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树蛙,学名Rhacophorus taipeianus,属树蛙科,在台湾中部以北的山区见到,但主要分布于台北盆地地区。现被台湾当局政府宣告为保育类动物。
台北树蛙
特征:翠绿色,约四至五公分主食:肉食性,以虫、蚁为食
二名法:Rhacophorus taipeianus Liang & Wang, 1978
保护现状:近危
台北树蛙
台北树蛙,学名Rhacophorus taipeianus,属树蛙科,身体背部呈翠绿色,腹部则呈黄色,具有随环境而变更身体颜色的能力,体长约4~5厘米,可在台湾中部以北的山区见到,但主要分布于台北盆地地区,属肉食性,其赖以维生的食物是虫或蚁,在冬天进行交配。台北树蛙过去一直被误认为为日本树蛙,直到1979年时才被台大动物学系教授梁润生及王庆让鉴定为新种,现被台湾当局宣告为保育类动物。2009年听障奥运在台北市举办,由于台北树蛙给人活泼灵巧的印象极深,因而被票选出为听障奥运吉祥物,届时台北树蛙与台湾之名也将随着听障奥运的举行而广为世人所知。
台北树蛙属于树蛙科,是台湾特有种蛙类,也是台湾当局公告的保育类动物。牠们普遍栖息在台湾中部以北的山区,进入繁殖期后,则在低海拔山区及谷地、平原四周较为常见;台北盆地四周山区是牠们栖息的大本营。平时的台北树蛙,通常都散布在树林间的绿色植物上,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想一窥牠们的生活并不容易。成蛙是肉食性动物,以虫蚁为主食,而蝌蚪则为素食者,以藻类为主。
台北树蛙
冬季是台北树蛙的繁殖季节,每当冬季来临,东北季风带来适度雨量的同时,台北树蛙的雄蛙便开始走下叶面,找寻适当的湿泥,将原本鲜艳翠绿的外表,转变为深沉的墨绿色,再用细小的后脚,在湿泥踩踏出一个小拳头大小的新房。新房完成后,雄蛙就会躲在新房中,对雌蛙展示求偶声响,以吸引群聚于四周的雌蛙。进入新房的雌蛙,会和雄蛙以体外授精的方式,产下一团卵块,卵块中则有着大约两百至三百的授精卵。小蝌蚪在卵块中孵化成长,借着东北季风所夹带的雨水顺水流入小水池或小溪中,慢慢成长。长成成蛙的台北树蛙会离开水域并爬上绿色植物,展开特别的生活方式──树栖。所谓的树栖性是指该物种动物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九○至九八趴)都在树上生活。而所谓的半树栖性则是指该物种动物并不限定在树上居住与觅食、繁殖,这类动物无论在树上或是在地面上都不影响其生物本能,故能同时在地上以及树上生活。台北树蛙
台北树蛙体背光滑呈鲜绿色,腹部呈黄色,身体的颜色会随着环境而改变,这使得牠的天敌大为减少。树蛙的指端大如吸盘,这使得牠能在树枝间自在的爬上爬下,比其他的蛙类多了一个生活的空间。台北树蛙是唯一以台北命名的生物,雄蛙重约三克,雌蛙产卵前可重达八克,产卵后则仅剩约四至五克,是以树为家的动物,发展出特殊的构造与活动技能,以适应树栖生活。牠们在树林间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