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早年曾考取举人,但之后科举屡遭失利,遂无意仕途,归乡务农,同时留心兵法,地理。[1][2]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左宗棠在湖南招募兵员,组建“楚军”,并率军在安徽、江西、浙江等地与太平军作战。后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在任期间歼灭浙江太平军。[3]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左宗棠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在福建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局。在抵御外敌问题上,左宗棠提出海防、塞防并重。[3]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西北,在六年内先后平定了捻军和回民起义。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又率军平定阿古柏叛乱,重新控制了新疆,并推动新疆建省。[4]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州,享年七十四岁。
左宗棠是晚清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5]左宗棠在世时不少清朝知识分子便赞扬其平定边疆,稳定时局的功绩。在其去世后,随着近代反帝反侵略意识的觉醒,他收复新疆的历史贡献愈加为世人所重视。[6]
周诒端
妻子
左孝威
儿子
左孝同
儿子
左孝瑜
女儿
左宗植
哥哥
陶煌
外孙
陶桄
女婿
左景鉴
曾孙
左景伊
曾孙
左景权
曾孙
王文韶
同事
蒋益澧
同事
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日(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东乡左家棠,父亲左观澜,母亲余氏。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以教书为业。从小左宗棠跟随父亲耳濡目染,后进入城南书院读书,受教于湖南大儒贺熙龄,受到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在求学期间,结识了胡林翼等同窗好友。道光十二年(1832年),20岁的左宗棠参加乡试,中举人。同年左宗棠与同乡富商千金周诒端结婚,入赘周家。[7]
左宗棠在考中举人后连续参加三次科举,接连失利。左宗棠遂归乡务农,在湘阴东乡柳家冲买田70亩,自号“湘上农人”。左宗棠十分看重农学,曾著《朴存阁农书》,将自己的农学心得著录其中。[8]
此时,左宗棠将精力集中到经世致用之学上,关注地理、军事,尤其注意边疆史地的研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史地著作是左宗棠最喜爱阅读的书籍。[5]
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担任醴陵渌江书院的主讲。两江总督陶澍路过醴陵,左宗棠应醴陵县令的邀请,为陶澍作楹联。联中左宗棠巧妙地嵌入了当年道光帝钦赐陶澍“印心石屋”之事。此举得到了陶澍的赏识,陶澍与左宗棠彻夜交谈,此后二人来往不断。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去世,陶澍好友贺熙龄邀请左宗棠教导陶澍幼子陶桄。此后,左宗棠在陶澍老家安化小淹担任陶桄家教长达八年时间。[8]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左宗棠十分关注战事,对于清廷官员的腐败无能十分痛恨。鸦片战争战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左宗棠对他十分同情。在陶澍老家教学中左宗棠借阅了许多陶家藏书,获得了不少军事、地理知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教学多年的左宗棠用多年来的积蓄购买了湘阴东乡柳家冲的一块70亩的田地,左宗棠在门前提署“柳庄”,从此离开周家定居于此。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胡林翼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出任幕僚,但左宗棠在陶家忙于教学,未能赴任。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左宗棠在长沙开馆教学。同年,林则徐路过长沙,与左宗棠见面。双方交谈甚欢,林则徐称赞左宗棠为“不凡之才”。[9][10]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在湖南太平军连下道州、郴州,并进逼长沙。为躲避战火,左宗棠举家迁至长沙与湘阴交界的东山白水洞一带。好友胡林翼向时任湖南巡抚张亮基推荐左宗棠。张亮基对左宗棠十分看重,三次邀请左宗棠出任幕僚。加上胡林翼、郭嵩焘等好友劝说,左宗棠于咸丰二年(1852年)入长沙城张亮基幕府,成为其幕宾。[11]
