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典主要活动于现今的河南、陕西一带[5][6],是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根据《史记》和《国语》的记载,少典是黄帝和炎帝之父。此外,少典被普遍认为是伏羲和女娲之子[2]。然而,有些史料认为少典是一国之国名,而非人名。少典的妻子包括有蟜氏的任姒和附宝,任姒生炎帝,附宝生黄帝[7][8]。少典的出生地点是新郑市。[3][4][6]
少典去世后葬于有熊国都东北,其墓世传为“熊冢”。之后该名称经过演变,逐渐改为“能庄”,目前仍能寻找到此地名。在历史上,关于少典的著述丰富多样,为了纪念这位传奇人物,人们不仅建造了少典陵墓,新郑市人民政府与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还在陵墓前的石碑上刻写了《少典墓碑记》。[9]
附宝
妻子
任姒
妻子
女登
妻子
伏羲
父亲
黄帝
儿子
炎帝
儿子
香祖神农
儿子
燧人氏
爷爷
弇兹氏
奶奶
昌意
孙子
嫘祖
儿媳
张挥
曾孙
蟜极
曾孙
少典,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有蟜氏部落的首领。因生黄帝号有熊,初封有熊国(河南新郑附近),少典便被称有熊国君。[2]少典为伏羲和女娲之子的说法比较普遍,但是文献同样很少,比较有说服力的来自两块碑文——伏羲庙残碑,曰:“东迁少典居于颛顼,以奉伏羲之祀。”[10]三皇庙碑,曰:“包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于颛臾之地以守包羲之祀。”[11]同时少典被普遍认为是炎黄二帝的父亲,少典的妻子是有蟜氏的任姒和附宝,任姒生炎帝,附宝生黄帝。《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7][8]《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3]
据《说文解字》记载:“典,五帝之书也。”这个字形表现了双手捧着书籍的形象,象征着权威和尊重。在古代,最具有权威性的典籍就是祭典,它被视为规范万事的法典。关于“少”字的解释,《说文解字》认为其含义是“不多也”,而《周易·略例》则进一步解释为“夫少者,多之所贵也”。从字面上看,“少典”是指炎黄二族共同遵循的规则。它以书籍的形式存在,因此被称为“册”。双手则象征着两个族群的友好关系,表示他们都遵守这个共同的典册。[12]
通过文献与考古的印证,伏羲氏、神农氏、少典氏、有蟜氏、炎帝、黄帝都曾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盆地留下遗迹。而少典部族的生存地带是黄河中游南岸、青山以东,以新郑为中心的密县、禹州、郑州一带。[13][14]
少典氏族的活动地带可以通过其与有蟜氏的通婚来考察。根据《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 ”。而有蟜氏的居处之地可根据《山海经》中次六经的记载:“稿羝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这里的 “虫”即有蟜氏所崇拜的图腾神。说明有蟜氏是生活在平逢山的一支古老的氏族,平逢山即洛阳以北的北邙山,谷城山在孟津。有蟜氏族的地望确定以后,按照两合婚姻的规律,少典氏的生活地域不会相距很远。根据古籍记载和相关资料,少典氏又可被称为少畛氏。青要山是畛水的发源地,因此可以推断少典氏的祖居之地位于青要山。此外,青要山与平逢山相邻,两山的氏族少典氏和有蟜氏之间进行婚姻符合古代两合婚姻的发展规律。另外,青要山、平逢山所在地区是上古伏羲氏与神农赫苏氏的重要活动区域,作为伏羲后裔的少典氏很可能在这一区域生活活动。因此,可以认为少典氏的祖居之地位于青要山一带。[13][14]
何光岳在其《炎黄源流史》中指出:“从‘典’字的形态来看,它与‘册’字具有相似的形象特征。‘典’似乎是以竹制或木制的简片为载体,这些简片被串在一起,并置于祭台上,供祭司和酋长们查阅本氏族的人员情况以及记载祭祀过程。”“少典氏可能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仓颉发明了文字,这些文字被刻在陶器或岩壁上。然而,少典氏可能将文字刻在竹木片上,并使用藤葛串联起来进行保存。这种方法比仓颉的发明更早。因此,可以推测仓颉是在少典氏创造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化和象形化处理。这使得‘典’字后来衍化成了诸如典册、典籍、典常、典型、典范等名词。”[15]彭曦也认为少典与典册、文字之间存在关联。他在《试说少典和有蟜》一文中指出:“氏族以少典称谓,必然有其特定的内涵。其中关键在于‘典’字。”他还指出:“只有当发明了文字之后,才有了典册的出现。”[2]
少典在中国古代历史和神话中有所记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古代传说的复杂性,不能确定他的真实存在。在古代历史和神话中,有很多人物被赋予了神秘和超自然的特征,使得他们的真实存在成为一个问题。[16]
