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师曾于1979-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在读书期间培养了对军事知识的热爱和成为记者的梦想。毕业后,他进入新华社成为北京地区记者,屡受表扬,在1991年因拍摄海湾战争而留名摄影史。而后,唐师曾担任新华社驻中东记者,采访了多位重要政治人物。回国后,他陆续将自己的传奇经历写了下来,先后出版了《我从战场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凭借着严谨真实的新闻风格和机智勇敢的冒险精神俘获了大批读者。1999年,唐师曾重回中东,将战后普通人民的生活记录下来,写成了呼唤和平的《重返巴格达》一书。[2]2003年,他在“和平行者”的口号下完成了重走玄奘西行路的成就,以途中拍摄的照片为基础,首创“语像图书”《一个人的远行》,成为全新的媒体形式。[3]
唐师曾秉持敢拼敢闯的态度做新闻,不仅在业内广受尊敬,还得到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和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等著名学者的认可[4]。
王淳华
妻子
萧乾
老师
唐师曾出生于1961年的北京,早在读初中时,他就用家传的老相机拍摄,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作品。唐师曾的祖父唐宗郭16岁便以秀才第一的成绩进入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79年,唐师曾在他的影响下考进了北京大学,祖孙成为了校友。[5]在北大,唐师曾就读于国际政治系,接触到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罗伯特·卡帕的事迹。他曾与同学在未名湖畔斯诺的墓前合影,也记住了卡帕的座右铭“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为前辈的经历所激励,唐师曾逐渐萌生了成为记者的梦想。当他从北大毕业后,长辈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唐师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台好相机。[2]
1983年,从北大毕业后,唐师曾申请过38军坦克6师、军事学院、军事科学院,但都被拒绝了。自1983年到1986年,唐师曾在北大老师的建议下来到中国政法大学担任政治系教师,期间考上了中国青年报社国际部,结识了著名记者萧乾,最后经校友引荐进入新华通讯社,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6]
初进新华社,唐师曾主要负责报道北京地区的新闻。他尝试用当时先进的无线通讯设备拍摄现场,开创了“闪击”理论,即一流的通讯、一流的机动性和一流的执行力[7]。唐师曾因此得以保持平均每天发表一张新闻照片的记录长达数年,屡受新华社表扬。当社会新闻记者的这几年,给唐师曾带来了宝贵的社会经验,为他后来的异国战场之旅提供了巨大帮助。[8]
1987年,唐师曾为法国希帕公司、适马公司和《巴黎竞赛画报》拍摄了“沿万里长城步行”。1988年,他在秦岭拍摄野生大熊猫时,不慎从山腰上滚下来,却拍摄到了第一次用麻醉枪捕捉大熊猫的珍贵照片。同年,他出版了《大熊猫的神秘世界》(《SECRET WORLD OF GIANT PANDAS》),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珍妮·古德尔(Jane Goodall)为其作序。1989年山西地震时,唐师曾是第一个进入震中地区的记者,并在现场连续工作了38个小时。[9][10]
1990年8月,正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探险的唐师曾听闻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消息后,立即意识到战争要发生了,于是在睡袋里打着手电起草去海湾的申请。[4]同年12月,唐师曾飞往伊拉克,他辗转于海湾战争的交战双方之间,向新华社传回百余张战地摄影图片,其中大部分都登上了全世界的各大报刊。[11]
1991年1月12日,唐师曾在巴格达机场面对着军警的枪支,冒死拍下了一张流传国际媒体的联合国秘书长的照片。一个月后,唐师曾又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希尔顿饭店拍摄下了“爱国者”导弹拦截“飞毛腿”导弹的瞬间,创造了摄影史上的经典画面。联合国下达了撤离期限,但唐师曾为了新闻报道拒绝办理出境手续,差点在中国使馆带领撤离时被扣下。他不仅是是最后一个撤离巴格达的中国记者,也是第一个使用以色列电头的中国记者。1991年到1993年,他担任新华社驻中东记者,采访了加利、卡扎菲、穆巴拉克、沙龙、曼德拉、巴拉克、佩雷斯、阿拉法特、拉宾、沙米尔等著名政治人物。[4][8]
唐师曾将自己深入中东战场、亲历海湾战争的见闻写成了《我从战场归来》一书。他手中的相机和笔见证了被战火吞噬的一寸寸土地、流离失所的普通人民、风云变换的政治格局......在书中,唐师曾展现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他以幽默的语气讲述战争经历,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国际局面,文笔幽默而通俗,蕴含着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忧虑。该作品累计销量百万册,多次再版印刷,是一部畅销十余年的优秀战争文学。[12]
1994年,他参加了555世界汽车拉力赛,第二年又参加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神农架寻找野人”活动,1996年更是独自驾车周游美国。[10]
