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早年丧父,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后拜九江郡太守卢植为师。[1][3]黄巾军叛乱,刘备曾起兵参与镇压黄巾军,此后刘备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历任豫州刺史、徐州牧、豫州牧、左将军等职,在此期间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为谋士,势力得以壮大。[1][3][4]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刘备兵败逃奔江夏,后与孙权结为联盟,在赤壁击败曹军,后攻占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自领荆州牧。[1][5][6]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先从益州牧刘璋手中夺取益州,自领益州牧;又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晋位汉中王。[1][7][8][9]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蜀汉,置百官、立太子;同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伐吴。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刘备在夷陵被孙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退守永安。[1][3][10]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永安行宫,终年六十三岁;其子刘禅在成都继位,追谥刘备为昭烈皇帝,葬于惠陵。[1][11][12]
刘备辗转半生,终于入主益州、攻占汉中,建立蜀汉政权,成就帝业。世人及后世对刘备评价都倾向于正面,汉末三国如袁绍称他“弘雅有信义”,陈登称他“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而曹魏君臣、吴国君臣都视刘备为枭雄,有雄才大略,对其颇为忌惮。[1][13][14]后世如西晋大臣张辅、史家陈寿,唐初文学家虞世南、王勃,元初史家郝经、明朝学者刘良卿等人都称赞刘备宽厚仁德、任用贤能,始终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可谓一代明君。[1][15][16][17][18][19]
甘夫人
妻子
糜夫人
妻子
吴皇后
妻子
刘弘
父亲
刘禅
儿子
刘永
儿子
刘理
儿子
刘封
养子
刘雄
爷爷
刘谌
孙子
刘璿
孙子
刘琮
孙子
左划查看更多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20]刘胜之子刘贞受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因获罪被削除爵位,从此定居涿县。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都曾出任州郡官员;刘雄被举荐为孝廉,官至东郡范县县令。父亲刘弘早逝,刘备少小就与母亲贩履织席为业。[1][3]
刘备十五岁时,与同宗刘德然、辽西郡人公孙瓒一起拜入九江郡太守卢植门下学习;公孙瓒年长,刘备以兄长之礼对待他。刘备喜欢结交豪杰侠士,年轻人都争相追随他。中山国富商张世平、苏双等人家财万贯,因贩卖马匹而往来于涿郡,见到刘备很是器重,资助他钱财,刘备因此得以召集一批追随者。[1][3]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叛乱,各州郡纷纷举兵讨伐,刘备也率领手下人马跟随校尉邹靖镇压黄巾军,因功被朝廷任命为安熹县县尉。郡府督邮到县里办理公务,刘备登门拜见,遭到督邮轻慢。刘备带人径直闯入,将督邮捆起来打了两百刑杖,然后抛弃官职,逃亡而去。不久,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毌丘毅到丹杨郡去招兵,刘备与毌丘毅一起前往,在下邳遇到贼寇,刘备奋力作战有功,被朝廷委任为下密县县丞,刘备又再次抛弃官职。[1][3]
后来刘备出任高唐县县尉,升任县令;高唐县被贼寇攻占,刘备弃城而走,前往投奔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表奏他为别部司马,派他去帮助青州刺史田楷抵御冀州牧袁绍。刘备多次立下战功,暂代平原县令,后来又兼任平原相。[1][3]刘备年少时与河东郡人关羽、涿郡人张飞友善,恩同兄弟,任命二人为别部司马,统率部众。[3][20]
袁绍进攻公孙瓒,刘备与田楷向东转移驻扎在齐国。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东征徐州,徐州牧陶谦派人向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前往救援。当时刘备有士兵千余人,以及一些幽州的乌丸等胡人骑兵,又抢来逃饥荒的百姓数千人。刘备率领这些到了徐州,陶谦又给刘备补充了四千丹杨兵,刘备于是离开田楷投奔陶谦。陶谦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率部驻扎在小沛(今江苏沛县)。[1][3][21]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十二月,陶谦病逝,别驾从事麋竺率领其部众迎接刘备入主徐州,刘备谦让推辞。下邳郡人陈登劝谏刘备,认为汉室衰微,天下动荡,要建立功业,就应该以徐州作为基础;如今能得到徐州士族百姓的拥戴,天予不取,后悔莫及。刘备听从劝告,于是兼任徐州牧。[3]次年,吕布被曹操击败,东奔投奔刘备,刘备对他甚为尊敬。[1][21]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袁术进攻刘备,争夺徐州,刘备派司马张飞留守下邳,自己率军在盱眙、淮阴一带抵御袁术;两军相持一个多月,袁术致书勾连吕布,劝他袭取下邳(今江苏徐州睢宁县古邳镇),许诺资助粮草。吕布大喜,率军东下,下邳守将曹豹反叛,趁机迎接吕布。张飞败走,吕布攻占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儿女,刘备被迫转移到海西县。刘备人困马乏,走投无路,打算回到小沛驻扎,于是派人向吕布求和,吕布将刘备的妻子儿女送还。[1][3][22]
刘备回到小沛,又招集士兵万余人。吕布反感刘备势力壮大,亲自率兵进攻刘备,刘备兵败逃走,前往投奔曹操;曹操对他厚加优待,委任他为豫州牧。刘备打算回到小沛收集散兵,曹操供给他军粮,又拨给他军队,让他向东进攻吕布。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派部将高顺反击刘备,曹操令部将夏侯惇前去救援,刘备与夏侯惇都被吕布击败,高顺还俘虏刘备的妻子儿女送交吕布。[1][3][22]
同年九月,曹操亲自率军东征吕布,帮助刘备在下邳包围吕布,将其生擒处死;刘备救回妻子儿女,随从曹操回到许县。[22]曹操表奏刘备为左将军,更加厚待礼遇,出同车,坐同席。袁术兵败,打算经过徐州投奔其兄袁绍,曹操派刘备率兵前往阻击袁术;刘备的军队还未到达,袁术就病死了。[1][3]
