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年降生在匈牙利西部的雷汀市多波尔杨村。六岁时,李斯特被父亲发现音乐天赋,随后跟随父亲学钢琴,[2]后随父来到维也纳学习,先后师从车尔尼、萨利埃里等多位著名音乐家。1831年,受帕格尼尼的一场独奏会的影响,李斯特开始寻求突破,将钢琴演奏技术带入了新境界。六年后,李斯特与泰尔伯格进行了“音乐决斗”,这一系列的表演确定了他“钢琴之王”的地位。[3][4]1839年,李斯特返回祖国匈牙利,随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行演奏。1875年,李斯特投入到教学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家。1886年,李斯特在赶赴各地的生日会途中突发疾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3]
李斯特作为钢琴演奏家,还在世时就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誉,而作为钢琴作曲家则历经坎坷。李斯特一生创作颇丰,在《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中记载着的就有近千部,代表作有《匈牙利(交响诗)》《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等等,但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常常不被理解,因为他的思想多元,革新意识强,造成其作品艺术面貌复杂。李斯特为了表达他的思想,首创了交响诗这一新的音乐体裁形式,这种形式模式不一,形式自由,顺应音乐的思想而变动,这也是他不为世人所理解的重要原因,但他依旧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在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后,李斯特的音乐终于被人们理解,他的革新精神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3]
卡尔·车尔尼
老师
安东尼奥·萨列里
老师
安东·雷哈
老师
汉斯·吉多·冯·彪罗
学生
保罗·费利克斯·冯·魏因加特纳
学生
爱德华·麦克道尔
学生
阿图尔·德·赫里夫
学生
乔万尼·斯甘巴蒂
学生
欧根·达尔伯特
学生
卡尔·赖内克
学生
1811年,弗朗茨·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雷汀市的多波尔杨村,李斯特出身平凡,父亲亚当·李斯特(Adam Liszt)是匈牙利人,是当时的大贵族地主埃斯代尔哈兹公爵在领地多波尔杨村的牧场的会计,李斯特的母亲是安娜·李斯特(Anna Maria Liszt),来自奥地利,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3],温柔善良。[5][6]因为父母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李斯特拥有德语和匈牙利语两个名字。
李斯特六岁时,父亲发现李斯特惊人的音乐天赋,此后李斯特随父学琴。很快,李斯特的钢琴水平就超越了父亲,为了充分发挥李斯特的天才,父亲决定举家搬迁到维也纳,为了筹钱,父亲寻求埃斯代尔哈兹公爵帮忙,李斯特得以开办其人生第一场钢琴演奏会,这次演奏会大获成功,为李斯特筹集了六百金币。1821年,李斯特父亲亚当变卖了所有家产,举家搬迁到维也纳,舍弃了多波尔杨牧场的稳定生活,开启了李斯特传奇的一生。[7][8]
但李斯特的维也纳之旅并不顺利,在寻找老师的过程中吃了无数闭门羹。最后贝多芬的学生、具有出色教育才能的卡尔·车尔尼(德语:Carl Czerny,1791—1857)接纳了他们,车尔尼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小李斯特趁大人谈话时偷偷弹奏了自己即兴创作的曲子,这让车尔尼看到了李斯特令人惊讶的音乐天赋,因此他才决定收下李斯特,这让李斯特真正踏入了通往艺术圣殿之路。李斯特跟随车尔尼系统地学习了钢琴弹奏技术,然后在父亲和车尔尼的推动下,跟着萨利埃里等别的著名音乐家学习了和声学、作曲等等钢琴之外的知识。李斯特还结识了许多上流社会的各种权贵,举办了多场个人音乐会,这使得年仅十一二岁的李斯特闻名于世。1823年4月13日,贝多芬出席了李斯特在维也纳的第二次公演,并在舞台上拥抱、亲吻了他,象征着两代音乐伟人的薪火相传,李斯特终身都铭记着这一天,他将这视为艺术的最高奖赏,从此他随身携带着贝多芬画像,每一场音乐会都少不了演奏贝多芬的曲目。[3][7]
