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还是公子小白的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他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1][2][4]
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10月7日因病去世。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称霸的时间最早,霸主地位最为巩固,并且功业也最为显赫。他开创了利用会盟来召集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的形式,同时通过“尊王攘夷”的旗号守护了中原文明,维护了天下政局的稳定。[2][4][5]
卫共姬
妻子
少卫姬
妻子
郑姬
妾
密姬
妾
齐僖公
父亲
齐孝公
儿子
公子雍
儿子
齐昭公
儿子
齐惠公
儿子
齐懿公
儿子
齐中废公
儿子
齐襄公
哥哥
左划查看更多
齐襄公在位时,荒淫无道,欺辱大臣。作为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了躲避祸端,分别在外逃亡。公子纠在管仲的帮助下逃往鲁国,还是公子小白的齐桓公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前往莒国避难。襄公十二年(前686年)—桓公元年(前685年),齐襄公和公孙无知接连被杀身亡,齐国大臣们商量拥立国君之事。由于公子小白从小就和高傒交好,于是齐国正卿高傒和国懿仲私下通知公子小白前往齐国。鲁国得到公孙无知身亡的消息之后,也派遣军队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并且让管仲在莒国前往齐国的道路上进行埋伏。之后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a],小白假装中箭身亡误导管仲,使管仲将小白死亡的消息传回鲁国。随后公子小白便搭载着温车[b]快速赶回齐国,又有高傒和国懿仲在齐国内接应他,于是先一步成为国君。而鲁国收到小白死亡的消息之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六日之后才到达齐国。而此时公子小白已经即位,于公元前685年被立为齐桓公,并且发兵抵御鲁军。[1][4][6]
同年秋天,齐军和鲁军在乾时[c]开战,齐国部队将鲁军击退,并且断绝了鲁国部队撤退的路线,将鲁军包围起来。齐桓公写信给鲁庄公,在信中要求鲁庄公将公子纠杀死,把召忽和管仲交给自己,自己需要把他们剁成肉泥才消气,不然他就会将鲁国包围起来。于是鲁国人觉得恐惧,在笙渎[d]把公子纠杀死,召忽选择了自杀,而管仲则是自己请求被囚禁起来。[1][4][6]
当初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的真实意图就是想要将管仲杀死,但鲍叔牙表示管仲是能使任何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人才。于是齐桓公假借仇恨之名将管仲从鲁国要回,从而任用他,管仲也是知道了齐桓公的意图才自己请求被鲁国囚禁起来送到齐国。鲍叔牙前往迎接管仲,一进入堂阜[e]就将管仲身上的刑具卸下,让他沐浴更衣除灾祈福之后再去面见齐桓公。齐桓公用规格很高的礼节和丰厚的礼遇招待了管仲,并且任命他为大夫,负责处理政事。[2]
齐桓公在管仲、鲍叔牙、隰朋[f]、高傒等人的辅佐之下对齐国进行治理,在政治上实行了参国伍鄙[g]的政策,建立了以君主集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员制度,在相之下设置了五类机构分工管理政务,并且分别设立了“五官”,“五官”在相的管辖之下直接对国君负责。在经济方面则采用了管仲“相地而衰征”[h]的思想,合理征税,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财政税收。在军事上作内政而寓军令[i],隐藏齐国军事实力的同时增强了军事力量。并且齐桓公还优待提拔有才之士,这些措施都增强了齐国的整体力量,造福了齐国百姓。[1][2]
早年齐桓公逃亡到郯国(《左传》记载为谭国)时,没有受到郯国国君的尊重,于是齐桓公在桓公二年(前684年)起兵攻打了郯国并且使其灭国,郯国国君逃亡到莒国。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桓公为了平定宋国内部的动乱而邀请宋、陈国的国君在齐国的北杏[j]举行了北杏会盟,受邀的遂国[k]拒绝出席。同年夏天,齐国攻打遂国并使其灭亡。[2][4][6]
同年,齐国的军队征讨鲁国并且获胜,于是鲁庄公割让遂邑[l]一地来请求与齐国讲和,齐桓公同意了,和鲁庄公在柯邑[m]相见并且缔结盟约。就在齐桓公即将与鲁庄公签订盟约的时候,被鲁国臣子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挟持,曹沫要求他归还齐国侵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答应之后曹沫才把匕首拿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但齐桓公感到后悔,想要杀掉曹沫并且不归还鲁国的土地。管仲以违背诺言会失去诸侯们的信任和天下人的支持的道理劝阻齐桓公,于是齐桓公将曹沫三次战败丢失的鲁国土地全部还给了鲁国。诸侯们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纷纷因为信任而想要归顺齐国。[1][4]