1997年,战场带来的隐患在唐师曾的身体上爆发了,他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不得不住院接受骨穿治疗和心理治疗。他本人在采访中回忆:“由于长期过度劳累、持续挣扎,(自己)老有一种悲观情绪,很紧张、很暴躁......”即便这样,1998年,唐师曾还在病榻上完成了《我钻进了金字塔》。短暂的休养后,他于1999年再次来到海湾,策划《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吉普车采访活动。[13]
从战地记者到和平行者的转变发生在2000年,即海湾战争10周年,唐师曾重回伊拉克,要“把人类伟大文明被封锁的十年”反映出来,而据此写出的《重返巴格达》在他看来是自己由浮浅走向深刻的开始。[14]唐师曾以客观公正的新闻眼光,全面记录了战后受到十年制裁的伊拉克的现状,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伊拉克人民,向世界呼吁和平之音。通过一个个沉重却真实的故事,本书深刻地描写了这片土地上的战争创伤、战后重建和战后经济。书中所探讨的战争与和平、死亡与新生、爱与生命、环境与资源等命题,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15][16]
2000年,唐师曾前往东南亚的“金三角”进行采访。2001年,他参加了“2000,人文学者南极行”,同年又单车驾驶至喜马拉雅珠峰大本营。2003年,唐师曾重走玄奘法师西行的路线,从北京出发,经过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独自驾车完成了“新唐僧取经”。他认为战争是文明冲突造成的,所以要强调文化多元性,尤其是文明古国的文化多元性。[3]
2004年,唐师曾走访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的二战战场,还在诺曼底登陆日为伊丽莎白女王、小布什、普京、希拉克拍摄了合影。2005年,唐师曾在央视电影频道主持《世界电影之旅——二战电影地图》[10]。同年,他发起“走马黄河”电视活动,以“唐氏视角”展现黄河文明的经久不衰的魅力。2008年,唐师曾担任联合国慈善大使出访南非,继续贯彻文化多元的和平主题[17]。
唐师曾的另一部代表作品《一个人的远行》出版于2006年,书中用260多张照片,记录了他西行南亚次大陆、重走玄奘取经路的经历。[4]本书创新性地采用“语像媒体”的形式,以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为章节结构,邀请了两百多位来自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解读照片并书写文字,唐师曾本人则用相机“说话”。书中的摄影作品反映了发生在古老土地上的巨变、体现了一个战地记者回归和平的精神历程。这本“语像图书”的出现,打破了作者的“话语霸权”,以平等对话的原则建造了一个多角度、宽视域的开放性阅读平台,是一次成功的跨国界、跨学科的文化活动。[18]
书籍封面 | 书籍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我从战场归来》 | 1994年10月 | 知识出版社 | |
《我钻进了金字塔》 | 1998年4月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
《重返巴格达》 | 2001年1月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
《我在美国当农民》 | 2002年6月 | 华艺出版社 | |
《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 | 2002年11月 | 海南出版社 | |
《我第三个愿望》 | 2004年7月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
《我的诺曼底》 | 2005年7月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一个人的远行》 | 2006年10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唐师曾“我说”》 | 2007年7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跟着杨俊游欧洲》 | 2008年8月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
《唐师曾黄河的联想》 | 2008年10月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百年毗陵唐氏》 | 2013年12月 | 凤凰出版社 | |
《这个世界是有趣的》 | 2014年1月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最后的记忆》 | 2015年10月 | 九州出版社 |
唐师曾认为写作不必用“哈姆雷特的牛津腔”,要摒弃贵族化的表达和高高在上的语气。他擅长以动词、短句这类“原始的、有冲击力”的语言,用事实说话,图文并茂地进行描述。唐师曾不仅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大众化语言,也对专业知识烂熟于心。他能做到熟练使用包括新闻媒体、国际政治、军事战备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专有词汇、专业态度教育民众,以实现新闻的引导作用。[19]
文字激昂、文笔幽默、知识厚重、故事震撼......这是唐师曾在第一本书《我从战场归来》就奠定下的写作风格。唐师曾希望中国人通过他的“战争三部曲”更全面地了解中东,他把新闻真实作为写作原则,通过照片和文字传递真实。唐师曾的文字功底扎实,表述直观流畅,语句精简干练,具有强烈的镜头感和新闻体风格。[5]
