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这个故事不是我发现的,是我听一位历史学教授——李开元讲的.我把听讲的内容整理下来,是想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如有不当,请谅解.
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中学时就学过其中的篇章,有的历史场景写得生动形象,至今印象深刻.比如说,还记得那个生吃猪腿的樊哙吗?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项羽之死历来被称为《史记》中最精彩的“老三篇”,历来为人称道.李清照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今天我们来说说项羽乌江自刎.
首先让我们把镜头对准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逃到乌江,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拒绝了乌江亭长过江的建议,自刎而死.而这段记载中,有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比如项王回头看见汉骑司马(骑司马为官名)吕马童,对他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对他,指着对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说:我听说汉用千金、万户封邑悬赏我的人头,(送你个人情)我被你所得到吧.自刎而死,王翳取得了人头,其他人开始争抢,数十人相杀.最后五个人各得到了项王身体的一部分,回去拼凑验证确实是项羽,都封了侯.
看到这些,不知道你有没有疑问,对于多年之后并没有经历楚汉战争真实战场的司马迁来说,怎么知道这么具体的历史细节呢?连项王临死前和吕马童的对话、数十人争抢项王遗体都记录了下来,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作为历史来看,清晰得让人怀疑啊.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他写《史记》虽然可以接触到大量材料,但又有什么样的明文史料会记载这样细小的情节呢?要知道,那可不是微博、朋友圈的时代,记录没有那么简单.
李开元教授讲述了这背后的故事,大家讲来其中奥妙.
这五位因得项王而被封侯的人中,有一位赤泉侯杨喜.之所以关注他,是因为他在历史记载中留下了更多的线索.插句题外话,这个杨喜家族可说是历史上著名的世家大族,东汉名臣杨震,开创隋朝的隋文帝杨坚,都是其后人.而这个家族的发迹,是这位因项羽而封侯的杨喜.
杨喜的五世孙叫杨敞,在西汉昭帝(武帝之子)朝做到丞相,汉书中有其传记.传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昭帝崩.昌邑王征即位,**,大将军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王更立.议既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延年起至更衣,敞夫人遽从东箱谓敞曰:“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遂共废昌邑王,立宣帝.”
这段故事说,汉昭帝去世以后,昌邑王即位,**.大将军霍光和人谋划废掉他.谋划确定以后,派遣了田延年报告杨敞,杨敞非常害怕,唯唯诺诺.田延年起身上洗手间了,杨敞的夫人很快从东厢房出来对他说:这是国家大事,现在大将军已经谋划决定了,派遣人来报告君侯.君侯如果不快速响应,和大将军同心,犹豫不决,就要在事先被诛杀了啊.田延年回来了,杨敞和夫人积极响应,表示愿意听从大将军指令.因而废黜了昌邑王,迎立宣帝.
在这个故事中,杨敞胆小怕事、犹疑不决,而夫人深明大义、果决勇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乎决定了杨敞家族的生死存亡.这个人就是司马迁之女.有人可能要说司马迁不是受过宫刑吗,但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司马迁无子,有一女,即是这位杨敞夫人.他所编写的《史记》,一部藏于汉朝国家图书馆,一部死后由女儿带入杨敞家珍藏.杨敞的儿子杨恽就爱读外祖父的《史记》,当时颇有名气.
这点发现一下子就把杨喜家族和司马迁编写《史记》联系起来了,读到此也可能有一点点感觉了.追杀项羽,是杨喜家族发迹的起点,是杨喜及其家族引以为傲的事情.毕竟项羽一世英雄,为人崇敬.杨喜如此幸运,亲历战场,与“战神”交过手,又因此立功封侯,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精彩也最值得回忆的篇章了,自然要把这些惊险生动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子孙们听.这样的情形,我们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故事,估计也遇到过.而这样的故事,口耳相传,老爷子的英雄事迹也就传到了杨敞这里.
杨敞是司马迁的女婿,两家的交情至少有二十年以上,可谓长久而密切.杨敞会将这些故事讲与夫人听,当然也会讲给司马迁听.翁婿二人,饮酒聊天之余,估计也要吹一吹杨老爷子的辉煌事迹.司马迁编写《史记》,曾经网罗旧闻故事,他喜欢听故事,甚至到民间去游历采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听得津津有味的活历史,也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书中.
这就是李开元教授讲的《史记》乌江自刎背后的口述史故事,从人物关系和《史记》编写情况中发现了生动形象的历史写作背后的故事,既感神奇,也颇让人信服.《史记》是历史著作,但不是历史材料,它的编撰来源很多,也融入了许多司马迁个人的思想.司马迁不编故事,但喜欢听故事,生动的故事他也会写进书里,书就显得生动形象,历史就变得活泼有趣.
其实《史记》从项羽兵败垓下,突围,战斗,别姬,自刎乌江,都写得极为精彩和生动,篇幅所限,不在这里逐句解读了,有兴趣请自读.只摘另一小段与赤泉侯杨喜相关的,和大家分享.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这里记载说项王身边只有二十八骑,非常准确的数字.项王发出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感慨,与部下约定打一场精彩的战斗,他做好部署,大喊着从山坡上奔下,汉军披靡,他如前所说,斩杀一汉将.汉军再围,项王又驰马斩将,战斗惨烈.不明就里的是,描述战斗过程之中,突然加入了一段赤泉侯的镜头.这时候赤泉侯杨喜正追杀项王,项王瞋目瞪眼大吼一声,杨喜“人马俱惊”,一下子逃跑了数里.这一情节极为细腻生动,而又突然出现,恐怕也是司马迁听了的桥段吧.多年以后,杨喜回想起当年追击项王的过程,恐怕还是惊心动魄,心有余悸,当时项王一声大叱,吓得他人马惊惧,落荒而逃,连跑数里.而在项王这样英雄霸王面前,得见雄姿,虽败犹荣,更何况还幸运生还封侯呢?
《文史知识》(2013年6月第6期)所刊李开元教授的一篇文章《楚亡:秦将杨喜》,也讲述了这个故事,文笔比我好得多,如有兴趣,可以找来一阅.
敬请关注“根溪谈”(genxitan),愿能长伴,也欢迎推荐给更多朋友!
如何关注 ①复制“genxitan”,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公众号的名字“根溪谈”,即可找到.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也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