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母族为江南大族,[16]曾外祖父是书法家虞世南,书法家陆柬之是他舅公、书法家陆彦远是他堂舅。[3][16][4][20]他从小学习书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4]曾居长安和洛阳,[10][11][12]与李欣、高适、李白、[21]贺知章等有来往,[3][4][22]得到不少赠诗,赞扬他的书法。[23]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八十五岁。[5][14][24]
张旭在楷书方面功力深厚,在草书方面,将书法拓展为一种高雅的表演艺术。[25][10][14][11][26][27][28]后人评价张旭的草书“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10][25]张旭的诗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13]诗歌语言清丽、精工,风神高华。[3][4][29]其传世作品有楷书孤本《尚书省郎官石记序》,草书《古诗四帖》《肚痛帖》等,诗《春游值雨》《春草》《柳》等。[3][4][8]
陆柬之
外公
虞世南
曾外祖父
陆彦远
舅舅
陆景融
表弟
高适
好友
贺知章
好友
颜真卿
学生
李阳冰
学生
崔邈
学生
邬彤
学生
约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5年),[14][27]张旭出生在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一户门户不低的家庭。[30][3][4][7][13]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九,又叫张九、张九旭。[10][4][9][31]其母亲陆氏出身江南大族,[16]曾外祖父是被誉为“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舅公陆柬之、堂舅陆彦远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3][16][4][20]
张旭从小跟随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17][32][33][22]他善于观察,融会贯通,注重从日常生活及事物中启发灵感,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3]
开元初期,张旭的书艺已学有所成,在当时颇有名声。吴道子钦慕他的书法,特向他求教笔法。[4][34][35][36]张旭书法好,诗作得好,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入仕。[d][4]他初入仕途,当常熟县尉时,一老翁为了一件小事多次到县衙内告状求判决书。后得知老翁叫陈牒,他父亲是个民间书法家,他求判决书是当书法作品收藏的。张旭当即他拿他先父遗墨观览。张旭观看后尽得运笔妙旨,成为冠绝当时的一代书法大家。[27][25][37][10][22][3][4]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张旭因诗文出名,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等,被时人称为“吴中四士”。[14][19]当时,张旭与贺知章同为东宫属官,又有姑表亲关系,关系最为密切。[14]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旭观看公孙氏舞剑,从中得到启示,书法创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4]他任率府长史期间,徐浩跟随他学书法;[38]二十余岁的颜真卿游学长安,也向他学习了两年书法。[11][12]张旭嗜酒,他在开元十八、十九年前后(730-731年),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左相)、李琎(海阳)、崔宗之、苏晋、焦遂等结为酒友,人们称他们“酒中八仙”[e],杜甫作《饮中八仙歌》赞他们的酒量,[22]高适作《醉后赠张九旭》。[39]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旭与途经洛阳的唐玄宗相遇。他与裴旻、吴道子分别为唐玄宗表演写书法、舞剑、绘画。此后,三人分别被称为“草圣”“剑圣”“画圣”。[4][40][41]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张旭用楷书书写了《尚书省郎官石记序》。天宝元年(742年),张旭为严仁书写了《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仁)墓志铭并序》(简称《严仁幕志》)。次年,他为王之涣写墓志铭《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之涣)墓志铭并序》(简作《王之涣墓志》)。[8][4][42]在此年间,张旭在京兆(西安)任金吾卫长史,世称“张长史”。[22]