萧乾是中国第一个战地记者,也是著名作家、翻译家。1986年,唐师曾在同事的帮助下得以认识萧乾,从此与他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1987年唐师曾因“闪击”理论实现新闻报道的卓越绩效,得到萧乾的喝彩;1991年唐师曾从中东回国时,特意从食品店买回巴格达咖啡赠与萧乾,一回北京就前去萧乾家拜访,交流战场采访心得。[1]
在唐师曾眼里,萧乾是一个勇敢的、精神独立的人。受其影响,唐师曾也走上了战场,在海湾战争中经受重重考验、完成艰巨任务,成为了新闻界耀眼的新星。如同萧乾在《唐师曾从学生到英雄》一书序中称赞的一样,唐师曾已经成为了“摄影技术好,笔头快,能吃苦,有胆识,善于同人打交道”的优秀记者。[10]
1991年,唐师曾在耶路撒冷的哭墙下许下心愿:当好记者,娶好姑娘,生好儿子。十年后,唐师曾在前妻王淳华的陪伴下重回巴格达,进行拍摄与采访。[9]王淳华在禁飞区曼苏尔怀孕了,而曼苏尔曾是古亚述王国的领土,于是唐师曾给孩子取名为“唐亚述”。
王淳华是北京有限广播电视台的编导。2000年,她担心丈夫的身体,决定带着家庭摄像机承担起拍摄唐师曾采访的任务。在伊拉克,她在唐师曾“伊拉克不可重拍,唐师曾可以补拍”的劝说下,将镜头转向了受到污染的土地河流,转向了饱受苦难病痛折磨的伊拉克人民。后来,她独立完成了制作、剪辑等工作,完成了《重返巴格达》这一部讲述战后“人的故事”的片子。[20]
唐师曾在婚后几年精心记录家庭生活,拍摄了妻子怀孕、儿子出生及成长的大量照片。2003年,当唐师曾从印度回来后,却得知了妻子带走儿子、要与他打离婚官司的消息。这让唐师曾的精神濒临崩溃,不得已住院接受治疗。他将妻儿的照片集结起来,辅以平实感人的文字,完成了《我第三个愿望》。唐师曾自认这是自己投入感情最深的一本书,其中蕴含了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对妻子的愧疚。2015年,由唐师曾父子共同摄影的《最后的记忆》出版。[21][22]
奖项名称 | 获奖时间 |
全国十大新锐青年 | 2001年 |
CCTV“百个魅力名镇”大赛冠军 | 2005年 |
联合国慈善大使 | 2008年 |
奥运会火炬手[10] | 2008年 |
展开
[1]董岩. 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唐师曾访谈录[J]. 今传媒, 2007, 09(4).
[2]朱斯坤. 唐师曾:一个人的远行[J]. 中国报道, 2006,11: 111.
[3]赵晓冰, 马海军. “唐僧”取经路过格尔木——访新华社著名记者唐师曾[J].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4, (01): 19-20.
[4]华静. 走在路上的唐师曾[J]. 出版参考, 2006, (35): 48-49.
[5]萧乾, 张中行, 季羡林, 等. 问题青年唐师曾[G].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2,168,243.
[6]朱斯坤. 唐师曾:一个人的远行[J]. 中国报道, 2006,11: 112.
[7]萧乾, 张中行, 季羡林, 等. 唐师曾从学生到英雄[G].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74.
[8]孟蔚红. 唐师曾:我来了,我看见,我以此为生[N]. 成都日报, 2006-12-25, (B01).
[9]董岩. 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唐师曾访谈录[J]. 今传媒, 2007, (09): 6.
[10]萧乾, 张中行, 季羡林, 等. 唐师曾 从学生到英雄[G].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1]王晓霞. 把真实的新闻奉献给社会[J]. 青年记者, 2014, (18): 54.
[12]唐师曾. 我从战场归来[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3]董岩. 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唐师曾访谈录[J]. 今传媒, 2007, (09): 7.
[14]朱斯坤. 唐师曾:一个人的远行[J]. 中国报道, 2006,11: 113.
[15]唐师曾. 重返巴格达[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6.
[16]任幼强. 唐师曾新作《重返巴格达》出版[J]. 全国新书目, 2001, (02): 11.
[17]王大平. 唐师曾走马黄河[M]. 北京: 朝华出版社, 2006: 14.
[18]唐师曾:首创新型语像图书——《唐师曾 一个人的远行》出版[J]. 出版发行研究, 2006, (10): 39.
[19]杨沛奇. “唐老鸭”的哲学——访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J]. 新闻爱好者, 1999, (03): 22.
[20]萧乾, 张中行, 季羡林, 等. 唐师曾 从学生到英雄[G].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88-294.
[21]唐师曾. 我第三个愿望[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 -.
[22]萧乾, 张中行, 季羡林, 等. 唐师曾从学生到英雄[G].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04-10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23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