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自幼熟读经史,擅长骑射,早年嫁给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为妻。[1]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她跟随丈夫参与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功当第一。[1][3]马千乘被害死狱中后,秦良玉代领石砫宣抚使之职。此后她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还有侄子和儿子等人多次出征,为明朝抗击后金(清朝),浑河血战,顺利平定辽东。又镇压农民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多次立下战功,被赐封二品诰命夫人,都督佥事,担任总兵官。秦良玉进京勤王时,崇祯帝在平台召见她,还赋诗四首加以表彰。张献忠攻下四川后,秦良玉拒绝投降,死守石砫。南明隆武帝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封忠贞侯。[4][1][5]清顺治五年(1648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病逝,终年75岁。[6]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单独列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女性将领,她一生忠于明朝,多次为国出征,维护了明朝的地方稳定和国家统一,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1][7][8]晚清政治家康有为认为,秦良玉的勇毅,哪怕是放在男子之中,也属于凤毛麟角般的存在。[9]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夸赞秦良玉乃是巾帼英雄。[10]
马千乘
丈夫
秦葵
父亲
马祥麟
儿子
张凤仪
儿媳
秦翼明
侄子
秦良玉出生于万历二年(1574年),父亲秦葵,是郡学贡生。秦良玉有一兄长秦邦屏、弟弟秦民屏。她自幼熟读经史,早年嫁给石砫宣抚使(俗称土司)马千乘为妻。秦良玉为人有勇有谋,擅长骑射,诗词文章练达,姿态仪度娴雅。[1][4][11]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四川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据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反叛,秦良玉丈夫马千乘率三千兵力随总督李化龙出征播州,秦良玉另外统领五百精兵押运粮草跟随,与副将周国柱驻守在邓坎(今贵州省凤冈县南)。[1][3][12]
次年正月,杨应龙乘李化龙军队大摆宴席之时,于夜间偷袭。秦良玉随丈夫率先将其击败,追击到杨军大本营,接连攻破金筑等七个营寨。之后,秦良玉等人又同酉阳各路军队直取桑木关(今绥阳县城东7公里),大败杨应龙军,在南川路当属战功第一。杨应龙被平定后,秦良玉并不邀功。后来,马千乘被部民讼告,病死在云阳监狱,秦良玉就代领了他的职位。秦良玉治军严峻,每次行军法令,队伍都整齐肃然,她所统治的军队号称“白杆兵”,远近闻名。[1]
泰昌年间(1620年),后金攻打明朝辽东地区,明朝廷征召秦良玉率兵去援助辽东。秦良玉派遣自己的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带领几千人先行出发。朝廷下诏赐秦良玉三品官服,授予秦邦屏都司佥书的官职,秦民屏被任命为守备。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包围辽宁重镇沈阳,秦邦屏渡浑河与敌军作战,战死沙场,秦民屏突破包围逃出。秦良玉率三千精兵亲自奔赴战场榆关(今河北省山海关),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明朝下诏加其二品官服,封她诰命夫人。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也受封指挥使。秦良玉向朝廷陈情秦邦屏战死的情况,请求优待抚恤。她表示自己自从征播州以来,所建立的功劳也堵不住那些嫉妒谗言,她的忠诚有谁表彰。明熹宗朱由校当即下诏优待回复她。[1][13]
