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山[江西省鄱阳县黄金山]
海拔800米,位于江西鄱阳响水滩乡西南,是鄱阳与都昌的分界线。山上有古寺庙遗址,有奇形怪状的巨石,灌木丛生,有十几处岩洞,以漂水岩下方的洞口最为宽敞,五个人可并行入内,越往里越窄,此洞宽处深约30米,然后变成小洞,只有一人可爬进去,目前暂无人探险进去,不知里面有多深,传说与山上其它处的洞是相连的,山体内部有内河也有溶洞,有待后人去探索得出真正的结论。山顶上有解放后打土匪时留言下的纪念碑与石堑壕。山俊石奇,风景秀丽,在山顶可往尽两县之乡野,众生之云烟。待到清明前夕,上山观杜鹃花,可见到山上到处是一团团火红的野生杜鹃花,此山未进行人工旅游开发,属于原生态旅游胜地,是登山爱好者的理想之地,不过近代森林砍伐,原始森林的古木参天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从响水滩燕窝村上山200米的山腰处,有一块腹地,在几千年前就曾有庙宇,名曰“永昌寺院”在太平天国年间镇压教派时,由于此庙古时名望高,因而被破坏一空,在2013年以前都是残垣断壁,只见废墟遗迹,2013年后,由鄱阳县知名企业人士吴兴旺先生投资近两千万元,重修此寺庙。关于“永昌寺”的来历: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永昌寺坐落在地处都鄱彭三县交界的黄金山东麓。黄金山呈南北走向绵延三十余里。海拔最高处有332.6米。四周平畴、水泊与丘陵星罗棋布,犹如众星捧月。登山远望方圆几百里的水光山色尽收眼底。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之感。
黄金山沟壑纵横,每至丰水季节,悬泉瀑流,飞漱其间。山中树木四季蓊郁,远观犹如一座绿色的屏障。步入山间,则树林阴翳、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林间好鸟向鸣嘤嘤成韵,不绝于耳。这里早已成为野兔、麂、山羊、野猪等野生动物的乐园。
纵观中国文化史,可以说佛道儒三家尽占华夏名山大川风景胜地。才使得文化与景胜相得益彰,具放光彩。永昌寺的创建者在选址上可谓慧眼独具。一定是那位初创者不经意间云游至此,见此山正中段,不仅环境清幽而且怀抱平地百亩。是创建世外桃源的绝佳之所。便在此草创基业。几经数代门徒艰苦经营,不断扩大了寺院的规模,在暮鼓晨钟声里弘扬了无边的佛法。
不知是永昌寺鼎盛的香火还是黄金山独特的地理环境招摇了众多佛道儒者们的心旌。名不见经传的黄金山拥有了一寺一书院七十二寺庵辉煌历史。仅此一点足可以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相媲美。
二、历史沿革与现状
据现有的史料----鄱阳县志记载。永昌寺始创于南朝梁武帝年间。距今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间几经风雨兴衰已无据可考。现而今只是草萧疏,水萦纡。处处残垣断壁。据当地老辈讲,造成永昌寺毁灭性灾难是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为打击藏身山中的抵抗势力,竟将整座大山付之一炬。成为池鱼的永昌寺自然难以幸免。后虽有佛事兴起但因战争和动荡永昌寺难以瓦全。今天人们只能在断壁残垣间扼腕慕叹。
从永昌寺现存遗址可判断出鼎盛时期的规模。主庙基有长达近百米的半环状护寺墙,由石块与泥土混合筑成。用来防护山顶的泥石流和山体塌方。从残留生活设施也应十分齐全,有舂米的石臼,有荒废的古井与池塘。
寺院两旁是竹林与茶园,而今已是修竹茂林茶香四溢。寺前开垦了大量的耕地和水田。不难想见当年良田美池、阡陌交通、桑竹成荫的桃源美景。
最值一提的当属永昌寺旁建立的金山书院。两榜进士彭抱初曾求学于此。他在湖北放任过一任县令,后辞官回书院传经布道。附近的学子可谓趋之若鹜,书院的规模也因此而盛况空前。从此儒佛道三家皆汇于此,所建寺庙庵共七十二座。黄金山将华夏山川对文化的容纳吞吐能力演绎的淋漓尽致。
三、美丽传说与胜景
永昌寺山门旁有一块巨石。这就是当地最具盛名的油盐罐。巨石南北两侧各有一石臼。南侧石臼较小能渗出食油,北面石臼较大可冒出食盐。据传是当年铁拐李云游三山五岳时,见此地风景如画,便于寺中小憩。见寺前有老僧对弈,技痒难奈。便与技高约战并承诺如负可满足对方一个要求。经一番艰苦对决。老僧胜出。让对方满足寺中油盐需求。铁拐李应诺,用手中铁拐连击两次山门巨石。巨石被击出大小两个石臼,一个出盐,一个出油,四时不绝。石臼所出油盐除满足僧众需求外,剩余部分布施给四周穷困者。后世僧人有-欲者,竟将油盐用来出售。哪知石臼中油盐顿失。从此油盐断绝。