左宗棠刚入长沙城仅四天,太平军便开始进攻长沙城南。战事趋紧,而左宗棠指出太平军背水围城,清军援军已经扼其东北,太平军仅有西边的粮道可以通行。左宗棠提出清军应派出一军截断太平军西边的粮道,这样可一举歼灭太平军。但长沙附近的清军作战不力,拖延畏战,行动不一。钦差大臣徐广缙畏缩不前。张亮基死守长沙城80天,太平军见久攻不下,遂撤军。[12]
左宗棠因守长沙有功,清廷下旨将左宗棠以知县用,并加同知衔。后左宗棠协助张亮基训练兵丁、整饬吏治,又因镇压浏阳会党“征义堂”有功,授直隶同知。张亮基后调任湖广总督,左宗棠随之前往湖北。张亮基十分信任左宗棠,将军事后勤、州县公务都交给左宗棠处理,并称赞道“此君天下才也”。[13]
咸丰三年(1853年)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左宗棠不愿随之前往,又转投湖南巡抚骆秉章,为其幕僚。在湖南,左宗棠为湘军筹办粮草、军械物资,又协助骆秉章革除弊政,稳定湖南物价。咸丰帝也对左宗棠特意垂询,令左宗棠十分感动。[14]
咸丰八年(1858年)在骆秉章的保荐下,左宗棠加四品卿衔。同年,骆秉章以贪污渎职的罪名,参总兵樊燮。樊燮串通满族勋贵,又向朝廷举报左宗棠以幕宾身份把持湖南军政要务。咸丰帝下令密查,并称“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左宗棠一度身陷险境。在郭嵩焘、胡林翼等人的帮助下,左宗棠幸而脱险。当年左宗棠向骆秉章告辞,结束了自己的幕僚生涯。[15]
咸丰十年(1860年)朝廷命左宗棠“襄办曾国藩军务”。曾国藩请左宗棠在湖南招募军队,以援助安徽战事。[16]
左宗棠利用其幕僚时积累的人望和威名,招募了大量湘楚旧将和湘军旧部,一个月内招募了5000人。在训练后左宗棠率军开赴江西同太平军作战。左宗棠先后攻占德兴和安徽婺源。当时曾国藩与太平军在江西安徽一带反复拉锯,左宗棠率“楚军”进入江西后多次击败太平军,解曾国藩燃眉之急。清廷以军功授左宗棠太常卿。[17]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逝世,同年,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解除顾命八大臣的职务。为笼络人心,慈禧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方实力派,左宗棠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器重,出任浙江巡抚。[18]
左宗棠出任浙江巡抚后,率军进军浙江。当时浙江仅衢州一城为清军所控,其余皆为太平天国所控制。左宗棠进入浙江后,李秀成弟侍王李世贤率军进攻衢州。左宗棠与之多次交战,化解了李世贤对衢州的进攻。此后左宗棠转守为攻,在半年中连下汤溪、龙游、兰溪,后攻占金华,又连克六县。[2]左宗棠利用洋枪队,在同治二年(1863年)3月15日攻占绍兴。此时,太平军在浙江仅剩杭州湖州二城。5月清廷授左宗棠闽浙总督。[19]
同年十二月,李鸿章攻占苏州,后因立功心切又于同治三年(1864年)3月攻入浙江嘉兴。左宗棠不愿李鸿章插手浙江,遂急攻杭州,于3月31日攻克杭州。清廷加封左宗棠太子少保,赏黄马褂。7月左宗棠攻克湖州,浙江全境复为清廷所得。清廷以功授左宗棠恪靖侯。[20]
左宗棠在同治四年至五年(1865年-1866年)间的两年里调集各路人马,基本剿灭了福建境内的太平军残部。[21]
左宗棠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左宗棠在与洋枪队的协同作战中,他更是充分认识到了西洋武器的威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创办了不少军事企业、机构。左宗棠十分重视新式战舰在海战、河流作战中的作用。他称:“轮舟为海战利器,岛人每以此做我,将来必须仿制”。在与太平军作战间隙左宗棠就命人在杭州仿制了一艘小轮船。[21]
在与太平军的战事结束后,左宗棠将精力投入到加强海防,抵御外敌上。1866年左宗棠抵达福州,当年便向清廷奏请创办福州船政局,并很快得到了朝廷的同意。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造船厂)开工。1866年西北战事趋紧,清廷急调左宗棠赴陕甘,平定回民起义与捻军。左宗棠一直关注福州船政局的建设,其发展一直为左宗棠遥控指挥。在左宗棠的领导下,福州船政局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建成军舰34艘,具备自行设计建造军舰的能力。[22]
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令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平定西北战乱。[23]
就任后左宗棠分析了西北局势,他认为应该先消灭捻军,后平定回民起义。因为捻军战斗力更强,对于清廷威胁也更大。进入陕西后,左宗棠初战失利。左宗棠原定计划包围消灭捻军,而作战灵活的捻军粉碎了左宗棠的包围圈。捻军连克安塞、绥德等地。同治六年十一月(1867年)捻军兵锋直达保定,威胁清朝统治中心。清廷朝野震动,左宗棠因作战不利被夺职。[24]