兵部尚书张鹤鸣借机进言,浑河血战能斩杀数千敌人,其实是石砫、酉阳两地土司的功劳。秦邦屏战死后,秦良玉立即派遣使者来京城,请制作冬衣一千五百件,分给余下的士兵,而自己更是亲自率兵抵达榆关(今河北省山海关)。往上是急国家危难,往下是报自己的私仇,应该收录秦邦屏的儿子为官,晋升秦民屏的官职。朝廷于是追赠秦邦屏都督佥事,后代子孙可世袭,将他与明将陈策等人放入同一个祠堂祭祀,秦民屏也被晋封为都司佥书。[1]
兵部让秦良玉再去征集两千兵力,秦良玉便与秦民屏飞驰回乡。到家不过一日,永宁(今四川省叙永县) 宣抚使奢崇明的部将樊龙,在重庆掀起叛乱,他派使者带着金银珠宝来向秦良玉请求结盟。秦良玉斩杀来使,并立即发兵,带着秦民屏以及秦邦屏的两个儿子秦翼明、秦拱明一起出战。他们逆流西上,渡过渝城,乘樊龙军队毫无准备之时,直抵重庆的南坪关,切断樊军的后路,并在两河设下伏兵偷袭,焚毁樊军的船只。后来秦良玉分出部分兵力去守卫忠州(今重庆忠县),同时派人快马传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令当地驻军赶紧防守住瞿塘峡上下游区域,樊龙军队一出现就被击溃。后秦良玉上报战况,朝廷升秦民屏为参将,秦翼明、秦拱明也被任命为守备。[1]
没过多久,奢崇明包围成都,情况危急,巡抚朱燮元命秦良玉前去讨伐。当时各地土司因接受奢崇明的贿赂,都故意逗留,没有进兵。唯独秦良玉击鼓西征,她率军收复新都后,长驱直入抵达成都,奢崇明的军队解除包围退走。秦良玉带着秦民屏率军返回攻打二郎关,顺利攻克二郎关、佛图关,收复重庆。一开始秦良玉出兵时,就上疏奏报朝廷,朝廷下令封她为夫人。等她收复重庆时,朝廷将其封为都督佥事,担任总兵官,马祥麟被任命为宣慰使,秦民屏升副总兵,秦翼明、秦拱明也升为参将。秦良玉感恩朝廷,更加奋战,她先后攻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奢崇明军的主要据点,彻底平定四川的叛乱。算上此前秦良玉援助贵州立下的功劳,朝廷数次奖赏她金币。[1]
天启三年(1623年)六月,秦良玉上疏朝廷,表示自己带着两个侄子奋力拼杀,先后取得了像是红崖墩三战那样的大胜,而离间他们君臣的将领们,只会嘴上吹嘘,一见到敌兵,就望风而逃。他们失败了就生怕别人打胜战;他们害怕敌人就生怕别人内心强大。比如总兵李维新就是这样的人,渡河一战中,他失败回营,却将自己拒之门外。一个身高六尺的男人嫉妒自己这个巾帼妇人,假如他夜里深思应当羞愧而死。明熹宗下诏书安抚秦良玉,并下令文武大臣都要对她以礼相待,不许有猜忌。[1]
同年,秦民屏跟随巡抚王三善在陆广作战,战争失败后他先行逃跑了。这年冬天,秦民屏又随征大方,屡次获胜。次年正月,秦民屏班师回朝,在途中遇到敌兵偷袭,战亡沙场,他的两个儿子秦佐明、秦祚明重伤逃脱。秦良玉向朝廷请求抚恤,秦民屏被追赠都督同知,并立祠祭奠,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封官。此时的秦翼明、拱明已经升至副总兵。[1]
崇祯三年(1630年),后金军队占领永平四城,后金大汗皇太极进围京都。秦良玉与秦翼明奉命进京勤王,并拿出自家财产充作军饷。崇祯帝朱由检特地下诏赞美她,在平台召见秦良玉,赐她钱币和酒水等,并赋诗四首来表扬她的功劳。后来明将孙承宗收复永平四城,皇太极退兵,崇祯帝就下令让秦良玉返回家乡,留秦翼明驻扎在京城附近。第二年,孙承宗修筑大凌河城,秦翼明率领一万人守护,城池修建完毕后便率兵返回。[14][1]
崇祯七年(1634年),农民军攻下河南,秦翼明被封为总兵官,率兵前去讨伐,此后他屡战屡胜,切断了农民军通往郧西的道路,但因为手下战败没有如实上报,他被贬官二级,都督军衔也被革职。秦翼明后来又多次打败农民军,却被农民军诈降,侵入郧阳、襄阳一带作乱,秦翼明受到崇祯帝斥责,后因弹劾解除官职。而秦良玉自从京师返回家乡后,没有再出去援助攻打农民军,一直专门惩办四川的起义军。[1]
崇祯七年(1634年)二月,农民军首领张献忠攻陷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包围太平,见到秦良玉到来才撤退。秦良玉带兵追击,张献忠被打败,退到湖广地区,后来接受朝廷招安。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联合另一农民军首领罗汝才再次反叛,罗汝才进军夔州,秦良玉率兵赶来,他不战而退。秦良玉追击至马家寨,斩杀六百敌兵。之后秦良玉又先后在留马垭、谭家坪北山、仙寺岭屡屡打败罗汝才的军队,斩杀其首领东山虎,活捉另一首领副塌天,并夺走罗汝才的军旗,这支农民军的实力逐渐衰落。[15][1]
与此同时,督师杨嗣昌把农民军全部驱赶到四川,当时四川巡抚邵捷春率领两万老弱残兵戍守重庆,所倚仗的只有秦良玉和张令的军队。但是邵捷春不懂兵法,调秦良玉驻守在离重庆只有三四十里的地方,让张令去守黄泥洼,失去战争地利。恰逢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回乡,邵捷春派他视察营垒,秦良玉便置办酒席招待他,并向其抱怨邵捷春这种布防存在的问题。秦良玉感叹邵捷春不争山夺险,在这里消极防守,如果敌人占据高峰居高临下,可长驱直入,先败张令后败自己,重庆必败无疑,她耻于同邵捷春这样战死。陆逊之也认同她的说法。不久,邵捷春将军营移驻到大昌,监军万元吉也进驻巫山,与秦良玉军队相呼应。[1]