在维也纳取得成功后,李斯特一家离开了维也纳,开始了在欧洲各地的巡演。1823年12月,李斯特想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但被拒绝。随后他师从意大利歌剧院的指挥佩尔先生,李斯特在他那里不仅掌握了出色的作曲技巧,还学会了法语,他逐渐被法国上流社会所接纳,他的音乐才能征服了巴黎的听众,十三岁的他甚至成功完成了巴黎歌剧院的独幕歌剧《唐·桑科》的谱曲任务,并广受欢迎,小李斯特在巴黎创造了另一个新的神话。[3][7]
1827年,李斯特十六岁,这一年李斯特的生活产生了重大转变。长期高强度且频繁的演出,让李斯特身心疲惫,他开始厌倦钢琴,决定当一名神甫,宗教的禁欲生活加重了他的身体疲劳,使他出现了幻觉。父亲说服了李斯特放弃当神甫的念头,并带他去法国的布伦修养。李斯特身体日益好转,但父亲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最终,父亲因为胃病不幸离世,父亲的后半生为李斯特的音乐事业耗尽了心血,他将他未能实现的音乐梦寄托在了儿子李斯特的身上,直到去世前他都不忘教育李斯特,要坚定本心、警惕诱惑。[3][8]
父亲离去后,李斯特开始独自规划自己的事业,他决定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弥补十六岁以前文化教育的缺失,他推掉演出机会,以教授钢琴为生,同时阅读大量书籍,对于各种思想都兼收并蓄,为后面他复杂的交响诗创作埋下了伏笔。在担任钢琴教师的日子里,他结识了初恋圣·克里克伯爵的女儿卡罗琳,二人一见钟情,但却被克里克伯爵无情拆散。丧父、失恋,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李斯特一蹶不振,直到1830年,李斯特才振作起来,回归到音乐事业中去。这一时期的逆境,让李斯特迅速成长,也让他认识到音乐事业在他人生中的份量。[3][8]
1830年,十九岁的李斯特重返音乐事业。他结识了柏辽兹,从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中,学到了主导动机贯穿式的音乐写法和以画面式的描写顺序来展示情节发展的手法。1831年,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的独奏音乐会,被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丰富的表现效果震撼,开始投入到拓宽钢琴的表现力的研究中去,为此他暂停演出,开发并苦练钢琴技术,他废寝忘食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的钢琴技术日益精进,让他的演奏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能演奏一切美妙的音乐。他超越了过去的自己,将钢琴艺术带入了新的境界。[3][8]
1833年,李斯特与伯爵夫人玛丽·达戈尔结合,二人生儿育女,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平静时光。李斯特这段时期潜心创作,写了《巡礼舞》《教堂钟声》等多部钢琴曲。通过玛丽夫人,李斯特结识了拉门内神父以及与自己年纪相仿的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在与拉门内神父交往的过程中,他树立起了艺术应为穷苦人民呐喊的正义感,并写下了歌颂里昂工人起义的钢琴曲《里昂》;肖邦则让李斯特重燃起了对家乡的感情,肖邦用动人的音乐为李斯特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情,这打动了李斯特,为后来李斯特决定重返匈牙利埋下伏笔。[3][8]
1836年,李斯特的平静时光被后起之秀西吉斯蒙德·泰尔伯格(德语: Sigismond Thalberg)打破,泰尔伯格人称“三只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捧他,而忘记了李斯特。李斯特决定重返巴黎,与泰尔伯格一较高下,这场“音乐决斗”从1937年1月持续到3月30日,最终以李斯特的胜利收尾。这场载入史册的“音乐决斗”,证明了李斯特过人的钢琴技巧,让他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誉。[3]