天宝四年(745年),张旭以金吾长史离京退居洛阳,[24]居于裴儆家里。许多人听闻后,都到裴做家中向张旭学习笔法。张旭会回答询问者所提出的问题,并且当场给询问的人示范书写草书。他每次都有不同的东西要讲。颜真卿在“罢职醴泉”后,前往洛阳也住到裴儆家,向张旭请教书法。[42][12][10]颜真卿在裴儆家住了一个多月,因而尽得其笔法要旨,写成《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11][12][8][10]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张旭与李白相遇于溧阳。[14]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八日,张旭书写《千字文》。[14][2][24]同年,张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5][14]太和初,文宗李昂(827年-840年)下诏,以裴旻剑术、张旭草书、李白诗歌为“三绝”。[2][42]
张旭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少,比较著名的《前发帖》《汝官帖》《昨日帖》《承须帖》《清鉴等帖》《千文帖》六帖被北宋米芾收录在其撰写的《宝章待访录》中。《宣和书谱》卷一八记录了张旭草书二十四帖:《奇怪帖》《醉墨帖》《孔君帖》《皇甫帖》《大弟帖》《诸舍帖》《久不得书帖》《德信帖》《定行帖》《自觉帖》《平安帖》《承告帖》《洛阳帖》《永嘉帖》《清鉴等帖》《缣素帖》《华阳帖》《大草帖》《春草帖》《秋深帖》《王粲评诗帖》《长安帖》《酒船帖》《千文帖》。明人郁逢庆的《书画题跋记》卷三中,录有张旭的《濯烟帖》。到了南宋,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卷五中,仅录有张旭的《春草》《秋深》二帖,明人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四上录有张旭的《春草》《秋深》《苑陵》《酒德颂》四帖。[29]其传世书迹有楷书《尚书省郎官石记序》、草书《古诗四帖》《肚痛帖》《自言帖》《草书千字文》《酒德颂》等。[43][2][44][27]
张旭传世楷书作品“宋拓孤本”,上题“开元二十九岁”“吴郡张旭书”,张旭楷书存世的唯一物证,藏于上海博物馆。原石刻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久佚。全文楷法工整,由陈九言撰,张旭书。[2]《郎官石柱记》书体有明显的欧阳询、虞世南笔法,又现褚遂良书风体貌,是博采初唐楷书众美的结果。其结字特点,以点画工整见长,有“欧体”之峻刻,“虞体”之精劲,“褚体”之清丽。厚重,一笔不苟,秀劲,流利自如,印证了他本人“忽使无度”,“巧使合宜”,“纵横有象”等书法命题。[27]
《古诗四帖》以篆法行笔,线条苍浑劲挺,气势奔放,波澜起伏,至终篇处更洗洋恣肆,富于韵律感,深谙张颠笔墨情趣,被认为是张旭的狂草艺术代表作[f]。《古诗四帖》为五色笺墨迹纸本,宋宣和内府装裱,高二十八点八厘米,共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所书内容为南北朝诗人庾信《步虚词》二首、谢灵运《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二首;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子固”“华夏”“项无汴印”“宋荣审定”“乾隆”“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鉴藏印;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有影印本行世。[43][8][27]
草书帖,前题楷书“张旭书”三字,著录于《类编长安志·石刻卷》等。笔意连绵,顿挫跌宕,将草书的线条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抒发个人性情的“狂草”书法,在张旭之前是没有的。因此,知名度比《古诗四帖》高,被历代评论认为是张旭作品之最。该帖为单刻帖,刻于宋初书僧彦修草书诗帖之后,全帖六行三十字,似为张旭肚痛时自诊医案。与《古诗四帖》相比,字迹显得稳重、有规矩。明人王世贞惊赞曰:“张长史《肚痛帖》及卅文数行,出鬼入神,惝悦不可测。”现收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43][8][27]
单刻帖,狂草,存二百余字,张旭暮年所书。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为唐乾元二年(759年)张旭书,宋元丰二年(1080年)吕大防摹刻,明代入藏西安碑林《草书千字文》断石,六块。[2][27]
《全唐诗》卷一一七收有张旭《桃花溪》《清溪泛舟》《山行留客》《春游值雨》《春草》《柳》等六首诗,均为写景绝句,意境悠远;《全唐诗补编》存诗四首,《唐文拾遗》存文五篇。[45][3][4]《全唐诗续拾》收有《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和《三桥》。[29]
