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流浪记》观后感3篇_忠犬流浪记观后感(忠犬流浪记观后感)

《忠犬流浪记》观后感3篇_忠犬流浪记观后感(忠犬流浪记观后感)

众所周知,理性高于兽性,理性优于兽性,这是人们对理性和兽性的一般认知。毕竟人类进化几十万年才具备的理性,这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最主要标志。然而,电影《忠犬流浪记》改变了人们对理性的认知。

《忠犬流浪记》观后感1

电影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讲述了搜救犬“叮当”为寻找训导员杨奇,最终逃出疗养院成为了一只流浪犬,两年时间在杨奇曾经离开过的码头苦等主人回来的故事。

对于狗这种动物,我自小没有什么好感,甚至到现在还比较怕狗,属于见了狗躲着走的那种,所以我也不想对狗大加赞扬。对于消防战士杨奇(可能是化名),出生入死为人民,我只能充满敬意,绝无贬低的意思。只是根据电影的情节,谈一点自己对于人的理性和狗的兽性的再认识。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兽性亦有情,理性也丑陋。

忠犬叮当是条狗,是动物,所以它只有兽性,应该不会有理性(训练的搜救机能应该不算是理性),但是,兽性往往有善良、忠诚、侠义的一面。电影的开始,消防战士杨奇到训犬基地挑选搜救犬,得知一条小狗(后来的叮当)因妈妈去世而不吃不喝几天了,顿生好感,试图喂小狗吃点东西,小狗竟然吃了。于是杨奇决定选这条小狗作搜救犬。一条小狗,因为妈妈去世而不吃不喝,这就是人定义的所谓“孝”。叮当成为流浪狗以后,每天在记忆中杨奇离开的码头苦等主人回来,一等就是一天,一等等了两年,风雨无阻;看到主人驾车远去,不顾一条腿受伤,顺着气味一路狂奔,找到主人,差点累死,这就是人定义的所谓“忠诚”。叮当成为流浪狗,饥寒交迫,居无定所,在人看来,甚是可怜,在这种处境下,看到一条巨犬袭击小女孩,搜救犬的本能使它主动出击,制止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就是人定义的所谓“善良”“侠义”。兽性亦有情,兽性不好吗?

理性属于人根据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认识过程,汉代徐干《中论·治学》中说,“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相对于感性,理性更为高大上,成为人人竞相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然而,理性和感性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电影中的消防战士杨奇是个英雄,有情有义的英雄。他对待叮当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关怀备至。在汶川大地震救援过程中受伤退役,与叮当依依惜别,人与狗,演绎了世间自有真情在的感人一幕。离开后也常常电话询问叮当的情况,感情至深。在得知叮当早已丢失成为流浪狗,为寻找自己在码头苦等两年,并且因义救小女孩被打成重伤的时候,感性的力量使他立即驱车前往码头寻找叮当。但叮当受伤后就不见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叮当。这时接到妻子的电话,在询问是否找到叮当的同时,告诉杨奇孩子有点发烧,不过没有关系。此时的杨奇表现出了人理性的一面,告诉好心人他是叮当的主人,他找不到叮当了,而他的孩子还在发高烧,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在世俗的概念里,理性才是属于人性的,高尚的,相对于家庭和孩子,狗就是狗而已。而我也理性地在想,现代的医学条件下,孩子有点发烧应该不是啥大事,相对于受了重伤又下落不明的叮当,尽快找到狗可能才是最紧要的。但是,理性使他给了别人和自己最充分的离开的理由,一个多少有点虚假的理由,他把自己孩子有点发烧说成是发高烧,堂而皇之地把寻找苦苦等了自己两年的叮当的使命交给了好心人。在理性的作用下,杨奇表面上黯然神伤地离开了,内心深入他也算心安理得,因为他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关键时刻,理性表现出了丑陋的一面。

同样表现理性丑陋的还有三个人、三件事。一件是杨奇的战友林枫,杨奇把叮当托付给了林枫,叮当走丢了,林枫竟然瞒了杨奇两年,这不是怕杨奇生气,分明是理性心理在作怪,不想承担责任,为了自己推卸责任,哪管叮当的死活,因为叮当毕竟是条狗。第二件事是养巨型犬的青年。叮当见义勇为,及时制止了年轻人的巨型犬差点伤人的事故发生,年轻人不仅不心存感激,反而抄起棍子将叮当打成重伤。年轻人的理性在于自私,巨型犬是“我的”,其他的狗都不是“我的”,“我的”执念就是自私,自私的理性诱发了人性的恶。年轻人爱的是“我的狗”,而不是“狗”。因为对“爱”这一概念的狭隘理解,才有了年轻人挥动大棍向叮当的“恶”。在这个事件中,还有围观的看客,一方面对年轻人的暴行予以低声谴责,另一方面却不敢上前制止,这是一种麻木的理性,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理性。第三件事是那个在大地震中被叮当救了的瘦子。因为被狗所救,按照“救命之恩涌泉相报”的理性观念,强令儿子将“孔二狗肉馆”改成“孔二鸡汤馆”,以后不准杀狗只准杀鸡,因此壮举瘦子得到爱狗人士的一致鼓掌肯定。此举本来无可厚非。按照人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世俗观念,人吃狗肉喝鸡汤天经地义,但放在这个人为报“狗恩”放弃杀狗而去杀鸡的场景里,总是让我不舒服,有点“性本恶”的意思。