1837年,“音乐决斗”结束后,李斯特选择回归祖国匈牙利,投入到复兴民族音乐的事业中。他收集、整理了大量匈牙利的民歌、舞蹈等优秀的艺术作品,编成了《匈牙利民间曲调集》[9],并捐钱支持匈牙利音乐学院的建立。1837年,他以祖国为出发地,开展了长达十年的巡演生活,在这十年里,他开了一千多场个人音乐会,演奏了近千首作品,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帕格尼尼练习曲》《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但丁奏鸣曲》,以及钢琴曲《旅游岁月》等,除此之外,他还改编了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人的交响乐。他在这十年里,用音乐宣扬他的民族,让匈牙利的音乐走向世界,这十年被称为李斯特演奏艺术的“黄金时代”,李斯特承担起了一名艺术家为祖国艺术事业做出贡献的责任。[3][8]
1847年,李斯特二次赴俄演出,他邂逅了自己的第三位爱人卡罗琳·莎依·维特根斯坦公主,卡罗琳公主说服了李斯特结束了十年巡演。1848年,二人定居魏玛,李斯特担任魏玛公国宫廷乐长以及乐队指挥的职务。从1848年到1861年这十三年的时间,是李斯特创作的巅峰时期,他多年的思考、探索在这段时间结出了丰硕果实,他的思想复杂多元,他虽身处上流社会,却心系祖国,从不移开投在苦难群众身上的目光。为了容纳他深邃的思想,他首创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并创作出了《前奏曲》《塔索》《普罗米修斯》《英雄的葬礼》《匈牙利》《但丁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匈牙利狂想曲》等等重要的作品。[3][8]
李斯特除了潜心创作,还不忘支持推广具有创新才能的音乐家的新作,瓦格纳就是其中一位受益的音乐家。瓦格纳才华横溢,但多年来一直怀才不遇,除此之外,他还因参加了起义被通缉,四处逃难,在他走投无路时李斯特接济了他。除了物质上给予他帮助之外,李斯特还不计后果,帮助瓦格纳排练上演他的新作《罗恩格林》《唐豪塞》等,因此,李斯特不断遭到各方言论的攻击,但他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帮助瓦格纳,在李斯特的帮助下,瓦格纳逐渐为人们所知,最终成长为一代歌剧宗师。李斯特的作曲艺术过于超前,文艺界对此也颇有微词,他对此心知肚明,默默忍受责难,但从未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信心,他曾说:“我不会被当做英雄运往神殿,但我的作品受到赏识的日子必将来临。”1861年,由于敌对派们强烈的抗议,李斯特失去了魏玛宫廷乐长之职。[3][8]
保守音乐家对他无休止的指责,让他再次选择皈依教会,1865年4月,李斯特成为了一名神父,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圣伊丽莎白传奇》《耶稣基督》《匈牙利加冕弥撒》等宗教音乐。四年后,在各方人士的请求下,李斯特回到魏玛,从事音乐教育、管理事业。1875年,他接受了布达佩斯音乐学院院长一职,从此潜心教育事业,他收学生不收学费,不遗余力地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们,在他的门下,涌现了如冯·彪罗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音乐家。1886年,各地为了庆祝李斯特七十五岁生日,邀请李斯特前往参加各种活动,由于路途疲惫加上年老体衰,1886年7月31日,在前往拜罗伊特的途中,李斯特突发疾病,于当晚与世长辞。李斯特一生致力于音乐、慈善事业,去世时,家无余财,只有一袭袈裟、几条手绢而已。[3][8]
李斯特的祖父乔治·亚当·李斯特(George Adam Liszt)是一位教师,在埃德斯特豪尔(Edelsthal)的乡村学校里教书,他先后与三位妻子育有25个孩子,因此他不堪重负,孩子们长大能够自立时就不得不外出谋生。在这25个孩子中,除了少数夭折的之外,大多数流落各地成为农民,只有李斯特的父亲亚当·李斯特(Adam Liszt)以及爱得华·李斯特(Eduard Liszt)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贫困。[2]
李斯特的父亲是亚当·李斯特(Adam Liszt),是当时的大贵族地主埃斯代尔哈兹公爵在领地多波尔杨村的牧场的会计,他善良而坚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不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他也有音乐天赋与音乐梦想,曾是埃斯代尔哈兹公爵的乐队里的一员,后来被调离,被迫放弃了音乐事业来到公爵的牧场当管家。在发现儿子弗朗茨·李斯特的音乐天赋后,倾尽所有对李斯特悉心栽培,最终成就了李斯特辉煌的钢琴事业。[3]
