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金质开元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 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南唐的“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宋“太平通宝”、明“永乐通宝”、清“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除了“通宝”以外,历代古币上还多有“重宝”“元宝”等(明朝只有通宝)。以清朝咸丰年间的铸币分类最为复杂,制钱称通宝,当五至当五十称重宝,当百至当千称元宝。直至民国早期还有“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等。贯穿了从初唐到晚清的各个时代。
唐朝时期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铸,每十文重一两,又 读作开元通宝,钱背有星、月及其他纹饰,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形制与唐有别。唐代还铸有少量“开元通宝”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另外,还铸有极少的金、银、铅质开元通宝,十分罕见。通宝
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建中通宝为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中原地区极少发现,在新疆库车一带却屡有出土,钱体薄小,文字晦漫,铸工草率。“建中通宝”四字隶书旋读。版式有大小两式。如今存世量不多,好品难求。
辽宋金时期
辽代所铸年号钱,始于太祖建元神册后的"神册通宝",但未见实物。圣 宗之前的钱币存世少见,价值较高,这些钱币有:太祖天赞通宝,太宗天显通宝,世宗天禄通宝,穆宗应历通宝,景宗保宁通宝,圣宗统和通宝。兴宗以后的钱币比较多见,详见附表。此外,辽代还有一部分非年号钱币,如,大辽天庆,通行泉货,助国元宝,千秋万岁,天朝万顺等等,传世存量不一,但也不多,大辽天庆和通行泉货更是屈指可数。辽代中晚期货币虽然相对较多,但与其它朝代的货币相比,数量仍是极小的。通宝
辽代钱币有其特殊的风格,旋读汉文,隶兼八分,制作不精,笔意粗拙,色泽偏红。从太祖时的天赞到天祚帝时的天庆,这二百年时间里,钱文及形制均一脉相承,可见辽代铸钱有明显的传承性。见贴图。
宋代钱币分北宋时期和南宋时期,受铸造量和民间收藏量、存世量等因素影响,市场价值有高有低,最高的每枚20万元以上,最低的每枚0.50元。北宋时的钱币存在着三大特点。一,钱文中出现了年号,先后铸行的年号有四十五种,版别之多为历代所罕见。二,货币流通具有地方性,有些区域铜铁钱兼用,显示了一种割据的局面。三,钱币的形态、钱文书体以及币材呈现多多样性,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我背开始添铸纪年和监名且书体渐趋单一,咸淳年间为了应付通货膨胀产生的财政因难铸行了地方上的代有币“钱牌”。专家总结了宋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建炎、庆元、开禧”等等。
“皇宋通宝”钱是宋仁宗赵祯宝元年(1038年)始铸的非年号钱。因铸造时间长,传世较多,钱文分真书和篆书两种;但以九叠篆为钱文的皇宋钱,传世和出土均极罕见。九叠篆书体,主要用于宋元时期的印章,纸币上也常见,用于铜钱钱文的只有“皇家通宝”,是历代钱币中绝无仅有的一例。一般认为宋皇通宝九叠篆不是流通货币,试铸的样式或开炉钱。
金天眷通宝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建国前受辽国统治多年,所以金的钱币制度 多受辽国铸钱的影响。金的钱币铸行,并未完全搬用辽朝旧规,还吸纳了宋钱币的优点。如:辽钱没有篆书,没有对子钱,也没有重宝(或许是没发现),可是金朝的钱币则多是元宝、通宝、重宝“三宝同铸”,既有篆书钱,也有重宝钱。金钱钱文,多用真书,篆书两种字体,形成了“对子钱”。钱的铸造质量,精美程度显著高于辽朝,甚至超过宋钱,如备受泉家钟爱的阜昌钱,泰和钱等实属美轮美奂之品。关于对子钱。已发现的金朝对钱,有铸造早于贞祐的天眷,皇统,阜昌,泰和,崇庆,至宁;在贞祐之后的--兴定,元光,还有金朝的最后一个钱“天兴”。
元朝时期
改国号前的大朝通宝
元朝一统天下,借鉴了宋金等朝的通宝钱模式,但因元朝主要 使用宝钞(纸币),故流传不多。大朝通宝是蒙古入主中原以前的铸钱币,时蒙古尚无国号,游牧民族而自号大朝,故铸钱文曰大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径2.2厘米,重2.7克。制作粗劣疏,建国后很少出土。至元通宝为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铸,钱文分蒙文,汉文两大类版式,大小不一,蒙文以上下左右序读,汉文楷书直读,小平径2.3厘米,重3克,折二径2.7厘米,重6.2克,折三径3.1厘米,重9克左右,蒙文钱类似汉文钱。蒙文钱铸量不多,以蒙文小钱,汉文大钱为罕见,其它钱也难得。