次年,宋国背叛了北杏盟约,齐国在请求周天子讨伐宋国,于是周天子答应齐桓公要求,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宋国归顺。桓公七年(前679年),宋、陈、卫、郑国的国君和齐桓公在甄邑[n]缔结盟约,齐桓公自此走上了称霸之路。次年,齐国又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 。会上大家再次推举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1][4][6]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进犯燕国,齐桓公受到燕国的求助之后指挥军队进攻山戎,一直将山戎驱赶到孤竹[o]。燕庄公很感激地将齐桓公一路送到齐国范围内,齐桓公表示只有天子才能享受到诸侯送行至国境外的待遇,于是将燕庄公走到的地方都割送给燕国作为回礼。并且让燕庄公重新朝贡周天子,其他诸侯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都表示服从齐国。[2]
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卫文公向齐桓公求助,表示自己受到了狄人[p]的进犯,于是齐桓公带领其他诸侯拥立卫君,并且重新在楚丘修建了城池。次年,齐桓公夫人蔡姬[q]在齐桓公感到害怕制止时依旧摇晃游船,惹怒了齐桓公被送回蔡国,但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仍然存在。蔡国国君也非常生气,于是把女儿蔡姬重新许配给了别人。齐桓公知道之后非常生气,于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天带领军队前往征讨蔡国,蔡国被击溃。同年,齐桓公带领军队攻打楚国,之后楚国答应恢复对周天子的朝贡,齐桓公与楚国大将签订盟约之后就撤退了。返回的路上,陈国大夫袁涛涂误导欺骗齐国军队向更难行军路途更远的路,但被齐桓公察觉。于是同年秋天,齐国军队攻打陈国。[1][2][4]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齐桓公和其他诸侯们在葵丘[r]会面。周襄王派遣宰孔将文武胙、彤弓矢、大路[s]赏赐给齐桓公,并且让他接受赏赐时不用行跪拜礼。齐桓公想要答应,但在管仲的阻拦下还是选择了进行跪拜来接受赏赐。
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中提出了“五禁”条款:一、杀死不孝之人,不要更改已经确定的太子,不能让妾室取代正妻。二、对待贤能的人才态度要尊敬,同时还要培养人才,对那些有德行的人要鼓励表扬。三、尊老爱幼,善待来宾和旅客。四、士不能世世为官,要给官员们一定的可支配权力与自由。要选取贤能之人为士,不专杀大夫。五、不能故意设置建造堤坝,不可以因为别国发生灾荒就不售卖粮食给他们,在不告知天子的情况下不可以私自封国封邑。[7]
同年秋天,诸侯们又在葵丘会面,周朝依旧派遣宰孔前往,此时齐桓公脸上已经有了骄傲的神色,其他诸侯中也慢慢有人叛变。同年,晋献公去世,他的儿子奚齐和卓子被晋大夫里克杀死。秦穆公[t]因为晋公子夷吾的姐姐是他的夫人,于是拥立公子夷吾成为晋国国君,将其送回晋国。同时齐桓公派兵平定晋国的内乱,同时派遣隰朋协助公子夷吾即位之后返回。[2]
当时周王室势弱,就齐、楚、秦、晋四国实力较强。晋国由于晋献公死亡而导致国内政局动荡。秦国距离中原较远,因此不参加各国的会盟。楚国占有荆蛮之后以夷狄之俗来治理国家,不参与中原的事物。因此只有由齐国兼具实力和影响力来负责中原各诸侯国的会盟,并且其他诸侯都顺从于齐国,参加会盟。于是齐桓公认为自己应该去泰山封禅、到梁父山祭地[u],在管仲的再三劝阻下才放弃这个想法。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年),周襄王的弟弟姬带勾结戎人共同进犯周王室,于是齐桓公派遣管仲代替周王室与戎人说和。周襄王要用上卿的礼节和待遇对待管仲,管仲再三推辞之后接受。次年,姬带投奔齐国,齐桓公派遣仲孙为他求情谢罪,周襄王愤怒地拒绝了。[1]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隰朋相继去世了。齐桓公在管仲病重的时候依次询问易牙[v]、开方[w]、竖刁[x]三人能否成为齐国的宰相,但都被管仲否定了,劝告齐桓公不要重用这三个人。但最终齐桓公还是宠信了这三个人,将齐国大权交给了他们。次年,戎人攻打周王室,周王向齐国求助,齐桓公命令各诸侯国各自派遣军队前去守卫周王室。[1]
齐桓公的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都没有生下子嗣。齐桓公好女色,于是拥有六位姬妾,她们分别都诞下了子嗣[y]。齐桓公在已经册立太子昭并且将他托付给宋襄公的情况下,又向姬妾长卫姬许诺立无诡为太子。齐桓公于四十三年(前643年)去世,大臣易牙和竖刁与宫中串通起来拥立公子无诡为国君,并且残害了反对他们的大臣,太子昭逃亡至宋国。[2]
