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是初唐有名的神童,10岁旧童子试及第,后拜校书郎,待制弘文馆;26岁,应制举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后经中书侍郎薛元超举荐,累迁至詹事司直,充崇文馆学士;35岁,杨炯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事败被杀,杨炯受其牵连,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40岁,梓州参军任满后回洛阳,任职艺习馆;42岁,出任盈川县令,后死于任上,终年44岁。[1][3]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与其他三位诗人一起推动了初唐诗坛的革新。在诗歌创作上,他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五言律诗的定型。他的文赋创作,在深受江左余风影响的背景下,别开生面,对于初唐骈赋文体的革新,具有重要的旗帜作用。[1][4][5][6]
杨德裔
叔叔
杨炯出身于弘农杨氏,先祖为东汉名臣杨震。杨炯远祖杨赞在隋朝时为辅国将军、河东公。曾祖杨初在隋时为宗正卿、华山公。杨初子息昌盛,儿子们壮年时正逢隋唐政局剧变,几个儿子卷入其中并建功立业。一子杨善会以节义著称于隋末,被窦建德所杀;一子杨安归唐时被王世充所杀;一子杨大宝以龙门令殉职,一门三烈。至唐立国,杨初就因家族军功被封为左光禄大夫、华山郡开国公、食邑本乡二千五百户。[1]
杨炯伯父杨德裔以父荫自太子左千牛备身出仕,一路从县令官至常州刺史、侍御史。另一个伯父杨德干,历任四州刺史,后因其子杨神让参与徐敬业反叛兵败被诛。[7]
据杨炯作品《浑天赋》自序可知,显庆五年(660年),年仅十一岁的杨炯应弟子举[a]及第,被誉为神童。并被授散官,待制弘文馆,参与国家图书修撰工作。[8][3]
杨炯待制弘文馆期间,初唐四杰中的另一个天才王勃曾经任职沛王府,两人来往颇多,结下了深厚友谊。王勃因私杀官奴被贬,杨炯曾经专程去往王勃的家乡龙门探望。[9]
上元三年(676年),在弘文馆工作了十六年的杨炯参加该年制举,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根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秘书省设有十个校书郎编制,官阶正九品上,主要负责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的工作。[3][10][11]
在杨炯任职秘书省校书郎期间,好友王勃在交趾探亲返回途中遭遇台风,惊悸而死。杨炯对于王勃的死悲痛万分,以“恨不序于生前”深表遗憾,并写下了著名的《王勃集序》以示悼念。[9][10][8]
永隆二年(681年),杨炯在当时文坛领袖薛元超举荐之下,当上了崇文馆学士,官阶连升数级,从正九品上一跃到正七品。第二年,亦即682年,杨炯被擢升为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东宫詹事司直[b]官阶正七品上,主要负责“纠劾官僚”及“率府之兵”,职务颇为重要。面对这样一次仕途飞跃,杨炯的内心是兴奋的。期间创作了《庭菊赋》等文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1][11]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继位还不到两月的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皇太孙重照被贬为庶人,流放钦州。九月,唐开国名将李勣之孙徐敬业以此为借口,起兵讨伐武后。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也参与其中,并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杨炯堂兄杨神让也参与其中,兵败之后,杨神让及其父杨德干被诛。杨炯遭受牵连,被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1][10]
天授元年(690年),在梓州工作了五年的杨炯秩满回到洛阳,武则天诏杨炯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这个职位不高且没有任何价值,但在武氏的高压政治之下,他委曲求全并用他的文才对女皇极尽歌功颂德之事。如意元年(692年)7月15日,宫中出盂兰盆,设斋分送各佛寺。杨炯献上《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1][10][12]
如意元年(692),朝廷析置盈川县,杨炯出任县令,并卒于任上。自此,后世称为杨盈川。杨炯赴任之时,张说写有《赠别杨盈川迥箴》一文为其送行,居然成为杨炯为政严酷的佐证。根据学者多方考证,杨炯为政酷烈的说法并不可信,一般学者多认为是因为杨炯恃才傲物而招致诬陷。[1][12][13]
事实是杨炯在盈川任上官声颇佳,据《龙游县志》载,浙江省衢州市原盈川故址现为盈川村,村边建有杨公祠一座,也称城隍庙,内有杨炯塑像,千百年来香火不绝。且每年的六月初一,当地的老百姓都要举行“杨炯出巡”祭祀仪式,来纪念这一位县令。这个习俗代代延续,直到今天依然存在。[14][13]
《旧唐书》本传杨盈川有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均不传。杨炯今存世诗35首,赋8篇,序12篇,碑文14篇,铭表、行状、墓志等17篇。[6][1]
杨炯现有存诗34首,以五律居多。五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占28首,五绝1首,没有一首七言诗,也没有一首歌行。杨炯的诗数量虽不多,但题材非常广泛,既有抒发登临送别,又有歌咏征人远戍、向往边关之情,更不乏写景纪行、酬答唱和之作。尤其是他的边塞诗,一直颇受赞誉,代表作品有《从军行》《战城南》等,尤其是《从军行》一诗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广泛流传,并对后世边塞诗的创作具有较大影响。[1][6][4]
