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曾随书法家张旭,感染创新精神,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又遍游山川胜地,悟天然造化之功。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其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吴带当风”典出于其人物画。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吴道子没有跟随。乾元初年(758年),吴道子前去赏鉴得意门生卢楞迦在庄严寺作的壁画。永泰(唐代宗年号)元年(765年)前后,吴道子卒于资阳县城北李家沟,时年七十六。[1][4][5][6]
在吴道子遗迹湮没殆尽的今天,他仍被画坛熟知。从唐朝以后的壁画都有受到吴道子的影响。元代永乐宫、明代法岗寺壁画等都是吴道子的风格,敦煌壁画也不乏吴派风貌的作品。北宋文学家苏轼夸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代表作品有《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 [1][4][5][6]
贺知章
老师
吴道子出生于永昌元年(689年[a]),是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县)人,故里在山底吴村。他少年时失去父母,家中贫穷,为了生存,就从画师学徒。吴村地近洛阳,村里的手艺人常去城里谋生。因长期处于劳动人民之中,少年时的孤独,养成了他放浪不羁、好酒使气的性格。他曾向当时的著名人物张旭和贺知章学习书法,但未有学成,又去学画。[4][5][3]
吴道子不满二十岁时,画业初成,很有名气。当时有一位叫韦嗣立的官员,以有“学行”闻名于两京,后受唐中宗册封为逍遥公。韦嗣立举进士时,主张办学,提倡“六经、六行、六艺”,好结交诗人和画家,吴道子年仅二十岁时投在他的门下为“小吏”。吴道子在韦嗣立手下为小吏时,描绘蜀道山水,创造了水墨写意山水画这一画科。吴道子曾跟随韦嗣立到过四川,对四川的秀丽山水一定感触颇深。他后来开创了中国水墨写意山水画,与当时李思训一派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相比,别为一体,自成一家。绘画史上常说的“山水之变”,便起于吴道子随韦嗣立的四川之行。[4][5]
后来吴道子还担任过兖州瑕丘县(今山东兖州)县尉,这是个主管典狱捕盗的小官,属于唐代的初级官职,官衔在“从九品下”,并不符合他的意愿,所以不久他即辞官离去。当时正是宗教壁画盛行时期,尤其是东都洛阳寺观极多,需要大量画工从事壁画创作,于是吴道子便“浪游东洛”。他在寺观的壁画创作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使他名声变大。唐玄宗李隆基即皇帝位后,将吴道子召入宫中,民间画工吴道子也就成了宫廷画师吴道子了。吴道子原名道玄,入宫后为避唐玄宗的名讳,才改名道子。初入宫时吴道子为“供奉”,后又被授予以“内教博士”的职衔。从此结束了他的浪游生活。后来又被晋升为“宁王友”,相当于从五品官的地位,在这段时间,吴道子画名如日中天,名震天下。[4][5]
吴道子入宫之后,就主要在宫廷里作画,为皇室贵族服务,“非有诏不得画。”[7]但也不完全如此,光是两京(长安、洛阳)一带的寺观里,他就画了三百多幅壁画。开元中,为将军裴旻画壁画数壁于东都洛阳之天宫寺。只要有酒有钱,他都尽量答应,甚至夜间一手执蜡烛,一手进行作画。但他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听从和跟随皇帝。开元十一年(723年),吴道子受诏画钟馗像。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在山东封泰山时,吴道子和另外两位宫廷画家韦无忝、陈闳都跟随而往,回经上党(今山西长治)的金桥,唐玄宗骑在“照夜白”名马上,看到自己一行人浩浩荡荡,数十千里,十分兴奋,便下诏他们三人合作一幅画《金桥图》。其中吴道子画了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木、鸷鸟、器仗、帐幕等。[5]
天宝年间,唐玄宗想看四川嘉陵江山水的奇丽景色,就传令吴道子去写生,吴道子复到蜀地游览一番,回来时唐玄宗问他画在何处,他表示已经记在心上,于是在大同殿上,吴道子凭借游览印象,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天就画完了。[5]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四川,吴道子没有跟随而去,同时的画家王维以及郑虔、张璪等也都没有跟去四川。乾元初年(758年),吴道子的得意门生卢楞迦在庄严寺作壁画,他前去评价。[4][5]
永泰(唐代宗年号)元年(765年)前后,吴道子在四川资阳李家沟,为里中缙绅王播画鹿,次日卒于资阳县城北李家沟,终年76岁。[6]