李斯特的母亲是安娜·李斯特(Anna Maria Liszt),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3],宽容仁厚的思想影响了李斯特一生。她出身普通,但温柔善良,不惜变卖嫁妆以供李斯特学习音乐,在亚当死后,与李斯特一同在巴黎生活。[5][6]
李斯特一生只有三位子女,皆为玛丽夫人所生,大女儿名为布兰丁(Blandine Liszt),二女儿名为柯西玛(Francesca Gaetana Cosima Liszt),三儿子名为丹尼尔(Daniel Liszt)。其中,二女儿柯西玛曾先后嫁给大指挥家冯·彪洛和瓦格纳,在与瓦格纳的婚姻里,她给予了瓦格纳极大的帮助,协助他开创了歌剧的新领域,并在瓦格纳去世后,坚定地支持他的理论,从而巩固了瓦格纳歌剧宗师的地位。[3]
李斯特在十六岁当钢琴家教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美丽温柔且勤奋的女学生,她是圣·克里克伯爵的女儿卡罗琳,二人一见钟情,他们通过音乐交流感情,爱情在他们之间日渐滋长。卡罗琳的母亲支持这一对年轻的情侣,但她重病缠身,在她去世前曾请求圣·克里克伯爵同意他们的婚事,但圣·克里克伯爵却并不同意,在卡罗琳母亲去世后将二人无情拆散。[3][8]
在李斯特重返音乐事业后,刚二十岁出头的他结识了二十八岁的玛丽·达戈尔,她是一位伯爵夫人,也是巴黎社交界的名人、作家,她成熟美丽,深深吸引住了李斯特,玛丽夫人也为李斯特的音乐才能与钢琴技巧倾倒。1833年,玛丽夫人抛弃了丈夫和富裕的家庭,与李斯特在一起,旅居瑞士和意大利。二人育有一儿二女,他们的关系持续了九年就破碎了,玛丽夫人向往回到巴黎繁华热闹的社交生活,并且反感李斯特长期不在家并且常常有风流韵事,二人感情最终破裂。1846年时,玛丽夫人发表了《奈尼达》,影射了李斯特,致使二人中断往来。[3][8]
卡罗琳公主是李斯特的最后一位伴侣,她是波兰人,全名为卡罗琳·莎依·维特根斯坦公主,她家财万贯,领地上有三万农奴。1847年,李斯特二次赴俄演出,结识了时年二十八岁的卡罗琳公主,她有着非凡的文学修养与聪明才智,性格优雅,善于鉴赏艺术,二人互相敬佩互相理解,在频繁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情。卡罗琳公主是李斯特的灵魂伴侣,她总能看清李斯特的真实想法,并为李斯特指明前进的方向,在他们初遇时,她看清了李斯特的疲惫,说服他结束了十年巡演;在李斯特晚年被保守派攻击、承受各种事变带来的压力时,她看清了李斯特的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建议李斯特投身教会,让李斯特获得了内心的安宁。李斯特曾说:“我所有的快乐来自于她,我所有的痛苦都能在她那找到慰藉。”李斯特一直想娶卡罗琳公主为正式的妻子,但是一直被前夫维特根斯坦公爵阻挠,俄国教廷也从中作梗,不批准卡罗琳公主与维特根斯坦公爵正式离婚,这使得梵蒂冈教廷无法通过他们的婚事。尽管如此,李斯特也从未放弃与她结婚的努力,他们的感情一直持续到李斯特离世。1886年李斯特去世,半年后卡罗琳也在罗马病逝。[3][8]
交响曲与钢琴曲
名称 | 创作日期· | 体裁 |
浮士德交响曲(Faust Symphony) | 1857 | 交响曲 |
但丁神曲交响曲(Dante Symphony) | 1855-1856 | 交响曲 |
召唤和匈牙利赞美诗(Szózat und Hymnus) | 1872 | 交响曲 |
弄臣(Rigoletto) | 1859 | 钢琴曲 |
交响诗
名称 | 创作日期 | 体裁 |
山间所闻(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 | 1848-1849 | 交响诗 |
塔索:悲叹与胜利(Tasso: Lamento e Trionfo) | 1849 | 交响诗 |
奥菲欧(Orpheus) | 1853-1854 | 交响诗 |
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 1855 | 交响诗 |
马捷帕(Mazeppa) | 1851-1854 | 交响诗 |
英雄的葬礼(Héroïde funèbre) | 1854-1856 | 交响诗 |
匈牙利(Hungaria) | 1854 | 交响诗 |
哈姆雷特(Hamlet) | 1858 | 交响诗 |
匈奴之战(Hunnenschlacht) | 1855-1857 | 交响诗 |