张旭有“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不慢不越,巧使合宜”“纵舍掣夺,咸有规矩”等书法理论主张。[43]提倡学习笔法应从楷书、草书学起,字的奇妙要从自己的学习中去领会,字的妙处在于执笔,知道运笔法,遵守口传的笔法诀,勿离法度;字的结构上下左右得当,有顾盼朝揖之妙;纸笔合用;变化舒畅,好像不守规矩,而仍不失规矩。[15]他崇尚师法自然,强调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和启发,将自然万物化成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铸就自己的表现形式和风格。[16]
张旭楷书笔法深受“二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影响,传承了南朝系统书法,[22]如《郎官石柱记》的字体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黄惇认为:“观《郎官石记》,可窥张旭楷法严谨,法从王羲之出,典雅、平和、简净。”“许多结体略呈横势,可窥法《黄庭经》《乐毅论》之踪迹。”倪文东认为:“《郎官石柱记》的用笔、结字及章法皆法度森严”“观此碑,集欧、虞、褚三家楷法之妙,有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精劲,褚遂良的清丽,融会贯通,自然浑成。”[10][22]
张旭的草书作品多呈现出激情昂扬、恣意纵情之意,[28]用抽象的点画,动之以心、发之以情,将书法当做表现个性和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46][47][27]频繁使用连笔书,运用字形大小、参差,变形手法,夸张结体的跌宕献斜,突破了章草和“二王”今草固有的均匀整齐格式,使书法线条能够尽情驰骑,产生炫目夺神的动态效果,将书法拓展为一种高雅的表演艺术。[14][11][26][27]如《古诗四帖》通篇布局大开大合,大收大放,[13]其字形变幻无常,缥缈无定,[13]在用笔上,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质感。[13]唐代吕总《续书评》记载:“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古今。”宋代米芾《海岳书评》记载:“张旭如神纠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清代刘熙载《艺概》记载:“韩昌黎谓张旭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此语似奇而常。夫鬼神之道,也不外屈信阖辟而已。”[13]后人评价张旭的草书“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10][25]
张旭的诗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13]诗歌语言清丽、精工,风神高华。[3][4][29]
唐代李颀: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赠张旭》)[48]
唐代高适: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醉后赠张九旭》)[48]
唐代李白: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猛虎行》)[27]
唐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是自由浪漫、狂荡不羁的。[49][50]
唐代韩愈: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送高闲上人序》)[18]
唐代吕总: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今古。(《续书评》)[51]
南唐李煜:张旭得右军之法而失于狂。(《书林藻鉴》)[18]
北宋米芾:张旭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海岳书评》)[51]
北宋欧阳修:旭以草书知名,而《郎官石记》真楷可爱。(《集古录》)[52]
北宋蔡襄: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怀素处其侧,直有奴仆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书林藻鉴》)[53]
北宋苏轼: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54]
北宋黄庭坚:怀素草工瘦,而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颜太师称张长史虽姿性颠佚,而书法极入规矩也,故能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长史行草,与王子敬不甚相远。其书极端正,字字入古法。人闻张颠之名,不知是何种语,故每见猖獗之书,辄归之长史耳。[55]