吴道子是中国美术史上有名的道释人物画家之一,他对仙佛形象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创造。[8][9]吴道子的作品数量很多,一生曾绘制了佛教及道教题材的壁画300多幅。他的作品在北宋初年已经比较罕见,北宋末年,《宣和画谱》一书著录皇家的收藏品中有他画的佛、菩萨、天王像以及道教的神像93幅。《宣和画谱》是记录宋徽宗赵佶宣和(1119—1125)年间宫廷(内府)收藏书画名迹的书。这里面仅有吴道子的画目,不详画的内容尺寸等。从画目上看,佛像占大多数,道像较少,经变或佛道故事画及其它(《列圣朝元图》、《佛会图》、《檀相手印图》、《双林图》等)仅四、五幅。[3]
吴道子部分作品
画作类型 | - | 画作名称 |
壁画作品 | 吴道子长安壁画 | 大荐福寺壁画 |
兴善寺壁画 | ||
龙兴观壁画 | ||
光宅寺壁画 | ||
安国寺壁画 | ||
僧壁画驴 | ||
吴道子东都壁画 | 福先寺壁画 | |
天宫寺壁画 | ||
长寿寺壁画 | ||
吴道子外州寺观壁画 | 陕西凤翔开元寺壁画 | |
河南汴州(开封)大相国寺画壁 | ||
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 | ||
山东临清王舍城寺壁画 | ||
卷轴画作品 | (一)释道人物 2.天王 3.观音 4.维摩像轴 5.旃檀神像 6.罗汉渡江像 7.护法神 8.地狱变像 9.天龙八部图卷(稿本) 10.送子天王图卷 11.五星图 12.萤惑像 13.洪崖仙图 14.火星 15.天蓬 16.钟馗 | 《佛》 |
《佛画》 | ||
《释迦佛》 | ||
《大辨才炽腾光佛》 | ||
《药师佛》 | ||
《天王》 | ||
《䀝沙门天王像》 | ||
《大慈大悲观音像》 | ||
《菩萨》 | ||
《观音》 | ||
《行道观音像》 | ||
(二)故实人物 | 《金桥图》 | |
《明黄受禄图》 | ||
《朱云折榄图》 | ||
《汉光武帝燎衣图》 | ||
(三)人物写真 | 《玄元真》 | |
《孔圣象》 | ||
《颜子像》 | ||
(四)山水 | 《南岳图》 | |
《双林图》 | ||
《华清宫图》 | ||
(五)其他 | 《群驴图》 | |
表格作品来自[10][11] |
吴道子的绘画题材丰富多样。如人物、神像、鬼神、山水等,作品数量惊人。尤其擅长佛道人物及经变画。[12]吴道子的作品,大都是以宗教题材为内容,但他的作品并非是宣传抽象的宗教教义,而是赋予了这些宗教题材以具体的社会内容,利用这些宗教题材,宣传一种惩恶扬善的思想。例如:他在四川苍溪紫阳寺关圣殿画的《拷鬼图》,要拷问的那个鬼的形象,就是人间的贪官污吏。[13]吴道子的道释人物画广泛流传于世,数不胜数,他绘制的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世。他突破题材的局限性,内容虽是道释题材,但画中形象不同于以往“传教化,助人伦”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他描绘了人间真实存在的生活。[14]
在唐代吴道子的宗教绘画风格被称为“吴家样”,这标志着崭新的民族风格的宗教画以至整个人物画,已完全成熟。[12]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不仅在于技艺高超、想象奇特,更在与他对各个人物性格的细致观察,不同性格人物的表情动作用线挺拔,轻重起伏有变化,这也正是他绘画流派的自主体现。[14]吴道子原来是一位民间的画家,后由于其杰出的绘画功底被召入宫廷成为宫廷画家,但他厌恶宫廷中的创作氛围,所以他将神怪形象与帝王放在一起,反映出积极进取又敢于反抗的精神,与唐代前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观相符。[15]
唐朝大臣、画家张彦远:“只有吴道玄的画,可称得上六法俱全,包罗万象,好象是神仙假手于他,完全达到了造化之妙。所以他的气韵雄伟之状,几乎在缣素之画纸上难于容纳,他的笔迹磊落峻伟,于是纵意发挥于墙壁之上,但他的小画又特别稠密,这真是神异。” [7]
画家荆浩:“吴道子在用笔功力上胜过造型能力,格调虽然比较高,但他不善画树木,遗憾的是用墨也不行。”[16]
书画鉴赏家郭若虚:“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曹仲达,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吴道子的笔法,表现圆转飘逸的笔法,描绘人物身上所穿衣带迎风飘逸的状态。曹仲达的笔法是以刚劲稠叠的表现方式,描绘出佛像衣着贴身的状态,似衣披薄纱,宛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17]
北宋文学家苏轼:”吴道子画人和物,就像用灯照射着得到投影,人物的正面背面,从旁见意或侧向而出,线条的横斜平直,各随灯的移动增减变化,完全符合客观的尺度、数理,丝毫不差。他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自出新意,在豪放之外寄予了神妙的物理。”[18]
南宋皇室宗族赵希鹄:“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蓴菜条,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犹未尽善。李尚时省逸笔,太古则去吴天渊矣。”[19]