刘备率兵离开许昌之前,曾与车骑将军董承等人奉汉献帝“衣带诏”,密谋诛杀曹操。衣带诏事发,董承等人被曹操诛杀;刘备于是领兵据守下邳,又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与曹操决裂。[23]为了防备曹操进攻,刘备派部将关羽留守下邳,自己率军驻扎小沛;刘备又派孙乾去和袁绍结成联盟,曹操派刘岱、王忠率兵进攻刘备,未能取胜。[1][3]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亲自率军东征刘备,尽收其部众,又俘虏刘备妻子儿女,生擒关羽,然后退军。刘备逃往青州。袁绍长子袁谭时任青州刺史,与刘备有旧交,亲率步骑前来迎接。刘备随袁谭来到平原县,袁谭快马驰报袁绍;袁绍得知刘备前来投奔,当即派人迎接刘备前往邺县(今河北邯郸临漳县),亲自出城二百里赶去和刘备相见。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袁绍派刘备领兵袭击曹操后方;关羽在这时从曹操处逃走,回到刘备身边。[1][3][23]
曹操派部将曹仁领兵进攻刘备,刘备返回袁绍大营,暗中想离开袁绍,就劝说袁绍去联络荆州牧刘表。袁绍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前往汝南郡,与当地盗贼首领龚都等人联合。曹操派部将蔡阳进攻刘备,反被刘备杀死。[1][3][23]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曹操亲自率军进攻刘备,刘备败走,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亲自出城去迎接,以上宾之接待刘备;又给补充刘备兵力,让他驻扎在新野。[1][3][24]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派刘备向北入侵,到达叶县,曹操派遣部将夏侯惇、于禁前往抵御,双方相持,刘备设伏兵,烧掉军营伪装逃跑;夏侯惇等领兵追击,被刘备的伏兵杀得大败。[1][3][24]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刘备劝谏刘表,趁机袭击许昌,刘表没有采纳。[1][4]
刘备在荆州访贤纳士,荆州豪杰纷纷归附于他,颍川郡人徐庶前来投奔,刘备对他十分器重,徐庶又向刘备推荐琅邪郡人诸葛亮。当时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于是三顾茅庐;诸葛亮感其诚意,为刘备剖析天下大势,认为天下大乱,曹操平定北方,兵强马壮;孙权割据江东,根基深厚,两人都难以匹敌。为今之计,首先占据荆州,再进图益州;然后以荆州、益州作为基础,与孙权结盟共同抗击曹操,等待时机,成就霸业。刘备称善,礼聘诸葛亮为谋士。[3][4]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八月,刘表病逝,幼子刘琮继承职位,派人向曹操请降。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不知道曹军来袭,直到曹军抵达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备才得知消息,于是紧急向南撤退。经过襄阳,诸葛亮劝谏刘备趁机进攻刘琮,夺取荆州。刘备不忍,率部离去,荆州士人及百姓纷纷前来归附刘备,等到了当阳县,部众已有十多万人,以致行军缓慢;刘备只好另外派遣关羽带领数百艘船只,先行走水路前往江陵。[1][3][4]
有人建议刘备紧急行军,南下占据江陵,否则被曹军追上后果不堪设想;刘备不忍舍弃百姓。曹操率大军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已经逃走,曹操立即率领五千精骑追赶,昼夜行军三百里,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刘备抛妻弃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人骑马逃走,其余人马辎重都被曹操俘获。刘备率部逃往汉津,正好与关羽的船队会合,得以渡过汉水;又遇上刘表长子刘琦,时任江夏郡太守,率领万余人马前来接应,一起抵达夏口。[1][3][4]
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与孙权结为联盟。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等带领水军数万人,与刘备同心协力,在赤壁迎战曹操,将曹军打得大败,又烧毁敌军大量战船。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一直追击曹操到达南郡。当时曹操的军队碰上瘟疫,士兵大量死亡,曹操只好率残余人马撤退。[1][3][4]
赤壁之战后,刘备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出兵进攻荆南四郡;武陵郡太守金旋、长沙郡太守韩玄、桂阳郡太守赵范、零陵郡太守刘度全部投降。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用;又任命关羽为荡寇将军,兼任襄阳太守;张飞为征虏将军,兼任宜都太守;偏将军赵云兼任桂阳郡太守。[1][3][4]不久,刘琦病逝,部属推举刘备为荆州牧,治所设在公安。孙权逐渐畏惧刘备势力壮大,将妹妹嫁给刘备以巩固联盟关系。[1]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派部将钟繇讨伐汉中张鲁。益州牧刘璋畏惧,听从别驾从事张松的建议,派遣军议校尉法正为使,率兵四千人前来荆州迎接刘备入川。法正暗中向刘备献计,劝他以张松作为内应攻占益州;刘备深以为然,留下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率领数万人西进益州。刘备率军抵达涪城(今四川绵阳市),刘璋亲自率领部众前往迎接。[1][25]
刘璋资助刘备粮草辎重,让他率兵讨伐汉中张鲁;刘备驻军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境内),并未立即讨伐张鲁,而是广收人心,别有所图。次年,曹操南征孙权,孙权致书刘备求援;刘备假意东归,向刘璋请求派兵万人,给予粮草资助;但刘璋只答应派兵四千,粮草减半。恰逢张松写信给法正,奉劝刘备不可离开;因为事情败露,刘璋诛杀张松,又命令益州各路关口不许刘备的军队通过。[1][25]
刘备大怒,在谋士庞统的建议下诱斩刘璋的部将杨怀、高沛,然后率兵攻打刘璋,进占涪城。刘璋急调部将张任、吴懿等人率兵阻击刘备,结果全都战败,吴懿率部投降刘备。刘璋又派部将李严前往绵竹统率各军,李严也率部投降刘备;刘备于是分兵平定益州各郡县。[1][25]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张飞等人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奉命溯江而上,攻占巴郡。同年夏天,刘备攻破雒城(今四川广汉市),与诸葛亮、张飞等人合兵一处,包围成都。[1][26]
