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睢:suī]高辛镇),故号高辛氏。[3]传说帝喾生来就很有灵气,能开口叫出自己的名字,15岁时被召入都城辅佐堂伯颛顼,见习部落治理事务,后被封为辛候,颛顼死后喾继承其位,是为帝喾。[3]迁都于亳地,即位后第16年,派遣重率军攻灭有郐国[kuài guó]。即位后第45年封其子尧为唐候,并赐唐国为其封地。即位后第六十三年去世。[4]
帝喾当政期间,完善官制,改进历法,定立节气,完备礼乐,实行德政。[5][6][7]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列为“五帝”之一,认为其是华族祖先,为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昌盛壮大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8]
姜嫄
妻子
简狄
妻子
建疵
妻子
蟜极
父亲
握裒
母亲
尧
儿子
后稷
儿子
契
儿子
帝挚
儿子
台玺
儿子
少昊
爷爷
娥皇
孙子
左划查看更多
帝喾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为高辛氏[b],依据《史记》所言,帝喾的父亲是蟜极[jiǎo jí],蟜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是黄帝,因此帝喾是黄帝的曾孙。[3]史记称帝喾出生时便有异象,有骈齿,并且能开口说出自己的名字。[3]帝喾其在父母养育下逐渐长大,在兄弟姐妹中成为佼佼者,备受父母、祖父母和伯父颛顼的器重和喜爱。[9]年幼时便被封为辛候[4]
高辛氏年幼聪慧,有圣人之德,15岁时就能够辅佐颛顼。[1]在他15岁时,颛顼召他进入都城顿丘(今河南濮阳清丰县[濮:pú])辅政,见习治理部落事务,因辅政有功而被封为辛候,高辛氏成年后,颛顼又将其任命为部落长,迁居于曾祖父黄帝的故都“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郑市),守护祖庙重地。[10]
颛顼去世后,侄子高辛氏即位,被称为帝喾。[3]迁都于亳地,[1]帝喾即位以后实行仁爱、诚信之政,他承继黄帝、颛顼的制度,以德治国;改进历法,定立节气,促进农业发展;完备礼乐制度,进一步提高先民的娱乐生活;还与周围的国家进行战争兼并。[11][5]
帝喾一共在位70年(陶弘景说是63年)[1],娶陈锋氏的女子,生下一个儿子名为放勋。娶娵訾[jū zī]氏的女子,也生下一名儿子,名为挚,帝喾死后由儿子挚继位,但是挚在继位期间没有能做出政绩,于是禅位给兄弟放勋,是为帝尧。[3]
《史记·楚世家》《帝王世纪》《路史·后纪九·高辛氏》等文献都记载了帝喾时期的官制设置:其意思大概可简述为“以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6]这些关于帝喾时代官制的记载,出现了五行对应五官的现象,由此可推断,在帝喾时代就已经开始完善颛顼天地五行设置的做法,基本完备了重要官职。尤其是一些辅助战争的官职,例如火神等,因其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故而频繁出现于古籍文献中。[6]
《贾谊新书》记载:帝喾……缘袭黄帝之道而将其确立,学习颛顼之道而将其施行,天下因此而太平[c]。帝喾又说道:德无非就是博爱于人,政无非就是博利于人,所以当政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治理最重要的就是怀仁,我时刻谨记这一点[d]。这一是说明帝喾是个守业之君,无需再创立多少新制度,只需要按照黄帝的颛顼的制度来行事,就等取得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其二也说明帝喾拥有高尚的品德和才干,能够实行仁爱、诚信之政。[7]
《晋书·律历志》说:“伏羲时始创三画型八卦,用来对应二十四种节气,黄帝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调历》。”颛顼定都帝丘后,依据黄河下游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完备的历法知识为指南,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指导种植各种农作物。[6]到了帝喾时期,为了适应农治,帝喾在自黄帝颛顼以来实行的历法上进行了改进,制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本意义的历法。[6]《国语·鲁语》记载“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意思是帝喾能够观测日、月、星的运行轨迹,总结出一套规律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服务。[12]划分时节,指导民众耕作,使民众劳作和休息皆有期数,不至于失了适宜的时节[e]。《史记》中也记载帝喾能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迎送日月的出入。[3]帝喾时代的历法是根据自己时代的特征进行完善和改进的,相较黄帝和颛顼时候的历法,帝喾对历法的改进更注重其对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帮助,更具有民本意味。[6]
