],记录100位大师的故事,其中包括吴昌硕[90]。
2018年,正值西泠印社115年,浙江卫视拍摄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91],2023年第三集《师父》播出,讲述海上金石书画大师、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人生故事[92]。
展开
[a]《石鼓文》为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唐初在陕西凤翔被发现。《石鼓文》原来约600字,唐宋时已残,用笔浑厚古拙,圆起圆收,其行笔劲健古雅,结构严谨庄重,近似小篆,《石鼓文》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字体已趋于规范化,少有生僻字。因此,后人称之为小篆之祖。唐宋以来,凡学篆书者,无不推崇《石鼓文》。[3]
[b]“后海派”指生于上世纪60年代后,以“70后”为主体并延伸至“80后”甚至部分“90后”的一批经受过完整学院教育的艺术家,且不局限于上海地域年轻艺术流派。[10]
展开
[1]吴昌硕.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3-08-16].
[2]吴昌硕 艺术家简介.中国书画网. [2023-08-18].
[3]夏长先. 《石鼓文》对近代书家的启示. 《书画艺术》, 2002年 第6期[2023-09-12].
[4]故宫讲坛第一百三十四讲 漫谈吴昌硕的人生与艺术.故宫博物馆. [2023-09-01].
[5]昌硕文化之吴昌硕简介.央视网. [2023-08-25].
[6]荣钢. 吴昌硕篆书风格成因初探[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2023-08-15].
[7]韩天雍. 吴昌硕篆刻. 《中华书画家》, 2019年 第9期 [2023-08-15].
[8]吴昌硕.吴昌硕纪念网站. [2023-08-19].
[9]西泠峰骨.浙江美术馆. [2023-08-31].
[10]“后海派”诉说中国水墨艺术,这场展览值得一看.腾讯网. [2023-09-13].
[11]吴昌硕.故宫博物院. [2023-09-02].
[12]蒋沁珂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四绝”老人吴昌硕——浅谈吴昌硕诗、书、画、印艺术. 《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 第8期[2023-08-19].
[13]吴昌硕 l 2017年最高成交价前10幅作品!.搜狐网. [2023-08-27].
[14]吴昌硕的第一部自钤印谱《朴巢印存》解读.中国古玩网. [2023-08-18].
[15]现存最早的吴昌硕书法作品亮相!一展看遍海派吴门四代艺术 .搜狐网. [2023-08-17].
[16]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 政府信息公开. [2023-08-25].
[17]吕友者. 吴昌硕其人其事. 《东方收藏》, 2018年 第10期[2023-08-19].
[18]毛翔宇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 铁笔生花 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 《收藏》, 2018年 第7期[2023-09-03].
[19]吴昌硕与他的“朋友圈”.搜狐网. [2023-09-03].
[20]刘墨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 我看吴昌硕. 《中华书画家》, 2019年 第8期[2023-08-19].
[21]河井仙郎的翰墨缘.人民网. [2024-01-07].
[22]西泠印社介绍.西泠印社. [2023-08-19].
[23]吴越:纪念我的曾祖父吴昌硕.上观. [2023-08-19].
[24]吴昌硕与他们.凤凰艺术. [2023-09-02].
[25]吴昌硕(四).西泠印社. [2023-09-02].
[26]1919年吴昌硕篆书八言联.浙江省博物馆. [2023-09-02].
[27]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博物馆. [2023-09-02].
[28]邹涛 . 杞记六则. 《中国书画》, 2005年 第1期[2023-09-03].
[29]沈乐平 中央美术学院. 吴昌硕篆刻的分期与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 2014年 第12期[2023-09-03].
[30]吴昌硕篆刻艺术.网易. [2023-09-03].
[31]吴昌硕篆刻作品. 《书法》, 2019年 第9期[2023-09-03].
[32]西冷印社藏吴昌硕篆刻作品选. 《中国书法》, 2014年 第12期[2023-09-03].
[33]【书画欣赏】 吴昌硕篆刻砚铭精粹及名家赏析之一.搜狐网. [2023-09-03].
[34]吴昌硕名印“归仁里民”亮相沪上“苍古烁今”展.网易. [2023-08-27].
[35]人生只合住湖州.新民网. [2023-09-03].
[36]岳德功. 吴昌硕篆刻艺术赏析. 《西北美术》, 2004年 第4期 [2023-08-27].
[37]藏吴昌 . 日本藏吴昌硕书画篆刻作品选. 《中国书画》, 2005年 第1期[2023-09-03].
[38]【吴昌硕紫藤图轴】.故宫博物院. [2023-08-27].
[39]【吴昌硕岁朝清供图轴】.故宫博物院. [2023-09-03].
[40]赏画 | 清 吴昌硕《松梅图轴》.网易. [2024-01-08].
[41]三千年结实之桃.中国美术馆. [2024-01-08].
[42]【吴昌硕牡丹水仙图轴】.故宫博物馆. [2023-08-27].
[43]封面人物 | 吴昌硕,他只是爱石,好古,认真生活.搜狐网. [2023-09-02].
[44]吴昌硕 篆书小戎诗四条屏.知网空间. [2023-09-03].