刘备围困成都数十天,刘璋献城投降;刘备攻占益州,犒赏将士,安定百姓。刘备自领益州牧,以诸葛亮为辅臣,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战将,许靖、麋竺、简雍为幕僚。董和、黄权、李严以及彭羕、刘巴等人本是刘璋旧部,吴壹、费观则是刘璋的姻亲,他们都得到刘备的重用,担任要职,施展才能。于是益州地区的有志之士,无不竞相勉励,纷纷归附。[1][3][26]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因为刘备攻占益州,派遣使者前来讨要荆州。刘备推脱,需要攻占凉州才将荆州给予孙权。孙权大为气愤,派遣大将吕蒙率军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亲率五万人马顺江而下抵达公安,又命关羽进军益阳,准备夺回失地。恰逢曹操平定汉中,张鲁逃往巴西郡。刘备得知消息,决定与孙权重修盟好,分割荆州所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自己;然后率军返回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1][3][26]
刘备派黄权率兵迎接张鲁,而张鲁已投降曹操。曹操派大将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数次侵犯巴西郡地界。刘备命令张飞进军宕渠(今四川达州渠县东北),与张郃等人在瓦口激战,张郃兵败,退回南郑;刘备也率军返回成都。[1][26]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率领众将进兵汉中,分兵派遣将军吴兰、雷铜等进军武都郡,被曹军消灭。刘备率军驻扎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对峙。[1][9]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天,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汉水,沿着山势逐渐向前推进,在定军山安营扎寨。夏侯渊率兵前来相争,刘备命大将黄忠居高临下,击鼓呐喊发起猛攻,击败曹军,并斩杀夏侯渊及益州刺史赵颐等人。曹操亲率大军自长安出斜谷,救援汉中。刘备收敛军队,扼险而守,始终不与曹军交战,曹操出兵月余,一无所获,加之粮草不继,于是退军。刘备攻占汉中,又派刘封、孟达等人,攻占上庸郡。[1][9]
同年七月,群臣表奏汉献帝,封刘备为汉中王,升任大司马;刘备在沔阳设坛祭天,自称汉中王,陈兵列众,群臣陪位,宣读表章,受玺绶、御王冠。刘备随即向汉献帝上表,解释自己称王的原委,又向朝廷交还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玺和绶带。刘备提拔牙门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郡太守,以镇守汉中。[1][9]
刘备率领大军返回成都,立长子刘禅为王太子,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其余文武大臣都有提拔升职。不久,关羽亲率荆州军队攻打曹操部将曹仁,水淹樊城;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同年十月,孙权派大将吕蒙袭杀关羽,夺取荆州。[1][3][9]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十月,曹丕篡汉称帝,改元黄初。[3][27]蜀中传言说汉献帝已被害,刘备于是为天子发丧,追谥其为孝愍皇帝。此后,益州多出报告出现祥瑞;因此,群臣上书劝进刘备称帝,加皇帝尊号,受皇帝玺绶,以延续汉室宗庙。[1][3][10]
延康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日,刘备在成都西北武担山祭告天地,登基称帝。刘备建国蜀汉,以成都为都城,改年号为章武元年,宣布大赦天下;设立宗庙,在宗庙中合祭从汉高祖起的历代祖先。同时,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张飞为车骑将军,兼任司隶校尉,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其余百官,皆有升赏。同年五月,刘备立吴氏为皇后,立皇子刘禅为太子;同年六月,封皇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 [1][3][10]
由于刘备愤恨孙权袭杀关羽,遂在其称帝后准备东征孙吴。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刘备盛怒拒绝。吴将陆逊、李异、刘阿等率兵驻扎在巫县、秭归县一带,刘备派将军吴班、冯习在巫县攻破李异的部队,向前推进到秭归;武陵郡内的五溪蛮族派来使者请求归降。[1][3][10]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刘备率领军队主力返回秭归,派将军吴班、陈式率水军进占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军队分布在长江两岸。二月,刘备自秭归率诸将向孙吴境内进军,抵达猇亭,就地安营扎寨;又派侍中马良安抚武陵郡内的蛮族,当地蛮族部众纷纷响应刘备。镇北将军黄权指挥长江以北的各路军队,与孙吴军队相持于夷陵。同年六月,刘备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将军冯习、张南等阵亡。刘备从猇亭退回秭归,收集逃散的士兵,又退守鱼复,改鱼复为永安(今重庆奉节县)。[1][3][10][28]
孙吴派将军李异、刘阿等率军追击,抵达永安附近的南山驻扎,直到八月才撤回巫县。十月,刘备下诏让丞相诸葛亮在成都的南郊和北郊分别筑坛,祭祀天地。孙权听说刘备一直住在白帝城,非常害怕,派遣使者求和。刘备同意讲和,派太中大夫宗玮出使孙吴,重修盟好。[1][3]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丞相诸葛亮自成都到达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三月,刘备病重,遗命托孤,命丞相诸葛亮辅政,尚书令李严充当副手。四月二十四日,刘备在永安行宫去世,终年六十三岁。五月,刘备的灵柩从永安运回成都;太子刘禅在成都继位为帝,追谥刘备为昭烈皇帝。[1][12]同年八月,刘备安葬于惠陵。[1][3]
刘备的政治策略基本上遵循了诸葛亮在“隆中对”时为其制定的路线方针,即“跨有荆益,保其岩助,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又称“隆中决策”,总结起来就是以荆州、益州作为基础壮大实力,联吴抗曹,鼎足而立,最终目标是从益州和荆州兵分两路北伐,进取中原,恢复汉室。这也是刘备后来建立蜀汉政权的政治目标,但因关羽丢失荆州,刘备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伐吴,与孙吴关系宣告破裂;加之刘备兵败夷陵,不久病逝,隆中决策最终没能实现。[1][29][30]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蜀地法律制度缺失,形同虚设,法纪混乱,对刘备占据蜀地不久的刘备集团而言,出台法律制度整肃纲纪,刻不容缓。因此,刘备命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及伊籍共同制定蜀汉法律规章条文制度,即《蜀科》,关于《蜀科》的具体条文,已经失传。《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说:“亮作八务、七戒、六恐、 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从《三国志》中零星记载的一些执法案例看,《蜀科》刑罚比较严峻,但对安定当地社会秩序起到了显著的效果。[31][32][33][34]