黄帝作为华夏族的祖先,创制了礼乐,帝喾对于礼乐的完善是在黄帝礼 乐的基础上,经过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完备的。[5]帝喾在部落联盟的农业生产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民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更加稳定后,就在昔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礼乐体系,研制乐器、创作歌舞,以提高人民的娱乐生活,强化自己的统治权威。[13]《山海经·海内经》中提到“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可见舞乐之风从帝喾时就开始了。[13]《吕氏春 秋·仲夏纪第五·古乐》中也记载了帝喾时期《九招》《六列》《六英》等类似曲谱一类的古乐的乐名,还有鼙[pí]鼓、钟罄、吹苓、管埙[xūn]、箎鞀[chí táo]、椎钟等帝喾时代的乐器。[6]
从文献记载来看,帝喾的主要战争对象是共工一族,共工族生性勇猛,尚武好战,军事实力很强,是帝喾一族的一大敌人,大多数关于帝喾的战争的记载中都有共工的身影。[6]从颛顼时期开始,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后怒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断,大地向西南倾倒。[14]帝喾时,共工氏又开始作乱,帝喾派遣火正重黎前往讨伐,重黎没有能够在战后清剿干净共工氏的残余势力,在重黎班师回朝之后共工氏又再度作乱,帝喾便下令处死了重黎,由其弟吴回代为担任火正一职,并再度起兵征讨共工氏。[15]除此之外,史书里明确记载的攻伐对象还有郐国(据考证在今河南省密东县北),《竹书纪年》记载:帝喾即位后第十六年,派遣重率军攻灭有郐国[f]。[4]
帝喾是一个“守业”的君主,他的主要贡献是能按成制行事,发展生产,巩固“联盟”机构,保证了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帝喾处在帝颛顼和帝尧之间,虽然文献记录较少,又鲜有系统的研究,但他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先祖之一,为中华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6]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帝喾的评价是:耳聪目明,洞察细微的事理。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仪表堂堂,道德高尚。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3]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8]
关于帝誉的名号,学界大致有四种说法,即帝喾说、高辛说、帝俊说、帝舜说。[5]史记中已有明确记载高辛氏即为帝喾[g],因此有争议的就是帝喾、帝俊和帝舜三种学说。近世以来,学界认为帝俊与帝学、帝舜是同一个神祖,而俊兽、舜乃一神之三名。此说在经王国维与郭沫若先后论证后”,被学界普遍接受。[17]
首先是帝喾与帝俊的关系,典籍中常出现帝喾与帝俊之妻相混同的现象,甚至其后代子族也多有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皆因他们二人本身就为一人所致。许慎在《说文》中对于“夋”和俊有如下解释:“俊,才千人也。从人,夋声。”[18]因此帝喾的名“夋”也做“俊”。历史上对于帝喾、帝俊二人的考证很早就开始了,二者为同一人的说法也早已有之。[5]首先就是皇普谧在《帝王世纪》记载到:帝喾高辛氏,姓姬。……出生的时候有神异之象,自称他的名字为“夋”。[1]其次,《帝王世纪》中帝喾的妻子和《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帝俊的妻子都名字都是常仪。第三,帝俊、帝喾的子族一致,都名为后稷。综上可证帝喾与帝俊是同一人。[5]
又有帝喾与帝舜的关系。毕沅[bì yuán]《山海经·大荒东经》注释中引郭璞说:“俊亦舜字假借音也。”王国维在此基础上承袭毕沅之说,在其著作中进一步论证了帝俊、帝喾、帝舜三者其实仍为一人之分化。理由有三,其一,帝俊之子(或子族)中容季,即《左传》中出现的仲熊季狸,其原始身份为高辛之子,则帝俊便是高辛。《世本》等书中又明确说“帝喾高辛氏”。其二,帝俊之妻常羲与帝舜之妻娥皇二名实际是同一人,乃一名之音转所致。其三,在传世文献中频频出现帝喾、帝舜相混同的现象。《国语·鲁语》中说殷人“帝舜”,《礼记》则说殷人“帝誉”,两说中舜、俊重合且为同一人。综上亦可得帝舜与帝喾为同一人。[5]
最早的五帝之说起源于春秋时期,人们将五行说与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对应起来,赋予了五行说新的内涵,《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晋国史官蔡墨的话:“木正对应句芒,火正对应祝融,金正对应蓐收[rù shōu],水正对应玄冥,土正对应后土。”[19]后来,人们又将五行与阴阳、八卦、四季、五方、朝代的更迭等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涵盖四时变化、四面八方、生克相关、阴阳转换、天人合一的系统学说,随着这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的建立,原本与五行相配合的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和句龙等五位小神已不能支撑这一庞大的哲学体系,为了实现五行学说的完美架构,《吕氏春秋》便将传说时代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和颛顼五位首领进行编排,形成了最初的“五帝说”[19]这个“五帝之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色:其一,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距春秋战国之际相对较为久远,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神话传说成分,并保留了一些神性的特质;其二,在五帝之中,太昊、少昊为东夷族群的祖先,而炎帝、黄帝为中原族群的祖先,颛顼则为南方楚人的祖先,尽管当时已确立了黄帝作为中心神的地位,但却仍然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较强的族群意识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19]