练习曲
名称 | 创作日期· | 体裁 |
12首钢琴练习曲(Étude en douze exercices) | 1826 | 练习曲 |
12首超技练习曲(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 1851 | 练习曲 |
根据帕格尼尼超级练习曲而作的6首改编曲(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d'après Paganini) | 1838-1840 | 练习曲 |
其他
名称 | 创作日期 | 体裁 |
唐·桑科(Don Sanche) | 1824-1825 | 歌剧 |
圣伊丽莎白传奇(Die Legende von der Heiligen Elisabeth) | 1857–1862 | 清唱剧 |
基督(Christus) | 1866–1872 | 清唱剧 |
圣塞西利圣徒传(Die heilige Cäcilia) | 1874 | 清唱剧 |
大弥撒(Missa Solennis) | 1855–1858 | 弥撒曲 |
匈牙利加冕弥撒(Ungarische Krönungsmesse) | 1866–1869 | 弥撒曲 |
安魂曲(Requiem) | 1867-1871 | 弥撒曲 |
圣母颂I(Ave Maria I) | 1846 | 颂歌 |
反抗的牧人普罗米修斯(Chöre zu Herders Entfesseltem Prometheus) | 1850 | 合唱曲 |
资料来源:[10]
李斯特的作曲强调文学构思与音乐发展的内在联系,注重概括性的情感和形象表达。在结构上,他一改传统交响乐四个乐章的结构,创作出了单乐章的标题音乐,其主题的变化、发展以及曲式的自由处理,都服从于文学构思,此外,他的音乐的目的不在于描绘具体的故事情节与环境,而在于表现出诗的意境或思想境界。在内容上,李斯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诗歌与美术,并且重点多落在表现思想上。例如他的《巡礼的岁月》五首,灵感来源于拉斐尔的《订婚》、米开朗琪罗的《思想家》以及彼得·拉卡尔的三首十四行诗;再比如他的交响诗《山上所闻》以及《理想》,取材于雨果和希勒的诗。他的交响诗《塔索》受歌德的戏剧启发而作,但他却不重点表现塔索的生活故事,而突出了塔索生前的痛苦以及死后的荣誉之间鲜明的对比,意在宣扬崇高文艺事业的力量以及这种事业必定取得成功的信念。李斯特的标题音乐不同于传统音乐那样注重说教,而重在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以及深远的美学意境,具有明确的主题。如果说对李斯特有着深刻影响的柏辽兹的音乐语言接近于戏剧语言的话,那么,李斯特的音乐语言可以说是和诗歌语言血脉相通的。[11]
李斯特对自己的祖国匈牙利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曾专门回到祖国收集、研究匈牙利的传统音乐艺术,他一生都致力于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创作创新,努力让匈牙利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因此他的音乐作品的旋律具有着浓郁的匈牙利民族风格。[11]李斯特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生动体现了他作曲的民族特色,这部作品中,有着热烈欢快的匈牙利民间小调、吉普赛歌舞曲、器乐曲和城市歌曲的影子。在《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的结尾急板部分,体现了匈牙利民间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曲调特点,即五声音阶和升五度后反复前乐句的形式。[9]除此之外,这部作品还模仿了匈牙利民族乐器大扬琴的特点,并运用了其弹性节奏,这体现在《匈牙利狂想曲第11 首》的序奏部分,这部分以八度和短时值的震音模仿了大扬琴的浑厚音色,十分逼真。李斯特善于将民族音乐的特点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体现了他高超的富有表现力的钢琴技术,推动了匈牙利音乐走向世界。[9]
