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溯源
原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民国14年(1925年)冬,巴县议事会议长李奎安就提出议案,倡议筹办重庆大学。但因为四川局势动荡,建校所需经费没有着落,创建之议一搁就是数年。民国18年(1929年)夏,“重庆大学促进会”成立。同年8月,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大会开展,会上发布《重庆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宣言》。同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建校之初,仅设立文理预科班。
民国22年(1933年),学校全体学生迁入沙坪坝新校区。同年秋,学校增设农学院,完成三院。
民国24年(1935年)5月底,重庆大学被批准为省立大学,改为“四川省立重庆大学”。同年,四川省立工学院合并至重庆大学。同年,学校文、农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民国26年(1937年)9月,台湾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借重庆大学于11月1日开学。
民国27年(1938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师生分别转入台湾中央大学,图书、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
民国28年(1939年)9月18日,国民参政会议第一届第四次大会在学校理学院召开,蒋介石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民国30年(1941年)7月,因新任校长人选问题,学生和当局发生多次严重冲突。
民国31年(1942年)3月5日,学校复校。同年9月5日,蒋介石令陈立夫解散重庆大学。同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国立大学,直属于教育部。抗日战争中,重庆大学师生积极参加民族救亡活动。
民国35年(1946年),台湾中央大学还校南京,国立山东大学复校青岛,其中中央大学部分师生留驻重庆,校舍以及部分设备并入国立重庆大学,国立中央专科职业学校继续留渝办学。
民国36年(1947年),沙磁医院正式成为重大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1948年,开始招生研究生。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新中国接管国立重庆大学,随后更名为重庆大学。
1951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批准,正式建立“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学校与重庆大学合作办学。
1952年,为支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学校文、理、商、法、医五个学院以及工学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无线电系等调出,创建和支援了中国国内十多所院校。
1953年,学校电讯系调整至北京邮电学院。
1954年,学校采矿系的石油及天然气钻井专业调整到北京石油学院。
1955年,学校地质系调至成都地质学院。
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9年,学校成为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成员。
1996年,学校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
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重庆建筑大学
1952年10月,全国院系调整,由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交通专科学校、贸易专科学校等7所大专院校的10个土木建筑系合并成立重庆土木建筑学院。
1953年,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的土木系并入学校。
1954年4月,学校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1978年,学校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4年1月,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大学。
1996年,建设部、四川省和重庆市共建重庆建筑大学。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7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学校创建,后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
1983年7月,改编为重庆建筑工程学校,由建设部直属。
1984年9月,改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划归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领导。
1992年4月,更名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97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合并发展
2000年4月,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重庆大学,新的重庆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1年,学校共建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同年12月,学校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2月,学校接受汉办委托与勿洞市政局共同进行孔子学院的实际建设;9月,学校参与举办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独立学院)。
2007年,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同年9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继续重点共建重庆大学。
2010年11月,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联盟。
2011年3月,学校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6月,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同月,牵头建立重庆市大学联盟。
2012年11月,学校入选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1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同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2014年7月,学校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0月,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6年,重庆大学与宗申动力签署了涉及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58]3月,重庆大学与两江新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中新(重庆)国际联合研究院”;同月,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增补为中国宇航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11月,学校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项目。
2017年5月,学校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0月,重庆大学与重庆市肿瘤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开启“非直管”附属医院合作;12月,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9月,河钢集团—重庆大学西南研究院成立;10月,学校与两江新区共建重庆大学附属两江医院;11月,入选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2月,重庆大学党委被列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2019年1月,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开工;同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同年3月,重庆市肿瘤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4月,重庆文学院与重庆大学图书馆合作共建“重庆作家书院”;5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学校成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签约成员大学;8月,学校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12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2020年5月,学校与四川大学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6月,重庆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大学附属小学揭牌;7月,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重庆大学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9月,加入健康扶贫联盟;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同月,加入“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同月,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11月,重庆市方志馆重庆大学分馆揭牌;同月,重庆大学审计处被评为“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12月,重庆大学与南京市签署协议,共建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同月,入选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名单(创业就业方向)。
2021年4月22日,加入“西部高校青年宣讲联盟”。
2021年6月18日,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签约仪式在重庆大学举行。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成为重庆大学第三所直属附属医院,更名为“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32]
2021年9月24日,重庆大学与大足石刻研究院签订科教融合创新合作协议,双方将以多种形式开展科研合作,并展开高层次人才培养。[35]