至正通宝为元惠宗至正年间铸,品类繁多,但规律划一,钱文端庄秀丽的汉字楷书,背穿上记年或记数用蒙文,以背穿下有无汉字记数可将至正钱分为三大类,地支记年钱,穿下无汉字,穿上蒙文为寅、卯、已,午五个地支记处字。所记为至正十至十四年。每一记年均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俗称五年三等十五品。小平于折五径2.5--4厘米,重3.6--21克。此十五品为元钱中最佳美者,另有蒙文穿上记值为折三,折五,折十,三种。背穿下汉文“壹两重”大钱径4.9厘米,重42克,为元钱中最重大者,至元钱铸量颇丰,存世较多。
明朝时期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 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并且有明一代276年历史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铸钱经常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朱允炆建文朝、朱厚燳正德朝未铸钱,有正德通宝压胜钱)
大中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至1367年)铸于应天府(今南京)的钱币。此钱为小平大型钱,背穿上有一“济”字,世所珍罕,是中国名珍之一。
崇祯通宝铸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年间(1628-1644年)。钱有小平,折二、折五、当十四等各类钱近百种,是明代形制最杂,品种最多的末代钱币,小平至当十钱径2.2厘米-4.4厘米,重2.6-2。8克,其间的轻重没有什么规律。钱文"崇祯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马图形,俗称"跑马崇祯"。另外有一种背文为满文的"宝泉"二字,据说为清兵入关时所铸,也有人怀疑可能是民间私铸钱。小平、折二、折五钱背文繁杂混乱,有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吉语钱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其中以光背及记地平钱为最多。传世当十大钱光背无文,若见有文者,必为伪作。另外崇祯通宝还有合背钱。
清朝时期
汉满文天命通宝(汗钱)
天命通宝为清太祖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传世有满文,汉文两种文 字。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型。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传世还有种天命汗大钱,是不是伪品正在考证之中。满文钱面文译作“天命汗钱”,此钱依老满文写成,读法由穿左读起,至穿右,再上下读。左为阿甫开依,汉语为天;右为福令阿,汉语为命;上为罕,汉语为汗王;下为几哈,汉语为钱,合译为天命罕王之钱。满文读音为:“阿甫开依福令阿罕几哈”。“康熙通宝”背满、汉文“苏”罗汉钱式方孔铜钱,钱径为26毫米,穿径6毫米,面缘3.5毫米,背缘5毫米,重4克。该钱黄铜鎏金,钱文楷书,清晰秀丽,地张平滑,缘宽品佳。该钱于2000年在通州被发现,因存世比较稀少,也较为特别。
该钱的特点是,康熙的“熙”字类似“臣”旁,“宝”字中的“缶”写成“生”字不出头,“通”为单点,“甬”头略俯;边缘较宽,尤其是在面背文字的笔划间及钱缘的内边道处留有刻琢的刀迹;钱面、背地张皆凸起,钱文微下陷,字字显得深峻、干净,与翻铸之钱有着明显的区分;内、外廓和文字的表面都鎏过金,并有金属剥落的流通痕迹等。
孙仲汇先生在《钱币鉴赏》中说:“仿罗汉钱康熙套子钱,所见有满汉文同、宁、宣、原、蓟、广等多品。这种康熙通宝的“熙”字写法和罗汉钱同,但其余三字接近楷书,所以称它们为仿罗汉钱式……可能当时20局并铸,为某局之开炉套子钱。”
据载,在康熙时期和康熙之后,对通州实行奖励垦荒制度,农耕面积不断扩大,使人口逐渐地迁移和增加,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该钱流入通州一地,是与之大有关系的。
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厚0.1毫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乾隆通宝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22局开铸,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新疆地区新用方孔圆钱,开设伊犁、际克苏、叶尔羌、喀什葛尔等局,因用自产红铜鼓铸、故称为"新疆红钱"或"晋尔钱"("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乾隆通宝只少数钱背文看见星号或汉字。乾隆通宝还有合面钱、吉语钱以及私铸劣质钱、鹅眼钱等,品类不下百种,存于世上的有雕母数种,至为珍贵。
