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品钦就读于牡蛎湾中小学,从小就展现了写作才华。中学毕业后,品钦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后来又在美军海军服了两年役。[2]在品钦的创作生涯中,他的作品以晦涩复杂而著称,常常结合神秘的荒诞文学和当代科学元素,形成独特的风格。[1]他的代表作品包括《V.》、《万有引力之虹》、《拍卖第四十九批》等等,其中《万有引力之虹》被评论家比做《尤利西斯》式的迷宫作品。品钦在26岁时就激流勇退,成为一位文学隐士,已有超过35年的时间。然而,他的作品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199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而在《梅森和狄克逊》问世后,他再次成为了热门人物。1997年,品钦推出他的巨著《梅森和狄克逊》,这本书在霍尔特书局版的精装本首版就印发了20万册,久居畅销书之列。[3]
托马斯·品钦是20世纪60年代成名的美国小说家。尽管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都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寓意著称。他的作品在文学界的影响深远,因此品钦也被誉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3]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
老师
1937年,品钦年出生于纽约州长岛的格兰克夫。他还小的时候,全家又搬到了东诺维奇,后来在牡蛎湾镇定居。[2]在他成长的时期里,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飞快,而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世界频繁爆发战争。这种背景之下的人们传统价值观念瓦解,一度陷入困惑和恐慌之中。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仍有许多动乱,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在社会中广泛存在,这些事件给品钦早年的生活和后来的创作带来了影响。[4]
品钦就读于牡蛎湾中小学,从小他就对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十分感兴趣,并且展现出写作方面的才华。他经常给学校的校报《紫色和金色》专栏“仓鼠之声”投稿,除了专栏稿件外,他还给校报写过短篇小说。由于出色的成绩,品钦在牡蛎湾中学得到了“年度学生”的奖励,并且他还作为班级代表在中学毕业典礼上致辞。[2]
1953年,16岁的品钦完成中学学业后,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工程物理。后来,由于自己对英语文学的浓厚兴趣,他转到了该专业领域。在大学期间,他加入了美国海军并服役两年。之后,又回到校园继续深造,并成为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门生之一。最终,品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后,品钦没有选择从事较为乏味单调的固定职务,而是到纽约自由艺术家们经常聚集的格林尼治村住了一年多。[4]
1960年,品钦前往西雅图,成为波音公司特约撰稿人。在那里,他为美国空军专门创办的《波马克军队新闻》杂志撰写了许多关于军事技术方面的文章。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生涯,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对美国社会变革、文化转型以及科技进步等问题的理解,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2][4]
1962年,品钦辞去了工作并来到墨西哥,他在在这里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处女作《V.》,从此正式踏上文学写作的道路。这本小说以“黑色幽默”为特色,描绘了在一个混乱无序、充满物化现象的世界中,人们充满了无奈与挣扎的情绪。《V.》一书使得品钦在1963年获得“威廉·福克纳奖”,同时也标志着其文学创作生涯的开始。[4]转年,该小说又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同年,品钦尝试申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专业研究生,但他的申请未能通过招生评审。[2]
品钦在完成小说《V.》的出版后,开始构思并创作另一部小说《万有引力之虹》。然而,他在此过程中非常需要钱,又不愿用自己精心创作的小说去冒险,因此暂时搁置了《万有引力之虹》的写作。接着,他匆忙地写出并发表了一部作品,名为《拍卖第四十九批》。20世纪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和70年代早期,品钦一直在加州生活并且对加州十分熟悉,这在他的第二部小说《拍卖第四十九批》中有所体现。《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一部分先于1965年发表于《绅士报》上,另一部分于1966年发表于《骑士报》上,后来由J.B.理品克发行公司正式出版。尽管品钦本人并不认为这部作品足够成熟,但正是这部小说也给他带来了成功和声誉。《拍卖第四十九批》于1967年获得了国家文学艺术研究院设立的罗森塔尔基金奖,奖金为2000美元。[2]
