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窗前一株紫丁香》儿童诗解读及教学反思(打开二年级上册课本)

二年级上册《窗前一株紫丁香》儿童诗解读及教学反思(打开二年级上册课本)

《窗前一株紫丁香》这首活泼清新的儿童诗是根据腾毓旭的作品改写的.诗中用儿童的口吻说话,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从一个侧面塑造了老师勤奋工作,心牵学生的美好形象.字里行间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表达了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是值得低年级儿童反复吟诵的好作品.

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一方面,儿童诗讲求美感、意境、反映现实生活,语言精炼而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如果像教普通课文那样分解教学容易割裂诗意,破坏诗歌意象的完整性,也容易陷入理性分析的泥潭,丧失诗歌感性的本质.所以课堂教学中宜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强调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通过整体诵读传达对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阅读的能力和心理习惯的差异,小学生作为文学的接受者,不会跟成年人一样,在开始阅读时就启动了分析、评鉴等阅读机制;由于文学知识不足,他们对特定文学形式或体裁所展现的特点,也就是文学惯例,也不能像成熟的读者一样,能全面的掌握.二年级学生对文学的理解,一般仍建立于直观的基础上.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谈什么节奏与音律,也没有特别强调本篇文章的体裁是儿童诗,应该是基于对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考量.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虽然同学们提出了一些要讨论的问题,但并没有急于全部解决,而是让学生在整体诵读后进行思考,确保了学生对诗歌完整意象的把握.另外,在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小节阅读时,提及了“与这一节相同的格式”,照顾到了诗歌的特点,但是没有略作进一步阐发,稍显遗憾.

二、反复诵读

《窗前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时刻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取了分组读、男女声分读、个别读、配乐读、听老师泛读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诵读,充分地突出了“读”在诗歌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过在教学中,也陷入一种普遍存在的误区: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异化为一种朗读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用统一的语调、语速,统一的情感来“齐步走”,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解读收获“善意”地下嫁给学生,让他们异口同声地读出自己精心预设的“感情”来.还没有搞清楚学生对“浓绿”的理解,就让学生加重语气去读,必定是欲速则不达,这算不上是真正的“读书”.不过在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节的“老师,老师”环节时,则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学生们自己的妈妈如何让自己入睡,是有借鉴意义的.

此外,朗读过程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张志公先生说过“读一篇文章,是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再逐层分解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及提法新颖的语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一番.”这段话对读的内涵的把握与理解,读的层次的布局,均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朗读指导应当具有一定层次性.指导朗读思路比较清晰,在花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生词的读音,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把诗歌读“通”,读“流利”,继而在细化到学生感兴趣的字词句段上,在揣摩中朗读,最后又收拢起来,从整体上进行朗读反刍,领略作者写作意图,趋近作者旨趣.

三、展开想象

文学的审美始于感知,审美层次的深化与提升,则依赖于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发挥.语言作为文学表现的符号,其中的情意也是需要结合视觉效果和想象、联想来掌握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审美感知就不能化为完整的形象.我们读这首诗歌,固然可以感受其中个别词语的审美效果,如“浓绿的小院”、“绿叶儿在风里沙沙”、“星星困得眨眼”等,或分析其中的语言设计方式如朴素精炼,但如果不运用想象,呈现全篇的图像,就无法感受作品的整体情意.不把“踮起脚尖儿”与“老师,快放下教案”同时转化为影像,就无法感受学生去栽种时的感受,学生心中充盈的对教师的爱.该教师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让“闭上眼睛”这一举动看似不经意,却能帮助学生忽略外界无关信息,专注音乐与范读,更容易拓展想象空间,生发想象图景.

同时,想象不同于空想,要有所依据:可以是基于具体形象的再呈现而注入读者的感情,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作品中的情境、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联想,不但可以发展解读能力,同时可以增进审美能力;也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留白的地方,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留白,就是作者没有在作品直接交代的地方,可以是轻轻的原因、细节或结局,正是由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存在着多义性的特质,也创造了读者可以合法参与的空间.例如:教师怎么会在家里批教案呢,是不是生病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教师第二天醒来发现窗前的紫丁香,心里是什么感觉,如何表现出来的?让学生想想这些,无形中又增添了对师生情谊的一份理解,是特别有意义的.

四、研讨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所有文本的阅读价值最终要通过阅读者来实现,但文学文本一般具有较大的阅读空间,是一个自足同时又相当开放的“召唤结构”,因此用通常的分析性的教学式,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教学这些文本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应有的魅力.教学伊始就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回应,即使有举手也回答不出来的,也会安慰其进行再次思考;对核心问题“为什么要栽在教师窗前”没有进行直接的简单回复,而是经过反复的朗读和体会之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学生在课上时刻处于处在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过程中,可以说是“紧张而有序”.

窗前一株紫丁香讲解

《窗前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是李泽华。这首诗以一株紫丁香为主题,描绘了它在不同季节里的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讲解。

一、诗歌的主题和特点

这首儿童诗的主题是一株紫丁香,通过描绘它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变化,展示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美丽。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既有美感,又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意义。

二、诗歌的理解和情感领悟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朗读整首诗,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界四季的变化和紫丁香的美丽。然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和象征,比如春天的“新绿”,夏天的“芳香”,秋天的“绯红”,冬天的“枯黄”。最后,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对紫丁香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三、朗读方法和形式

在朗读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读、男女声分读、个别读、配乐读、听老师泛读等。这些形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同时,朗读过程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再逐层分解细读,最后通篇领略一番。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要让他们通过诗歌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此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所见所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窗前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生动美丽的儿童诗,它通过描绘一株紫丁香的四季变化,展示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美丽。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情感领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窗前一株紫丁香讲解

《窗前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由中国著名诗人林徽因所作的儿童诗。这首诗以紫丁香为主题,通过对紫丁香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本文将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教学反思,为读者介绍如何教授这首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情感。

一、诗歌分析

1. 诗歌结构

《窗前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四句一段的诗歌,共分为四个段落。每一段都以“窗前一株紫丁香”为开头,然后用两个句子对紫丁香进行描写,最后以“紫丁香,紫丁香”为结尾,强调紫丁香的美好。整首诗歌结构简单明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诗歌意境

《窗前一株紫丁香》以紫丁香为主题,通过对紫丁香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诗歌中用一种轻柔、温馨的语调,描绘了紫丁香的美丽、芳香和柔软,表现了一种美好的情感状态。在描写紫丁香的同时,诗人也在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她认为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感受生命的美好。

二、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窗前一株紫丁香》,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情感,让学生朗读出诗歌的情感。

3. 教学方法

(1)整体理解法:在教学中,不宜像教普通课文那样分解教学,应从诗歌的整体入手,注重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

(2)朗读法:在朗读方面,应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读、男女声分读、个别读、配乐读、听老师泛读等。同时,朗读过程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再逐层分解细读,最后通篇领略一番。

(3)情感体验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感受、想象、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4. 教学步骤

(1)整体理解:首先,让学生朗读整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体验不同的朗读效果。然后,通过男女声分读、个别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朗读形式。

(3)情感领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想象,让学生深入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例如,让学生想象自己也有一株紫丁香,感受紫丁香的美丽和芳香,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4)表演展示:让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表演展示,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5.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表演情况,以及听取学生的情感表达,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总结

《窗前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意境的儿童诗,通过对紫丁香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整体理解和情感领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生命的美好,珍惜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