有史料认为“少典”是一国或一个部落的名称,而非人名。在谈炎帝、黄帝出生时,出现了一个“少典氏”。但是根据图腾主义的原则,“少典氏”在生二帝时根本就是多余的,因为那时的人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唐人司马贞也察觉到此问题,他在《索隐》中说:“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那么这个“少典氏”究竟是指什么仍存在争议。[17]
在远古时期,位于具茨山姬水河附近的少典族部落,以首领少典为首,其体型高大,箭术精湛,勇猛无比。一日,少典在深山独自狩猎时,遇到了一头熊将军,作为熊群的首领,被人们尊称为“熊将军”。熊将军主动示意少典骑在其背上,少典便骑上熊将军,让其背负。熊将军驮着少典穿过阴森恐怖的大峡谷,来到了一片开阔之地,在此,熊将军示意少典爬上了一棵高大的白果树。少典上树后,熊将军在其树旁环绕一周,随后离去。过了一段时间,少典发现一头巨兽出现在青石上,熊将军及熊群列队走过峡谷,排队静卧在巨兽面前,表现出明显的敬畏。巨兽杀死两只熊后,熊群才纷纷离去。[18]
少典理解了熊将军的意图,它是请求少典帮助对抗这头巨兽。于是,少典从树上射出三箭,虽然巨兽受伤后朝他扑来,但最终还是被少典射杀。熊将军和熊群赶来后,共同庆祝了这场胜利。自此,少典与熊将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当少典发出熊的叫声,熊群就会出现在那棵大树下,并服从他的指挥。有一次,少典部落与狼部落发生冲突,少典带领成千上万的熊战胜了狼部落,成功夺回了失去的土地。由于熊的帮助,部落的人们感受到了安全,他们常常自豪地宣称自己有熊的陪伴。因此,部落的名字由少典部落逐渐变为“有熊氏”或“有熊部落”,以此表达对熊的感激之情。[18]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有熊国,而少典则成为该国的国君。[18]
某日,少典与妻子附宝共同前往田野种植糜子。少典手持木耜前行,附宝则怀抱一斗糜子种子紧随其后。行至半途,天空突然昏暗,宛如夜幕降临,连繁星都清晰可见。二人颇感诧异,不知所措。此时,天空中出现一道电光,犹如蛇形般环绕北斗七星旋转,使得四周弥漫着一层青色。在此瞬间,附宝感受到腹中突然的一动,吓得惊叫一声,手中的糜子种子也散落一地。当少典回头观望时,一切又恢复了平静。[19]
然而,自此刻起,附宝便怀孕了。她孕育了二十四个月后,于第三年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生下了一个胖乎乎的男婴。依照当时的习俗,他被赐予名为“轩辕”,即后来的黄帝。[19]
少典陵高约2.5米,周长约16米,面积约10多平方米,坟冢被青草覆盖。墓前立有“有熊国君少典之墓”的石碑。碑阴有新郑市人民政府、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撰写的《少典墓碑记》。少典死后葬于有熊国都东北,其墓世传为“熊冢”。有熊氏为之守陵,陵旁有熊庄,后改“熊”为“能”,至今能庄尚存。[9]
展开
[1]裴骃. 《史记集解》. 南朝宋: 卷一 五帝本纪.
[2]帝王陵.陕西省图书馆. [2023-10-19].
[3]左丘明. 国语. 春秋: 晋语四.
[4]司马迁. 史记. 西汉: 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5]宝鸡市渭滨区志编纂委员会. 宝鸡市渭滨区志[M]. 2018-07: 第三十编 第一章.
[6]蔡运章. 论伏羲、女娲氏与少典、有蟜部族[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 (06): 14-17. DOI:10.19576/j.issn.1008-5424.2007.06.006.
[7]李昉. 《太平御览》. 北宋: 卷七十八·皇王部三.
[8]李昉. 《太平御览》. 北宋: 卷七十九·皇王部四.
[9]少典陵——有熊国国君.黄帝文化研习社. 2021-01-29[2023-10-11].
[10]韩广峰. 《山海经易读》[M]. 2015-08: 中次六经.
[11]任姓——历史来源.太昊伏羲陵. [2023-10-11].
[12]周洪宇、王文虎. 《炎黄学导论》[M]. 2019-11: 448-449.
[13]杨作龙. 河洛上古历史文化考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1): 12-19. DOI:10.16594/j.cnki.41-1302/g4.2006.01.005.
[14]刘文学, 王金岭. 黄帝族探源与中华第一古都[C]. /中国古都学会, 1998: 16.
[15]何光岳. 《炎黄源流史》[M]. 1992: 63页.
[16]袁珂. 中国神话通论[M]. 2019-02: 概论之部——五 历史人物的神话.
[17]周洪宇、王文虎. 《炎黄学导论》[M]. 2019-11: 第二节 黄帝与五帝时代.
[18]高院艾主编. 《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第113-114页.
[19]王宪昭、王京. 中华创世神话选注·神的起源卷[M]. 2021-01: 2550-255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5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