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易形成温带气旋,常常是一个气旋未完,另一个气旋已经生成。其大约位于南、北半球的纬度35°~65°之间的区域,该区域的空气运动主要是由自西向东,在对流层中上部和平流层下部尤其如此。地表附近,西风带在南半球更为明显。在北美洲和欧洲的西部,由于受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副高向副极地低压散发出来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因此西风是在西风带的盛行风。在其控制地区,西风一般比较强劲、持久,海洋上风浪较大,陆地迎风坡地带温和多雨。
西风带的风力巨大和持久主要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地球自转对空气流动的方向起着主导作用,按大气环流总的结构,中纬度的气流是向极地输送。也就是说,在北半球中纬度应为南风,南半球则为北风,但地球由西向东自转产生的偏向力,永远作用于前进方向的右侧,由此相应地把南风转变成西南风,北风改变成西北风,而偏向力是随纬度增加而增大的,在中纬度这个力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是西风带盛行西风最直接的因素。其次是中纬度地区温差大,热量消耗也大,上下对流旺盛,引起强劲的大风。北纬40~60°N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季不冷,夏季不热,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大西洋、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都属于这种气候。
经向环流型
由大振幅的波动,甚至有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等组成的环流形势。其冷暖空气之间交汇激烈,易产生大范围异常天气。阻塞高压崩溃时,往往天气发生激烈变化,寒潮爆发。故西风带环流特征对中、高纬度的天气有重要意义。为了定量描述其特征,一般采用一定范围或整个半球的两个纬度(如35~55°N)间的高度差计算西风指数。西风强烈的纬向环流盛行时称高指数,经向环流盛行时称低指数。西风指数有3~6周的循环,称为指数循环。也有人认为循环的平均长度为24~28天。寒潮爆发一般均出现在低指效期。
纬向环流型
由振幅不大,移动缓慢的长波组成,以平直西风为主的环流形势。盛行这种环流型时,西风带一般受短波影响,天气多变,不易产生寒潮天气。
南、北半球对流层中上层环绕中高纬度的西风气流。因不同尺度的波动和各种涡旋的叠加,通常呈波动状态。主要存在3种性质不同的波动:
短波:波长1000公里左右,短波槽线和脊线位置随高度向西倾斜较大,强度随高度减弱。
超长波:波长8000公里,在5天平均或月平均图上最明显,其生成与海陆分布及地形有关。西风带中的各种涡旋,如阻塞高压,高压脊和低压槽,切断低压的生成,发展,都与波动有密切关系。
长波:也称行星波,波长3000~8000公里左右,具有暖脊冷槽结构,有明显季节变化。如北半球冬季平均有3个明显的槽位,分别位于亚洲东岸、美洲东岸和东北亚与北美洲间的白令海。各槽之间有3个较弱的高压脊,它们构成西风带的3个驻波形势。夏季西风带显著北移,波动以4个槽位,4个脊位为主,其强度比冬季显著减弱,西风带成为4个驻波形势。
首次在西风带海域投放探测漂流浮标
“雪龙”号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于2016年11月26日在南纬50度海域投放了6枚剖面自动探测漂流浮标。这是中国首次在南大洋西风带海域投放这种浮标。本次南极科考队大洋队队长、中国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矫玉田说,这种浮标有“水下滑翔机”之称,是测量不同深度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信息的先进观测手段。较之传统测量方式,它可以长期随流漂移、自动观测和实时连续回传数据,能够便捷、精确地获取更多数据。矫玉田介绍,浮标带有预定的电脑程序,在投放入海洋后,将下潜至0至2000米深度的海域,自动观测和记录海洋的温度、盐度和压力数据,然后定期浮出海面向卫星上传数据,使用期限可达2年。
首次在西风带海域投放这种浮标将丰富中国在西风带海域的海洋观测数据,为南极绕极流区环流的平衡态和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探讨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海洋六号”迎战“咆哮西风带”
从智利瓦尔帕莱索港起航,2016年12月19日,“海洋六号”科考船向着南极海域挺进,南太平洋的风浪成为它要面对的第一大挑战。尽管选择了适当的航行时间,但来自“咆哮西风带”的浪涌影响仍然让这艘4000多吨的科考船备受考验。
据介绍,“咆哮西风带”,这个听起来就堪称“生猛”的名词,是南半球西风带的形象称呼。它环绕在南纬40度至60度,也就是紧邻南极大陆的低压区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带来四五米高的浪涌,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海洋六号科考船船长蓝明华介绍说,16日启航以来,“海洋六号”船经历了三到四米的浪区,海面虽然没有泛起白白的浪花,但是涌非常大。为了应对这个大风浪天气,出港前对船上的设备进行了绑扎,就是为了避免在大风浪航行中设备受到损害,这两天也都加强巡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作为初次奔赴南极的“新兵”,“海洋六号”目前仅仅只是受到西风带外围影响,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威力。
未来“海洋六号”和其他中国历次南极科考船一样,还必须往返穿越“咆哮西风带”。当遭遇到强气旋时,考察船往往要采取避让甚至改变航向等措施,以减少冲击和影响。而为了准备这次南极科学考察,从2015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并特别邀请了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研究员许淙担任“海洋六号”气象预报员。许淙曾多次赴南极科考,他告诉记者,“因为南极是一个冰雪高原,它产生的冷空气从上往下、从南向北、从高处往低处流动,一直流向南大洋沿海地区,与从低纬度、赤道涌来的暖湿空气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交汇,产生相当激烈的温压变化,我们叫做温带气旋。”
据介绍,这种西风带气旋活动十分频繁,平均两天至三天就产生一个。特别是强气旋来临时,可造成西风带内狂风暴雪和高达十几米的巨浪,给海上船舶航行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危险。但依托数十次科考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第一次奔赴南极的“海洋六号”也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