李斯特作为“钢琴之王”,有着高超的钢琴弹奏技术。他创作了《12首超技练习曲》《2首音乐会练习曲》等一系列超高难度的练习曲,每一首都综合了各种高难技巧,除此之外,还有根据帕格尼尼小提琴随想曲改编而来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其第三首为《钟》),纯属炫技作品。《钟》是李斯特的钢琴代表作之一,其以高难的弹奏难度闻名于世,这首曲子体现了多种钢琴弹奏技巧的融合,有着一定的音乐性,但炫技成分过于突出,使得其相比肖邦练习曲少了浑然天成的美感。[12]
李斯特的作品体裁多样,有歌剧、交响乐、交响诗等等。他首创了交响诗这一钢琴乐曲体裁,主要为了容纳其复杂多元的思想。李斯特的思想十分复杂,他既有受积极浪漫主义影响,又无法摆脱消极浪漫主义的桎梏;他在年幼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青年时则转向了空想社会主义,最后又转向拉门内神父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复杂的思想不断相互碰撞、融合,激发了他的创作欲,但现有的音乐体裁无法满足他表达复杂主题的需求,所以他开创了交响诗这一新体裁。交响诗的特点是像文学作品一样具有标题性,形式自由,没有固定模式,使音乐顺应作曲家要表达的诗歌的内容,因此音乐也具备了诗意。[3]
李斯特的作品,尤其是改编曲,具有着旋律丰富、声部多样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不同的旋律能够塑造不同的情感,有着不同的效果,让人印象深刻。例如李斯特的改编曲《弄臣》,这部作品具有变奏曲的结构特点,引子相对较长,利用高音模进及低音八度音形进入主题,在重复两次后经两次缩减引入一段速度较快的华彩段落,这一段由强进入而后转弱且速度加快,让人觉得如烟花般绚烂多姿的色彩。李斯特运用交替演绎手法,运用了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男中音、男高音等不同声部,丰富的旋律与声部使得这部作品的内容饱满,展现出歌剧四重唱艺术魅力,并在突出钢琴音乐内涵同时重申歌剧主题,这体现了钢琴艺术和声乐艺术之间的契合。[13][14]
李斯特的音乐表现力强,音效恢弘,这是因为他善于用钢琴模仿交响乐队的演奏效果以及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种物品、生物的声音,他受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的启发,不断寻求钢琴表现效果的突破。在李斯特的音乐作品中,他注重多台钢琴之间的配合,并合理分布整个音域的音响材料,确保乐曲给听众带来丰富多样的听觉效果。[13]例如李斯特著名作品《钟》,就生动体现了李斯特钢琴多样的演奏效果。《钟》采用三段体曲式,在演奏时,李斯特利用颤音的音色、力度、数量等,创造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钟声——当颤音出现时的数量不等但是分布均匀时,演奏出来的效果如同钟摆规则摇摆的声音,展现出了钟声变幻莫测的曲线美;当右手的旋律节奏和左手的颤音紧密结合时,演奏的效果如同教堂里的鸣钟,有着净化心灵的效果。[15]
李斯特的原创作品灵感多来源于各种美术、文学作品,他在创作时会尊重灵感来源作品的思想情感,运用灵巧的钢琴旋律,将这些作品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除了原创作品之外,李斯特在改编别的作曲家的作品时也会做到这一点,他不局限于原作品的束缚,在改编时会增添自己的艺术趣味和思想情感,但也不会完全颠覆原作,而是尊重原作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例如李斯特的改编曲《弄臣》,他不局限于原作对音乐技巧和音乐结构的强调,而更注重自由洒脱的思想情怀的表述。[13]再比如《浮士德圆舞曲》,李斯特在这部作品中做到了曲式结构与叙事内容的统一,旋律的发展与人物形象也是同构的,尊重了原歌剧《浮士德》的叙事情节与人物形象。[16]
钢琴是李斯特的终身事业,他不断在这份事业上开拓创新,硕果累累。李斯特受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的启发,在钢琴演奏艺术上开拓了新境界,使得钢琴变成一件具有无限表现力的“万能乐器”,发展出了一种十九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的钢琴演奏风格,他所创立的钢琴演奏技巧被世界公认。[3][17]他还首创了标题交响诗,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融合在交响乐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为管弦乐编制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即采用单乐章的结构和主题变化的手法,对后世音乐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李斯特对于无调性音乐、平行五度和八度、增三和弦等等音乐理论的拓展使其成为后世印象主义和无调性音乐家们的先驱。