捻军虽然未被歼灭,但从河南转战陕西、河北等地,未能建立根据地,反而出现了孤军深入,缺乏后勤补给和兵源的致命弱点。左宗棠针对捻军孤军深入,而无后援的死穴,对捻军采取“画河圈地”,不断缩小包围圈的策略。最后将捻军消灭于徒骇河边。左宗棠因消灭捻军而受到“觐见天颜”的机会,他进入北京紫禁城觐见慈禧太后,并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褒奖。[25]
在消灭捻军后,左宗棠回到西安,全力对付回民起义。左宗棠先是通过“剿抚并举”的手段先收服了回民起义军董福祥部。后攻下董志原,逼迫回民起义军撤往金积堡。1868年5月左宗棠兵分三路,进攻甘肃的回民起义军。战事持续一年半,尤以金积堡的战斗最为激烈,左宗棠所部大将刘松山在战斗中阵亡。在左宗棠的围攻下,回民起义军最终支撑不住,在同治九年十一月(1870)年向清军投降。左宗棠接受回民起义军首领马化龙的投降,左宗棠在其召回各地回军后,将马化龙及其全家杀死。[26]
左宗棠在此后又继续进攻河州。西宁等地的回民起义军。最终于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攻下回民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肃州城,白彦虎带领回民起义军残部退往新疆。左宗棠因平定回民起义有功,而被授以协办大学士,次年又晋升东阁大学士。[27]
同治六年(1867年),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联合地方分裂势力占领新疆南部。并在之后占领乌鲁木齐与伊犁,大有吞并全疆之势。陕甘回族起义军残部白彦虎等人又逃亡新疆与阿古柏合流,共同反清。而沙俄又以“帮助中国收复领土”的幌子,侵占伊犁。清廷官僚对于新疆的态度分为塞防,海防两派。左宗棠则认为,塞防海防皆不能放弃。他向清廷陈述了新疆对清政府存亡的厉害关系,并指出,如果失去新疆,则陇右、蒙古等地皆会受到威胁。[27]
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并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制定了先北后南的策略。先进攻乌鲁木齐、伊犁等地,然后直捣南疆阿古柏的老巢。为准备西征新疆,左宗棠积极筹办粮草物资。而清廷还拖欠西北军费2100余万,对于左宗棠西征新疆仅拨款500万两。左宗棠不得不四处借款,左宗棠写信令胡雪岩筹办军费。胡雪岩先后从外国借款1800余万两白银。[28]左宗棠又命手下在哈密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并四处借粮。[29]经过一年的筹备后,光绪二年(1876年)4月左宗棠亲临肃州(今酒泉市)开始指挥收复新疆的战役。左宗棠命金顺、刘锦棠等将领从肃州出发,一路攻向古城,一路攻向吐鲁番。率将士奋战,连克数城,并于10月会师乌鲁木齐。到10月16日清军顺利收复乌鲁木齐,北疆大部分土地也重新为清廷所得。[27]
但此时,英国突然居中“调停”,想要阻止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据理力争,指明英国调停的真实目的,并进一步阐明收复新疆的利害关系。英国借“调停”阻止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企图宣告失败。[30]
左宗棠摆脱了英国人的干涉后,开始了收复南疆的计划。光绪三年三月(1877年)左宗棠兵分三路进攻阿古柏布防的重镇达坂城、吐鲁番和托克逊,在不到半月的时间内连克三城,歼灭阿古柏军队一万余人,击溃了阿古柏在南疆的防守重镇。在清军凌厉的攻势下,阿古柏政权内部发生内讧,阿古柏自杀,阿古柏集团分崩离析。[31]
此时左宗棠收复全疆几乎已成定局,但英国又来“调停”,要求清朝允许阿古柏政权保留喀什葛尔数城,使阿古柏政权以此立国。左宗棠断然拒绝英国的要求,并讽刺地说:“英人要阿古柏立国,则割英地与之,或即割印度与之,可也!”[32]
光绪三年八月,左宗棠命刘锦棠兵分两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收复了新疆除伊犁地区的所有土地,阿古柏残余势力逃亡沙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多次建议清廷在新疆设省,以加强对新疆的控制。[32]
但此时沙俄仍占领伊犁地区,阿古柏政权的覆灭使沙俄继续占据伊犁的借口不复存在。但沙俄仍然占据伊犁,不愿放手。清廷不得已,派崇厚与俄国谈判。但崇厚不经请示,贸然与沙俄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该条约内容十分有利于俄国。条约传至国内,一片哗然。[33]
左宗棠看到条约后向朝廷接连上书,痛陈此条约的危害,并强调收复伊犁的重要性。清廷迫于压力,拒绝批准《里瓦几亚条约》,并将崇厚撤职治罪,派曾纪泽赴俄重新谈判。俄国得知条约被拒,调兵遣将企图以武力威胁清廷承认条约。[34]
左宗棠为协助曾纪泽谈判,准备兵分三路,武力收回伊犁。为此,年近七十的左宗棠穿过千里戈壁,进驻哈密以指挥作战。但此时,清廷突然召左宗棠回京“顾问”,左宗棠不得不离开新疆。[34]
