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黄35

中黄35是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用品种(PI486355×郑8431)×郑6062选育而成的大豆品种。 2007年11月14日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07016。
基础资料
  • 中文名:中黄35
  • 别名:大豆中黄35
  • 分布区域:陕西关中平原、宁夏中部等地
  • 简介

    国审豆2007016

    已往审定情况:200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21天,株高67.3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0.6个,百粒重18.5克。圆叶,白花,有限结荚习性。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接种鉴定,中感大豆灰斑病,中抗SMVⅠ和SMVⅢ株系,中感大豆孢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9.75%,粗脂肪含量22.75%。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5公斤,比对照辽豆11增产10.0%(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191.8公斤,比对照增产7.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9.7公斤,比对照增产8.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8公斤,比对照增产3.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适宜在陕西关中平原、宁夏中部、甘肃中部、辽宁锦州、瓦房店和沈阳地区春播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844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6002)还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及山东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国审豆2006002

    中黄35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6002品种名称:中黄3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PI486355×郑8431)×郑6062

    特征特性,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02天,株高78.0厘米,有效分枝0.9个,底荚高度8.7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5.3个,单株粒数108.4粒,单株粒重18.4克,百粒重17.0克。卵圆叶,白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种皮黄色,黄脐,圆粒。经接种鉴定,表现为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和SC7株系。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8.86%,粗脂肪含量23.45%。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6.0公斤,比对照早熟18增产19.3%(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204.3公斤,比对照冀豆12增产5.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5.1公斤。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9.1公斤,比对照冀豆12增产5.8%。

    栽培要点”播种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播种时施磷钾肥作种肥;每亩播种量4~5公斤,每亩保苗1.2万~1.6万株;分枝期、花荚期和鼓粒期要注意防旱。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及山东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品种来源:以美国大豆PI486355为母本,郑843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逐代选丰产、抗倒伏、抗病的单株到F5代,再以F5代母本,以郑6062为父本进行杂而成。

    性状描述:

    苗:幼苗叶片绿色,叶圆形。

    植株:株高81cm,株型为紧凑型。

    叶片:叶片为长叶形,叶柄与茎杆荚角较小,落叶性好,抗炸荚。

    荚:荚熟色为褐色,3-4粒荚多,荚弯镰型。灰色茸毛,亚有限结荚习性。

    花:白花。

    籽粒:种皮黄色、黄色子叶、黄脐、圆粒、百粒重15.7 g。

    品质:2005 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粗蛋白38.05%,粗脂肪23.75%。

    抗性:2004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抗病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抗大豆花叶病毒混合株系(病指3.2R),网室内高抗大豆花叶病毒1号株系(0HR),抗2号株系(9.4R),高抗3号株系(0HR)。中感大豆灰斑病(病指54.5MS),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病级1R),高抗大豆灰斑病(1HR),高抗大豆褐斑病(1HR),高抗大豆霜霉病(1R),高抗细菌性斑点病(1HR);中抗大豆食心虫(虫食率12.2%MR)。

    2005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鉴定该品种对大豆灰斑病表现为中感(MS),病情指数为52.27%。

    2005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鉴定该品系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SMVⅠ号株系表现为中抗(MR),病情指数为20.51%。该品系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SMVⅢ号株系表现为中抗(MR),病指数为20.83%。

    试验情况:

    2004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中熟组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6.0 kg,平均比对照开育10增产28.5%。平均生育期129天,比对照开育10晚3天。

    2005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中熟组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8.9 kg,平均比对照开育10增产18.2%。平均生育期124天,比对照开育10晚3天。

    2005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中熟组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8.5 kg,平均比对照开育10增产21.7%。平均生育期119天,比对照开育10晚3天。

    栽培技术要点:

    种植密度12000~16000株/亩。

    适宜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赤峰市≥10℃活动积温2600℃以上地区种植。

    首页
    科学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番泻叶提取物
    内容词条·2983人浏览
    番泻叶
    内容词条·5064人浏览
    农单476
    内容词条·3245人浏览
    章丘大葱
    内容词条·416人浏览
    兰优1973
    内容词条·512人浏览
    苍梧八角
    内容词条·1894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