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茎多直立,叶为小三叶组成。本属有65个种,多年生种可概分为紫花、杂花和黄花三大种群。紫花苜蓿经济价值较高,黄花苜蓿抗逆性较强。
Medicago L. 苜蓿属,蝶形花科,65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我国有16种,分布颇广,野生和栽培均有,为良好的饲料。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羽状3小叶,小叶小,有小齿,叶脉伸入齿端;托叶与叶柄合生;花小,组成腋生的短总状花序或头状花序;萼齿近相等;花冠黄色或紫,旗瓣倒卵形或长圆形,基部渐狭,近无柄,龙骨瓣钝,比翼瓣短;雄蕊10,二体(9+1);子房有胚珠多数,花柱短,扁或锥状;荚果旋卷,常呈贝壳状或弯镰状,不开裂,平滑或有刺,有种子1至数颗。
杂花苜蓿是紫、黄两种苜蓿经天然或人工杂交而得,兼有二者的特性。由于适应性广泛,抗病及抗寒能力强,且高产,在生产中日益发展。一年生或越年生的苜蓿种类很多,分布亦很广,如金花菜,天蓝苜蓿M.lupulina L.,小苜蓿M.minima Bart以及矩镰果苜蓿M.archiclucis Nicoki G.Sirjaer等,在中国南方或北方天然生长较普遍。但除金花菜外,用作栽培者甚少。近年来引进的有圆形苜蓿M.orbicularis Bart.、小瘤苜蓿M.tubercuata Willd、蜗牛苜蓿M.scutellata (L.) Mill等,开始小面积种植。除金花菜的染色体数2n=14外,多数苜蓿的二倍体为2n=16。而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杂种苜蓿以及天蓝苜蓿多属四倍体,2n=4x=32。上述这些种均具饲用价值和肥田作用。
草原苜蓿
短刺小苜蓿
褐斑苜蓿
花苜蓿
阔荚苜蓿
毛荚苜蓿
木本苜蓿
南苜蓿
青海苜蓿
天兰苜蓿
天蓝苜蓿
小苜蓿
小苜蓿(原变种)
野苜蓿
野苜蓿(原变种)
杂交苜蓿
早花苜蓿
紫苜蓿[1]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灌木,无香草气味。[1]
三出羽状复叶,互生;托叶部分与叶柄合生,全缘或齿裂;小叶3,边缘通常具锯齿,侧脉直伸至齿尖。
总状花序腋生,有时呈头状或单生,花小,一般具花梗;苞片小或无;萼钟形或筒形,萼齿5,等长;花冠黄色,紫苜蓿及其它杂交种常为紫色、堇青色、褐色等,旗瓣倒卵形至长圆形,基部窄,常反折,翼瓣长圆形,一侧有齿尖突起与龙骨瓣的耳状体互相钩住,授粉后脱开,龙骨瓣钝头;雄蕊两体,花丝顶端不膨大,花药同型;花柱短,锥形或线形,两侧略扁,无毛,柱头顶生,子房线形,无柄或具短柄,胚珠1至多数。荚果螺旋形转曲、肾形、镰形或近于挺直,比萼长,背缝常具棱或刺;有种子1至多数。
种子小,通常平滑,多少呈肾形,无种阜;幼苗出土子叶基部不膨大,也无关节。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粗壮,深入土层,根颈发达。茎直立、丛生以至平卧,四棱形,无毛或微被柔毛,枝叶茂盛。羽状三出复叶;托叶大,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全缘或具1-2齿裂,脉纹清晰;叶柄比小叶短;小叶长卵形、倒长卵形至线状卵形,等大,或顶生小叶稍大,长(5)10-25(-40)毫米,宽3-10毫米,纸质,先端钝圆,具由中脉伸出的长齿尖,基部狭窄,楔形,边缘三分之一以上具锯齿,上面无毛,深绿色,下面被贴伏柔毛,侧脉8-10对,与中脉成锐角,在近叶边处略有分叉;顶生小叶柄比侧生小叶柄略长。花序总状或头状,长1-2.5厘米,具花5-30朵;总花梗挺直,比叶长;苞片线状锥形,比花梗长或等长;花长6-12毫米;花梗短,长约2毫米;萼钟形,长3-5毫米,萼齿线状锥形,比萼筒长,被贴伏柔毛;花冠各色:淡黄、深蓝至暗紫色,花瓣均具长瓣柄,旗瓣长圆形,先端微凹,明显较翼瓣和龙骨瓣长,翼瓣较龙骨瓣稍长;子房线形,具柔毛,花柱短阔,上端细尖,柱头点状,胚珠多数。荚果螺旋状紧卷2-4(-6)圈,中央无孔或近无孔,径5-9毫米,被柔毛或渐脱落,脉纹细,不清晰,熟时棕色;有种子10-20粒。种子卵形,长1-2.5毫米,平滑,黄色或棕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或呈半野生状态。生于田边、路旁、旷野、草原、河岸及沟谷等地。欧亚大陆和世界各国广泛种植为饲料与牧草。
本种性状因栽培类型与生境不同,差别较大。
木本苜蓿组 Sect. Dendrotelis (Vass.) Lassen
天蓝苜蓿组 Sect. Lupularia Ser.
紫苜蓿组 Sect. Medicago
阔荚苜蓿组 Sect. Platycarpae Trautv.
南苜蓿组 Sect. Spirocarpos Ser. [1]
1.皂苷类
该属植物含皂苷类成分70多种,均为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3位均为β构型的羟基或苷化,28位多连接羧基并常苷化,23、24位常羟基化或羧基化,糖部分主要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阿拉伯糖、鼠李糖、木糖、芹菜糖、半乳糖等。[1]
2.黄酮类
国内外报道苜蓿属植物的黄酮类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黄酮及其苷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异黄酮类、异黄烷、查耳酮、二氢黄酮、二氢异黄酮和紫檀烷类等。其糖部分绝大多数为葡萄糖或葡萄糖醛酸,只有少数为半乳糖和鼠李糖,有的糖部分阿魏酰化或咖啡酰化。苜蓿中富含黄酮成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就是苜蓿素。
3.苜蓿多糖
苜蓿多糖是从紫花苜蓿中提取的植物多糖,有关此方面的报道不多。据有关试验报道,苜蓿多糖中不含蛋白质、鞣质和淀粉,为酸性多糖。其中含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和另一种未知单糖,含量之比未测。
4.香豆素类
该属含有双香豆素类、香豆素3,4一骈呋喃衍生物,如:紫苜蓿酚、苜蓿内酯、拟雌内酯等。
1.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含量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表明,苜蓿皂苷同胆固醇形成的复合物,有助于降低动物血清胆固醇含量。
2.抗炎、抗霉菌、真菌作用
苜蓿皂苷中分离出的medi-cagenicacid 3-o-glucopyranoside具有很高的抗Tichoderma viride活性。
3.杀虫作用
苜蓿皂苷作为昆虫的驱散剂具有特殊的活性,通过对害虫的毒杀作用而保护植株不被破坏。
4.雌激素样作用
苜蓿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松弛平滑肌及雌激素样等多种药理活性。苜蓿素的最大作用在于有效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抗氧化、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试验发现,从苜蓿中提取的大豆黄酮、苜蓿素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肾上腺素的氧化,并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
5.增强免疫和抗感染
苜蓿多糖有着很显著的保健作用,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苜蓿中的活性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和抗感染的作用,尤其有免疫活性功能而更加受到重视,它能够提高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1]
[1] 医学百科[引用日期2011-04-22]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