北宋曾巩: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可怪,近世未有。而《郎官石记序》独楷字,精劲严重,出于自然。如动容周旋中礼,非强为者。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56]
明代项穆:伯高世目为颠,然其见担夫争道,闻鼓吹,观舞剑,而知笔意,固非常人也。其真书绝有绳墨。草字奇幻百出,不逾规矩,乃伯英之亚,怀素岂能及哉。(《书林藻鉴》)[57]
明代钟惺:张颠诗不多见,皆细润有致,乃知颠者不是粗人,粗人颠不得。(《唐诗归》)[58]
明末清初黄生:长史不以诗名,然三绝恬雅秀润,盛唐高手无以过也。[59]
清代包世臣:长史八法完具,而不能无检摄不及处。(《艺舟双楫》)[60]
清代刘熙载:学草书者,探本于分隶二篆,自以为不可尚矣。张民史得之古钟鼎铭科斗篆,却不以觭见之。此其视彼也,不犹海若之于河伯也。(《书概》)[61]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张旭由“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中悟得奇怪之态,又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低昂回翔之状,他正是以造化为师,墨池功深,才成为狂草大师。张旭草书如龙蚪腾宵,雄强而不失于清雅。古诗四帖无一笔不争,无一笔不让,有呼有应,浑然天成。[62]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唐郎官石记》:“右唐右司员外郎陈九言撰,张旭书。旭以草书知名,此字真楷,可爱。”[63]
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2]
关系 | 姓名 | 人物简介 |
曾外祖父 | 虞世南 | (558年-638年5月)[64],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65]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20]擅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66] |
母亲 | 陆氏 | 出身江南大族,初唐著名书家陆柬之的侄女,[16][13]陆彦远堂姐或堂妹,生平不详[17] |
堂舅 | 陆彦远 | 书法家陆柬之之子、[43]传其父书法,时称“小陆”,[16]张旭之师[17] |
表弟 | 陆景融 | (?-748),博学,工笔札,善书法[3] |
好友[10] | 贺知章 | (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四明狂客,浙江萧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67][68][69]陆象先族姑之子,与张旭有姻亲关系[16] |
关于学生记载一 | ||
学生 | 崔邈[4][32] | 唐清河人,《书法论》称崔长史[70] |
学生 | 颜真卿[3][4] | (公元709年—公元785年),字清臣,号应方,乳名羡门子,别称颜平原、颜太保,唐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71][72][7] |
学生 | 邬肜[73] | 钱塘人,金吾兵曹参军,善草书[74][75] |
关于学生记载二 | ||
学生 | 李阳冰 | (721-787),字少温,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李白的族叔,长于篆书[18] |
闻一多在《张旭年考》中指出,依据窦息的《述书赋》叙述“张旭在贺知章前”,推测张旭生于显庆三年(658年),“以天宝六载(747年)卒计之,当享年九十岁。”在《唐诗大系》中,闻一多修正张旭生年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享年七十三岁。[76]朱关田认同闻一多考证的张旭生年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但他以李百的《猛虎行》、石刻《千字文》为依据,认为张旭卒年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享年八十五岁。[5]熊秉明认同闻一多最初提出658年出生说,而卒年的根据苏涣的诗作《怀素上人草书》为768年,诗中有“张颠没来二十年”推断为748年。[77][78]方磊认为张旭的生卒年约为683年和759年。[79]也有学者对张旭生卒年采取相对宽泛的结论,如殷荪指出“张旭应是玄宗时代的人”。[30]
书法作品考证