书画鉴赏家汤垕:“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 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20]
戏曲理论家何良俊:“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资流通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21]
历史人物方薰:“衣褶纹像吴先生的兰叶纹,卫洽的颤笔纹,周昉的铁线纹,李公麟的游丝纹,各极的表达。”[22]
画家沈宗骞:“吴道子画地狱变相,也因为没有借助发意,就是借裴将军的舞剑以触发其灵感,这大概可以以神遇而不可以随意找了。”[23]
吴道子毕生画迹,多在寺壁,在长安、洛阳两京寺观中的作品,就有三百余壁。两京以外各地的壁画,更不在少数。他的画风影响广泛,涉及当时与后代。如当时的陈皓、彭坚、范璞;五代梁的朱鯀、晋的王仁寿、南唐曹仲元以及宋的李公麟等等。在技法上、作风上,均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吴道子的兰叶描,直到现在的油漆彩绘职工,往往还存留他遗下来的风格。[24]
吴道子在创作之外,还教授学徒,将其一身绝艺传于后世,使他的绘画技艺得以传承。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录,吴道子的徒弟很多,其中尤以卢棱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和翟琰等人最为有名。[25]
吴道子家境贫寒,自小就失去双亲,为生存,他从画师学徒,学习非常刻苦,曾向大书法家张旭和贺知章学习书法,但总是不得其法。不过张旭常常借着酒劲,灵感迸发写出风驰电挚般的狂草这一招他倒是学了来,他经常在酒后挥洒笔墨,一蹴而就。这段学习书法的经历对吴道子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他打破了以前那种粗细无变化的铁线描的范式,创造了顿挫多变的兰叶描。[26]
赵景公寺的主持广笑禅师请吴道子为寺庙东壁墙画一幅教诫众生为善的壁画。但吴道子因缺失灵感,迟迟未动笔。这时有一个叫皇甫轸的年轻画家,画技十分了得。寺庙方面为催促吴道子,说他再不画就找皇甫轸画。第二天早上,皇甫轸因在街上和一个小混混斗殴,被对方失手打死。当天晚上,吴道子一夜白头,连夜在寺庙完成了他的巅峰之作——《地狱变相图》。广笑禅师在吴道子画完《地狱变相图》后,冷冷地对他说:“吴生,心中没有下过地狱的人,是画不出这样的杰作的。”广笑禅师怀疑吴道子雇凶杀人。有关吴道子是否雇凶杀人,已成千古疑案。这个故事被记载在一百年后的晚唐小说家段成式写的《酉阳杂俎》的书里,里面逼真地描述了吴道子因羡慕嫉妒恨而雇凶杀人的全过程。[26]
唐玄宗想看嘉陵江山水,就命吴道子去四川写生,回来时他却两手空空,不见任何写生草稿,唐玄宗有点懊恼,但只见他只用了一天就画完满壁嘉陵山水,唐玄宗是赞叹不已呀。关于吴道子的传说层出不穷,吴道子是历史上难得的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喜欢的绘画全才,唐玄宗纳他为皇家画师,民间工匠奉他为祖师。山水、人物、花鸟、佛像,他是样样精通,他还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吴家祥”,被尊为“画圣”。[26]
河南省许昌市成立有吴道子书画院、画圣美术馆、弘圣美术馆等。许昌博物馆专门开设画圣吴道子展厅,塑有吴道子雕像,制作了吴道子大型动态画《八十七神仙卷》;许昌学院建有吴道子美术馆、工笔画研究所;禹州市建有画圣吴道子纪念馆、画圣吴道子画院、画圣吴道子艺术研究院;吴道子故里禹州市鸿畅镇山底吴村建有画圣祠、吴道子墓、祖师庙、先人洞、蛤蟆石遗迹。画圣祠最早修建于公元729年(即唐开元十七年)法融寺,历代多次重修,渐转变为专门纪念吴道子的画圣祠。“文化大革命”中画圣祠被毁,但留下明清残碑各一通。禹州市于1998年在鸿畅镇山底吴村吴道子故里旧址重建了“画圣祠”,内有画圣大殿、碑廊、吴道子衣冠冢等。[27]
1986年由河南大学著名教授于安澜等发起的河南省吴道子研究会成立。1989年,由中宣部、文化部批准,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省文化厅承办,在省会郑州举办“纪念百代画圣吴道子诞辰130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了第一届画圣吴道子画会,时任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侯志英做了《学习吴道子 鼓荡中国风》的讲话。禹州市以此为契机,相继开展画圣吴道子纪念活动,弘扬吴道子文化,1990年9月创办吴道子国画院,1991年成立吴道子画院、吴道子艺术研究院,1998年先后投资200余万元,修建画圣祠、画圣故里坊,铺设通往画圣祠的公路。1999年后,画圣吴道子书画院、吴道子艺术研究院、吴道子画廊等民间文化组织相继开展了弘扬吴道子文化的纪念活动,引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际友人关注。2001年4月,画圣吴道子画会和画圣祠吴道子旅游开发中心举行对外开放揭牌、挂牌仪式。[27]