左宗棠从新疆到京后,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直接管理兵部事务。但同样位列中枢的还有恭亲王奕䜣、李鸿章等人。左宗棠在征太平军、捻军、平定陕甘、新疆的过程中与他们积累了不少矛盾。左宗棠入职中枢后又与他们及其党羽多有摩擦。入职中枢期间,左宗棠参与了练兵、修治河道、加征烟税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与同僚的关系不甚融洽,这让左宗棠郁郁寡欢。他连续告假三月,意欲退出中枢。清廷遂将左宗棠外放为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35]
光绪七年(1881年)10月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任上他加强海防、为福建水师置办多艘战舰。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坚决主战,并派老部下王德榜率旧部支援中法战争前线。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偷袭福建水师与马尾船厂,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闽、浙形势紧张,清廷启用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州军务。此时左宗棠已年老多病,但他到达福州后,仍准备亲自率船队渡海援台,后被手下劝阻。当听到澎湖失守,左宗棠捶胸顿足以致咳血。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左宗棠对于条约内容十分不满,导致肝疾牵动,愤郁焦烦,病势加重。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因病逝世于福州,清廷追赠太傅,予谥“文襄”。[36]
无论是在西北当政还是入职中枢,左宗棠都积极推动整饬吏治,马啸、张耀中等学者认为,左宗棠振兴政风,从严律己,亲躬践行。左宗棠任职期间严格整饬吏治,对为官清廉者予以重用,而对贪赃枉法者则严惩不贷。任闽浙总督期间,左宗棠曾严惩周式濂、周大健等贪吏。同时,为了使得官场风气好转,左宗棠制定《学治要言》等书籍,教育当地官员为官廉洁。在其治理下,辖区内的官场风气均有所好转。他在西北对吏治的整肃对整个西北官场带来了积极的改变。[37][38]
左宗棠在地方行政上尤其是边疆管理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就多次上奏积极推动新疆建省。并选举人才、规划省县、筹备资金,为推动新疆建省做了大量准备工作。[39]
左宗棠戎马一生,从剿灭太平天国到平定西北,经历了不少战事。在治军上左宗棠积累了大量经验与心得。对于军队,左宗棠注重练兵,在对士兵军事技能的训练之外,还尤其强调对士兵施以传统儒家政治教化。同时严格军纪,在西北用兵时他下令“临阵外不准滥杀,不准奸淫妇女、搜抢财物、烧毁粮食”。[40]
左宗棠用兵十分重视在战略层面制定纵览全局的计划,注重山川地形等地理条件对作战形势的影响,同时不“遥制”前方作战将领,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左宗棠一生用兵谨慎,主张“规摹局势,先后缓急”。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他审时度势,注重地形、敌我士气、阵型、军情的变化。不断针对变化中的情况制定作战策略。在西北平定捻军和回军时,他针对当时西北的态势,制定了“先捻后回”的总体战略。在消灭阿古柏势力时又制定了“先阿后俄,先北后南,粮运兼筹,精兵足饷,先迟后速,缓进急战,从严治军,剿抚兼施”的方针。从左宗棠一生征战的结果上看,他制定的这些战略方针大多切中要害,并对整个军事行动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他的运筹帷幄下,清军先后战胜了捻军、回民起义军以及阿古柏所属的军队,结束了西北的战事,并收复新疆。[41]
在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被剿灭后,外患就成了清廷要应对的重要军事威胁。对待外患,清廷官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一派为“海防派”以李鸿章为首,他们认为中国的海岸线漫长,而京津直隶作为国家政治核心地带离海岸过近,而从鸦片战争以来,战事起于海上。海防上的祸患乃是国家心腹之患,而新疆等内陆边疆地区的隐患不过是肢体之患。以王文韶为首的塞防派认为沙俄、英国对清朝新疆等地边塞的威胁对于国家安全的隐患更大。因而要求清廷重视塞防。左宗棠则认为塞防应与海防并重,不可偏废。他认为新疆对于清廷来说十分重要,保护新疆对于守卫蒙古乃至京师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海防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重视海防将供给新疆战事的资源全部挪用到海防上。左宗棠收复新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左宗棠还借用了清朝海防相对平稳的时间窗口解决了阿古柏叛乱,为中国近代西北边疆领土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思想体现了左宗棠对于晚清战略局势清醒的大局观,对于近代中国国防思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42]