张旭的书法作品,故传世很少,争议颇多。如《冠军帖》《虎丘帖》等,在北宋《淳化阁帖》《太清楼帖》中列为张芝书,经米芾鉴定可能是张旭的作品。而《古诗四贴》,北宋内府《宣和书谱》认为是刘宋谢灵运所书;到了明代,有丰坊长跋,称谢灵运卒后约八十年庾信才出生,而《古诗四贴》中有庾信《步虚词》,推论作者可能是贺知章;明朝董其昌以为此书“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与张旭所书《烟条诗》《宛溪(陵)诗》同一笔法,列为张旭书;抗战胜利后,学术界多数专家学者从具体作品分析入手,结合书法史用笔、结体的发展规律,认为此帖出自张旭之手;但也有认为此帖出自唐人之手,但不确定为张旭;还有从草法风格判断,认为此帖类似于五代僧彦修书法风貌;一种观点认为《步虚词》中“玄水”写作“丹水”,是避宋始祖赵玄朗讳,因此此帖应为北宋人手笔,启功就持这观点。[2][8][43][80][81]
诗作考证
张旭诗首次出现在南宋洪迈编定《万首唐人绝句》,有《桃花矶》《山行留客》《春游值雨》《清溪泛舟》四首。其中的《桃花矶》即《唐诗三百首》所选的《桃花溪》,题目异一字,正文全同。前三首又先后收录在由赵宦光、黄习远两人编撰新的《万首唐人绝句》和钟惺、谭元春编撰的《唐诗归》中。闻一多、吴功正都认为是张旭作品。但王十朋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编定北宋蔡襄的文集《蔡端明文集》中有《度南涧》《入天竺山留客》《十二日晚》三首与《万首唐人绝句》记载张旭诗前三首题目相异,正文只有第二首的第三句稍有不同的诗作。明《蔡忠惠诗集》和清《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中,均有校记该诗为蔡襄作品。人吴以宁、陈庆元点校《蔡襄集》中保留了这两条校记,陈庆元另加按语云:“此诗与唐代诗人张旭《山中留客》基本相同,疑此本有误,待考。”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等学者考证该三首诗应该是北宋蔡襄所作。[82][29][83][84]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等学者持反对意见而认为这三首诗是张旭所作。[85]同时,据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凌郁之等学者考证,《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和《三桥》四诗与宋代人物的诗作重出,基本可以断定非张旭所作,余下三首诗也在疑似之间。[86][87]《水浒传》收有《醉歌行》一诗,《水浒传》作者称是唐代张旭所作,但张旭现存诗目并无该诗。[88][89]
张旭曾任常熟县尉(从九品上),后又任左率府长史(正七品上)、金吾长史(从六品上)等唐代中下级官吏。两《唐书》,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及其他文献皆未载其入仕的途径。根据唐人入仕途径:科举、恩荫、军功、纳资、荐举、征辟来看,张旭父祖湮没无闻看,恩荫、军功可排除,纳资不合张旭性情。其入仕应该为应举或荐举、征辟。张旭书法好,诗作得好,应举的可能性最大。[4]
唐代李肇著《国史补》(又称《唐国史补》),《新唐书》《幽闲鼓吹》《授笔要说》等记载,张旭将笔法传授给了颜真卿、崔邈、邬肜。[2][32][37][10]《中国书法经典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附近现代》记载:颜真卿、徐浩、怀素、吴道子、韩混等皆出其门下。[8]
《法书要录》之《传授笔法人名》记载:张旭传之李阳冰,李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肜、韦玩、崔邈等二十三人。[32]《墨池编》卷一《古今传授笔法》记载:张长史传李阳冰,李阳冰传徐浩,徐浩传颜真卿,颜真卿传邬肜,邬肜传韦玩,韦玩传崔邈[90]
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大书法家,一方面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另一方面加以创新,变革了“二王”草书的理路,[44]打破汉晋草书规则,[91]为狂草开宗立派,[14]开创了浪漫主义书风,展现了以自然天性为追求的创作风格,[13]促使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经他口传亲授,培养了新一代书法家,[47][49]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怀素、高闲等唐代僧人继承了张旭的草法,继承壮大了狂草的力量。而被称为“变法出新意”的颜真卿,则是张旭弟子中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人。[10]颜真卿得到张旭的指点之后,写出了《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的书论名篇,领悟了张旭新创的中锋(藏锋)用笔、屋漏痕等新的用笔原则,[11][12][8][15][47][13]书法大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世称其书体为“颜体”。颜真卿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10]张旭新创的中锋用笔技法流传开去,成为唐代书风不同于魏晋的一个重要特点。[11][12]
