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评课稿】_《送别诗》的古诗教学及点评(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评课稿】_《送别诗》的古诗教学及点评(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

《送别诗》教学详案

设计理念:

1、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音乐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2、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一首,联一组;《赠汪伦》以歌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以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教学目标:

1、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情境,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2、拓展学习《芙蓉楼送辛渐》、《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四首送别诗,感受诗中朋友情谊和离愁别恨;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和朋友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播放歌曲《送别》).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小声地读读歌词,看看能从这歌词中咀嚼出一种什么情感.

2、从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古诗中也有很多表现这种离愁别绪的,我们把这一题材的古诗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送别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颗夺目的珍珠,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传递信息也很困难,可以说是离别容易,相见难啊!古人常用送别诗传递友情,倾诉心声.今天我们就走进送别诗,用心聆听古人离别时刻的真挚情感.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读诗题.

(1)(屏幕出示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师:课题能看出这是送别诗吗?哪个字告诉你的?你从诗题中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

“之”是文言词,有很多意思,在这里是“到”的意思,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的用法相同.

现在能把课题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2)师:知道蜀州在哪吗?谁来说说看.

(师结合地图介绍蜀州就是现在的崇州,在四川省,距离成都25公里,而诗人王勃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从长安出发到蜀州,要跨越岷江、嘉陵江、汉江等河流,还要翻越太白山、终南山以及其它不知名的山脉.)

师:你觉得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两地之间的距离最合适呢?

师:是啊!两地相隔千山万水,对于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唐朝人来说,旅途的艰辛是可想而之了,真的可以说是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了.

2、读诗文.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就从具体的诗句中来感受王勃送别好友的真挚感情.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师:读古诗与读其它的文章不同,非常讲究节奏和停顿,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中是怎么读的.)

再指名读.

齐读.

3、明诗意.

过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明白诗的意思.

师:我们已经六年级了,古诗也学习了不少,你们通常用什么办法读懂诗意呢?老师已经把一些关键词的意思呈现出来了,同学们先轻声地读一读.

师:关键词的意思的意思知道了,有信心读懂诗意了吗?自己读懂了,就和同桌交流交流.需要老师的帮助就举手示意.

(1)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指名说说诗的意思.

(3)同学们真棒!自己读懂了诗意,接下来请大家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

4、悟诗情.

(1)这一遍读你从诗句当中想象出怎样的分别的画面.你仿佛听见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2)想象之中,你觉得王勃与杜少府的感情如何呢?哪句话最能表现他们的之间的深情厚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知己”是与普通的朋友有什么不同?你认为王勃与杜少府为什么能成为知己呢?(指导读“同是宦游人”)

师相机介绍“宦游”现象:都是外出做官的人,你们知道吗?“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都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有的犯了错误遭到贬谪,还会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b、而如今这对志同道合知己即将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可王勃仍希望做到“若比邻”.透过“若比邻”,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态?(“乐观”)

(引读):

是啊!万水千山阻挡不了感情的传递,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岁月的流逝也抹不去心中的那份思念,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世事的沧桑只会让这份友情越陈越香,还是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送别诗的主旋律原本是离别之苦,而在这儿诗人却一反别离的仇怨,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乐观的精神,而这句话也因此成为送别诗中的经典佳句.我们在很多的书法作品中经常欣赏到它,在朋友分别时,互赠的礼物上也常用上它.

(3)崇尚有道,珍惜友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尚且知道友情的珍贵,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让我们一起用读走进那感人的离别时刻,走近诗人那豪迈乐观的精神世界.

三、以诗引诗,拓展学习

过渡:王勃以奋发的话语,作为临别时的信物送给了杜少府,这离别前的赠言也见证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临别时总有千言万语,接下来我们看看王昌龄送别辛渐时刻说了什么?

1、品诗《芙蓉楼送辛渐》

(1)、还记得刚才我们是怎么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吗?(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抓住关键词句用读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这种方法一步一步地读这首诗,同桌还可以交流读书的感受.

(2)自由读诗文.