[45]【吴俊卿篆书临石鼓文轴】.故宫博物院. [2023-09-03].
[46]吴昌硕篆书八言联.故宫博物院. [2023-09-03].
[47]海派大家吴昌硕:苦铁画气不画形.新浪收藏. [2023-08-27].
[48]今哲. 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 《今日浙江》 , 2000年 第7期 [2023-08-15].
[49]吴昌硕画作鉴定的要点.中国美术家网. [2023-09-02].
[50]吴昌硕(一).西泠印社. [2023-09-02].
[51]郑雪峰 . 文章有力自摺迭——吴昌硕的诗文魅力. 《读者欣赏》, 2018年第8期50-63[2023-08-17].
[52]古人为宾我为主——吴昌硕的跨世纪抉择.人民网. [2023-08-27].
[53]洪惠镇 . “苦铁画气不画形”探赜. 《国画家》, 2014年 第1期[2023-09-02].
[54]现场直击 | 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创作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搜狐网. [2023-09-02].
[55]黄金亮. 吴昌硕临《石鼓文》对后世篆书创作的影响. 《艺术评鉴》, 2020 年第 24 期: 149-152. [2023-08-27]. DOI:10.16594/j.cnki.41-1302/g4.2010.03.032.
[56]“明月前身”壶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中国政府网. [2023-08-17].
[57]吴昌硕与二十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展.搜狐艺术. [2023-08-17].
[58]“独往独来,一空依傍” 故宫藏吴昌硕篆刻作品概述.中国知网. [2023-09-02].
[59]齐白石与吴昌硕的交往与恩怨.中国书画网. [2023-09-02].
[60]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类名单.浙江省文物局. [2023-08-26].
[61]吴昌硕墓旅游.新浪旅游. [2023-08-18].
[62]吴昌硕纪念馆不用搬家啦!继续租驻陆家嘴东路陈桂春老宅.新民网. [2023-08-26].
[63]打卡上海 | 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打造“海派文化会客厅”.网易. [2023-08-18].
[64]吴昌硕诞辰170周年仍受日本民众推崇.中国新闻网. [2023-08-18].
[65]吴昌硕故居.安吉新闻网. [2023-08-18].
[66]安吉吴昌硕故居荣膺联合国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搜狐网. [2023-08-18].
[67]吴昌硕故居的呼唤(组图).搜狐网、新民晚报. [2023-08-18].
[68]吴昌硕书画特展:《西泠印社记》是吴昌硕写的吗.浙江新闻频道. [2023-08-17].
[69]吴昌硕与20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展.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 [2023-08-17].
[70]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 曾孙吴民先画展举行.中国新闻网. [2023-08-18].
[71]在日本冈山,从百年前吴昌硕与儿岛虎次郎的中日书画交流读起.搜狐网、澎湃新闻. [2023-08-19].
[72]吴昌硕:以金石之力创海派新风.央视网-央博. [2023-08-17].
[73]一部纪念碑式的《吴昌硕全集》首发,12卷收五千余作品.澎湃新闻. [2023-08-18].
[74]吴昌硕国际学术基金会将成立.艺术中国. [2023-09-03].
[75]文脉芬芳新常在.安吉新闻网. [2023-09-03].
[76]上海书法界组织拜谒吴昌硕墓地,研讨纪念胡问遂百年.澎湃新闻. [2023-08-18].
[77]吴昌硕名印赏析“明月前身”,看完泪流满面~~.搜狐网. [2023-08-18].
[78]弘扬传统文化的天目书院.嘉善政协. [2023-08-18].
[79]他是吴昌硕最宠爱的孙子,“无愧缶孙”纪念吴长邺百岁诞辰.澎湃新闻. [2023-08-18].
[80]王可人 《艺术市场》编辑部. 缶门同辉:吴昌硕及其弟子的书画市场. 《艺术市场》, 2014年 第34期[2023-08-18].
[81]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中国日报网. [2023-08-18].
[82]不同于常人:吴昌硕的非常之举 非常性情.中外美术网. [2023-08-27].
[83]名家的上海足迹|吴昌硕:古稀而“海漂”,去住随缘.新浪财经. [2023-09-03].
[84]民国画会:天马会与天狗会.人民政协网. [2023-09-03].
[85]徐鹏 辽宁省新闻出版学校. 民国时期的美术社团“天马会”. 《兰台世界:上旬》, 2014年 第2期[2023-09-03].
[86]吴昌硕 l 2018年最高成交价前10幅作品!.搜狐网. [2023-08-27].
[87]吴昌硕 l 2015年最高成交价前10幅作品! .搜狐网. [2023-08-27].
[88]吴昌硕 l 2016年最高成交价前10幅作品! .搜狐网. [2023-08-27].
[89]文化系列片《大师》.新浪视频. [2023-08-27].
[90]大师:吴昌硕.爱奇艺. [2023-08-27].
[91]献礼西泠印社115年社庆|浙江卫视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第一季《孤山路31号》今晚首播 .搜狐网. [2023-08-27].
[92]六集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第三集《师父》将播.搜狐网. [2023-08-27].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19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