张旭在书法理论上集前辈大成,提出的“永字八法”[c],通过其弟子颜真卿的《永字八法颂》在书法史上流传,对后世学习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楷书时,“永字八法”都是最先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形式。[10]
张旭师法自然的思想,[16]将书法实践提升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高度,从单一的师法传统转入师法自然,挖掘自身潜能,心手相师,[14]传播了“书无定法”,“法为我用”的创新精神,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从技术轨道扳回艺术轨道。[14]
张旭公开传授书法技艺的方式,影响到后世书法传播的形式。在张旭之前,书法传授形式基本上都是以家族、父子私受形式进行,笔法基本不传外人。草书创始人张芝与弟弟张昶、姐姐的孙子索靖联成一派相承的大书法家群。蔡邕的书法精髓秘笈都传给了小女儿蔡文姬。卫氏家族传承,出了卫凯、卫瓘父子,卫瓘之子卫恒、卫处、卫恒之子卫操,女儿卫铄等名家。卫夫人与王氏后人王羲之父亲王旷是表亲。王羲之一脉出了王献之、王询、羊欣、王僧虔、智永等影响中国书法历史的王氏大家。虞世南拜智永为师,由虞世南一脉转延至陆柬之、陆彦远、张旭。张旭之后,家族式的传授并没停止,但多了一种向家族外的传授形式。[2]
洗砚池
洗砚池在江苏省常熟市东北隅东横板桥底,相传是张旭洗笔砚之池。池呈椭圆形,东西长3—4米,南北约2米,四周砌石。池中央有清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立一石,上镌刻“草圣洗砚之池”六字,行草书;旁另有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所立《重浚洗砚池记》石刻,高1.23米,宽0.48米,是张旭裔孙张景芝撰文,俞宗诚书。[92]
醉尉街
醉尉街在江苏省常熟市崇教兴福寺塔附近,街东至清乐家桥,西至文昌弄东殿巷,明末清初为纪念张旭而得名。街上原有祭祀张旭的佛庵,今已不存。[93][94][92]
草圣祠
草圣祠在江苏省常熟市周神庙弄,原为屠太尉祠,明代弘治年间改为张旭祠,现有前后两进,均面阔三间,前为二层楼房,后为硬山顶大殿,殿内壁间嵌有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钱泳翻刻的《张长史率意帖》石刻。[95][92]
张旭到常熟任县尉才10多天,一老翁为了一件小事到县衙内告状,张旭给他写了一张判决书。不过数日,老翁又来求判。张旭责备老翁为一件细小闲事屡次求判。老翁回答,他是因为看到张旭判决书上的书法,想多得一些珍藏。谈话间,张旭得知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遗墨,就要他拿来观览。张旭看到后,惊呼“天下工书者也”。从此张旭尽得运笔妙旨,成为冠绝当时的一代书法大家。[27][25][37][10][22]
相传他见公主与挑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43]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得悟草书神韵。[3][10]
张旭嗜酒,每次饮酒似醉非醉时“大呼奔走”“长叫三五声”,然后落笔成书。有时他将头浸入墨汁中用头书写。酒醒后,他看见自己写的字,也认为它神异而不可重新得到,故世人称他“张颠”。[10][11]
据《书林纪事·卷二》等记载,张旭的书法为世所重之后,张旭有一个贫困的邻居,多次写信给张旭,获得了张旭的回信,然后就拿到集市上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盗墓者在洛阳挖掘出《王之涣墓志》,几经转手、倒卖,最终到收藏者李根源的手。志石上原题《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之涣)墓志铭并序》,志石上有界格,局部有缺损,文字24行,满行24字,存545字,上题天宝二年“宣义郎行河南府永宁县尉西河靳能撰”,现藏南京博物院。[4][10]
1992年,河南偃师出土了张旭楷书《严仁幕志》。原石为《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仁)墓志铭并序》,落款为天宝元年(742年)“前邓州内乡县令吴郡张万顷撰吴郡张旭书”。石上有方形界格,文字21行,满行21字,共计430字。[2][8][10]
展开
[a]具体争议请参看【人物研究】章节。
[b]《中国通史 第4卷》记载:一作吴兴(今浙江湖州)人。[6]
[c]从历史上来看,对“永字八法”发明权的说法至少有三种:智永说,张旭说,张怀瓘说。[10]
[d]具体争议请参看【人物研究】章节。
[e]《中国通史 第4卷》记载“饮中八仙”为李白、贺知章、高适、林欣、颜真卿等。[6]
[f]具体争议请参看【人物研究】章节。
展开
[1](清)顾沅. 吴郡名贤图传赞 卷1[M]. 同治五年: 1.
