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器

测谎器(lie detector)一译“测谎仪”,亦称“多道心理测试技术”、“多项描记器”。检测受测者是否说谎的仪器。利用受测者因说谎而产生某些生理反应的原理设计制成。其测谎原理:当说谎者编造谎言又担心谎言被揭穿时,常会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内疚等心理反应和与之相关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微升、出汗、胃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肝释放更多的糖进入血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瞳孔放大、肌肉颤抖等。这一系列生理反应均受人体植物神经系统控制,都是不随意的,测定这些生理变化即可判定受测者是否在说谎。
基础资料
  • 中文名:测谎器
  • 外文名:The lie detector
  • 别名:多道心理测试技术、多项描记器
  • 目的:测试谎言
  • 原理:通过植物神经系统
  • 发明者:约翰·赖森
  • 发明时间:1921年
  • 简介

    简介

    测谎器

    测谎器(lie detector)也被称作多道记录仪(polygram),可以记录受试者被提问时的应激生理改变。是一种测试被试者是否说谎的多项描记器。它能分别记录出一个人的呼吸、血压、脉搏、皮肤电反应和反应时等,可为侦破案件、找出嫌疑犯提供线索。测试时,向被试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其回答,或给被试者刺激词,并要求他以第一个被唤起的其他词作反应,同时用测谎器记录其生理变化和联想反应时间。在测试中所提的问题有与案情有关的,也有与案情无关的。如果被试者是个罪犯,而他又企图避免作出有罪的反应从而说谎时,就必然引起各种异常情绪表现,使其生理变化加剧,或反应时延长。这样测试者综合分析所测试到的各项记录,有助于作出被试者是否犯罪的判断。

    发展历程

    第一台现代测谎器是1921年由加里福尼亚州立大学医科研究生约翰·赖森发明的,因为它能把三种以上的反应记录在纸上,因此又称为多项记录仪。

    现代测谎器,大的需在实验室内使用,小的如同小型发报机一样可装入公文包内,测谎时将一条测量管围在受测者的胸部,以测量发汗情况;血压计缠绕在手臂上用以测量血压和脉搏;手指头接上电极用以测量通电后的皮肤反应,测量结果通过传感器传到自动记录仪上,被同时记录下来。

    测谎时询问人先提出控制或试探性问题,记录测试数据;然后提出敏感问题,比较两次记录之差异,就可以看出受询问者是否紧张或在说谎。

    测谎器虽然在一些国家被广泛应用,但是它的合法性一直受到怀疑,一引起刑事调查人员认为它是很有效的审讯工具;一些心理学家则坚持说,焦虑或愤怒引起的生理反应和说谎很相似,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很难保证。尽管如此,近几十年来测谎器的运用范围在国外一直在扩大。美国的银行、商店、大企业、甚至国务院在任用雇员时,偶尔也会要求应征者接受测谎试验,当作任用条件。

    测谎器的百年历史说明:测谎器的发明及其应用的测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涉及实验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预审学、技术防范学和发明学等学科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测谎学。它既具阶段性成果,也具有发展的广阔前景。

    测试流程

    一般被测试者,先坐在椅子上,警察先要求他(她)心里默想一个阿拉伯数字(一般10以内)然后警察开始问∶是不是1(2,3,4,5,6......)然后警察通过观察电脑上显示的他(她)心理条形图,判断出这个数字是什么(这是为了给被测试者心理压力)。最后警察再问与案件有关的问题(注∶测谎器一般情况下是很少用的,因为一些人自我本身就是紧张性的,所以测谎器所的出的结论一般不作为证据使用,还以当事人自己承认为主)。

    测谎原理

    远在现代测谎器发明之前,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的人群中,意欲验明有些人是否正在说谎的方法就已经得到应用。古代英国的疑犯会被“荣幸”地给予一片面包和一块奶酪,那些吞咽不下面包和奶酪的人就被认定为有罪。