左宗棠对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兰州火药局等近代军事企业。在洋务运动中,左宗棠的出发点在于自立自强,因而十分重视独立自主地学习西方科技,让中国人自己掌握各种先进的科技军事技术。在创办福州船政局的过程中,左宗棠积极招募本地工匠。并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办求是堂艺局与船政学堂。其中求是堂艺局是中国第一个以学习西方科技为主的近代学堂。在主政西北期间,左宗棠还创办了西安、兰州和阿克苏的制造局,以及库车和兰州的火药局。在创办这些洋务企业时,左宗棠意识到了官督商办制度的弊端,他认为官督商办弊端防不胜防,而包商开办则可以“耗费少而获利多”。因此他主张“官倡商办”,不派官府专员管厂,而让民族工商业者自己管理工厂。这一点是十分具有进步意义的。[43][44]
左宗棠早年务农,积累了不少农学经验,著有《朴存阁农书》。左宗棠行军作战颇有章法,著有《楚军营制》将其军营规定记录其中。左宗棠去世后杨书霖等人编校《左文襄公全集》共135卷,128册。[45][46]
系 | 人物 | |
曾祖 | 左逢圣,字孔时,一字仁乡,县学生员,为人孝顺,在乡里多行慈善。 | |
祖父 | 左人锦,字斐中,一字松埜,国子监生,治家甚严,在长沙以授课教书为业。 | |
父母 | 父亲 | 左观澜。字晏臣,一字春航,县学廪生,以善书名。贫居教书二十年 |
母亲 | 生母余氏。 | |
妻妾 | 正妻 | 周诒端(1812——1871),字筠心,与宗棠同年生,先宗棠卒,年59。 |
妾 | 张夫人为正妻周诒端女隶,周诒端连生二女体弱多病,宗棠遂纳之为副室。 | |
兄弟姐妹 | 长兄 | 左宗棫,字伯敏,县学廪生,能文,年二十五卒。 |
次兄 | 左宗植,字仲基,道光十二年(1832年)乡试第一,善诗,古文,尤精天文。 | |
大姐 | 左寿清。 | |
二姐 | 名字不详,嫁张氏 | |
三姐 | 名字不详,嫁巴陵周连舫。 | |
子女 | 儿子 | 嫡长子:左孝威(1846-1873)字子重,为周诒端所生,天性至孝,中举人,随左宗棠出征陕甘,积劳成疾,病死。次子:左孝宽,字子立,为张夫人所生。府学附生员,性钝拙。三子:左孝勋,字子建,为张夫人所生。附贡生。四子:左孝同,字子异,为张夫人所生,廪贡生,工书法。 |
女儿 | 长女:左孝瑜,字慎娟,周诒端所生,嫁陶澍子陶桄。次女:左孝琪,字静斋,周诒端所生,半岁因服药而废,四十岁卒。三女:左孝琳,字湘娵,张夫人所生。四女:左孝瑸,字少华,周诒端所生。 |
参考资料:[2]【49】
中国国内对于左宗棠的历史评价,从清末至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经历了从“中兴名臣”到“反动官僚”再到“爱国将领”乃至民族英雄的曲折转变。[47]
清朝官方对于左宗棠评价极高,对其功绩尽情赞誉,王闿运、王定安、曾毓瑜等知识分子也对左宗棠大加赞誉,称赞其维护清王朝统治,颂扬其平定太平天国、陕甘回民起义以及收复新疆的功绩。在辅佐骆秉章等人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左宗棠的才干为时人所赏识。潘祖荫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但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则将左宗棠斥为“奴才”、“汉奸”。如杨毓麟认为“左宗棠忝窃节钺,算入满汉名臣功绩传之混账糊涂簿籍中,实湖南之大不幸”。而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报》更是以漫画的形式将左宗棠画为人首狗身的形象,以讽刺其对满清政府的忠诚。[48]
民国建立后,官方对左宗棠仍然持正面评价,但主要突出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的贡献。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术界发表多篇研究左宗棠维护国家统一,经营西北功绩的论著。以期借左宗棠收复领土的爱国业绩激励国人抗日。姚欣安等学者对左宗棠维护国家领土统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48]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官方与学术界对左宗棠基本持负面态度。出于意识形态的立场,这一时期对于左宗棠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其镇压人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上。一些少数民族学者对于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大加批判。马霄石的《西北回族革命史》和郭应德的《维吾尔史略》中认为阿古柏在新疆的战争是正义的,是具有民族解放性质的革命。因此镇压他的左宗棠是清廷的刽子手,是杀害革命群众的屠夫。但总体上不少学者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抗击侵略的功绩还是持肯定态度。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肯定了左宗棠收复新疆扼制英国侵略的功绩,但是也认为左宗棠为清廷效力,对人民犯下了极大罪行。[49][50]
