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端门、午门与端午节有关吗(故宫端门午门讲解)

明故宫端门、午门与端午节有关吗(故宫端门午门讲解)

南京明故宫是明朝早期的皇宫,又称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宫的蓝本,它也曾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与故宫一样,明故宫也有端门和午门,合在一起恰好是“端午”二字.那么,它们与端午节有什么关联呢?恐怕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好奇吧!扬子晚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对端门和午门进行“寻踪”,以消除众人之疑惑.

扬子晚报记者李冲

两门与端午节没直接关系

“我国端午节的历史比明清两代修建皇城历史长得多,是先有端午节,再有端门、午门.端门、午门与端午节没有直接关系.”昨天,南京明史专家马渭源向扬子晚报记者讲述了端门和午门的一些历史.

马渭源告诉记者,根据史料,早在唐朝时期甚至之前,就有端门午门的称呼了.它们是宫廷制度的一部分.依照《礼记》旧制,皇宫设五门三殿,南京的明故宫从外向内依次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现在仅有午门尚存,端门早已消失.历史上的端门应该是在午门的南侧几百米处,同样位于中轴线上,就在今天的御道街上.

端门:有“端正衣冠”意思

马渭源说,端门是进入皇宫的第一道门,所谓“正门”. “端门的端字,有端正衣冠之意,表示自此要踏入皇宫之地,可整理下衣冠等.”马渭源对记者说,比如皇帝要接见草民时,到端门位置,就会有官吏提醒草民整理自己的衣冠,不能戴草帽进去.马渭源对记者说,在历史上,端门多与朝廷政变有关,在明朝历史中,有关端门的阐述并不多,端门主要作用是挡住午门,两者之间距离大概在十米左右.

马渭源告诉记者,提到端门,都是作为附属提一提.端门城楼一般可用于临时存放皇帝仪仗用品,显示封建皇权的威严,但放东西很少,只是临时应用,并无太多功效.

午门:一般只有皇帝可以走

“午门就相当于老百姓家的普通正大门了,自此就正式进入了皇家正地.”马渭源说,午门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方位之说,“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表方位,子是正北,而午是正南,所以南门就叫午门.”马渭源指出,皇家以及宗庙的正门都朝向正南,居民住宅略偏西南方向,端门、午门都处于皇宫的中轴线上,午门是皇宫的南门.

关于午门的另一种说法是代表时间观念.马渭源说,按照天干地支,午时是11点至13点的时间段对应的时辰,当时每天正午时间,明故宫里面会敲钟表示吃饭.因此人们称这个门为午门.

“说到吃饭,也有趣闻.在明朝前期,大臣们上完早朝,会被皇帝留下来‘请吃饭’,即所谓的‘吃皇粮’,吃完饭后再各自散去;大臣们住的房子,也是朝廷根据宫廷制度建造给他们住的,但后来洪武晚期,朝廷财政吃紧,上朝后留下吃饭的习惯就取消了.”

马渭源告诉记者,到了午门之前,道路就开始分叉了,分成三条路,因为午门并非人人可以走.对于午门来说,有几个说法可以彰显宫廷制度的森严.电视剧《甄嬛传》中,当小主们进宫时,被告知只能走偏门,不能从中间的门进入.马渭源证实了这种说法,其实那道门便是午门.“午门只有皇帝可以走,迎娶皇后入宫时,八抬大轿也是从午门经过.另外,就是新科进士在初次进宫接受皇帝召见时,走的也是午门,正常情况下,文官从午门左边偏门进,武官从右偏门进.”

链接>>>关于午门的两则故事

1、“推出午门斩首”并非事实午门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历史小故事,引人关注.明朝一大臣肆意横行胡作非为,不仅搜刮百姓,强抢民女,更是将南海知县道统杀害了,朱元璋盛怒之下,将其在午门外鞭杀.

现在南京的午门里有一块“血迹石”,青灰色的石面上,夹杂的绛褐色斑纹,像是渗透到石头中的鲜血.人们传说是明代方孝孺头血溅宫门留下的.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称帝,想利用方孝孺的声望,笼络读书人,于是便命令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最后被灭了十族,其中包括他的朋友和门生,先后株连落难的达八百七十多人.

在一些戏曲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中,经常会有这样一句台词“推出午门斩首”.马渭源对记者说,大概有可能是基于上述两个历史史实,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宫廷制度极为森严,午门之于皇宫,就像是老百姓家的正门口,谁会在家门口斩首呢?”马渭源说,事实上,当时明朝处死犯人,是在雨花台一带.

2、朱元璋曾以“端午”出对联南京明史专家马渭源告诉记者,明太祖朱元璋喜欢作对联.“朱元璋文化水平低,怕文化人看不起,所以,尤其喜欢作对联.他对武官比较偏爱,听闻他们反映受到文官嘲弄,一次,下朝后将大臣留下,说要举办活动,自己出上联,让文武官出下联,并决定自己写出下联让武官背好,然后一起来捉弄文官.”

网络上流传这样一个关于对联和端午节的事情.一年的端午节,朱元璋赐宴群臣,席间,他出一上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其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所以,要想对出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在明代,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沈应的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

但是马渭源告诉记者,研究明朝历史过程中,并未听闻哪位臣子名叫沈应.“也或许是官太小,没有记载吧.总之,朱元璋喜欢作对联是确定的.”

端门和午门的名称与端午节有关吗?

在xx明故宫中,有两道重要的门——端门和午门,它们是皇宫制度的一部分,与端午节没有直接关系。端门是进入皇宫的第一道门,有“端正衣冠”的意义,表示要进入皇宫之地,需整理衣冠。而午门则是皇宫的南门,相当于普通的正大门,进入午门就正式进入了皇家正地。午门有两种说法,一是方位之说,皇家以及宗庙的正门都朝向正南,居民住宅略偏西南方向,端门、午门都处于皇宫的中轴线上,午门是皇宫的南门;另一种说法是代表时间观念,午时是11点至13点的时间段对应的时辰。在明朝前期,大臣们上完早朝,会被皇帝留下来“请吃饭”,称为“吃皇粮”,后来这个习惯被取消了。午门只有皇帝可以走,新科进士在初次进宫接受皇帝召见时,走的也是午门,文官从午门左边偏门进,武官从右偏门进。

然而,端门和午门的名称确实与端午节有一些关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夏至。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楚国大夫,他为了救国而投江自尽,后来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便撒下了粽子和菖蒲草,以此驱赶水中的鱼虾。从此,端午节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端门和午门的名称与端午节有关,主要是因为端午节与古代的皇室文化密不可分。在古代,端午节是皇家重要的节日之一,皇帝会亲自主持端午节的庆祝活动,选美佳人,献祭龙舟,赏赐文武百官,以示对民众的关怀和祝福。同时,在端午节这一天,皇宫内部也会举办一些特别的活动,如品尝菖蒲酒、吃艾草饼、赏赐粽子等,这些活动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密切相关。因此,端门和午门的名称也被认为是与端午节有关的,体现了皇室文化和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总之,端门和午门的名称与端午节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它们与古代的皇室文化和传统节日密不可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现代社会中,端门和午门已经成为了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