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迪,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先后赴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哈佛大学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从事学术访问,并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合作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承担多项国际、国内课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长期跟踪宏观形势与政策分析,被聘为新华社特约观察员。
出版《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哈佛散记:与经济学的亲密接触》等专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获得两次“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和一次“中国图书奖”。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1月。
《直面符号经济》,(与张平合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
《怎么又过热了:新一轮宏观调控与政策分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改革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与刘霞辉、张平合作),格致出版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哈佛散记:与经济学的亲密接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1998-1999年,参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课题。
1999-2000年,主持并独立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
2001-2002年,主持并独立完成社科基金项目“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的实证研究”。
2002-2003年,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外理论前沿跟踪与比较”,完成阶段性成果“直面符号经济”。
2003-2005年,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增长前沿研究”。
2004年,参与完成国家发改委交办课题《“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全文收入马凯主编 《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
2004-2005年,主持并独立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研究的金融视角”。
2005年,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未来中国周期波动分析”。
2008-201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首席专家。
2008-2010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开放经济新阶段的宏观稳定研究”。
2010-2011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及其对宏观稳定的影响”。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