除此之外,李斯特也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传播者,他大力推广祖国的民族音乐,将匈牙利音乐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发展了钢琴艺术,并让匈牙利的民族音乐走向了世界。[18]在晚年投身教育事业后,李斯特培育出了彪罗、陶西格、帕赫曼等许多优秀的钢琴家,甚至可以说在一战前,几乎所有著名的钢琴家都曾受过李斯特的教授和指点。[17]
李斯特是钢琴艺术的开拓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钢琴弹奏技术以及作曲艺术。虽然他的作品在当时并不受欢迎,但在他身后,他的作品的内涵终于被人们正确认识,其价值也被世人认可。李斯特的革新精神不仅影响了音乐界,还启发了作家的创作,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也是李斯特作品的重要成就。[3]
李斯特是十九世纪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李斯特在世时就被公认为“钢琴之王”,这个称号来自于他的好友柏辽兹。李斯特是欧洲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被时人称为“世界第九奇迹”。[20][17]
他在世界范围内也深受欢迎,他曾被丹麦国王授予最高勋章,在柏林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德国科学院还请了著名雕塑家拉乌克为他雕像。[3]
关于李斯特的评价,有人极力的推崇他,也有人不断地诋毁他。
推崇他的人认为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钢琴作曲与演奏上做出了创新。
丹麦著名诗人和童话家安徒生说:“我同一些保守的政治家、胆小怕事的市民谈了话。他们听了李斯特的音乐后跑到街上,同几十万群众一起高唱《马赛曲》。枯燥无味的数学家听了李斯特的演奏,变成了热情奔放的人……的确,李斯特的音乐是一种魔术般的旅行。我从中感受到了自己远离祖国时心跳的旋律……(李斯特的音乐)是天庭的号声,他响彻希腊的悬崖峭壁,唤醒了死去的众神。”[3]
法国作曲家圣·桑评价李斯特:“李斯特是我们众人的师表。他的勇气和胆识激励着我们所有的人。他的音乐成了真正的预言。仿佛雄鹰的眼睛透过未来时代的云层,他已经看到了下一个世纪的美景。”[3]
批评他的人则认为他只会炫技,作品没有意义。
芬兰钢琴家埃米尔·哈拉斯蒂攻击李斯特是:“思想上的贫乏者”“将音乐仅仅作为一种唤起形象的药剂让听众饮服的人。”[19]
据说在李斯特降生那年,有一颗彗星掠过他们家乡的天空,他的母亲在怀李斯特的期间经常去看这颗彗星,李斯特降生在夜晚,那晚上这个彗星依旧在空中闪烁。[3][21]
李斯特的性格受其母亲影响,十分善良。父亲亚当的日记曾记载着一件关于李斯特的趣事,1824年1月10日,父亲让李斯特去乐谱商店选乐谱,有意不同他去,为了锻炼他的社交能力,但李斯特去的时间太长,父亲去寻找他的时候发现小李斯特正拿着扫把,被一帮人围着,一问才知道李斯特想给一位一直在他们家前面的街道扫地的工人小费,但是工人嫌他给的五法郎太多了,就去换零钱,在工人回来之前李斯特要一直照看工人的扫把,所以才耽误了这么长的时间,这让李斯特的父亲哭笑不得。[3]
在李斯特的祖国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大门,矗立着他高大的纪念雕像,昂然俯视过往人群,像是在倾吐他无尽的乐思。[22]
2011年是弗朗兹·李斯特诞辰200周年,为纪念这位“钢琴之王”,匈牙利将这一年命名为“李斯特年”。 由于李斯特曾在法国居住,法国文化部也将2011年定为“李斯特年”。[23]
李斯特纪念馆即为李斯特在魏玛的故居,在1887年李斯特去世一年后对外开放。纪念馆共两层,一层展出李斯特的生平以及创作的曲谱,二层则保存着李斯特生前的家具布置与弹过的钢琴。[24]
展开
[1]鲁姝瑾. 弗朗茨·李斯特音乐风格形成及贡献——以《旅游岁月》为例[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2(04): 131-132.