刘备入主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其属下文武大臣主要分为三股势力:其一是早期追随刘备的荆襄势力;其二是原本刘璋属下后期投降的益州本土势力;其三是前来投奔的外附势力。对于荆襄势力刘备大力升赏,倚仗为心腹爪牙,如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提拔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对于益州势力,刘备则大力笼络,如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对于外附势力,刘备则以安抚为主,虽加官进爵但不重用,如任命马超为骠骑将军,封斄乡侯,但并未委任要职。当代学者白杨、黄朴民在《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中认为,刘备入蜀后,他对益州势力的笼络尤其有利于蜀汉政权的统治,不但为蜀汉政权吸收了大量的人才,而且也为蜀汉政权在益州的平稳过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35][36]
刘备时期的军事举措,基本上都是围绕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决策来实施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随后攻占荆州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以荆州作为基础,再率军西进攻占益州,又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攻占汉中。此后,刘备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郡太守,镇守汉中,以防备曹魏入侵;除此之外,刘备在夷陵战败之后退守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任命李严为中都护,兼任永安都督,镇守永安以防备孙吴入侵。[1][30]
刘备在称帝之前,外交上从赤壁之战开始就一直遵循诸葛亮主张的“东和孙吴,北拒曹魏”的外交策略。但因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派大将吕蒙夺取荆州、袭杀关羽,刘备与孙吴的联盟关系彻底破裂。刘备称帝后,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亲率大军伐吴,且拒绝孙权求和;次年十月,刘备战败后接受孙权求和,吴蜀关系有所缓和。刘备对曹魏则一直是敌对态度,双方围绕荆襄、汉中等地区多次发生战争。[1][30]
汉末三国时期,军阀割据,连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刘备入主益州后,在刘巴的建议下改革币制,铸造直百钱,发行大额货币以调控物价,刺激经济;又实行盐铁官营,发展商品经济,同时向孙吴和曹魏两国输出蜀锦以增强本国实力。此外,又听取诸葛亮意见,主张以农为本、鼓励农桑,轻徭薄赋以安定百姓,一定程度上让益州的经济得到恢复。[37][38][39][40]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推崇被两汉奉为学术正统的儒学,同时任命许慈、孟光等主持制定了礼仪制度;而蜀汉政权以汉室正统自居,当代学者黄尚明在《蜀汉政治思想探索》中认为,刘备攻占益州之后,他在蜀中推行的文化举措也主要是为了政治策略服务,两汉史学在蜀汉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对于曹魏玄学的兴起,蜀地文化仍然继承两汉,以儒学为主流。[1][41][42]
关于刘备庙号,后世多有争议。《晋书·王弥传》中提及刘备的庙号为“烈祖”,清朝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同治甲戌·十月三十日》中认为此庙号为汉赵开国皇帝刘渊所追尊;而清代学者章学诚则在《章氏遗书·卷四·知非日札》认为刘备的庙号为太宗,此说法受到历史学家卢弼的反对;卢弼在《三国志集解·卷三十二·先主传》中提出:“按章说似不足据,如庙号太宗,本传无不书之理。”《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认为刘备是受到七庙学说影响,并没有庙号。当代学者方北辰在《诸葛亮传》中也认为,刘备生前并未完成“兴复汉室”的统一大业,因此去世后并未确定庙号。[43][44][45][46]
关于刘备的真实墓地,后世也有争议。《三国志·先主传》明确记载刘备在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去世,死后由诸葛亮将其灵柩运回成都安葬,安葬地就是惠陵,即今四川成都武侯祠内刘备墓。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六,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以及南宋郑樵《通志》卷八都记载刘备去世后安葬于成都惠陵。但是,1961年郭沫若在路过奉节时提出,刘备去世在夏天,当时交通不便,从奉节到成都逆水而上,至少要三十天时间,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尸体肯定会腐坏,因此诸葛亮很有可能将刘备的遗体就近安葬在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并未运回成都。此后,关于刘备的安葬地就有了“成都说”与“奉节说”,争论不休。当代学者谭良啸在《刘备墓真伪考辨》中认为,郭沫若的说法缺乏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作为依据,并不可靠;当代学者方北辰、梅铮铮、王家祐也持相同看法,认为郭沫若之说缺乏证据,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墓在成都惠陵应无疑。[46][47][48]
因为立场不同,时人对刘备的评价也多有差异,但都称赞其仁德,有王者的风范。如曹操称刘备为人杰,袁绍称刘备“弘雅有信义”,[13]陈登称刘备“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14]吴国君臣如孙权、周瑜、鲁肃等都视刘备为枭雄,对其颇为忌惮;[49]曹魏大臣如程昱、贾诩、郭嘉等都称刘备有雄才,又能收揽人心,不甘久居人下,不可不防。[50]蜀汉大臣则对刘备多有溢美之词,如诸葛亮称赞其“英才盖世,众士慕仰”;[29]法正称赞其有雄才大略;[51]杨戏称赞其继承汉高祖刘邦之遗风,恢复汉室宗庙。[52]
夷陵之战前夕,吴国大将陆逊评价:考察刘备先前行军打仗的情况,败多胜少,由此推论,对这次战役的前景不必担忧。[53]刘备夷陵战败,魏文帝曹丕曾评价:刘备不通兵法,岂有连续七百里安营扎寨而抵御敌人的方式呢。[54]
西晋大臣张辅在《名士优劣论》中认为刘备的才略在曹操之上。刘备虽然在徐州被吕布袭取,在荆州被曹操追击,在夷陵被陆逊打败,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曹操曾经差点被吕布擒获,又在宛城被张绣围困,以致儿子丧生。两相比较,曹操更加狼狈。曹操行军三十年,无不是自己亲征,功臣谋士都没有封侯进爵;而刘备在危难之时,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忠心追随,不离不弃,倘若刘备能像曹操一样占据中原,必然能建立可比周朝王室一般的霸业。[15]