这年十月,张献忠在观音岩、三黄岭接连攻破明朝官军,接着从上马渡过长江进兵。秦良玉联合张令赶紧在竹箘坪阻击,挫败了张献忠军队的前锋。后张令战死,秦良玉前去援救没有成功,辗转作战也失败了,所率领的三万士兵死伤殆尽。秦良玉便单枪匹马去见向捷春,告诉他情况紧急,请求调用自己在溪峒的两万士兵来作战,她可以出一半的军饷,另外一半需要官府支付。而向捷春因为与杨嗣昌不合,仓库里也没有现成的粮食,于是拒绝了秦良玉的计策。秦良玉叹息离开,当时摇天动、黄龙等十三路农民军在四川横行,有个名为秦缵勋的人为其作耳目。此人乃是秦良玉的族人,被抓住后杀死狱卒逃跑,秦良玉亲自抓住了他,将其交给官府,他的手下一个都没有逃脱。[1]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彻底攻下湖北,准备再次攻打四川。秦良玉将整个四川的形势上报给巡抚陈士奇,请求增派兵力守卫十三个关隘之处,陈士奇没有采用她的计策。秦良玉便又上报给巡按刘之勃,刘之勃同意她的计策,却没有多余的兵力可用。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张献忠长驱直入攻打夔州,秦良玉前去援助,因寡不敌众,失败退回。等到四川全境被张献忠攻下后,秦良玉对部下慷慨陈词,表示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是为国而死,她一个妇人蒙受国恩二十年,如今局势到了这个地步,自己也不会投靠敌人。之后秦良玉召集所有部下将士,定下军规,但凡投奔张献忠的,都杀无赦,并分兵镇守四处边界,农民军在四川遍地招纳土司,唯独不敢踏足石砫。[1][15]
据《秦氏家乘》记载,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 年),福州南明隆武帝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封爵忠贞侯,诏令她出兵抵抗清军。时年已经72岁的秦良玉接受封号,准备挂帅出征,后因隆武帝在福州被清兵所灭,起兵之事就此打断。[5]
清顺治五年(1648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病逝于石硅大都督府玉音楼,临终前嘱咐子孙,绝不降清,终年75岁。死后被葬在城东十五里回龙山三教寺后。[1][6][16]
秦良玉一生征战不断,她早年参与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后金攻打辽东时,她亲赴榆关作战,又参与浑河血战,顺利平定辽东,被明熹宗加封诰命。四川奢崇明掀起叛乱,秦良玉又带兵与之征战并平定四川,此后她又屡次与四川的农民军作战,多次获胜。这些军事行为维护了明朝的地方稳定和国家统一,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她一生致力于保境安民,任职石砫宣抚使期间,注重生产,开垦土地储存粮食,还修筑河堤,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在战乱年代尚能偏安一隅。[1][16][8]
清朝政治家张廷玉认为,冲锋陷阵,像马世龙那样的宿将都很艰难,而秦良玉作为一个乡村妇人,却能够自带军粮,率领士兵辗转战斗,她纾解国难、奔赴道义的精神值得表彰。那些手握军权却临阵观望的将军们,与秦良玉相比应该感到羞愧。[1]
晚清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认为,秦良玉的勇毅,哪怕是放在男子之中,也属于凤毛麟角般的存在。[9]
中国近现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评价秦良玉,认为像她这样的女子实在难得,所以特意花笔墨撰写褒奖,为女子扬眉吐气,也为展示给男子看让他们羞愧。[17]
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创作诗歌《赵一曼》,在其中夸赞秦良玉是蜀中巾帼英雄。[10]
此外还有大量文人墨客为秦良玉题词挽联,详见后文诗词纪念。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父亲 | 秦葵[11] | 字载阳,岁贡生,自号鸣玉逸老 |
丈夫 | 马千乘[1] | 石砫宣抚使,后遭太监陷害下狱而死 |
兄长 | 秦邦屏[1] | 官授都司佥书,泰昌元年(1621)浑河战役中战死 |