在齐桓公病入膏肓时,其他五位公子便各自培养势力,谋求太子之位。直到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病逝,他们就开始袭击彼此,因此无人敢为齐桓公收尸,他的尸身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腐烂生蛆。直到十二月初八公子无诡即位,才将其收尸,十二月十四日晚上为齐桓公装殓,将棺材停在堂上拜祭。孝公元年(前642年)三月,宋襄公带领诸侯一起将太子昭送回并且攻打齐国,齐人感到恐惧而将国君无诡杀死,之后宋国打败了其他四公子的部队,于同年五月拥立太子昭为国君,是为齐孝公。但由于战局混乱,齐桓公直到八月才被安葬。[1][2]
齐桓公即位之后,基于现实情况对齐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君主集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员制度,在相之下设置了五类机构分工管理政务,并且分别设立了“五官”,“五官”在相的管辖之下直接对国君负责。这一举措将部分权力从贵族的手上转移集中到君主手中,增强了君主实际权力。之后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地方进行分级划分与管理的同时对工商业设置了专业部门进行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控。其次建立了军事与政治相结合的军事制度,在地方行政的基础上设立军事组织,使军事的直接控制权被掌握在国君手中。这三项改革扩大了国君的政治权利,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同时将军权收归国君所有。齐桓公通过相和“五官”可以直接处理齐国的重要事务,并且按时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增强了君主的权威,防止了权力分散。[5]
齐桓公在管仲的策划和协助下将百姓们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并且根据类别住在划分好的区域,减少流民出现而导致社会动荡的现象发生,给齐国百姓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进行管理,同时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都推动作用。同时,齐桓公也注重对于吏治的管理,通过设定处理事务的期限来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还设置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并且使上级监督与民众监督相结合,减少官员渎职贪污的情况发生。同时建立了完善的选拔人才体系,广泛招纳有才能和贤德的人士。[5][8]
齐桓公重视农业发展,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摒弃了传统的井田制而使用了授田制。同时采用了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思想,合理征税,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财政税收。另外,齐桓公还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由政府负责经营再统一进行销售,促进了商业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国家经济收入。这一举措使齐国的生产力大幅上升,促进了齐国的富强。[5][8]
齐桓公在位期间,在管仲等贤臣的辅佐下,着重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齐桓公采用了管仲作内政而寓军令的思想,设立轨长制对军队进行编制,五家为轨,五人为伍,层层递进并且对士兵进行编排。齐桓公将军队的直接控制权收归到自己手中,并且对士兵加强训练,在战争中扩充军队,持续地增强齐国军队的战斗能力。齐桓公还将齐国军队分为了民兵和常备军,一方面在保证国家生产的同时减少军费的支出,另一方面在保持军队战斗力的同时隐藏齐国的实力。齐桓公和管仲还为军队提供了高质量的武器,并且用提供武器替代刑罚的方法来增加军事装备,使得齐国军事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军事策略上,齐桓公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注重谋略。这些措施使齐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加快了齐桓公称霸的脚步。[5][9][10]
同时期周王室的宰孔认为后期的齐桓公傲慢霸道,不加强道德修养反而只顾着炫耀武力。[1]
战国经学家谷梁赤在《春秋谷梁传》中谴责了齐桓公通过杀公子纠成为齐国国君的手段,认为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做法是不妥的,但也对齐桓公为燕国讨伐山戎、拥戴周王的太子和在葵丘大会诸侯申明周王禁令等事迹表示了称赞。[6]
战国公羊高在《春秋公羊传》中肯定了齐桓公抵抗驱赶少数民族包围中原的功绩。[11]