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形容刘备少言寡语,善于尊重别人,从不将自己的喜怒表现出来。又评论:刘备为人刚毅、宽厚仁德;有知人之明,对待士人有汉高祖刘邦的遗风,具有英雄的气度。刘备临终托孤,将国家交给诸葛亮,而内心却没有怀疑的念头,君王信任而臣子忠诚,可谓古往今来的美好典范。但是刘备的机智才干、用兵谋略,比不上魏武帝曹操,所以最后占有的疆土也比较狭小。他之所以屡受挫折而不屈不挠,不愿处于曹操之下的原因,或许是知道曹操的气量,容不下自己,因此不仅要竞争利益,而且也是为了躲避祸患。[1]
刘备临终托孤,曾对诸葛亮表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东晋史家孙盛认为,刘备以举国大业托付诸葛亮而试探其忠心,实在不应该。以后事托付忠臣良将,不需要像这样交代,如果所托非人,反而容易导致篡逆之事发生。所幸刘禅暗弱,没有猜忌怀疑的心思;诸葛亮威望才略过人,能防止叛乱兴起。因此君臣之间没有异心;不然,假如君臣之间产生怀疑嫌隙,必然会酿成祸患。[55]
隋末唐初文学家虞世南评价:刘备对投降后的刘璋以礼相待,任用诸葛亮而不怀疑,作为君主的仁德,值得称赞。诸葛亮是命世之才,可与古代名臣伊尹、吕望相比;君臣同心同德,如鱼得水。但因为蜀汉国小兵弱,偏安西南,难与魏、吴两国抗衡,显得力不从心。如果与曹操易地而处,刘备必能施展才略,加上关羽、张飞的英武,以及诸葛亮的才能,其霸业定能成功。[16]
唐初文学家王勃评价:刘备因为宽厚仁德得到众人拥戴,张飞、关羽可谓万人敌,诸葛亮有管仲、乐毅的才能,刘备得到他们的辅佐,才得以争夺天下,差一点就成功了。然而刘备夷陵战败,丧师失地;先前又辗转投奔陶谦、公孙瓒,先后依附袁绍和曹操,都是因为在武略方面有所欠缺,在统率军事上不是敌人的对手。[17]
宋朝文学家苏轼评价:刘备起兵进攻刘璋的行为,很不仁义。[56]
宋朝学者何去非评价:东汉末年豪杰并起,刘备起兵周旋于中原。刚开始得到徐州,就被吕布夺取;接着得到了豫州,又被曹操夺取;最后得到了荆州,也被孙权夺取。刘备打算兴复汉朝刘氏宗庙的大业,从未有一天忘记过中原地区。然而每次都是暂时安定立足,最终西入益州,也是因为曹操、孙权的兵势相逼的结果。[57]
元初史家郝经评价:刘备天资仁厚,性格弘毅,岿然如一世之英雄,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虽然历经艰难,百折不挠,屡次失败而志向坚定。纵然是颠沛流离之际,也不失信义,因此最终能够建立功业,彰显大义于天下,任用贤能,让他们发挥才干,因此诸葛亮尽忠报效;继承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的遗风。然而国贼未曾剿灭,天下疆土没有恢复,最终兵败而死,令人感叹。[18]
明初学者方孝孺评价:汉昭烈帝刘备宽厚仁德,诸葛亮忠诚恭顺,固然可以作为后世君臣之间的表率。[58]
明朝开国名将杨璟评价:昔日占据蜀地其中最强盛的人,莫如刘备。而且有诸葛亮辅助,考核官员,训练士卒,财力物资不富足,都取自于南诏地区,然而依然是朝不保夕,仅仅能自保而已。[59]
明朝学者刘良卿评价:汉室衰微之际,群雄并起,曹操与孙权篡逆窃权,不足称道。只有刘备以汉朝皇室后裔的身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讨伐逆贼,兴复汉室为己任,信义昭显于天下。战斗无数次,劳苦万分,才得以在蜀地称王,以继承汉室正统。假使刘备能够活得长久一点,则消灭吴国、魏国,在中原成就帝王霸业也有可能,可惜最终失败,实在是天命如此。[19]
清初学者王夫之评价:刘备以汉室后裔的身份,保全蜀地,奉刘氏宗庙,任用贤能治国,百姓安居乐业,值得称道。[60]
刘备因兵败依附曹操,有一次,曹操与刘备共论天下英雄,曹操神色从容地对刘备说:“今日天下英雄,只有使君与我曹操了。袁绍等人,算不得英雄之数。”刘备正在进食,听了曹操的话暗自一惊,不自觉将筷子掉到地上。恰巧当时天上正打雷,刘备趁机说:“圣人说,迅雷风烈必然生变。一个惊雷的威力,竟然让我受惊成这样。”[1]
曹操多疑,经常派亲近信任之人暗中窥视部下诸将,有人私下接待宾客幕僚,就寻找机会暗害他。刘备当时投奔曹操,带着手下人闭门种菜,曹操派人前来门口窥探。来人离开后,刘备对关羽和张飞说:“我岂是种菜之人,曹操必然对我有所怀疑,不能在此久留。”当天夜里,刘备打开后门与张飞等人骑马离开,曹操赏赐的衣服等,都封存留下,前往小沛(今江苏徐州沛县)收集原来的部下士卒。[61]
刘备投奔刘表时,有一回,刘备和刘表、许汜一起谈论天下豪杰之士。提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表示陈登这个人骄横无礼。刘备问刘表觉得陈登这个人怎么样,刘表说:“我想肯定陈登,但是许君是个好人,不会说谎;我想否定陈登,但是他又名满天下。”刘备于是询问许汜,有什么根据能证明陈登骄横无礼。许汜说自己有一次去拜访陈登,但他却没有招待之意,不和自己说一句话,反而上了大床睡觉,而自己只能睡下床。刘备驳斥许汜说:“阁下有国士之名,如今天下大乱,应该与国家分忧,抱有救世的志向。但阁下却只会求田问舍,说的话毫无价值,这就是陈登不和你说话的原因。”刘表听了哈哈大笑。[62]
刘备投奔刘表后,在荆州一住就是数年。曾经一次和刘表坐在一起谈论,中间起身如厕,见到自己大腿生出赘肉,由此感概而落泪。回到座位,刘表奇怪而询问,刘备说:“我过去常常骑马,髀肉都消失不见;如今不再骑马,髀肉复生。经年累月,即将老了,但功业却没有建成,因此悲伤。”[63]
刘备投奔刘表,驻军樊城,刘表对刘备礼待,但是忌惮他的为人,对刘备不是特别重用。有一次,刘表设宴款待刘备,刘表部下蒯越、蔡瑁打算谋杀刘备,刘备发觉之后,假装如厕,暗中逃走。刘备所骑之马名叫“的卢”,在骑马逃走时不慎掉入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被水淹没不得出水。刘备急忙大喊:“的卢,今日情况危急,一定要加把劲啊。”的卢马一跃三丈,刘备这才得以通过檀溪,乘坐木筏离开。[64]
刘备担任豫州牧时,有一次前往拜见袁术,发现孙策也在那里。孙策听说刘备来了,起身就要离开,袁术挽留孙策说:“刘豫州来了,和你有什么关系呢?”孙策回答说:“英雄忌人。”孙策虽然不知道刘备是否顾忌见到自己,但是自己却顾忌见到刘备。说完话,孙策起身就要往外走。孙策刚从东边的台阶走下去,刘备就从西边的台阶上来了。刘备转身看到孙策,于是就停下脚步,不再往前走了。[65]
关系 | 姓名 | 身份简介 |
祖父 | 刘雄 | 东汉官员,曾担任东郡范县县令[1] |
父亲 | 刘弘 | 曾担任郡吏,早逝[1] |
叔父 | 刘子敬 | 名不详[1] |
叔父 | 刘元起 | 名不详,刘德然之父[1] |
妻子 | 吴皇后 | 吴懿之妹,刘禅继位为帝后尊为皇太后[66] |
侧室 | 甘夫人 | 刘备侧室,刘备称帝后追封昭烈皇后[66] |
侧室 | 糜夫人 | 糜竺之妹[67] |
侧室 | 孙夫人 | 孙权之妹[1] |
义子 | 刘封 | 本罗侯寇氏之子,刘备收为义子,官至副军将军,后因不救关羽被刘备诛杀[68] |
长子 | 刘禅 | 刘备死后继位为帝,后投降司马昭,封高贵乡公[69] |
次子 | 刘永 | 封鲁王、甘陵王,西晋时官至奉车都尉,封乡侯[66] |
三子 | 刘理 | 封梁王、安平王,早逝,谥号悼王[66] |
孙子 | 刘璿 | 刘禅长子,刘禅继位后立为太子,死于钟会之乱[a][70] |
刘瑶 | 刘禅次子,刘禅继位后封安定王,死于永嘉之乱[b][70] | |
刘琮 | 刘禅三子,刘禅继位后封西河王,死于公元262年[70] | |
刘瓒 | 刘禅四子,刘禅继位后封新平王,死于永嘉之乱[b][70] | |