2021年10月,东信公司与重庆大学科研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共同针对管材性能研发进行深入研究。[36]
2021年10月,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重庆大学举办。[37]
2021年10月20日,江苏常州市“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暨“龙城英才计划”推介会在渝举行。重庆大学的师生代表受邀参加。[38]
2021年10月26日,入选2020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41]
2021年12月19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等19所大学发起的“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正式成立。[44]
2021年12月24日下午,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签约仪式在重庆大学举行。[46]
2022年2月9日,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47]
2022年2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包括重庆大学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智能采矿工程专业。[48]
2022年3月9日上午,重庆大学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在昆明签订《新时代全面深化合作协议》。[49]
2022年3月1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0]
重庆大学于2022年9月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新专业。[53]
2022年6月22日,重庆大学与重庆市属国企启动战略合作。[55]
2022年6月29日,重庆大学成立弘深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任首任院长。[56]
2022年7月11日,重庆大学发布消息,学校成立高等工程师学院,2022年首批计划招收400人,面向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理工类高校数理类、工程类和信息类等专业2019级本科学生选拔,设智能汽车软件、智能制造、产品创新三个专业方向。[57]
2022年9月20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与重庆大学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59]
2022年11月1日,重庆大学发布消息,重庆大学撤销原有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研究中心和哲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61]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等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7所附属医院。开办本科专业99个。[3]
2022年2月,学校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智能采矿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专业。
学部 | 学院 | 系/中心/大类 | 专业 |
重庆大学人文学部 |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系 日语系 德语系 研究生公共英语系 | 英语 日语 德语 |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 设计学系 美术学系 音乐系 舞蹈系 | 视觉传达设计 绘画 环境设计 舞蹈表演 音乐表演 产品设计 | |
重庆大学体育学院 | 公共体育系 体育教育系 | 体育教育 | |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 表演系 导演系 摄影系 文学系 美术系 | 表演 播音与主持艺术 戏剧影视导演 戏剧影视文学 广播电视编导 影视摄影与制作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
重庆大学国际学院 | - | - |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3]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教职工5300余人,有专任教师3100余人,其中院士等国家级人才220余人,博士生导师10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3]
专职院士 | 杨士中(中国工程院)、鲜学福(中国工程院)、周绪红(中国工程院)、杨永斌(中国工程院)、李文沅(中国工程院)、潘复生(中国工程院)、田村幸雄(中国工程院) |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 何玉林、张兴国、曾孝平 |
“百千万工程”人选 | 秦大同、任宏、张宗益、潘复生、尹光志、魏子栋、王伯初、刘庆、廖强、张静、司马文霞、孟卫东、刘新荣、王时龙、刘汉龙、何强、廖瑞金、卢义玉、陈伟根、朱才朝、胡千庭、蔡开勇、胡少伟、廖晓峰 |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卢义玉、刘庆、周小平、杨庆山、张静、蒋斌、陈蓉、谢开贵、曹华军、胡少伟、柴宏祥、丁选明、朱恂 |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 张宗益、孟卫东、刘渝琳 |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黄河、罗阳、闫海龙、苏晓杰、郭小安 |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3]
学科体系
重庆大学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含培育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38个。2021年11月12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重庆大学撤销电路与系统博士二级学位点、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一级学位点。[40]
博士后流动站(29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法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数学、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应用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法律、社会工作、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管理、艺术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3个):机械工程(自定)、电气工程(自定)、土木工程(自定)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材料学、工程热物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岩土工程、采矿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培育)、钢铁冶金(培育)
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中医肿瘤科、急诊医学科
“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38个):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学科评估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学校有3个学科获评A类学科: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此外,学校进入B+(全国前10%-20%)的学科还有14个: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法学。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工程学、材料科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人才培养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3个、国家级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网络教育)2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市级“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9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7个、市级特色专业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市级精品课程47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英语、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采矿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工业工程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采矿工程、软件工程(设2个专业方向)、市场营销、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城市规划、生物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勘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建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产学研教一体化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及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学院)、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生态学院)、建筑城规实验教学中心(建筑城规学院)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能源与动力电气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动力工程学院、电器学院)、机械基础及装备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学院)、矿山开采与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国家级创新实验区(3个):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网络课程,20门):《建筑构造》《大学英语》《工程地质》《机械基础实验》《互联网及其应用》《大学化学》《建筑物理》《经济法》《Java程序设计》《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材料)》《电子技术实验》《高电压技术》《岩石力学》等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