(3)反馈.

a、指名读.检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b、师:诗的意思读懂了吗?王昌龄送别辛渐时刻说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你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抓住了哪些关键词?王昌龄在分别时刻怎么会说这番话呢?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儿有一份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王昌龄,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因不愿与当时的权贵同流合污,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最后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c、了解了写作背景,你再来读读这句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师:是的,他要永远保持自己纯洁无暇的品质.所以送别诗不但表达朋友之间的情意,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白自己的志向以体现朋友间的志同道合,来,让我们再次用读走进诗人那颗纯洁无暇的心.

2、送别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离别相送最珍贵的礼物,有时甚至比有价的物品更加珍贵,因此流传了许多送别诗,老师搜集了一些.(出示:送别诗目录)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诗?读读诗题.读的最好的是哪一首?来,给我们露一手,读可以,唱也行.听的同学如果觉得他的读打动了你,就鼓鼓掌怎样?这掌声越热烈说明读得越越好.(相机指导学生说说用何种方式相送.汪伦以什么方式相送?王维与元二用什么方式表达情感的?李白怎么送别孟浩然的?)

3、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诵读了很多送别诗,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更用什么相送?(心,情……)(板书:情心)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

配乐串读:

看,城阙上王勃与杜少府正在道别,看着杜少府充满着愁伤,王勃吟诵起令人振奋的诗句(引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三句)

瞧,王昌龄也在向辛渐做着离别前的倾诉,他要告诉世人(引读《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一句)

听,桃花潭边的踏歌声又响起了,李白被汪伦这深深的友情感动着,他认为:(引读《赠汪伦》最后一句)

看,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的李白还没离去,望着渐渐消失地帆影,勾起了他对往事许多美好的回忆,他不禁吟诵起:(引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一句)

瞧,王维和元二正举杯对饮,那渭城的细雨也读懂了老友间的离愁,伴随着他们吟诵(引读《送元二使安西》后一句)

四、联系生活,活用古诗

1、古人的送别诗写得多好啊!我们应当积累下来,在现代的分别情境也可以加以应用.看,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同学们也将到不同的中学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大家再也不能像现在这样天天见面了.临别之际,你想对和你生活了六年的同学、老师、好朋友说些什么呢?如果能用上刚才积累的送别诗句就更好了.

2、同学们这深厚的友情真挚的祝福深深地打动着我,分别之际,老师把这些写有送别诗句的书签送给大家,让它见证我们之间的友情.最后我用李白的一句话送给大家,那就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重天”,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人生道路上大鹏展翅,前程辉煌.

加强整合 提高效率 深入浅出诵读经典

——评张莉老师《送别诗》的古诗教学

老师们:

我们相约五月,走进经典,一同观赏,一同享受.上午三位老师为我们呈现的经典诵读教学,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优质高效,可圈可点.她们营造的课堂上无不洋溢着诗情画意,充盈着美好的情愫,孩子们动情的诵读声不绝于耳,读响诗歌,读明情感,读足诗韵,读够诗趣,课堂上诗情韵味满满.置身这样的课堂,大家都获得了经典的赏析、情感的熏陶、文化的滋养和教学的启迪.

刚刚过去的四十分钟,张老师带领着孩子们走进古诗词中很重要的一类题材诗——送别诗.这节课在我看来,老师在努力实践着经典诵读教学的先进理念——加强整合,提高效率 ,深入浅出教经典.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较为鲜明的特点:

特点一:有效整合学习资源 多多益善诵读经典

无疑,老师在课前精心地整合,筛选经典诵读的学习资源,选取课标中推荐的这两首送别诗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恰到好处地以“送别”为迁移主线,链接教材中同类古诗,形成了送别古诗的小汇聚.教学流程是:方法引领学一首,放扶结合带一首,拓展运用联一组,就这样以诗带出诗,以诗复习诗,以诗拓展诗,增加了古诗阅读的数量,扩大了古诗学习的知识面,追求古诗教学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了解、诵读、积累,感受送别古诗词的丰富优美和古人崇尚友道、珍惜友情的美好情感,诵读积累诗中的经典名句.这样学习的内容就涉及到课内和课外,但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涉及到的学习资源,存在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中应有的知识建构中.所以说张老师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和提炼是符合学情的,是有价值的.有效的整合和简单、质朴、实用的教学策略以及清晰的教学思路,使得这堂课上学生读到了很多诗,学得轻松愉快,课堂容量饱满,内容充实,效率很高.