年份 | 作品 | 作品作家 |
1933年 | 《唐宋绘画史》[27] | 美术史家滕固 |
1957年 | 《吴道子》收入《中国画家丛书》[27] | 王伯敏 |
《吴道子的生平概况》[27] | 潘天寿 | |
1981年 | 《中国绘画史》[27] | 日本学者铃木敬 |
2002年 | 《吴道子研究》[27] | 袁有根 |
2009年 | 《唐宋之际“吴家样”传承研究》[27] |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徐涛撰写毕业论文 |
年份 | 电视剧/电影 | 饰演者 |
1994年 | 《东方小故事之道子拜师》[28] | 李建华 |
2012年 | 《画圣》[29] | 午马 |
2015年 | 《画圣吴道子》[30] | 田七 |
展开
[a]陈滞冬《吴道子》里一说公元685年
展开
[1]张山东著;李贵阳书法;江晓曙绘画. 咏古百首[M]. 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8-08: 99-99.
[2]《根在河南》编委会. 名人璀璨 根在河南[M]. 大象出版社, 2020.05: 168、169.
[3]袁有根著. 吴道子研究[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02: 1、242.
[4]陈滞冬著. 吴道子[M]. 四川出版社, 1998.06: 3—11.
[5]陈传席著. 中国山水画史 上[M].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12: 60—64.
[6]袁有根著. 吴道子研究[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14-02: 13-20.
[7]历代名画记[M]. 张彦远: 卷九.
[8]李倍雷,赫云著. 中西比较美术学[M].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0.12: 120.
[9]王逊编著. 中国美术史[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8-12: 205-205.
[10]袁有根著. 吴道子研究[M].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10: 107—240.
[11]李衡眉,赵强主编. 中国圣贤 上[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01: 630-632.
[12]吴远征 刘宝静. 论唐代佛教绘画的民族化及其影响[J]. 大众文艺, 2012, (第1期).
[13]袁有根著. 吴道子研究[M].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02: 230.
[14]袁娟. 浅谈吴道子道释人物画研究[J]. 名家名作, 2021, (第8期).
[15]张奥. 浅析《送子天王图》的绘画特点[J]. 公关世界, 2022年, (第11期).
[16]周克文著. 中国书画鉴定[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17-03: 100-100. 7-5473-1079-3.
[17]张同标著. 中印佛教造像探源[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10: 239-239.
[18]《书吴道子画后》[M]. 苏轼 撰: 苏轼 撰.
[19]《洞天清禄集·古画辨》[M]. 南宋: 赵希鹊 撰.
[20]新年著. 行走中原 1[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18-05: 364-364.
[21]《四友斋画论[M]. 明朝: 何良俊 撰.
[22]《山静居画论》[M]. 清代: 方薰 撰.
[23]《芥舟学画编》.[M]. 清代: 沈宗骞 撰.
[24]潘天寿. 吴道子的生平概况[J]. 美术研究, 1957年, (1期).
[25]姜越编. 梦回隋唐 一本书读懂隋唐文明[M]. 群言出版社, 2015.10: 145、146.
[26]张君著. 故事里的艺术史 一[M].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20.08: 477—485.
[27]卢青. 吴道子文化传承研究[J]. 超星期刊, 2018, (7): 79-84.
[28]东方小故事.豆瓣. [2023-08-30].
[29]画圣.豆瓣. [2023-08-30].
[30]画圣吴道子.中国TV影视大全. [2023-08-30].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2月28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