图说人际关系心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结构力学》《电子商务》《艺术导论》《数学实验》《客户关系管理》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工程建造模架构造与设计分析虚拟仿真实验、大型齿轮箱结构设计与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灾难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等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信息安全导论》《钢铁冶金学》《信号与系统》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企业合作的奥秘(1~7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数学实验》《大学化学》《机械基础实验》《建筑物理》《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制图(Ⅱ)》《机械原理》《市场调查》《经济法》《互联网及其应用》等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市级“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9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采矿工程、风景园林、冶金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建筑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法学、车辆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播音与主持艺、新闻学、英语、城乡规划、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医学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行政管理
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7个):土木建筑特色学科专业群、高端装备与动力系统特色学科专业群、电力能源工程与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矿冶工程特色学科专业群、智慧绿色城镇人居环境保障体系学科专业群、工业安全与环境风险专业群、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专业群
市级特色专业(8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英语、表演、法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冶金工程、自动化
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工程学院)、语言语音实验教学中心(外国语学院)、数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学与统计学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学院)、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工程培训中心(机械工程学院)、测控仪器及光电技术教学中心(光电工程学院)
市级精品课程(47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中国建筑史》《中外园林史》《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力学》《物理化学》等
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信息安全测评与风险评估》《管理会计》《工业传热学》《国际经济法》《材料力学》等
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工程项目管》《合同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电子商务概论》《机械设计》《工程制图》《电工学》《大学化学》《电子技术实验》《机械基础实验》《岩石力学》《冶金原理》《高电压技术》《结构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等
(注:名单不全)
学生成绩
2017至2018学年,学校获得国际、国家级奖项572项,其中国际一等奖及以上28项,全国特等奖17奖,全国一等奖53项;省部级奖项241项。其中,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获特等奖;在“TI杯”模拟电子系统设计邀请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在2018中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冠军);在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中,学校获得总成绩优胜奖、易车新闻传播大奖、Mathworks控制策略开发及软件实现奖等单项奖;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4项全国一等奖和1项全国二等奖。
2018至2019学年,学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共计1320项,其中国际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2项;国家级特等奖12项,一等奖55项,二等奖170项。其中,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在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中,获得Outstanding Winner和Finalist各1项;在2019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在2019年第17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中国区选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最佳辩手奖、最佳书状陈述奖。
2020年,学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共计688项,其中国际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0项。在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1金3银3铜,连续两届捧得团体“优胜杯”;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7项,创下历年最佳成绩;在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中,获得Finalist1项;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再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中,斩获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1项。
2020至2021学年,学校获省市级及以上奖项2300余项,其中国际级特等奖1项、特等奖提名5项、一等奖1项;国家级特等奖19项、一等奖61项、二等奖265项。在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中,获得全球书状综合第一名;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8项一;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中,获金奖1项、银奖1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中,获金奖1项。[62]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6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4项;截至2018年9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1项。
1989至2018年重庆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 ||
成果名称 | 获奖级别 | 获奖时间 |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的创立、建设及实践 | 优秀奖 | 1989年 |
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 | 优秀奖 | 1989年 |
机械设计直观教学基地建设 | 优秀奖 | 1989年 |
建筑学专业体系化改革 | 优秀奖 | 1989年 |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3]
科研平台
据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5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1个、其他部委科研平台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6个、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重庆市技术创新中心3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重庆市国际联合研发中心4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5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7个、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18个、重庆高校市级研究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6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6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15个、重庆市科委新产品研发团队2个、其他科研平台12个。[60]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微纳系统及新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复杂煤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化工过程强化与反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安全与自主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工业CT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重庆大学区域经济与科教战略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营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轻合金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5个):输变电设备与系统安全创新引智基地、生物力学与组织修复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低碳绿色建筑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创新引智基地、先进材料基因组表征与调控创新引智基地、高性能风电设施及其高效运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雪峰山电力装备安全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
