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端午节,为了庆祝端午节和纪念屈原,各地纷纷展开赛龙舟和包粽子的活动,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关于赛龙舟、包粽子等的节日风俗介绍吧。
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一
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首先大家想过为什么要赛龙舟,真的只是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吗?细想一下,寄托哀思有很多种方式,划龙舟好像不是太贴切,赛龙舟都是竞技类的活动,怎么会和寄托哀思能联系上呢!显然牵强附会。
再说像江里投粽子,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鱼吃粽子吗?为什么不投别的?非要这么麻烦包粽子扔到河里喂鱼呢?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其实,赛龙舟和包粽子的目的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古代的先民在讲述一个故事,但是又不敢用言语来说明,怕引来杀身之祸,所以用这些动作来暗示一场惊天大案。
首先赛龙舟,你追我赶,是在表达屈原乘坐的小船,被很多杀手追赶,所以双方都拼命划船,演变成了赛龙舟。为什么是龙舟,而不是其他的船,其中也是有隐情的。
再说投粽子,是在表达杀手将屈原捉住之后,屈原被麻袋和绳索捆绑起来,然后扔到河里,所以演变成包粽子投河里。
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二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赛龙舟的古时传说是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由此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
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期间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招百福、驱百病,使身体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
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人们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就叫作雄黄酒,是端午节的饮品。看过“白娘子”这个神话传说的人,一定都还记得雄黄酒让白娘子变身的桥段。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雄黄酒有驱妖避邪、杀虫解毒的功效。雄黄酒不仅可以饮用,在端午节人们还往往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五彩绳又称为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时期崇敬五色,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赤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蕴含着吉祥如意。
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三
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各地各种形式的赛龙舟活动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许多色彩。除了比赛之外,关于赛龙舟主要还有以下一些传统习俗 :
一,祭龙首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龙舟下水的日子。一大早,人们就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焚香,以祈求取得好成绩,更愿风调雨顺,政通人和。每条龙舟都要经过这样的祭祀仪式后,把龙首安到龙舟上,才算龙舟正式下水。
二,龙舟点睛一点天庭,吉星高照,鸿运当头;二点鼻子,和谐幸福,万家平安;三点口利,笑口常开,大吉大利;四点龙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点眼睛,愿龙舟为我们带来健康、吉祥、如意。在全国各地,龙舟比赛开赛前或是龙舟下水时大多会举行一场别具特色的点睛仪式。龙舟点睛来源于“画龙点睛”一说,寓意平安吉祥。
三,鼓点带节奏在龙舟比赛中,每个龙舟前都有一名鼓手配合着音乐和号子声打节奏,这种鼓点并非纯粹为助兴提气,打鼓的节奏还是划龙舟时控制桨的节奏。想划得整齐就得靠听鼓点掌握节奏,按照鼓点声一起划力量才会更集中,速度才能更快,也更能让每个龙舟参与者体会到赛龙舟需要团结协作的意义。
四,参赛人员尽管龙舟赛进入国际体育运动项目,分男女组进行,但民间的活动,几乎都是青壮年男子的表演舞台。船头令旗、队长发号,船尾擂鼓,两排男子齐心齐力划桨击水,争先恐后破浪向前。
五,过程赛龙舟主要分起龙、采青、招景、应景、赛龙、藏龙、散龙等。传统龙船一般用坤甸木等密度较大的木料制成,阳光暴晒会爆裂,因此要用湿滑的河泥包裹珍藏。起龙,就是把深埋河涌池塘泥水中的龙舟挖起、洗净、风干。龙船“起来”后,首先是清洗淤泥,检查船身是否有爆裂或变形,然后再“紧龙筋”,使船身更为硬朗,接下来是上油。然后长老用笔蘸取几滴公鸡鸡冠血,与朱砂混合,为龙船点睛。龙头仿佛被唤醒了一般,炯炯有神;再用植物枝叶沾水洒向四周,给人们带去吉利,这叫“沾龙水”。此时,祠堂门口早已摆放好事先采来的四盆碧绿的禾苗,表达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许……最后,龙头、龙尾被抬出祠堂和龙身会合。在震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桡手们坐上龙船,下水划上几个来回,“扒龙舟”的一系列前期准备就绪。
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四
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有包粽子往江里扔的习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屈原,他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是国王的一名大夫。屈原虽然忠实楚怀王,但却受其他人的排挤。楚怀王逝世后又因倾囊王听信谗言而将屈原流放到汨罗江边。屈原苦苦想到,我反正也不能为国家和百姓造福,那我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便投江自尽了,那天正是我国的农历五月初五。百姓们听说屈原跳江的消息后,十分痛苦。他们发动了很多人坐在船上在江边打捞屈原,一连打捞了很多天,最终还是没有打捞到屈原。所以百姓们为了纪念对屈原的思念之情,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就要包粽子,将包好的粽子少吃一点,大部分都要扔到江里去,让江里的鱼虾吃粽子,不要吃屈原的身体。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包粽子,就成了一种传统。
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但是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由来,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赛龙舟已成为民族民间原生态的传统节日。
据介绍,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据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