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臼的成因,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即“冰川磨蚀说”和“水力磨蚀说”。
持“冰川磨蚀说”者认为,大约在200-300万年的第四纪早期,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的高度,自上而下以“水滴石穿”的方式,对冰川覆盖下的基岩进行强烈的冲蚀作用,因而产生了石臼,这种石臼被称作“冰臼”。在这类专家眼里,“冰臼”是古代冰川曾经存在过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极其重要的历史见证,在我国的黄山、庐山、西藏和德国、波兰等地均有发现,它们均分布于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但分布于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带的冰臼则十分罕见。
“水力磨蚀说”则认为,石臼是普通岩石河床被水流冲磨而成的深穴,它分布在石质河床基岩节理交汇点或破碎处,水流使之成为坑洼;坑洼里的砾石在流水的带动下旋转、撞凿和磨蚀坑壁,使坑洼不断扩大和加深,最终形成深度和宽度达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深穴,这类石臼可称为“壶穴”或“瓯穴”。[1]
[1] 海南岛石臼: 岁月雕饰的地质奇观 · 海南日报数字报[引用日期2017-05-27]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