刘谌 | 刘禅五子,刘禅继位后封北地王,死于公元 263年[70] | |
刘恂 | 刘禅六子,刘禅继位后封新兴王,死于永嘉之乱[b][70] | |
刘虔 | 刘禅七子,刘禅继位后封上党王,死于永嘉之乱[b][70] | |
刘胤 | 刘理长子,继承刘理爵位,为安平哀王,早逝[66] | |
刘辑 | 刘理次子,西晋时官至拜奉车都尉,封乡侯[66] | |
刘晨 | 刘永之子[70] | |
孙女 | 刘氏 | 嫁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妻[29] |
刘氏 | 嫁关羽之孙(关兴之子)关统为妻[71] | |
刘氏 | 嫁费祎之子费恭为妻[72] | |
曾孙 | 刘承 | 刘胤之子,继承刘胤爵位,为安平殇王,早逝[66] |
刘玄 | 刘晨之子,永嘉之乱[b]避祸于四川成都[70] |
《三国志》记载,刘备去世后葬入惠陵。惠陵位于四川成都武侯祠殿宇西侧约30米处,为一砖墙环绕的古冢,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依次排列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寝殿面宽11米,进深8米,建在0.4米高的台基上。左右两壁各嵌有石碑三块,是后人为惠陵留下的题记。陵墓正前方有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刻制的穹碑一座,刻有:“汉昭烈皇帝之陵。”惠陵内除安葬刘备之外,刘备的两位妻子昭烈皇后甘氏、穆皇后吴氏也与其合葬在此处。[73][74]
汉昭烈庙又称刘备殿,位于四川成都武侯祠正门之后,正殿中有刘备全身贴金泥塑坐像,高3米;左侧陪祀刘备之孙北地王刘谌塑像。刘备像侧原有其子刘禅像,因刘禅投降辱国,后被撒除。东西两侧的偏殿,分别配祀关羽、张飞塑像。[74][75]此外,西面的偏殿回廊东西两侧,分别有“文臣廊”和“武将廊”,配祀有蜀汉一朝十四尊文臣塑像和十四尊武将塑像,塑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十四文臣塑像排名依次为: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十四武将塑像排名依次为: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76][77][78]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将刘备视为汉室正统,在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宽厚仁德,几乎在道德上没有瑕疵的君主形象。刘备接纳兵败前来投奔的吕布,是其宽宏大度;刘备接受汉献帝“衣带诏”,与董承等人谋诛曹操,是其为臣尽忠;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其礼贤下士;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又在长坂坡时摔子抚慰赵云,是其对下属仁义;刘备兵败逃走时不忍舍弃荆襄百姓,是其对百姓仁德;刘备任用益州旧臣,是其知人善任、贤明有方。《三国演义》中刘备初次觐见汉献帝,汉献帝取宗族世谱查看,按照世谱排辈,刘备是汉献帝之叔,因此被时人称为“刘皇叔”,但史书并无刘备被称为“刘皇叔”的记载;演义中刘备时常哭泣,而《三国志·先主传》中称他“喜怒不形于色”。当代学者毕研文、王居宸分析演义中刘备的形象认为,演义中的刘备小到为人处世宽以待人,大到治理一方施行仁政,他都是一个从儒家角度来说兼具“忠义礼智信”,而且深入人心的君主形象。[79][80][81]
影视类型 | 年份 | 影视剧名 | 饰演演员 |
电视剧 | 1976年 | 《三国春秋》(中国香港) | 陈振华[82] |
1985年 | 《诸葛亮》 | 黄家德[83] | |
1985年 | 《诸葛亮》(中国香港) | 熊德诚[84] | |
1994年 | 《三国演义》 | 孙彦军[85] | |
1995年 | 《三国英雄传之关公》 | 张复建[86] | |
1999年 | 《曹操》 | 沈保平[87] | |
2001年 | 《武圣关公》 | 黄湘阳[88] | |
2010年 | 《三国》 | 于和伟[89] | |
2011年 | 《回到三国》(中国香港) | 李国麟[90] | |
2015年 | 《曹操》 | 杨威[91] | |
2016年 | 《武神赵子龙》 | 严屹宽[92] | |
2017年 |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 王伯昭[93] | |
电影 | 1996年 | 《诸葛孔明》 | 梁斌[94] |
2008年 | 《三国之见龙卸甲》 | 岳华[95] | |
2008年 | 《赤壁》 | 尤勇智[96][97] | |
2010年 | 《关云长》 | 方中信[98] | |
2018年 | 《魔国志I之黄巾之乱》 | 何育骏[99] | |
2020年 | 《三国志新解》(日本) | 大泉洋[100] | |
2020年 | 《赵云传之龙鸣长坂坡》 | 沈雪炜[101] | |
2020年 | 《赵子龙》 | 杨舒枫[102] | |
2021年 | 《真·三国无双》 | 杨祐宁[103] |
展开
[a]钟会之乱,公元264年正月,魏将钟会在姜维支持下,密谋占据成都反叛司马昭,引起将士哗变,钟会、姜维及其他蜀汉投降将领死于乱兵。
[b]永嘉之乱,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军队攻陷晋朝都城洛阳,大肆抢掠杀戮,大批王公大臣死于乱兵。
展开
[1]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23-845. ISBN-9787546149042.
[2]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八·黄巾之乱[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年: 7122. ISBN-9787213094767.
[3](晋朝)常璩. 《华阳国志》 (校注)卷六 刘先志[M]. 成都: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7年: 267-290. ISBN:978-7-80705-486-3.
[4]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57-767. ISBN-9787807610373.
[5]陈寿. 《三国志》卷六·魏书六·刘表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204-210. ISBN-9787546149042.
[6]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57,761-762. ISBN-9787807610373.
[7]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80. ISBN-9787807610373.
[8]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璋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19-821. ISBN-9787546149042.