但是这一版本的“五帝说”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同一时期还存在着多个不同的五帝系统,如孔安国在《尚书序》中以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大戴礼记》则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19]
随着秦王朝统一六国和秦王朝的快速灭亡,汉王朝建 立起大一统的帝国,此时早期的不同部族与族群完成了融合。为了适应汉帝国统治的需要,司马迁吸纳了《五帝德》和《帝系》的五帝系统论,完成《五帝本纪》,并将其作为《史记》的第一篇,正式确立了以黄 帝为首的包括颛顼、帝喾、尧、舜等在内的五帝系统,从而完成了五帝系统的定型。[19]、
在殷商卜辞中,商人始祖为夒[náo]。在甲骨文,喾被称为学戊(𦥯戊),因此王国维先生在〈商先公先王考〉中认为,夒与喾两字外形相近,因此帝夒即是帝喾,错写为夋,即《山海经》所说的帝俊。[20]何炳棣则认为,帝喾的古音为告,与帝夒古音为奥,两字韵部不同,无法拉上关系。[21]
帝喾人物关系表
关系 | 名字 |
曾祖父 | 黄帝[3] |
祖父 | 玄嚣[3] |
父亲 | 蟜极[3] |
后妃 | 元妃有邰[tái]氏女姜嫄[yuán],次妃有娀[sōng]氏女简狄,次妃陈酆[fēng]氏女庆都,次妃娵訾氏女常仪[22] |
儿子 | 挚(母为常仪),后稷(母为姜嫄),契(母为简狄),帝尧(母为庆都)[22] |
堂伯/叔父 | 颛顼[23] |
帝喾非常喜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韶、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h]。[24]
帝喾的宫里有条五彩龙犬(盘瓠[hù])。帝喾被番王围攻时,张榜许诺有能杀掉番王者就将公主许配与他,龙犬化作龙麒麟跑到番营中咬掉了番王的头颅。帝喾限龙犬七天之内变成人才把三公主嫁给他。龙犬要求关在房间里七天七夜不能有人来看他,但帝喾的三公主担心龙犬,在第六天偷看,结果天机泄露,龙犬的身子变成了人,头还没变化,成了人身犬首。五彩龙犬(盘瓠)成为高辛(帝喾)的驸马后,和三公主在南京十宝殿生下六男六女[25]
帝喾生前的活动区域大致位于亳这个地 方,据典籍和相关学者考证,毫地在今河南偃师一带,即帝喾的主要活动区域在 河南地区。但是后世对帝喾去世后的葬地有不同的说法,一时难于确定。[5]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帝喾陵的位置在今河南省商丘市高辛镇一带,理由是帝喾兴起于“辛”地,因此号为高辛氏,后来帝喾继颛顼之位成为帝王,都城设在“亳”地,帝喾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这两个地方,河南商丘与河南偃师的距离并不远,气候条件大致相当,都有黄河流经,有方便的水源,适合农业发展、人类居住和城市建设。但是在偃师却没有帝喾陵,后人也没有大规模的祭祀帝喾,反而在商丘高辛镇出现了帝喾陵,所以此处必然与帝喾葬地有关。[5]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帝喾的葬地在今河南安阳市的内黄县梁庄镇附近,此地有一座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5]学界多以此处为帝喾陵真位置。原因是此处一直都有祭祀帝喾的习俗,为史书所记载,并且大部分记载都见于正史和县志府志,如《后汉书》《旧唐书》《宋史·礼志》《内黄县志》《归德府志》《河南通志》等,可信度较高。其二,高辛虽为帝喾所封之地,但自从帝喾继承颛顼之位后,就不会再在其封地,死后也会以颛顼为尊,葬于其旁。[5]
《楚辞.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26]
《孔子家语·五帝德》:“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kuí]龙典乐,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元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27]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3]
《帝王世纪》记载:“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最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禅,乃封挚于高辛(商丘高辛镇)。”[1]
曹植《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28]
年代 | 书名 | 作者 | 出版单位 |
2009年 | 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29] | 张新斌,张从顺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2019年 | 上古迷思——从三皇五帝到夏商[30] | [美] 夏维东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年 | 走进五帝时代[31] | 韩建业 | 文物出版社 |
2010年 | 追寻五帝——揭幕中国历史纪元的开篇[32] | 郭大顺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展开