弟弟 | 秦民屏[1] | 官授副总兵,天启四年(1624)平定“奢安之乱”中战死 |
儿子 | 马祥麟[1] | 官授宣慰使。崇祯十五年(1642)战死于襄阳 |
儿媳 | 张凤仪[18] | 崇祯六年(1633)战死于河南侯家庄 |
侄子 | 秦翼明[1] | 秦邦屏子,官至总兵 |
侄子 | 秦拱明[1] | 秦邦屏子,官至总兵,在平定沙普之乱中战死 |
侄子 | 秦佐明、秦祚明[1] | 秦民屏子,官至参将 |
孙 | 马万年、马万春[1] | - |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彻底攻下四川全境,建立“大西”政权,以成都为西京在成都称帝。之后他派人在四川到处招纳土司,秦良玉发布《固守石柱檄文》,表示有人劝她投降,有人劝她转移,但她决定与石砫共存亡,绝不投降张献忠。勒令所有部下遵纪守法,守卫四境边界,但有违规者杀无赦。[15][19][1]
据传,秦良玉的墓葬一共有48座,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如今具体可知的秦良玉陵园,位于四川省石柱县回龙山上,内有两座秦良玉墓,分为东西二墓。这座陵园占地面积有20多公顷,始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园中种植许多树木,青葱茂密。陵园内除秦良玉墓外,还建有秦良玉兄弟及子孙后代等人的20座墓。其中秦良玉东墓位于陵园正中间,坐北朝南,墓前石碑上刻有“太子太保忠贞侯 秦良玉之墓 ”的字样,墓址左右有12座石像动物,整座东墓占地180多平方米。秦良玉西墓则在陵园的西南方向,总面积约60多平方米,墓碑上刻有“马母秦氏贞素之墓 孝男马祥麟立”等字。秦良玉墓于1931年11月20日被盗取一空,目前的遗迹是1987年石柱县政府在原址上修复的。2000年10月,秦良玉陵园被列为重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
秦良玉祠位于四川省忠县城西4千米处的秦家坝,全名为太子太保忠贞祠,所以又名太保祠。这座祠堂为清末所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到1.92万平方米,大门前的匾额上提有“大都督府”四个大字,殿内还悬挂着明熹宗赐给秦良玉的“忠义可嘉”的匾额,整体建筑红墙绿瓦,祠内文物墨迹很多。[22][23]
秦良玉盔甲总长162厘米,袖长113.6厘米,整体质地由铜、皮革、棉麻纤维等组成,保存比较完整,如今被保存在重庆三峡博物馆。[24]
这把朴刀通体由铁制作而成,是秦良玉当年使用过的武器,朴刀长91厘米,宽15厘米,保存基本完整,如今被保存在重庆三峡博物馆。[25]
秦良玉蓝缎盘金绣花蟒袍整体为蓝缎地,上盘金绣,在前胸、后背处各绣一条立蟒。衣长171厘米, 袖长127.5厘米,两只衣袖的正反面也各绣有一蟒,衣襟上也绣有蟒蛇,在这些蟒纹中间,还绣有如意、云纹等纹饰。此文物现收藏于重庆三峡博物馆。[26]
崇祯帝御制诗四首[27]
其一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其二
蜀锦征袍自翦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其三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钱枚《金缕曲》[28]
明季西川祸,自秦中飞来天狗,毒流兵火。石柱天生奇女子,贼胆闻风先堕,早料理夔巫平妥。应念军门无将略,念家山只怕荆襄破。妄男耳,妾之可。
蛮中遗像谁传播,想沙场弓刀列队,指挥高座。一领锦袍殷战血,衬得云鬟婀娜。更飞马桃花一朵,展卷英姿添飒爽,论题名愧杀宁南左。军国恨,尚眉锁。
其他部分诗词
类型 | 作者 | 作品名 |
诗词 | 董说 | 《秦良玉赞》[29] |
高作霖 | 《过秦夫人墓》[30] | |
张临 | 《咏秦寡妇诗》[31] | |
王萦绪 | 《谒秦夫人墓》[32] | |
郭沫若 | 《咏秦良玉四首》[33] |
“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代表作京剧《秦良玉》于去年被重新编排搬上舞台。整出京剧里秦良玉的艺术角色带有夸张色彩,为表现她性格的烈性,有“斩锦袍”这一剧烈戏剧动作,与正史上秦良玉的形象有所出入。这出京剧的具体内容放在秦良玉丈夫死后,她为国出征平定奢崇明之乱,与害死丈夫的太监邱成云作斗争,剧情充满了紧张激烈的冲突性,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奇女子形象。[34]
展开
[1]张廷玉. 明史. 清朝: 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秦良玉传.