[9]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汉纪六十[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90-797. ISBN-9787807610373.
[10]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纪一[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803-811. ISBN-9787807610373.
[11]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汉纪六十[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97. ISBN-9787807610373.
[12]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七十·魏纪二[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814-815. ISBN-9787807610373.
[13]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裴注:《献帝春秋》记载[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23-845. ISBN-9787546149042.
[14]陈寿.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609. ISBN-9787546149042.
[15](清朝)严可均. 《全晋文》卷一百零五 张辅 名士优劣论[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1070-1071. ISBN:7-5434-2986-1.
[16]郭超、夏于全编. 《权谋名著 第二、三卷 反经 》(上、下卷)[M]. 北京: 蓝天出版社, 1999年: 70. ISBN:7-80081-834-9.
[17](唐)王勃著. 《王勃集》卷十 三国论[M]. 谌东飚校点.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 85-87. ISBN:7-80665-143-8.
[18]郝经. 《续后汉书》. 元初: 卷二 帝纪第一.
[19]陈梦雷编纂. 《方舆汇编》[M]. 清朝: 卷第四百六十二 南阳府部艺文三 改建昭烈祠记.
[20]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汉纪五十二[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698-699. ISBN-9787807610373.
[21]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一·汉纪五十三[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08-711,714. ISBN-9787807610373.
[22]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汉纪五十四[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21-732. ISBN-9787807610373.
[23]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39-742. ISBN-9787807610373.
[24]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46-748. ISBN-9787807610373.
[25]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汉纪五十八[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72-777. ISBN-9787807610373.
[26]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M]. 第2版. 湖南长沙: 岳麓书社, 2018年: 780-786. ISBN-9787807610373.
[27]陈寿. 《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纪[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55. ISBN-9787546149042.
[28]陈寿. 《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陆逊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1278-1279. ISBN-9787546149042.
[29]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64-868,884-885. ISBN-9787546149042.
[30]王国民. 浅论蜀汉政治目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第04期): 44-46.
[31]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八·伊籍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926. ISBN-9787546149042.
[32]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裴注:《魏氏春秋》记载[M]. 裴松之注.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80. ISBN-9787546149042.
[33]尹炜杰. 论诸葛亮法治思想与蜀汉法制之不足[J]. 《法制与经济》, 2016年: 67-69.
[34]谭良啸, 奚奕. 《蜀科》考[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 38(04): 5-7.
[35]白杨、黄朴民. 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J]. 《中国史研究》, 2008年, (第04期): 85-102.
[36]黄昊. 蜀汉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D]. 安徽大学, 2011年
[37]马黎丽、诸伟奇编著, 《诸葛亮全集》便宜十六策[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2年: 157-185. ISBN:978-7-5396-4078-5.
[38]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刘巴传·裴注:《零陵先贤传》[M]. 裴松之注.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936. ISBN-9787546149042.
[39]马宁著. 《蜀汉兴亡的政策因素研究》[M]. 2008年: 1-41.