其他部委科研平台(4个):农业部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测测试中心(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部、教育部)、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高压水射流破岩理论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高电压输配电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金属材料的形变、相变及强韧化研究”等
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科学与新技术、高性能传动件及系统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轻合金加工与制备中的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山区岩土工程、高效低碳制造系统、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发与利用、“先进制造、空间环境、信息、材料”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先进金属结构材料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创新团队、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及应用创新团队等
国防创新团队(1个):特种高性能机电传动系统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1个):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轻金属科学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与生态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现代物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软件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非均质材料力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影视艺术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洁净能源与特色资源高效利用化工过程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材料基因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全合成与创新药物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钒钛冶金及新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软凝聚态物理及智能材料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智慧无人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分析数学与应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抗震防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植物激素与发育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空天地网络互联与信息融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理论与计算化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肿瘤转移与个体化诊治转化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重庆市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重庆市技术创新中心(3个):重庆市极端电磁脉冲生物效应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轻量化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重庆市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网络化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微光机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杀虫真菌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医疗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机电传动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交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血液净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无线电能传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特种通信与组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生物医学电磁技术与数字诊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智能交通(IT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肿瘤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重庆市国际联合研发中心(3个):低碳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中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中-美重庆大学帕克国际联合研发中心
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6个):环保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多能互联互补分布式能源技术及系统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力装备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光电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智慧无人系统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肿瘤临床多组学大数据应用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工程实验室(7个):血管植入物重庆市工程实验室、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化工过程强化及反应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山地人居环境工程与综合技术重庆市工程实验室、高性能集成电路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先进铸造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库区山地城镇地质灾害防治重庆市工程实验室
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18个):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能矿资源开发及三峡库区环境损伤与工程灾害重点实验室、热工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市政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新型建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运载器测控及遥感技术信息传输重点实验室、自动化工程重点实验室、电工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污染防治与废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监测重点实验室、功能基因及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非线性分析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重庆高校市级研究中心(1个):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6个):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山地城镇建设防灾与减灾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市级)、重庆市深空巡视探测协同创新中心(市级)、能源互联网与智能装备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市级)、钢结构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市级)、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市级)
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西部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研究中心、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建设经济与管理中心
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5个):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市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经略研究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15个):轻合金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生物流变学与纳米技术创新团队、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微生物能源高效转化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与计算智能、基于学科交叉(Bio-X模式)的生命科学基础问题研究、山区岩土工程、水资源规划、废水处理理论、绿色建筑、三维打印(增材)制造、果实发育调控、工程结构抗震防灾、低品位能源清洁高效转换与利用技术、车辆动力传动与控制、现代信号处理
重庆市科委新产品研发团队(2个):智能服务新产品研发团队、高附加值天然植物提取新产品研发团队