后来,品钦在曼哈顿海滩的一间公寓里创作出了小说《万有引力之虹》。这一段时间里,他深度体验着嬉皮士反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氛围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2]
1973年,品钦出版了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在写作期间,品钦曾给这本书起名为《无忧的快乐》,但最终在出版时更改了书名。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轰动,然而与此同时,品钦却神秘消失了,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音讯传出。直到1990年,品钦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葡萄园》出版,并获得了小说家拉什迪的高度评价。后来两人见面,拉什迪惊讶地发现,品钦的思想与他之前所想的极其相似。[2]
品钦和他的文学代理人梅勒尼·杰克逊于20世纪90年代初结为连理,1991年诞下一子,名为杰克逊·品钦,以妻子的姓氏命名。1997年,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一个摄制组在曼哈顿拍摄的一段短片中出现了品钦的镜头。这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引起了品钦的强烈不满,他坚决要求CNN不要播出该镜头。[2]
品钦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会在欧美文坛掀起轰动。2006年,他突然推出了新作《抵抗白昼》,没有任何预告。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这本小说毫无价值,而有些人则将其视为历史小说的典范。三年后,品钦的长篇小说《性本恶》问世,这部小说与品钦之前艰涩难懂的风格大相径庭,写得更为清晰易懂。[2]2013年,品钦出版了《致命尖端》一书,该书是品钦进行的全新文学尝试,并且也是他对当代前沿科技的反思。在这本书中,作者探索了“深网”和极客的生活,并展现了互联网中许多前沿科技即将涌现的趋势。[5]
作品 | 出版时间 |
《V.》 | 1963年 |
《拍卖第四十九批》 | 1966年 |
《万有引力之虹》 | 1973年 |
《葡萄园》 | 1990年 |
《梅森和狄克逊》 | 1997年 |
《抵抗白昼》 | 2006年 |
《性本恶》 | 2009年 |
《致命尖端》 | 2013年 |
作品 | 出版时间 |
《小雨》 | 1959年 |
《维也纳的死亡与救赎》 | 1959年 |
《低地》 | 1960年 |
《熵》 | 1960年 |
《玫瑰之下》 | 1961年 |
《秘密融合》 | 1964年 |
作品 | 出版时间 |
《笨鸟集》 | 1984年 |
作品 | 创作时间 | 备注 |
《明斯特罗岛》 | 1958年 | 与同学柯克帕特里克·塞尔合写 |
托马斯·品钦的作品经常探讨西方社会的本质混乱和解体问题。他使用了一种隐喻的方式,将热力学和信息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熵”引入文学创作中。熵是衡量在一个封闭的热力系统中分子的运动混乱程度的单位。品钦认为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无法避免地向混沌和熵增加的方向发展。品钦的作品通过熵的隐喻,揭示了西方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呼吁人们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现状。[7]
在其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中,他通过讲述二战期间德国的V-2火箭袭击伦敦的故事,探究了人类存在中的混沌和不确定性。小说中出现了一个神秘的现象:只要在一个叫做泰洛尼·斯洛思洛普的美国军官和女性发生性行为的地方,就会被敌人火箭瞄准袭击。这一现象无法用理性的科学方法解释,正是品钦想要表达的内容。他用一个象征性的手法将这个走向疯狂的世界描述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可理喻的,而且受到了某种无法名状的外力的控制。这种外力使得我们这个充满人性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充满兽性的世界,把我们这个充满生命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死寂”的世界。[7]
品钦的小说风格各异,长度也不尽相同。然而,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地运用“追寻”这一叙述模式似乎是品钦笔下作品的一个共同点。无论是在哪一部作品中,品钦都对这种叙述模式情有独钟,喜欢在小说中运用它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品钦运用追寻叙事模式的方式独具匠心,不仅延续了传统的探险方式,还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时代特色。同时,他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不仅反映了传统的象征内涵,还注入了更多现代元素。[3]