[40]李富侠. 论诸葛亮对《管子》经济思想的继承[C]. 湖南财经学院基础课部, 2012年: 7.
[41]陈寿.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973-975. ISBN-9787546149042.
[42]黄尚明. 蜀汉政治思想探索[J]. 《襄樊学院学报》, 2011年, 32(第10期): 17-21.
[43]卢弼. 《三国志集解》. 民国: 卷三十二·先主传.
[44]郭善兵著. 《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第十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皇帝宗庙制度. ISBN:7-01-006182-3.
[45]罗开玉等主编. 《诸葛亮与三国文化》刘备及孙权的庙号、谥号(方北辰)[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 43-44. ISBN:7-5364-5626-3.
[46]方北辰著. 诸葛亮传[M]. 成都: 天地出版社, 2020年: 第十三章 主办大丧. ISBN: 978-7-5455-5412-0.
[47]谭良啸. 刘备墓及真伪考辨[J]. 《四川文物》, 1987年, (01): 54-57. (4)
[48]梅铮铮、王家祐, 对惠陵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 《四川文物》, 1998年, (06): 38-42.
[49]陈寿.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1060-1093. ISBN-9787546149042.
[50]陈寿.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2-54. ISBN-9787546149042.
[51]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912-916. ISBN-9787546149042.
[52]陈寿.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1027. ISBN-9787546149042.
[53]陈寿. 《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陆逊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1278. ISBN-9787546149042.
[54]陈寿. 《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纪[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78. ISBN-9787546149042.
[55]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裴注:孙盛曰[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70-871. ISBN-9787546149042.
[56]林语堂. 苏东坡全集 上[M]. 北京: 中国书店, 1996年: 290. ISBN:7805683298.
[57]齐豫生、夏于全主编. 《中国古典文学宝库 第29辑 诸子散文 5》何博士备论 蜀论[M]. 延边: 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9年: 565. ISBN:7-80648-284-9.
[58](明)方孝孺. 《方正学先生全集》[M]. 读书种子书库, 2009年: 164.
[59]程卫国、吕雄辉编著. 《明玉珍传》[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8年: 287. ISBN:978-7-5126-6019-9.
[60]王夫之. 《船山遗书 第6卷》宋论[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年: 3356. ISBN:7-200-03704-4.
[61]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裴注:胡冲《吴历》记载[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23-845. ISBN-9787546149042.
[62]陈寿. 《三国志》卷七·魏书七·吕布传·附陈登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223. ISBN-9787546149042.
[63]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裴注:《九州春秋》记载[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23-845. ISBN-9787546149042.
[64]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裴注:《世语》记载[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30. ISBN-9787546149042.
[65](宋朝)李昉等. 《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四·幼敏[M]. 崇文书局, 2019年: 867. ISBN-9787540351939.
[66]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四·蜀书四·二主妃子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58-861. ISBN-9787546149042.
[67]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八·糜竺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925. ISBN-9787546149042.
[68]陈寿.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封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944-847. ISBN-9787546149042.
[69]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47-856. ISBN-9787546149042.
[70]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四·蜀书四·二主妃子传·裴注:孙盛《蜀世谱》记载[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61. ISBN-9787546149042.
[71]陈寿.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羽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895. ISBN-9787546149042.
[72]陈寿.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费祎传[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5年: 1008. ISBN-9787546149042.
[73]刘勇. 《印象中国 文明的印迹 帝王陵寝》[M]. 合肥: 黄山出版社, 2016年: 62-63. ISBN:978-7-5461-5291-2.
[74]谢辉、李兆成等著. 《三国圣地武侯祠》[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年: 6-10,160-164. ISBN:978-7-220-07403-5.
[75]李相状主编. 《四川重庆览险川湍河》[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 86-87. ISBN:7-80702-216-7.
[76]罗开玉,李兆成等著. 《三国圣地武侯祠》第一章[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年: 46-47. ISBN-9787220074035.
[77]谢辉、罗开玉主编. 《诸葛亮与三国文化》武侯祠及其文物[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年: 180-181. ISBN-7536472072.
[78]田飞、李果著. 《寻城记 成都》[M]. 北京: 商务印馆, 2014年: 39-41. ISBN-9787100102537.
[79]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一回到第八十五回[M]. 北京: 西苑出版社, 2016年: 1-333. ISBN-9787515105628.
[80]毕研文. 《三国演义》在封建社会的审美接受——以刘备的人物形象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 (第08期): 193-194.
[81]王居宸.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7年, (第29期): 90.
[82]《三国春秋》(中国香港).猫眼电影. [2023-06-29].
[83]《诸葛亮》.猫眼电影. [2023-06-29].
[84]《诸葛亮》(中国香港).猫眼电影. [2023-06-29].
[85]《三国演义》.猫眼电影. [2023-06-29].
[86]《三国英雄传之关公》.猫眼电影. [2023-06-29].
[87]《曹操》.猫眼电影. [2023-06-29].
[88]《武圣关公》.猫眼电影. [2023-06-29].
[89]《三国》.猫眼电影. [2023-06-29].
[90]《回到三国》(中国香港).猫眼电影. [2023-06-29].
[91]《曹操》.猫眼电影. [2023-06-29].
[92]《武神赵子龙》.猫眼电影. [2023-06-29].
[93]《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猫眼电影. [2023-06-29].
[94]《诸葛孔明》.猫眼电影. [2023-06-29].
[95]《三国之见龙卸甲》.豆瓣电影. [2023-06-29].
[96]《赤壁 上》.猫眼电影. [2023-06-29].
[97]《赤壁 下》.猫眼电影. [2023-06-29].
[98]《关云长》.猫眼电影. [2023-06-29].
[99]《魔国志I之黄巾之乱》.猫眼电影. [2023-06-29].
[100]《三国志新解》(日本).猫眼电影. [2023-06-29].
[101]《赵云传之龙鸣长坂坡》.猫眼电影. [2023-06-29].
[102]《赵子龙》.猫眼电影. [2023-06-29].
[103]《真·三国无双》.猫眼电影. [2023-06-29].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2月26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