其他科研平台(12个):重庆市现代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市数学科学研究所、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与服务中心、重庆市钠米材料与技术工程中心、重庆市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遥测遥感监控实验室、重庆市虚拟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建筑教育科普基地、重庆大学物理探索科技馆、重庆市生态环境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质量保障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成就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400余项(其中牵头千万元级以上重大项目40余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0余项,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2020年科研总经费达22.85亿元。[3]
2011年至2016年重庆大学国家科技奖获奖情况一览表 | ||
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军工项目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11年 |
高品质镁合金集成与循环应用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1年 |
深部盐矿采卤溶腔大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1年 |
猪鸡病原细菌耐药性研究及在安全高效新兽药研制中的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2年 |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资料。[57][57][29]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59362平方米,阅览座位5481个。图书馆专业馆员104名,设综合办公室、学科服务办公室、资源建设部、网络服务部、情报服务部、特藏部、文化育人中心、理工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虎溪图书馆共10个部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文献服务。馆藏资源丰富,实体馆藏达512.07万册,数字馆藏1332.56万册/件。图书馆有线网络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全馆实现无线网覆盖。图书馆拥有30台物理服务器和406TB的存储空间,为“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63]
学术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
《重庆大学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主要栏目有机械工程、电气、热能、材料工程、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矿山。学报被Elsevier 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万方数据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等收录。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设有区域开发、经济研究、管理论坛、社科研究与评价、法学研究、社会与公共管理、教育研究、经济发展、建筑城市、政治哲学、文学研究、社会学、历史学、语言艺术等栏目。学报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龙源期刊网、博看网等收录。
学术交流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20余个;设有重庆大学-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年均学生出国(境)访学人数达到3700余人;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启动筹建重庆实验室、共建长江生态环境学院;与万州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与高新区携手推动“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建设,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与沙坪坝区共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共建国际联合研究院;与沙坪坝区、高新区、华为公司共建超算中心;与两江新区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创新平台;与璧山区共建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武隆区建设气球平台微波垂直传能试验验证平台等。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3]
截至2021年12月,重庆大学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和输送了4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40余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详细内容见重庆大学校友总会)
领域 | 校友 |
两院院士 | 李四光、李星学、沈其韩、盛金章、谢学锦、汪家鼎、柯召、周惠久、张直中、时钧、傅鹰、魏寿昆、黄量、俞建章、梁树权、郭尚平、沈忠厚、邱中建、王方定、周明镇、张效祥、何知礼、钟山、黄尚廉、林华宝、杨士中、孙才新、李文沅、李晓红、杨士中、鲜学福、周绪红、杨永斌、潘复生、李文沅、田村幸雄、刘加平、徐僖、林宝华 |
专家学者 | 马寅初、吴冠中、吴宓、钱荣堃、杨明照、陈重穆、刘占芳、侯祐堂、刘茂才、康来明、马庭林、吴礼运、徐尚志、熊显彬、吴惠弼、李兴源、王家素、唐远炎、何金良、江泽佳、段文波、李世蓉、盛湘渝、张序九、熊榆、何晋秋、周国富、全子一、张志强、冉克平、杨瑛、齐建国、董志强、梅遂生、熊晓英、李虞庚、刘兴才、唐贤明、李虞庚、陶功明、张宝兰、李洁、侯国求、张银安、刘加平、 |
英雄楷模 | 周均时、曾紫霞、张现华、何柏梁、薛传道、刘国鋕、齐亮、陈以文、何其忱、赵化宇、刘波涛、孔琳、黄松 |
高校领导 | 陈德文、欧可平、张宗益、张国林、张卫国、杨天怡、陈流汀、朱祥华、刘伯权、张湘伟、彭小奇、张文卫、严欣平、贺建民、吕明、何建平、胡丹、柯玲、刘清友、伍维根、周哲玮、刘伦、黄明、周直、易志坚、施进发、郑旭煦、张学洪、徐世伟、成祖德、尹华川、冯涛 |
商业精英 | 任正非、唐立新、叶宁、王国春、肖松、石启荣、刘明忠、彭凡、张必壮、熊中元、王永泉、陈玉东、吴德政、薛荣、金卓君、崔坚、梁尤平、尹家绪、景柱、毕亚雄、吕华祥、张良、雷洪、王劲、刘加才、朱建派、游万龙、刘代德、向德洪、贺建华、黄运飞、董德福、王劲、李志高、江善明、屈庆麟、兰晓华、颜艳春、毕亚雄、潘杰客、陈卫、康先海、蒋国俊、王绍东、傅刚义、薛荣、郑学选、金卓君 |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3]
2021年11月29日,入选教育部确定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名单。[42]
2021年12月,重庆大学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单。[43]
2022年3月,入选2022年强基计划试点高校。[52]11月,获批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3]
学校排名
2021年,位列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201-300位之间。[34]
2021年6月,位居2022QS世界大学排名第651-700区间。[31]
2021年10月,位居2022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第448位。[39]
2022年3月,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92名。[51]
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校标和徽章。重庆大学校徽
学校校标为圆形构图,圆内上部区域是以毛泽东书法字体为基础设计的“重庆大学”;中部区域为三角图形,三角形中下部为九条水平细纹及重叠其上的五个山形图样,上部为“1929”数字,三角形外上方为齿轮,两侧各一束弧形橄榄枝图案;下部区域为弧形英文“Chongqing University”。
学校徽章为题有毛泽东书法字体校名的长方形证章,规格为45mm*15mm。教职工的徽章为红底金字,学生的徽章为白底金字。
精神文化
校训
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校风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风
求知、求精、求实、求新
校歌
学校校歌为1936年由胡庶华作词、许可经作曲创作的《重庆大学校歌》。
《重庆大学校歌》 | |
歌词 | 曲谱 |
江汉思禹功,教化溯文翁。 学府宏开,济济隆隆。 考四海而为俊,障百川而之东。 研究科学,振兴理工。 启兹天府,积健为雄。 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 | 校歌 |
校园活动
据2021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学生社团216个,其中校级社团190个,院级社团26个;开展了言咏国风系列活动、青年节网上主题团日活动、传统文化作品大赛、“运动一夏”系列活动、职业规划大赛等学生活动。
[1] 寻根溯源:重庆大学最早的历史记录 · 重庆大学[引用日期2020-01-01]
[2] 百年来山东大学几次重大变迁 · 重庆大学[引用日期2020-01-01]
[3] 首页 · 重庆大学[引用日期2020-01-01]
[4] 当年全国最高学府在重大松林坡 叫台湾大学 · 搜狐[引用日期2020-01-01]
[5] 学院简介 · 勿洞市孔子学院[引用日期2020-01-01]
展开
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列表
共26个词条7176阅读
国立南京大学
1902年创立的公立大学
同济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暨南大学
中央统战部直属公办重点高校
查看更多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校
共15个词条7042阅读
重庆大学
重庆市属公办重点大学
西南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市属公办本科高校
查看更多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
共36个词条3.9w阅读
北京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清华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211工程西南地区高校名单
共10个词条1485阅读
重庆大学
重庆市属公办重点大学
西南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重庆 高校
共8个词条631阅读
重庆大学
重庆市属公办重点大学
西南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全国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全部
7942次播放03:24
重庆大学
5658次播放05:14
每日看大学:第十四期重庆大学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