寺中不绝的油盐定是善男信女所为。美丽的传说兴许是佛家劝谕人们无生-念,否则既得的幸福也会化作虚妄。知足常乐才能固守内心幸福。
永昌寺旁有一方水泊,叫靧面池。相传天宫仙女亦迷恋这里的明山秀水。常嬉戏于此,并以此水泊为镜梳妆打扮,不意将一把梳子遗落山间。这把梳子化作一堵峭壁悬崖。这座崖就叫仙梳岭。
黄金山的瓢水崖、龙王尖、仙姑庵等可谓美景众多,各具特色。足以让寻芳览胜者留恋。
永昌寺坐落在江西省鄱阳、都昌、彭泽三县交界的黄金山东麓。黄金山与庐山状如姐妹,自平地兀然而起,南北横陈三十余里,宛如上天赐予人间的一块巨大元宝,是鄱阳湖周边地区最高的山峦之一。据历史水汶资料记载,古鄱阳湖面积曾达6000平方公里。专家从黄金山北端山脚下近年出土的船板,以及地下沙层分析,黄金山在汉唐时期处在鄱阳湖湖水之中。黄金山所在地古称全保乡,大概因寺名而得乡名,取“全保永昌”吉庆之意。大港、陈家港、但家港这些黄金山周边的地名,似乎也证实这里曾经是船只进出的港口。由此不难想象,鄱阳湖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曾经带给黄金山地区怎样的繁华。
从响水滩乡陈家港斜对岸的燕窝村出发,沿着古道穿越丛林向上攀登,在黄金山海拔约200余米处,就可以看到一方面积达百余亩的开阔地面,这就是永昌寺遗址。从正面上、中、下三个大平台,一眼可以看出,那一定是当年三个大殿的原基。一位老者指着一块巨石说,上面有油洞和盐洞,据说可以生出油和盐来。有法师告诉我们,有油盐洞的地方,至少曾经出过阿罗汉以上的大圣人。还有那古井,古树,古石臼,古水塘,古山门以及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古墙基,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永昌寺当年曾经的规模及繁盛的香火……
公元322年,也就是东晋永昌元年正月,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在武昌举兵谋反,晋元帝司马睿下旨,广州刺史陶侃兼领江州(今九江)刺史,兴勤王之师北拒王敦。当时形势非常微妙,江南士族多抱观望。一日,陶侃泛舟家乡彭蠡湖上(今鄱阳湖),忽遇狂风恶浪,将船吹到黄金山下,时已三更,只见山上有隐约灯火,旋即寻至。隔着柴门只见一老僧草堂安坐,老僧并不起身抬头,只曰:“已候贵人多时。”陶侃惊异,即行大礼。是夜秉烛,叩问玄机,至次日天明,方拜辞老僧。是年,陶侃命人在黄金山始建寺院,号永昌寺。将东晋元帝年号用来作为寺院的名号,是不是陶侃当时政治态度的一种表现,后人不得而知。然而,三年后,王敦之乱平定,朝庭对陶侃愈加倚重,视为国家柱石,号大将军,任两州刺史总领八州军马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了。
从有关记载看,陶侃大将军的佛缘远不止此。陶侃在广州作刺史时,一渔人见海中有神光,撒网至放光处,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造”的字样。陶侃以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养。后来,寒溪寺遭火灾,殿寺全被焚毁,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幸存。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后,派人迎请金文殊像,准备送往家乡黄金山永昌寺供养,谁知金像抬上舟船便沉到水底,多次打捞,了无踪迹,这始终成为陶公的一桩心事。
公元334年农历六月二十日,陶公离世,同年不久,慧远大师在山西降生。慧远大师转转来到九江庐山,从此驻锡不去,建东林大寺,开净宗法门,一声佛号,普被三根。当时,人人皆叨念金文殊像沉江憾事,有民谣云:(金像)“可以诚至,难以力招。”远公亲至江上虔诚祷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运殿,另造重阁以供奉,并制文殊瑞像赞。联系文殊金像前后因缘,远公陶公生卒时间,后人皆云:远公莫非是陶公再来乎?!