特点二、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 深入浅出诵读经典

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二是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在“读中积累,预留空间”,要避免走入“两个误区”,其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其二:把讲深讲透作为有内涵的教学追求.“预留空间”是教师讲解的原则,“不求甚解”、“总体把握大意”是学生理解诗文的可行目标,也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们应有这样远视的心态看待古诗文的教学,相信“广积粮”教学肯定优于“深挖洞”的教学.张老师在教学中较好地把握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有三个体现:

其一、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教师深度备课,知之甚多,占有的资料丰富,而在课堂上是恰当地补充信息,适时地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略诗词情韵.譬如张老师通过直观课件和语言描述介绍了蜀洲和长安之间遥远的距离、向学生讲述古代宦游宦官这一文化现象、呈现诗人王昌龄政治际遇的文字介绍资料,这三处背景情况的介绍,精当而有效,真正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的目的.

其二、运用四步学古诗的方法.随着学古诗的进程总结的“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四步学古诗的方法,经典又实用,符合学古诗的基本规律和教学过程.

其三、实践“重整体,重感悟,抓重点,悟难点”的教学方策.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淡化讲解,强化读悟想象,在诵读的过程中,讲求从 “整体入手”,不进行逐字逐句精准地翻译解释,但又重视让学生依据注释,通过读懂关键字词感知诗意,进而浓缩到重点理解经典诗句的意境和内涵,积累经典的名句,做到了重整体、重感悟,抓重点、化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张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比较好地处理了讲解和感悟、整体和部分、主体和主导、积累和运用这些关系.

特点三、精心创设学诗情境 诗情画意诵读经典

诗歌是言志咏情之作,其优美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化财富.然而因年代的久远,环境的变迁,文化的差异,诗歌本身高度凝练的语言,转换跳跃的思维,严格的律韵节奏,使得诗歌的教学难度很大,它的教学首先需要情境的创设.

张老师运用音乐、图片、资料创设情境,更多的是以自己散文诗般教学语言贯穿课堂,创生了诗歌教学的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诗画同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张教师还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学生投身其中,生动着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诗情画意溢满课堂.

特点四、以生为本积极评价 兴趣盎然诵读经典

课堂中到底谁主沉浮?当然是我们的学生.以生为本,才能上出真实、扎实、厚实、朴实的课堂,古文的情就自然而然地渗入孩子的心田.这节课上张老师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自己读诗解诗、自己感受想象、展现自我个性、尝试学以致用的过程,老师重视主体的学习体验,保护诗歌想象中的多元意象,积极评价,学生学得情趣盎然,这些还积极影响着孩子们,使他们对古诗的学习保持着自觉而持久的兴趣.

多多益善诵经典、深入浅出教经典、诗情画意读经典、兴趣盎然学经典应该成为众多老师课堂教学的追求.当然在这节课中张老师在每个方面都可以努力做得更好!

老师们,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显示教师文学底蕴的“试金石”,我们如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学储备,就不能享有像今天课堂上这样的精彩和成功.透过这些课堂,启示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要重视经典,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完成必要的文化建构,做有根的人,上有底气的课,上有效益的课.

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送别诗的评价要怎么写?

送别是旧时文人聚会的一个重要形式。一为寄情,无论升迁还是贬谪,一去不知还能否再见,或为之鼓励或为之叹息。如高适的《别董大》“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

聚会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制造舆论,一般较大规模的送别聚会,都会有文集传于当世,不论是送行的人还是被送的人都有了曝光的机会,或是表露才情,以期被贵人看重,或是表露不满,展示自己的抱负等等。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

所以送别诗内容丰富,应该从诗文内容、作者背景、历史背景等多方面考量。

走进送别诗点评之孟浩然送别诗点评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作清新自然,充满了田园气息,下面这首诗歌则是抒发了他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点评: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为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由此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诗开篇既未点题意,也不叙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邻”,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胸怀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着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转到正题上来,语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全似信手拈来,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还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阔大者愈显阔大,渺小者愈显渺小。

因此而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极为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远去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纵目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铺垫充足,结句点破,水到渠成。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诗人怅然远望的送别之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颇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