电影结尾的一段字幕很好,高度概括了电影的主题:你对它好一时,它却对你忠诚一世。也许它是你的一阵子,你却是它的一辈子。

《忠犬流浪记》观后感2

《忠犬流浪记》讲述了退役搜救犬叮当用尽一生,流浪千里只为寻找最初主人的感人故事。导演介绍影片的初衷是通过叮当的故事,引起人们对流浪狗问题的关注,希望大家珍惜身边最忠实的朋友。影片打动人心,催人泪下的地方很多。

第一个地方是杨奇退役时狗狗含着他的包不放,以及看着远去的车子疯狂的跑着,撕心裂肺的叫着,那是如此的不舍它忍受着离别的痛苦。

第二个地方是杨奇离开后,叮当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杨奇,终于有一天,它从疗养基地偷跑出去,踏上了颠沛流离的寻主之路。在这陌生的人类世界里,叮当尝尽了人情冷暖与酸甜苦辣。它在杨奇曾经带它路过的地方,拼命的寻找着,特别是叮当端坐在码头上,静静地望着远处的河面,一等就是两年,(这时的我看到这凄凉的画面,泪奔了)它的内心可能是盼望、焦急、失望、落空、期望……寄托着叮当对杨奇的思念。

第三处是杨奇在得知叮当走失之后,也在日夜寻找着叮当,他说“我曾经答应过叮当,我一辈子不会离开它”,可现在叮当做到了,而自己确失信了,他后悔着说“我一定要找到叮当”。他们本是战友,现在已是亲人。

第四处打动我的地方是叮当在被打受伤后,身体虚弱,被好心船夫在河里救起,背上岸时,叮当感受到杨奇在身旁,但它虚弱发不出声,还是跳出背篓追赶着杨奇,可车速太快,它体力不知没赶上。但是等了两年终于有了主人的消息,狗狗那能放弃,凭证它的特性,受伤的它找到了杨奇的车子,听到了杨奇的声音可它倒下了。我以为故事会这样结局,可坚强的叮当在昏睡中回忆着曾经,它突然睁开眼睛,狂叫着,终于与主人团结,这样的结局很圆满,也很感动。

透过影片我还感受到“好狗好报”,叮当在生死一线那一刻,一位狗店老板的父亲救了它,原来他就是叮当在大地震中从废墟中的救出的老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个“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人

《忠犬流浪记》观后感3

本片讲述消防队员杨奇(应昊茗饰演)与自己训养的搜救犬“叮当”之间搜救、培训、相处的故事。在一次地震救援中,杨奇因伤提前退役,被迫与“叮当”告别。多年后,“叮当”因想念杨奇偷跑出疗养基地,沦落为流浪犬的它,在码头等待杨奇归来。

《忠犬流浪记》由泰国著名导演桑凯·维杜郎执导,这个有宠物电影拍摄经验的团队,将退役搜救犬“叮当”用尽一生寻主人的故事,拍得让人潸然泪下。一人一狗,像极了著名的动物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八公”和“叮当”,用自己无言的守候,诠释着忠诚的深层内涵。两部电影都用人和狗最真情流露的演绎,致敬可爱的”无言英雄“。动物题材的电影总能引起爱宠人士的关注和喜欢,但此类电影并不容易拍好,因为动物并不像人能控制自己的表演。片中的主角搜救犬“叮当”,其现实原型来自都江堰市的成都消防功勋搜救犬“叮当”,曾参与雅安地震、茂县山体滑坡等灾难救援,在雅安地震救援中坚持搜救10小时找到身孕的准妈妈;“叮当”还曾凭借一张“搜救犬悬吊渡江救人”的照片火爆网络,成为央视“特邀嘉宾”。据了解,该片也得到当地消防部门的支持,在训犬基地实景拍摄,训导员与搜救犬一同参与演出,一起还原了最真实的搜救犬训练场面。

电影中,3处地方让人特别触动。第一幕在电影开头,消防队员杨奇在病床上与“叮当”深情对视,“叮当”的感情与端详的姿态抓住了笔者的心;在后面的情节中,笔者一直随着“叮当”的经历而揪心难过,杨奇与“叮当”的感情线发展起承转合,既交代了“叮当”逃离的故事背景——退役狗的疗养基地,也渲染了主人和狗之间丰盈的感情;第二处在“叮当”为寻杨奇,来到当年它和杨奇分别的兜子背码头,却被孔二狗肉馆的店员们逮住。因缘巧合,当年“叮当”救了孔二狗肉馆老板的父亲,这位父亲良心发现,不仅让店员们释放了所有的流浪狗,还在现场说:“当年废墟里救我的,就是拉布拉多这个犬种,现在能救几只就救几只吧……”;第三处是“叮当”穷尽2年多时光寻找杨奇、甚至在最后拖着一条被人打瘸的腿,可它依旧矢志不渝地在眺望着主人归来。因为杨奇的一句话:“我很快就回来”,“叮当”在码头等了2年多。

其实,刻画狗类题材的电影相对较少,但我国的电影人仍在这一题材上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除了这部《忠犬流浪记》,还有《狼图腾》《宠爱》《动物出击》《忠爱无言》《血狼犬》《我们诞生在中国》《狼犬历险记》《狗眼看人心》《藏獒情未了》《那山那人那狗》《狗十三》《卡拉是条狗》等佳作。从内核来看,该片讲述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忠犬八公”故事,也让观众了解到搜救犬的使命,以及消防队员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