他的第一部小说《V. 》讲述了一个叫斯坦西尔的男人追寻一个“ V”的神秘代码的故事 。《拍卖第四十九批》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讲述了俄狄帕·马斯太太在执行遗嘱时的调查经历。在《万有引力之虹》中,品钦描写了美军上尉斯特斯洛普在二战期间受命侦察德国火箭基地及着陆计划的故事。[3]
后现代主义文本的特点包括:呈现出片段化、非连续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开放性、元叙事、异质性、互文性等。托马斯·品钦是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展现了另一种后现代典型。品钦是跨越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后现代作家,其小说的风格体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特点。[8]
在《V.》这部小说中,没有一个中心人物和中心线索,整篇小说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小说中没有哪个人物有最终的生活目标,似乎也没有人能找到生活的目的,他们只是受到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的驱使。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非常奇怪,似乎一团糟。[9]
1963年,品钦获得“福克纳文学奖”[10]
1967年,品钦获得“罗森塔尔基金奖”[10]
1974年,品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同年被提名“普利策奖”[10]
1975年,品钦获得“豪威尔斯文学艺术奖”(拒领奖)[10]
1988年,品钦获得麦克阿瑟奖,奖金有31万美元[2]
2018年,美国艺术和文学委员会将首个“克里斯托弗捷足奖”授予品钦以肯定其终身成就[10]
品钦的口语化文字非常随性,带着厚重的美国风韵,以至于你会忘记它是刻意编造出来的。《性本恶》读起来感觉是那么的不事雕琢,就像是在语言的即兴重复段周围安排了一系列的爵士独奏、场景和谈话。——《新闻周刊》[11]
没有一个作家像品钦这样写作,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具备品钦的这种总体性的知识和记忆。这个总是隐居在小说背后的面孔,藏在历史的迷雾中,却能看透历史的真相,把握住历史的真实和幻觉。也许,多年之后,我们不需要通过历史著作了解过去,只要读读品钦的小说就足够了。——书评人思郁[12]
托马斯·品钦是最好的现代美国小说家之一,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英国评论家詹姆斯·伍德[13]
品钦是我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14]
品钦小说的语言和结构特别出色,他创作的小说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和精神。——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15]
展开
[1]托马斯·品钦 Thomas Pynchon.豆瓣阅读. [2023-03-28].
[2]孙万军. 美国文化的反思者——托马斯·品钦. 第1版. 北京, 2011-02: 第一章7~21.
[3]刘雪岚. 俄狄帕的当代荒原历险记──试论托马斯·品钦对追寻叙事模式的运用[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2): 17-22.
[4]刘艳丽. 托马斯·品钦:将“后现代主义”进行到底[J]. 科技信息, 2010, (16): 539.
[5]致命尖端.豆瓣读书. [2023-04-30].
[6]刘风山. 后现代语境中的托马斯·品钦小说研究. 2013-03: 绪论3~5.
[7]王卓.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与存在主义[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6): 62-65.
[8]姚娜. 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后现代主义下的奇葩[J]. 科技信息, 2011, (04): 5.
[9]赵宏维. 托马斯·品钦与后现代主义[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1): 44-46.
[10]张海榕, 李梦韵. 当代中国托马斯·品钦作品研究评述[J].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9-06-28: 147-156. DOI:10.19967/j.cnki.flc.2019.02.016.
[11]性本恶.豆瓣阅读. [2023-04-09].
[12]托马斯·品钦的迷幻与乡愁.南方艺术. [2023-04-09].
[13]James Wood. Postmodernism's Last Gasps. 《The New Republic》杂志, 2000-07-03
[14]Philip Roth. A Novelist's America: Political or Apolitical?. 《The New York Times》杂志, 2001-03-18
[15]Joseph Heller. Tom Pynchon and the Myth of the Reclusive Author. 《The Atlantic》杂志, 1998-02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22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