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新书》中认可了齐桓公中原霸主的地位。[12]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肯定齐桓公了的功绩,认为他可以称为霸主,是善战不败者。[13]
东汉权臣兼曹魏奠基者曹操曾作诗《短歌行》,在诗中称赞了齐桓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14]
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习凿齿评价齐桓公过于骄傲自满而使得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15]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认可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但惋惜他宠信内臣而导致死相凄惨的结局。[16]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顾颉刚全集》中评价齐桓公维护了华夏文明与中原政局,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应该注意的人物。[17]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在公子小白与公子纠返回齐国争夺国君之位时,齐桓公在返回齐国即位时受到了管仲的埋伏,并且被他一箭射中了带钩[a],公子小白假死才逃过一劫。之后先一步成为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原本想要将管仲杀死,但在鲍叔牙的劝谏下选择任用管仲,并假借仇恨之名将管仲从鲁国要回,之后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桓公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增强了齐国的综合实力,加快了其称霸的脚步。[2][5]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进犯燕国,齐桓公受到燕国的求助之后指挥军队进攻山戎,一直将山戎驱赶到孤竹[o]。当时管仲和隰朋也跟随在齐桓公身边,他们春天发兵,冬天带领军队返回,但是在回去的路上迷失了方向。管仲提出可以借助老马来找到回去的路。于是便挑选了老马将缰绳放开,众人跟随在老马的后面,最终找到了路。[18]
齐桓公想要广纳贤士,于是宣布会在大庭中点燃火炬,用“庭燎”这种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来对待前来的人才们。但是一年之内没有任何一个人才求见齐桓公,此时东野有个人想要拜见齐桓公,齐桓公不在意他地位低下,开心地接待了他并询问他的才能。那人表示自己会九九算术法,齐桓公觉得会九九算术的人很多,因此不算才能。于是那人表示如果齐桓公对他这种人都可以用礼仪来接待他,那么比他更厉害的人肯定也会前来。齐桓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用庭燎之礼对待他。一个月之后,得知这件事情的贤士们源源不断地向齐国赶来,向齐桓公自荐。[19]
齐桓公人物关系
关系 | 简介 |
祖父 | 吕购,即齐庄公,齐国国君[1] |
父亲 | 吕禄甫,即齐釐公,齐国国君[2] |
母亲 | 卫姬,有宠于釐公[1] |
兄弟 | 吕诸儿,即齐襄公,齐国国君[1] |
吕纠,即公子纠[2] | |
夫人 | 王姬,周平王孙女[4] |
蔡姬,蔡国公室女,蔡哀侯之女,蔡缪侯之妹[1] | |
徐姬[1] | |
姬妾 | 长卫姬,卫国公室女[2] |
少卫姬,卫国公室女[2] | |
郑姬,郑国公室女[1] | |
葛嬴,葛国公室女[2] | |
密姬,密国公室女[1] | |
宋华子,宋华氏之女,子姓[2] | |
儿子 | 吕无诡,即公子无诡[1] |
吕元,即齐惠公[2] | |
吕昭,即齐孝公[2] | |
吕潘,即齐昭公[1] | |
吕商人,即齐懿公[1] | |
吕雍,公子雍[2] | |
卫共姬生公子无诡,少卫姬生齐惠公,郑姬生齐孝公,葛嬴生齐昭公,密姬生齐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1] 齐桓公有十多个儿子,总计有五人做过国君:公子无诡继位后,仅过了三个月就死了,没有谥号;接下来是孝公;再接下来是昭公;随后是懿公;最后是惠公。《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有七个儿子去楚国做了大夫[2] | |
齐桓公影视形象
年份 | 影视类型 | 剧名 | 饰演者 | 剧照 |
1989年 | 电视剧 | 《晋文公传奇》[20] | 王伟 | |
1996年 | 电视剧 | 《东周列国·春秋篇》[21] | 杨立新 | |
2019年 | 电视剧 | 《重耳传奇》[22] | 保剑锋 |
展开
[a]带钩:束腰革带上的金属钩。
[b]温车:一种封闭严密而又有通风设备的卧车。后世作为丧车的专名。
[c]齐地名,可能在临淄西南。
[d]鲁地名,即“句渎”,在今山东荷泽北。
[e]地名,今山东蒙阴西北。
[f]齐国大夫
[g]五家为一个单位的兵民结合的军事制度
[h]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