[a]颛顼的父亲昌意与帝喾的祖父玄嚣同为黄帝的儿子,即帝喾是颛顼的族子,但因颛顼与蟜极之长幼无可考证,因此暂以伯父作为帝喾对颛顼之称谓。
[b]《史记集解》:张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
[c]《贾谊新书·修政语上》:“帝喾曰:缘道者之辞而与为道已,缘巧者之事而学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与为仁已。故节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专其美矣。故士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矣。”
[d]《贾谊新书·修政语上》:“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矣。”
[e]《十三经注疏》云:“使民休做有期,不失时节,故祀之也。”
[f]《竹书纪年·卷上》:“十六年,帝使重帅师灭有郐。”
[g]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h]《吕氏春秋·古乐》: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壎篪鼗椎钟。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
展开
[1]《帝王世纪》,《帝王世纪 世本 逸周书 古本竹书纪年》. 济南: 齐鲁书社, 2010: 11.
[2]袁珂.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295.
[3]司马迁. 史记. 西汉: 五帝本纪.
[4]竹书纪年. 先秦时期: 卷上.
[5]柏云. 帝喾研究[D]. 山东大学, 2018
[6]李典军. 中国农政思想起源研究[J]. 古今农业, 2020, (04): 31-47.
[7]张新斌,张从顺. 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05: 318.
[8]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 第一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5年: 37.
[9]张新斌,张从顺. 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05: 315.
[10]张新斌,张从顺. 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05: 315-316.
[11]张新斌,张从顺. 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05: 317-320.
[12]张新斌,张从顺. 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05: 319-320.
[13]张新斌,张从顺. 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05: 320.
[14]刘安. 淮南子. 西汉: 天文训.
[15]何光岳. 炎黄源流史.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 585.
[16]张新斌,张从顺. 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05: 313.
[17]李双芬. 商祖帝俊与帝喾、帝舜关系辨证[J]. 殷都学刊, 2019, 40(2): 102-106.
[18][汉]许慎撰. 说文解字. [宋]徐铉校定.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159.
[19]金荣权. 五帝系统的产生与定型[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964
[20]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2014-11: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21]何炳棣. 何炳棣思想制度研究史论. 台北: 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社, 2013-07: 83.
[22]世本. 先秦时期: 卷第四·帝系篇.
[23]张新斌,张从顺. 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05: 317.
[24]王玉哲. 中华远古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84.
[25]周翔. 叙事情节与社会功能:盘瓠神话流传与变异辨析[J]. 民间文化论坛, 2018, (03): 33-40. DOI:10.16814/j.cnki.1008-7214.2018.03.007.
[26]楚辞,天问.古诗文网. [2023-08-20].
[27]孔子家语·五帝德.古诗文网. [2023-08-20].
[28]曹植 撰. 曹子建集评注. 第二版. 台北: 世界书局, 1998-12: 91.
[29]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豆瓣读书. [2023-08-15].
[30]上古迷思.豆瓣读书. [2023-08-15].
[31]走近五帝时代.豆瓣读书. [2023-08-15].
[32]追寻五帝.豆瓣读书. [2023-08-15].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5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