[2]品中国书家[M]. 2023-01: 第十一章 狂草天人张旭.
[3]苏州通史 人物卷 上 先秦至宋元时期[M]. 2019: 111-113.
[4]张旭生平事迹考略[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92-94.
[5]张旭卒年考辨[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4).
[6]中国通史 第4卷[M]. 1999: 1281.
[7](宋)欧阳修 宋祁 撰. 《新唐书》卷153 列传78 颜真卿传[M]. 陈焕良 文华 点校. 长沙: 岳麓书社, 1997年: 第3016-3021页. ISBN:7805207461.
[8]中国书法经典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附近现代[M]. 2020: 64-67.
[9]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代文人生活与酒[M]. 2016: 104.
[10]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张旭评传[M]. 2018: 29-、37-40、87、90、97-99、102-111、113-115、119.
[11]非常道 道教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文艺的影响[M]. 2017: 184-187.
[12]书法艺术初步[M]. 1989: 156.
[13]艺术大家:艺术大师与杰出之作[M]. 2014-11: 功力深厚的狂草大师张旭.
[14]书艺珍品赏析 第3辑 书法名家·唐代 张旭 怀素. 2007: 1、2、30-32.
[15]祝嘉书学论著全集 4 下 历代书学论著疏证[M]. 2021: 1123-1126.
[16]张旭书学思想述源[J]. 大众文艺, 2010, (1): 53-54.
[17]中晚唐五代书论[M]. 1997: 267.
[18]中国书法史[M]. 2020-09: 85-87、139.
[19]用年表读通中国文学史[M]. 2018: 175.
[20]王彧浓. 明——论唐代四大书法家之虞世南[J]. 美与时代(中), 2017, (07): 135-136. DOI:10.16129/j.cnki.mysdz.2017.07.065.135.
[21]文学史摷微[M]. 2015-09: 第二章.
[22]中国书法家[M]. 2018: 152-153、155-158.
[23]张姓渊源与历代名人 [M]. 2002: 107-108.
[24]敝帚集[M]. 2001: 97、99.
[25]国粹书法[M]. 2014-07: 第14章.
[26]敦煌书法[M]. 2019-10: 从墨池到兰亭.
[27]中国古代书法史[M]. 2017: 228-234.
[28]张旭草书书风与盛唐时代背景关系的探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 (5): 101-102.
[29]莫砺锋讲唐诗课[M]. 2019-06: 《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 (11)
[30]论张旭[J]. 中国书法, 1987, (5).
[31]中国酒事大典[M]. 2002: 288-289.
[32](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M]. 1984: 16 卷一《传授笔法人名》.
[33]贺知章 包融 张旭 张若虚诗注[M]. 1986: 73.
[34]宣和画谱[M]. 1999: 40-46.
[35]中国绘画的历史[M]. 2018: 42.
[36]中国山水画史[M]. 2017: 53-54.
[37]国学枕边书 太平广记 下[M]. 2014: 309、310.
[38]书法史论丛稿[M]. 2006-12: 110.
[39]高适研究[M]. 1992: 41.
[40]杰出人物[M]. 2021: 235.
[41]吴道子研究. 2014: 13、18.
[42]李白年谱[M]. 1982: 52.
[43]走向行动的美学[M]. 2007: 105、106、108-109.
[44]弘一法师[M]. 2013: 第9章 浅谈书法.
[45]中国文学宝库 唐诗精华分卷[M]. 1991: 79.
[46]中国古代书法重要理论问题研究[M]. 2016: 146.
[47]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M]. 1991: 120-124.