60-70年代中期,国内对左宗棠的态度受政治环境影响持全面否定态度。对于左宗棠的研究也完全停滞。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内学术界开始对左宗棠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功绩进行正面评价。1982年王震将军发表《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对左宗棠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的历史功绩作了正面评价,掀起了国内学界对左宗棠研究的热潮。[51]此后国内学者对左宗棠的评价由反动统治者的帮凶转变为爱国者乃至民族英雄。杜经国所著的《左宗棠与新疆》认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抗击外敌的功绩是巨大的,应该与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区别看待。董蔡时在其所著的《左宗棠评传》赞扬了左宗棠收复新疆抗击外敌的功绩,并认为其反侵略的贡献超过了林则徐。[50]
左宗棠一生征战四方,故居分布于湖南,北京,分别在湘阴、湘潭,北京现存有三处故居。湘阴樟树镇巡山村柳家冲保存有左宗棠居家务农时居住的房屋,后为纪念左宗棠修有左太傅祠。湘潭现存有左宗棠入赘周家时居住的桂在堂,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左宗棠入京参政中枢时居住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堂子胡同,现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2]
湖南省岳阳市建有左宗棠纪念馆,馆内建有11米高的左宗棠雕像。2021年福州古厝集团启动重建左公祠,计划打造为一处新的左宗棠纪念馆。[53]
年份 | 影视作品 | 影视题材 | 饰演演员 | 海报 |
1998年 | 《左宗棠》[54] | 国内电视剧 | 魏启明 | |
2000年 | 《太平天国(2001)》[55] | 国内电视剧 | 刘毓滨 | |
2002年 | 《魂断太平》[56] | 国内电视剧 | 刘之冰 | |
2007年 | 《船政风云》[57] | 国内电视剧 | 鲍国安 |
展开
[1]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
[2]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
[3]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
[4]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
[5]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
[6]刘泱泱. 《左宗棠平议》[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3-5: 75-79.
[7]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
[8]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71.
[9]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72.
[10]左景伊. 《左宗棠传》[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27-49.
[11]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73.
[12][清]张德坚, 《贼情汇纂》,《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 3 册[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41-142.
[13]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2.
[14]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3.
[15]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74.
[16]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0.
[17]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2.
[18]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3.