嘉庆通宝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年)。钱径2.2-2.6厘米,重2-4克。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满文左"宝",右记局名19字。少数钱背星月纹以及记地或吉祥汉字(如:桂、福、寿、康、宁),吉语背文如:"天子万岁"、"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财"、"嘉庆万岁"、"唯和唯一"、"如卖三倍"、"四方来贺"、"五世同堂"等多达20种,为历代古泉所仅见。
宣统通宝
道光通宝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钱径一般2.2-2.7厘米,重2.5-3.6克。钱文"道光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石而左直读,钱背是记有宝局二十名的满文。道光通宝形制特点基本与嘉庆钱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新疆阿克苏、库车因缺少黄铜而开始铸折五当十升值平钱,这是清代虚值大钱的滥觞。道光通宝只少数钱背有星月纹以及记地、记年、记值的汉字,但却不多见。在制作上,道光通宝粗疏,除户、工二部宝泉、宝源二局所铸形态稍整外,各省所出的质地都很劣,加以私铸劣钱充斥,因而大小不一,轻重悬殊。除新疆红钱二种外,几乎没什么希罕之品。光绪通宝于清光绪德宗年间(公元1875-1908年)铸。钱文楷书或楷兼隶,楷兼宋三体,有小平钱、当五、当十等。背文满、回文记局、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光绪钱是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铸造的第一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
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几乎都已停铸制钱,仅宝泉局铸过一种重一钱的“宣统通宝”小平钱,数量也不多,分为大小两种,新疆地区有“宣统通宝”红钱,以及宝广、宝福两局出过机制币。
关于五代汉元通宝的收藏价值
汉元通宝是五代十国后汉隐帝刘承佑元年(公元947-950年)铸行。制作精良,边廓完好,钱文四字隶书直读,钱背多有星、月纹。有星纹的价格在200左右。光背的价格在100左右,背月的价格在800左右。有一定收藏价值,古董店里还是比较多见的。
关于五代周元通宝的收藏价值
“周元通宝”始铸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是五代时期铸行最多、质量最好的铜钱。当时铜材紧缺,周世宗便下令毁佛铸钱,但遭到佛教徒和满朝大臣的反对。可周世宗柴荣才智过人,搬出了“舍身饲虎”的典故,他说:“佛祖说以身世为轻,以利和为急,使其真身尚在,敬利于世,犹欲割截,岂有所惜哉!”意思是说,佛是造福众生的,假如他活者,为了救人,他的真身都可毁去,又为何舍不得铜像呢?此番言论,说得反对者哑口无言,只好服从。
周元通宝形制仿唐开元钱,制作较精良,钱文整肃端庄,一般的钱直径为2.9—2.5厘米。普通品周元通宝比较多,价格在40元左右,特殊品如背星月,四出,合背等较少,价格较高,在500元左右,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关于昭武通宝的收藏价值
昭武通宝是吴三桂于昭武年间(公元1673~公元1678)铸造。其版式有小平,折五,折十型。小平楷书钱比较多,一般光背,背“工”比较多见,价格在10~15元左右;小平篆书的比较少,价格在50元左右。其他的折五,折十型钱币都是篆书大钱,背“一分”,价格在100~150元之间。
昭武通宝一般的小平钱收藏价值不是很大,十几年来涨幅不大,94年的时候售价就在5~10元。篆书的昭武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价位上文已经给出。
关于裕民通宝的收藏价值
裕民通宝为清初三藩中的福建耿精忠所铸。钱币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五,有小平光背,折二背“一分”,折五背“一钱”或“浙一钱”。小平光背和折二背“一分”的价格在10~20元,折五背“一钱”价格为200元,折五背“浙一钱”价格为1000RMB。小平钱的收藏价值不大,但是折五型颇具收藏价值。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