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常山

鸡骨常山(拉丁学名:Alstonia yunnanensis Diels)(种子植物名称),其它名称:三台高、四角枫、永固生、红花岩托(云南);白虎木、红辣椒(广西);野辣椒(贵州、云南、广西)。夹竹桃科直立灌木,具乳汁;枝条灰绿色,叶轮生,薄纸质,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聚伞花序,花紫红色,芳香,花药长圆形,内藏,蓇葖,线形,无毛;种子多颗。花果期3~11月。根供药用,可治发热、头痛,外用消肿;根所含生物碱,有降低血压作用。种子含油量18%。叶有小毒,有作消炎、止血、接骨、止痛之药。
基础资料
简介

形态特征

鸡骨常山[鸡骨常山]

直立灌木,高1-3米,多分枝,具乳汁;枝条灰绿色,表面具白色突起的皮孔,嫩枝被柔毛。

叶3~5片轮生,薄纸质,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部渐尖,基部窄楔形,全缘,长6~18.5厘米,宽1.3~4.8厘米,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两面被短柔毛,下面较密;侧脉每边15~32条,脉距2~7毫米,弧曲上升,与中脉成45°角,整齐,在叶缘联结;无叶柄,或叶柄极短;叶腋间及叶腋外密生腺体。

花紫红色,芳香,多朵组成顶生或近顶生的聚伞花序,被柔毛;总花梗长约2厘米;花梗长0.5厘米;萼片披针形,长1.5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边缘有缘毛;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长1~1.3厘米,中部膨大,外面无毛,内面被柔毛,裂片在花蕾时或裂片基部向左覆盖,长圆形,长2~6毫米,宽1~3毫米,被缘毛;雄蕊着生在花冠筒中部,花药长圆形,内藏,长约2.5毫米;子房高1.5毫米,无毛,花柱长6毫米,柱头棍棒状,基部密被短柔毛,顶端2裂;花盘由2枚舌状鳞片组成,与心皮互生,比子房长或等长。

蓇葖2,线形,顶端具尖头,长3-5厘米,直径约4毫米,无毛;种子多颗成镶嵌式排列,两端被短缘毛。花期3~6月,果期7~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00~2400米的山坡或沟谷地带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产于云南、贵州和广西。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昆明。

主要价值

【药用来源】鸡骨常山以根、叶入药。秋冬挖根,洗净晒干或鲜用;夏季采叶,晒干。

【性味归经】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热截疟,止血,止痛。用于疟疾,口腔炎,内服兼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或泡酒服,研末冲服,每次1钱。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注意】忌酸、冷、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首页
科学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褪色罂粟
内容词条·462人浏览
早籼788
内容词条·315人浏览
红孩儿
内容词条·1843人浏览
高油788
内容词条·6922人浏览
兆丰788
内容词条·1742人浏览
光核组
内容词条·152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