[i]齐桓公将齐国军队分为了民兵和常备军,一方面在保证国家生产的同时减少军费的支出,另一方面在保持军队战斗力的同时隐藏齐国的实力。齐桓公和管仲还为军队提供了高质量的武器,并且用提供武器替代刑罚的方法来增加军事装备。
[j]齐国地名,今山东省东阿县境。
[k]诸侯国,妫姓,故城在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与肥城县交界处。
[l]鲁邑名,今山东宁阳以北。
[m]柯:齐邑名。在今山东东阿西南。
[n]甄:卫邑名。同“鄄”,《左传》作“鄄”,在今山东鄄城西北。
[o]孤竹: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
[p]狄:部族名。亦作“翟”。春秋前,长期活动在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各国有频繁的接触。
[q]蔡缪侯之妹
[r]葵丘:宋邑名。在今河南兰考。
[s]宰孔:周朝太宰周公姬孔。
文武胙:祭祀文王、武王用的肉。春秋时周王常将此赐给强大的诸侯,以示尊重。
彤弓矢:朱红色的弓、箭,表示授予征讨诸侯之权。
大路:大车。路,通“辂”。
[t]秦穆公: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
[u]古代封禅是天子的事情,桓公想行封禅大典实际是以天子自居。梁父:在泰山东南。
[v]齐桓公近臣,善调味,相传他曾烹子以献桓公。
[w]卫国公子,相传他放弃太子的尊位,来侍奉齐桓公。
[x]桓公近臣,相传他自愿阉割,到宫中任宦官,以便亲近桓公。
[y]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
展开
[1](西汉)司马迁. 史记 [M]. 甘宏伟,江俊伟译注. 武汉: 崇文书局, 2017-01: 623-672. 978-7-5403-4204-3.
[2](汉)司马迁. 史记[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8-10: 245-259. 978-7-80520-117-7.
[3]春秋五霸.国学网. [2023-08-22].
[4](春秋)左丘明著. 左传[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01: 47-90. 7-5387-1374-3.
[5]战化军. 齐桓公称霸[M].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10: 22-116. 7-5329-2358-4.
[6](战国)谷梁赤. 春秋谷梁传[M]. 顾馨,徐明校点.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03: 22-55. 7-5382-4774-2.
[7]孟子. 孟子[M]. 杨伯峻,杨逢彬导读注译. 长沙: 岳麓书社, 2021-03: 183-200. 978-7-5538-1381-3.
[8]李雅闻. 论齐桓公改革[J]. 《卷宗》 , 2015, (第12期): 434-435.
[9]徐勇. 论春秋时期管仲和齐桓公的军事改革[J]. 《历史教学:下半月》, 1996年, (第8期): 7-11.
[10]62-65. 春秋时期齐国的全方位改革[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第5期): 62-65.
[11]公羊高. 春秋公羊传[M]. 孙玉坤、邓泓、贾文启注释. 大连: 大连出版社, 1998-10: 88-92. 7-80612-542-6.
[12](汉)贾谊. 贾谊新书译注[M]. 于智荣译注.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01: 154-161. 7-207-04394-5.
[13]班固. 汉书. 东汉: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14]迟双明.. 曹操集全鉴[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1-02: 14-17. 978-7-5180-8110-3.
[15]陈寿. 三国志. 280-290年(西晋时期):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16]司马贞. 《史记索隐》. 唐: 163-167.
[17]顾颉刚. 顾颉刚全集3. 中华书局, 2010年: 529—530.
[18](战国)韩非著, 邹雪城主编. 韩非子[M]. 2019-02: 149-180. 978-7-5593-2783-3.
[19](汉)刘向, 方勇主编. 说苑[M]. 程翔评注.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03: 324-373. 978-7-100-15409-3.
[20]晋文公传奇 晉文公傳奇.豆瓣. [2023-07-08].
[21]《东周列国·春秋篇》.豆瓣. [2023-07-08].
[22]《重耳传奇》.豆瓣. [2023-07-08].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2月22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