就赋的格律体制而言,杨炯的八篇赋均为古赋。艺术成就显著,所谓“迥之赋,若庖丁解牛,自中肯綮”。从其文赋思想内容来看,内容庞杂,涉及多个方面。有歌功颂德的,如《老人星赋》《盂兰盆赋》;有托物言志的,如《卧读书架赋》《青苔赋》;有包含深刻哲理思辨的,如《浑天赋》。从艺术手法上看,杨炯的赋行文舒展,气象雄厚,逻辑清晰周密,辞藻典雅有致,艺术成就上丝毫不亚于传世诗作。[5][6]
杨炯的骈文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他的序文创作,现有存世的12篇序文,主要为送别和游宴题材。杨炯的诗序作品内容生动,骨气刚健,绝少有空洞无物和言之无物的泛泛作品。在表现手法上,融汇自然,措辞典丽,又不过分拘泥于形式,行文自由而合于章法,极具感染力。其代表作品《王勃集序》久负盛名。[5][6]
赋 | 《浑天赋》 | 《青苔赋》 | 《卧读书架赋》 | 《幽兰赋》 |
《老人星赋》 | 《盂兰盆赋》 | 《庭菊赋》 | 《浮沤赋》 | |
序 | 《浑天赋序》 | 《庭菊赋序》 | 《王勃集序》 | 《宴族人杨八宅序》 |
《送东海孙尉诗序》 | 《登秘书省阁诗序》 | 《崇文馆宴集诗序》 | 《李舍人山亭诗序》 | |
《送徐录事诗序》 | 《送并州旻上人诗序》 | 《晦日药园诗序》 | 《群官寻杨隐居诗序》 | |
《宴皇甫兵曹宅诗序》 | ||||
碑 |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 |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 《少室山少姨庙碑》 | |
铭 |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并序 | |||
表 | 《为刘少傅等谢敕书慰劳表》 | |||
议 | 《公卿以下冕服议》 | |||
神道碑 |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 | 《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 | 《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
《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 | 《唐赠荆州刺史成公神道碑》 | 《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 |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 |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 |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 |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 | ||
墓志 | 《酅国公墓志铭》 | 《杜袁州墓志铭》 | 《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 | |
《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 | 《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 | 《从弟去盈墓志铭》 | 《李怀州墓志铭》 | |
《从弟去溢墓志铭》 | 《从甥梁锜墓志铭》 | 《隰川县令李公墓志铭》 | ||
行状 | 《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 |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 | ||
祭文 | 《同詹事府官寮祭郝少保文》 | 《为梓州官属祭陆郪县文》 | 《为薛令祭刘少监文》 | 《祭汾阴公文》 |
五古 |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 《巫峡》 | 《西陵峡》 | 《广溪峡》 |
五律 | 《从军行》 | 《刘生》 | 《送临津房少府》 | 《出塞》 |
《送丰城王少府》 | 《送郑州周司功》 | 《战城南》 | 《折杨柳》 | |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 《骢马》 | 《有所思》 | 《梅花落》 | |
《送梓州周司功》 | 《紫骝马》 | 《咏竹》 | ||
排律 | 《和郑校雠内省眺瞩思乡怀友》 |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 《旱行》 |
《送刘校书从军》 | 《途中》 |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 《游废观》 | |
《和石侍御山庄》 | 《和酬虢州李司法》 | 《和骞右丞省中暮望》 |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 |
《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 《和辅先入昊天观星占》 | |||
五绝 | 《薛洗马宅宴田逸人》 | 《夜送赵纵》 | ||
以上资料来源于[8][7] |
杨炯在初唐诗坛以文字的形式吹响了反对齐梁以来绮靡纤弱文风之理论号角,大力提倡革弊创新。而且也以诗赋创作积极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对唐朝诗坛的发展功不可没。他与四杰中的其它三位诗人一起,将诗歌的主题从狭小的宫廷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引到山川边塞,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为扭转自齐梁以来,以丽缛为美的审美风格和缺乏真挚情韵的创作倾向,开启清新刚健诗风,对盛唐诗歌巅峰的到来贡献卓著。[6]