[19]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5.
[20]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75.
[21]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76.
[22]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77-1378.
[23]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78.
[24]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78-1379.
[25]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79-1380.
[26]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80.
[27]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81.
[28]左宗棠著;岑生平校点. 《左宗棠全集 书信3》[M]. .湖南: 岳麓书社, 2014: 19-20.
[29]左宗棠著;岑生平校点. 《左宗棠全集 书信3》[M]. .湖南: 岳麓书社, 2014: 464-479.
[30]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81-1382.
[31]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82-1383.
[32]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84.
[33]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85-1386.
[34]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87.
[35]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88.
[36]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89.
[37]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90.
[38]白寿彝. 《中国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391.
[39]马啸. 《左宗棠与甘肃吏治人才》[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2): 19-23.
[40]张耀中. 《略谈左宗棠整饬吏治》[J]. 《史学集刊》, 1994, (3): 29-31.
[41]陈理. 《左宗棠与新疆建省》[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1, (3): 23-30.
[42]陶用舒;易永卿. 《左 、李塞防与海防之争新论》[J]. 《安徽史学》, 2004, (4): 66-71.
[43]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21.
[44]马啸;王昭义. 《试论左宗棠兴办洋务的内容与特点》[J]. 《甘肃高师学报》, 2006, (3): 66-68.
[45]孙占元. 《左宗棠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25-227.
[46]秦翰才. 《左宗棠全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1-7.
[47]刘泱泱. 《左宗棠研究评述》[J]. 《求索》, 1986, (2): 85.
[48]刘泱泱. 《左宗棠平议》[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3-5: 76.
[49]刘泱泱. 《左宗棠研究评述》[J]. 《求索》, 1986, (2): 86-87.
[50]刘泱泱. 《左宗棠平议》[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3-5: 77.
[51]王震. 《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J]. 《史学史研究》, 1982-3: 1-3.
[52]湘阴左宗棠故居将建湖湘文化博览园.今日头条. [2023-04-28].
[53]左公祠恢复重建项目启动.今日头条. [2023-04-28].
[54]左宗棠 (1998).豆瓣电影. [2023-04-28].
[55]太平天国 (2000).豆瓣电影. [2023-04-28].
[56]魂断太平 (2002).豆瓣电影. [2023-04-28].
[57]船政风云 (2007).豆瓣电影. [2023-04-28].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