[2]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石柱县志[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04: 591-593.
[3]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 清代: 卷六十四平杨应龙.
[4]秦良玉史料研究编纂委员会编. 秦良玉史料集成[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7.08: 9.
[5]秦良玉史料研究编纂委员会编. 秦良玉史料集成[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7.08: 307.
[6]忠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忠县志[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 668.
[7]张山东. 中华历史名人风采[M].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20.04: 76.
[8]陈世松. 论秦良玉[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8, (2): 69-71.
[9]康有为. 大同书. 清代: 序.
[10]周建华,谭宏永,马世凡. 石柱文史资料 第9辑 吟秦良玉诗词联辑[M]. 1988.12: 65.
[11]秦良玉史料研究编纂委员会编. 秦良玉史料集成[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7.08: 5.
[12]张廷玉. 明史. 清朝: 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六李化龙传.
[13]赵尔巽. 清史稿. 民国: 卷一本纪一 太祖本纪.
[14]张廷玉. 明史. 清朝: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孙承宗传.
[15]张廷玉. 明史. 清朝: 卷三百零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传.
[16]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石柱县志[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04: 593.
[17]蔡东藩. 明史演义. 民国: 第九十四回 陈奇瑜得贿纵寇,秦良玉奉诏勤王之二.
[18]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 清代: 卷七十五.
[19]周建华,谭宏永,马世凡. 石柱文史资料 第9辑 吟秦良玉诗词联辑[M]. 1988.12: 94-95.
[20]石柱现民国时期秦良玉陵园旧照.重庆政协网. [2023-07-28].
[21]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 石柱文物图志[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05: 27.
[22]重庆市县级市、县名胜古迹.家乡网. [2023-07-28].
[23]重庆太保祠.博雅旅游网. [2023-07-28].
[24]明秦良玉甲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2023-08-09].
[25]明秦良玉朴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2023-08-09].
[26]明秦良玉蓝缎盘金绣花蟒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2023-08-09].
[27]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石柱县志[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04: 592.
[28]周建华,谭宏永,马世凡. 石柱文史资料 第9辑 吟秦良玉诗词联辑[M]. 1988.12: 65-66.
[29]周建华,谭宏永,马世凡. 石柱文史资料 第9辑 吟秦良玉诗词联辑[M]. 1988.12: 3.
[30]周建华,谭宏永,马世凡. 石柱文史资料 第9辑 吟秦良玉诗词联辑[M]. 1988.12: 7.
[31]周建华,谭宏永,马世凡. 石柱文史资料 第9辑 吟秦良玉诗词联辑[M]. 1988.12: 25.
[32]周建华,谭宏永,马世凡. 石柱文史资料 第9辑 吟秦良玉诗词联辑[M]. 1988.12: 27.
[33]周建华,谭宏永,马世凡. 石柱文史资料 第9辑 吟秦良玉诗词联辑[M]. 1988.12: 62.
[34]崔伟. 何必将军是丈夫 京剧《秦良玉》观感[J]. 《中国戏剧》, 2022, (2): 18.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1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