自唐至今,关于杨炯其人及其文学作品的评价,常常见诸于史册典籍和学术论著中。《旧唐书》本传中就有记载初盛唐的文学领袖崔融、李峤、张说均看重四杰之文。诗圣杜甫在其诗歌《戏为六绝句》[c]中,对四杰的文学成就也予以高评。[15]
南宋诗论家严羽将四杰的作品收录到《沧浪诗话》中,并给予高度评价。欧阳修在其编撰的《新唐书-文艺传序》[d]中,认为唐三百年文章有三变,在革新江左余风上,王勃和杨炯居功至伟。[11]
明代“后七子”领袖之一王世贞 在《艺苑卮言》说:“卢、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内子安稍近乐府,杨、卢尚宗汉魏,宾王长歌虽极浮靡,亦有微瑕,而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艺”。认为王杨的创作批判吸收了六朝遗风的养料,摒弃了彩丽繁缛的上官体,积极拓展诗境,开拓新一代诗风,从而形成了特有风格,并对后世影响深远。[16]
清朝著名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对四杰也有非常中肯的评价,认为:装点是四杰本色,然有骨有韵,故虽沿齐梁之格,而能自为唐世之音。[17]
现代学者闻一多的评述重点在杨炯的文赋创作上,认为他以铺张扬厉的赋法再造新境,气格沉雄,感情真挚,将齐梁软腻华靡的积习远远甩在身后,对唐赋的发展开拓有着深远的意义。[4]
展开
[a]唐高宗朝,童子举成为唐朝常举的子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1 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者均可应试,每卷试诵经文1 0道,全通者授官,通七以上者予出身。
[b]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东宫詹事司直属唐朝太子詹事府属官,置二员,正七品上,掌纠劾宫僚及率府之兵。
[c]《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d]《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 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
展开
[1]陈于全. 《杨炯研究》.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10: 1-2. 978-7-5609-7417-0.
[2]辛文房. 《唐才子传》. 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00-5: 118-128. 7-80600-496-3.
[3]蒋金坤. 《杨炯早年任官考证二则》. 《文学遗产》, 2019年,第三期
[4]闻一多. 《唐诗杂论》.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7: 24-31. 978-7-214-23425-4.
[5]葛晓音. 《唐诗流变论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4: 81-108. 978-7-100-12920-6.
[6]张旭. 《杨炯诗文研究》.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6
[7]徐明霞. 《卢照邻集杨炯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11: 1-100. I222.7.
[8]《杨炯集》.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12: 1-4. 7-80665-143-8.
[9]吴静. 《从杨炯诗文看杨炯的生平结交》.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
[10]骆祥发. 《初唐四杰年谱摘要》.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1989年,第三期
[11]《新唐书》. 长沙: 岳麓书社, 1997-09: 725-813. 7-80520-746-1.
[12]《旧唐书》.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1: 454-460. 978-7-5402-2187-4.
[13]周纪焕. 《杨炯“酷吏”辩诬》. 浙江学刊, 2007年,第五期
[14]陈彩珠. 《盈川记忆-杨炯故事》.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2: 112. 978-7-5390-6727-8.
[15]《杜诗详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1: 744-748. 978-7-101-10528-5.
[16]《艺苑卮言》.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20-12: 72-100. 978-7-5506-3277-6.
[17]《瀛奎律髓刊误》.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8-10: 17-19. 7-5430-4024-3.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9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