永昌寺不仅历史悠久神奇,而且还是中国佛教史上享有盛名的蒙山道明禅师两度出家的道场。
道明禅师出生于公元586年的鄱阳,他是浔阳王陈叔俨第六子,陈宣帝嫡孙。出生三年后南陈便灭亡了。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师十二岁,于永昌寺出家,法号:道明。隋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封道明禅师皇姐陈婤(陈后主第六女)为贵人。因为宠幸陈婤的缘故,隋炀帝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于是陈氏子弟并为守宰,遍于天下。于是,年方二十,正青春年少的道明,也奉诏脱了僧籍,离开黄金山入伍从军。多曾征战,屡建奇功,事隋做到过三品将军。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四月,隋亡。历两朝兴衰,阅人间沧桑,看透世道无常,是年冬,乃皈依佛门,重入黄金山永昌寺出家为僧。
道明六十二岁,去双峰求法,得四祖指授,往依五祖弘忍禅师法席,取法号:慧明。
听说五祖已经把衣法秘密地交付给六祖(惠能),于是便率领数十人,一起向南追赶惠能大师。六祖见慧明禅师追上来了,就把衣钵放在磐石上,说道:“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衣钵是用来表信的,岂可以力相争!如果你要,就拿去吧)。”说完,便隐入丛林中。
慧明禅师心想,忍大师既授衣钵于他,必有缘故,我且听他说法,于是,对着丛林大声喊道:“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于是从丛林里走出来,于磐石上结跏趺而坐。慧明禅师连忙上前作礼,说道:“请行者为我开示法要!”六祖道:“你既为法而来,那就请你现在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听我为你说法”。慧明禅师静心良久。六祖问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禅师当下大悟,遍体流汗,悲喜交至,涕泣滂沱,顶礼数拜。
这是《六祖坛经》上广为人知的禅门公案。道明禅师实为六祖第一个得法弟子。后又蒙六祖指点,前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为避六祖上字,乃用少于永昌寺出家时法名:道明。后来成为亡灵超度法脉之蒙山道场开山祖师,有别于一花五叶而自成一体的禅宗七祖。
不知是道明禅师法运荫庇,还是唐朝盛世佛门龙象的缘故,黄金山永昌寺在唐朝时期达到空前的繁荣,据说整个黄金山共有一寺七十二庵。真个是“信众百里来朝,香火千年不衰”,永昌寺名符其实既“永”且“昌”。
永昌寺的灾厄来自太平天国时期,冀王石达开为消灭当地团练组织,竟将整个黄金山付之一炬,千年道场瞬间化为灰烬。
俗话说“大树底下不生小草”,也许是当年永昌寺过于昌盛,方圆数十里再找不到一座象样的寺院。永昌寺虽不复存,然则香火依旧不断。不知是哪一年,有人在大殿原址上用残砖剩瓦垒起一个数平方米的小庙,逢年过节,初一十五,菩萨圣诞之日,四方信众仍然络绎而至。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