    测谎实验都具有一个合理的情绪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基础。因为,古代的聪明人早已观察到:人的紧张情绪常常可以从其干燥的嘴巴里检验出来,这是由于紧张时唾液的分泌被减缓了。前述方法,正像测谎试验中更多的现代尝试一样,是基于下述前提:说谎的人容易经历情绪唤起(arousal),而情绪唤起能为不同的方法所检测。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验手段的进步,人们对特定生理变化与特定情绪状态的关系已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用之于实际。测谎器一般测定人的四个方面的生理变化:血压、心律、呼吸和皮肤电阻(由皮肤表面汗液分泌所致)。这四个方面的生理变化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不易受人的意识的影响,因而能较好地反映人的情绪状态,在测谎过程中,将四种感应器导联在被测者身体的相应部位。然后向他提出一系列的讯问:被测者在回答讯问过程中因情绪变化而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就会被测谎器细致地记录下来。测谎者根据记录结果就可分析被测者在回答相应问题(特别是关键性问题)时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并推知其说的是谎话还是真话。

    当然,实际的测谎过程远非如此简单明了。一个调查犯罪的测谎器测验可能要花费3~4个小时,而其中用于生理测量的时间仅15分钟左右,其余大部分时间花于审核问题、测前讯问、解释程序以及评判和讨论测量结果等方面。例如,在正式测量前,测谎者要与被测者进行一段漫长的交谈。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通过交谈和讯问了解被测者的个性和诚实程度,以便最后确定正式测量时的讯问问题和讯问方式;二是向被测者介绍测谎器的“一贯正确性”,使其确信测谎器具有准确地分辨真话与谎言的可靠功能,从而对其产生威慑作用,以消除其侥幸心理。为了让被测者确信测谎器是不可欺骗的,测谎者还要求被测者参与一项示范性的验证。如要他在一副纸牌中随意地抽选一张,然后混杂于其他若干张纸牌中。当测验者拿着这几张纸牌依次问他“是不是这张”时,他一概回答“不是!”但测谎者总能正确地指出他所抽选的牌是哪一张,并告诉他这是根据测谎器对其回答时的生理变化的测量结果(实际上,这些牌通常是事先作了记号的)。

    测谎者并不是只靠测谎器的记录图表来判断被测者是不是在说谎。在调查犯罪的测谎器测验中,测谎者不但事先知道调查所发现的事情,并据此设计测验时要问的问题,而且在测验前、测验期间和测验以后的交谈时,可从被测者的面部表情、声音、手势中获得许多信息。亦即,测谎者在评估被测者是不是说谎的时候,不仅要根据测谎器的记录图表,而且还需考虑被测者行为举止上的种种说谎印迹。

    台湾的心理学家张春兴博士认为(1994年):“情绪经验的产生,虽然与个人的认知有关,但在情绪状态下伴随产生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映,当事人却是无法控制的。在法律心理学(forensic psychology)上测谎器的设计,就是根据情绪状态下个人不能控制其身心变化的原理。”总之,测谎器是根据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时由植物神经系统作用而引起生理变化的原理而设计的。

    测谎器

    测谎的指标在测谎史上,经过医学家、心理学家和电子学家等测谎先驱研究证明,可资利用的测谎指标包括:脉搏、血压、呼吸、皮肤电、皮温、语音微抖动、脑电、心电、瞳孔、反应时、手指不随意运动和肌电、肾上腺素等,

    国内应用

    我国测谎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公安部门,成为技侦的有力辅助手段。90年代进入司法部门,极大地辅助提高了法官们鉴别举证真伪的能力和信心。比照测谎器应用在美国的发展规律,可以预测,为了打假和防窃,测谎器(心理压力情绪仪)必将很快进入我国员工招聘和商业服务领域。为了避免重蹈测谎器在美国泛滥应用的覆辙,相应的立法应及时出台。

    2004年9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武伯欣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测谎仪准确率已达到98%,测谎仪其实是“测真仪”。

    首页
    科技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射流泵
    内容词条·3526人浏览
    硅芯管
    内容词条·5601人浏览
    无线仓储管理系统
    内容词条·6173人浏览
    模式框架
    内容词条·7008人浏览
    石油支撑剂
    内容词条·2836人浏览
    不锈钢钝化液
    内容词条·4287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