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会可能是香港最早出现的预缴式消费
五十年代,市民要拿一笔钱买十多二十盒月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聪明的饼家便推出一年十二期,按月供款的月饼会。已有六十年历史的奇华饼家,其执行董事黄锡祥说:“四十多年前的香港,生活虽然清苦,但每逢中秋节,市民都会买月饼送给上司、亲友。为色到时张罗,大家都喜欢供月饼会,以确保来年饼源不缺。当时顾客以打工仔、阿婶、街道最多。”
站在饼家立场,开收月饼会主要作用是可预计来年的生产量,成为物料采购的好指标,更可预早购入部分原料,将入货价锁定(期货形式)。在公司财务方面,就多了一笔额外的现金周转或再投资。
对于年青一代,供月饼会可能是比较陌生的事情。供月饼会是以十盒为一份(顾客通常供半份,即五盒),顾客需先付首三个月供款。章程规定不可逾期供款超过两或三个月,否则便不能取饼,但顾客逾期供款会获酌情处理,只要在中秋前供满全数,便可取五盒月饼。
月饼会需求减市场萎缩
今非昔比
叶锡祥表示,最多人参如供月饼会的高峰期在七、八十年代,当时月饼会的收入与门市月饼销售平分春色,占50%,超过一万份。曾试过在开收月饼会的翌日,出现“超额认购”的场面(饼家规定征收一万份,但有多一半以至一倍的顾客争相做会),真是与排队买楼不遑多让。
踏入九十年代,市场对月饼会的需求出现逐年下降10%至15%的情况,从九零年约一万份,减至九八年约只有三千份,他相信九九年度的月饼会都难有起色。此外,月饼的销量只占公司全部饼食的销售额30%,而月饼会只占月饼总销量约10%,可想而知,由月饼会收取的款项,对公司的营运资金帮助非常少。
剩余的月饼会支持者主要分三类:
1. 家庭主妇(四、五十岁以上为主)
2. 厂家(送礼给员工及客户)
3. 经销商(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以图利)
生存空间小
浸会大学市场学系副教授张梁华认为,月饼会是顾客与东主之间的信贷交易,这种互信关系会受以下因素影响:
1. 财务风险:例如受到早前八佰伴、超群饼店相继闭,顾客积存的优惠券、饼卡变成废纸,令消费者对这种消费信心下降;
2. 新兴消费主义: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多了,不仅月饼价格下跌,款式、口味亦层出不穷,加上应节的食品选择多了,减低了传统月饼的吸引力;
3. 人工减少:受到经济不景的影响,打工仔随时面对裁员、减薪威胁,收入不稳定,所以较不愿意为将来某项消费作出承担。
张梁华认为月饼会不会瞬间完全消失,原因是老一辈的顾客,习惯了这种单纯的消费模式,在在市场区间(MarketSegment)方面,仍有少量的生存空间。不过,连行内人都认为月饼会已日渐式微!
那么,饼家会怎样对待月饼会?行内人指出仍有少量固定客路,所以不会一下子取销,但亦不会花钱去推广。“市场对这种预缴式消费己有戒心,若搞更多‘花臣’,只会令人心生疑虑,产生夹带私逃的负面联想,对公司声誉有影响的话,就更得不偿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做月饼会半份(每月$62,先供三个月)
$62×3=$186(即收到双黄白莲容一盒$208)
顾客即时得益:$208-$186=$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户仍支持月饼会的原因:
1. 折扣吸引,由六折至八折不等,通常比市价便宜30%。
2. 对相熟的饼家有感情。行内人话,有些厂家生意顺境时用过月饼会月饼送礼,贪其利是、意头好。
3. 有附加赠品,例如即送月饼一盒、腊味券、猪笼饼等。
大耳牛一家都很重视“供月饼会”,每年的月饼要送给警察,又要送给亲戚。大耳牛吃不到他最想吃的双黄莲蓉月饼,所以用自己卖明星照片的钱偷偷“供月饼会”,后被发现并遭父亲痛打。
追忆:那个年代,供月饼会就像供房一样,只不过期限是一年。每年中秋送月饼是很大的一件事,但穷人家买不起,只能供。我自己很喜欢吃双黄莲蓉月饼,就偷偷供了两个月,后来没钱,人家去我家里问,就穿帮了。那时候很穷,没钱买吃的,吃完芝麻包,我们就拍桌子,把桌子缝里的芝麻拍出来吃。这些片子里的细节都是真实的。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