[48]中国酒文化研究[M]. 2006: 121.
[49]陈振濂学术著作集 中国书法发展史[M]. 2018: 144、148.
[50]古典文献学[M]. 2006: 446.
[51]中国书论辞典[M]. 2001: 393.
[52]中国书法艺术鉴赏[M]. 2007: 300.
[53]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 宋代卷[M ]. 2016: 60.
[54]中国书画大系 中国传世书法[M]. 2015: 126.
[55]北宋书学文献考论[M]. 2008: 190.
[56]唐宋八大家全集 第14卷 曾巩[M]. 1997: 554.
[57]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 明代卷[M]. 2016: 264.
[58]唐诗三百首汇评[M]. 1996: 769.
[59]新编 详注 评析唐诗三百首[M]. 1992: 67.
[60]历代书法家述评辑要[M]. 1989: 165.
[61]历代书法论文选 繁体竖排版[M]. 2012: 703-704.
[62]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北京大学官网. [2023-09-18].
[63]欧阳修大辞典 下[M]. 2021: 1176.
[64]魏泉琪. 卓立千秋虞世南[J]. 宁波通讯, 2001, (09): 46. DOI:10.16710/j.cnki.cn33-1272/d.2001.09.004.46.
[65]钱南. 五绝之臣虞世南[J]. 文史天地, 2006, (07): 42-46.42.
[66]钱南. 五绝之臣虞世南[J]. 文史天地, 2006, (07): 42-46.43.
[67]李珂. 贺知章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68]蔡菁. 孙过庭《书谱》和贺知章《孝经》技法比较[J]. 收藏与投资, 2021, 012(001): 141-144.
[69]十二水. "贺知章状元说"小考[C]. 萧山记忆(第一辑), 2008
[70]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M]. 1990: 158.
[71](后晋)刘昫 等撰 . 《旧唐书 第3册》卷128 列传78颜真卿传[M]. 陈焕良,文华 点校. 长沙: 岳麓书社, 1997年: 第2247-2253页. ISBN:7805207216.
[72](唐)魏征 等著.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 史书经典卷 隋书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图文珍藏本》[M]. 马松源 主编. 北京: 线装书局, 2012-12: 第369页. ISBN : 7-5120-0688-8.
[73]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僧怀素传.
[74]近代美术史研究资料续编 18[M]. 2020: 196.
[75]书法[M]. 1937: 49.
[76]唐代书法考评[M]. 浙江人民美社, 1992: 172-173、175.
[77]张旭与狂草[J]. 中国书法, 1987, (1).
[78]张旭的生车年代[J]. 中国书法, 1993, (5).
[79]张旭生卒年探析[J]. 西北美术, 1996, (4).
[80]江南书画[M]. 2020: 44-45.
[81]启功丛稿[M]. 中华书局, 1981: 旧题张旭草书古诗站辨.
[82]唐诗求是[M]. 2018-08: 《全唐诗续补遗》删去诸诗的说明.
[83]唐诗宋词艺术研究[M]. 2018-10: 蔡襄:北宋前期的七绝圣手.
[84]濠上漫与:陈尚君读书随笔[M]. 2019-08: 《唐诗鉴赏词典》文献审读.
[85]《唐诗三百首》选录宋诗始末[J]. 中国韵文学刊, 2020, (2).
[86]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2015[M]. 2015: 43.
[87]唐代文学研究 第16辑[M]. 2016: 398-402. (5)
[88]《水浒传》诗词赏析[M]. 2019: 22.
[89]水浒传 校注本 上[M]. 2021: 68.
[90]中国书画全书 第1册[M]. 1993: 229.
[91]字里书外[M]. 2017: 161.
[92]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M]. 1995: 559.
[93]草圣张旭.常熟市新市民事务中心. [2023-09-24].
[94]草圣张旭.常熟市人民政府. [2023-09-24].
[95]张姓渊源与历代名人[M]. 2002: 55.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24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