[2]刘巍. 钢琴之王李斯特的身世研究[J]. 黄河之声, 2009, (16): 41-43.
[3]张巍编著. 李斯特[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7.01: 1-78. (30)
[4]刘奕林. 弗朗茨《匈牙利狂想曲》[J]. 北方音乐, 2016: 42.
[5]Famous composers' mothers.classicfm. [2023-07-19].
[6]Anna Maria Liszt.Krems. [2023-07-03].
[7](德)塞尔维亚·赫维西-特洛舍尔著, 裴珊译者, (加)朱贤杰. 李斯特[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20.06: 6.
[8](瑞士)吉·德·布塔莱斯著, 姜德山, 岳红译. 李斯特传[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01: 1-277.
[9]杨雨晴. 《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的民族特性与演奏技术分析[J]. 黄河之声, 2023, (06): 85-89. DOI:10.19340/j.cnki.hhzs.2023.06.043.
[10]Category:Liszt, Franz.IMSLP. [2023-07-08].
[11]王春山. 谈李斯特音乐创作风格和审美特点[J]. 学园, 2013, (25).
[12]李春雨. 浪漫主义中期李斯特钢琴作品创作特点[J]. 牡丹, 2019, (21): 96-97.
[13]谭璟.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风格和艺术特色简析[J]. 黄河之声, 2017, (10): 63-64.
[14]张煜欣. 李斯特钢琴作品《弄臣》艺术特色与演奏[J]. 艺术大观, 2020, (35): 15-16.
[15]朱丽. 李斯特钢琴作品《钟》欣赏及演奏特点[J]. 环球市场, 2016, (22): 174.
[16]潘超国. 论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诠释[D].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DOI:10.27906/d.cnki.gnghy.2021.000077.
[17]唯民. 钢琴宗师李斯特的人生轨迹与艺术成就——学习札记[J]. 钢琴艺术, 2001, (05): 12-14.
[18]李艺. 浅谈李斯特在标题音乐上的主要成就[J]. 艺术科技, 2013, 26(01): 66.
[19]刘书妤. 弗朗茨·李斯特的音乐艺术家思想研究[D]. 山东大学, 2022. DOI:10.27272/d.cnki.gshdu.2022.006241.
[20]李斯特纪念展于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 回溯“钢琴之王”和他的浪漫时代.cafa art info. [2023-07-08].
[21](瑞士)吉·德·布塔莱斯著, 姜德山, 岳红译. 李斯特传[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01: 2.
[22]匈牙利国家歌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HISOUR. [2023-07-11].
[23]热烈祝贺“李斯特纪念奖”香港国际钢琴公开赛获得AAF国际赛事基金会认证.中华网文化. [2023-07-11].
[24]Liszt Ferenc Memorial Museum.Tripadvisor. [2023-07-1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5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