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从小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任洛州牧。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而武后则临朝称制。[1][2]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周建立,李旦被降为皇嗣,改姓为武,恢复本名“轮”。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其被复封为相王,囚禁于宫中,后参与神龙政变,实现大唐光复。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隆政变后再次成为皇帝。[3]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让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李旦成为太上皇之初仍掌权,后太平公主欲发动政变,玄宗杀太平公主一党后李旦发诏书称还政玄宗,迁居百福殿。[4]开元四年(公元716年7月13日)病逝,享年五十五岁,庙号睿宗,葬于桥陵;谥号大圣贞皇帝(《新唐书》称大圣真皇帝),后经改谥增谥,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1][2][5]
李旦在位期间,听取姚崇等大臣的建议在内政上革除弊政,休整纲纪,拨乱反正,朝政一派振兴之气;对外采取和亲、招抚政策,同时设立节度使稳定边境;文化上尊孔祭孔。[4]司马光赞这个时期“复有贞观、永徽之风”。[4]文学上,著有《睿宗集》。[6]后世对唐睿宗的评价褒贬不一,《新唐书》称赞他为人谦恭、有诚心;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孙甫也认可李旦的功绩,认为他懂得权衡,有大局观。但是如北宋学者石介、张唐英却认为,李旦执政期间,朝纲混乱,纵容太平公主等人乱政,以致于法纪废弛,可谓庸主。[7][8]
肃明皇后
妻子
王芳媚
妻子
王德妃
妻子
李治
父亲
武则天
母亲
李隆基
儿子
李宪
儿子
李范
儿子
李捴
儿子
李业
儿子
李隆悌
儿子
金仙公主
女儿
左划查看更多
龙朔二年六月己未日(公元662年6月22日),李旦生于长安, 他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个儿子,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最小的儿子(第四子)。[1]初名李旭轮 ,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殷王,遥领(只担任职名,不亲自前往任职)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 李旦成年后,谦恭好学,爱好训诂之学,擅长书法。[1][2]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李旭轮改封为冀王,改名为李轮。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李轮被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 仪凤三年(公元679年),李轮升任洛州牧。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李轮改名为李旦,再次封为豫王。[2]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七日,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雍州牧、豫王李旦被立为皇帝,其妃刘氏被立为皇后,长子、永平郡王李成器被立为皇太子,改元文明。[9]二月十二日,武则天登上洛阳宫武成殿,李旦率文武百官给武则天奉上尊号。二月十五日,礼部尚书武承嗣拿着正式的册封诏书给李旦行礼,确认了李旦的皇帝身份。但他并不参与朝政,而是被安置在别殿,仍由武则天代行皇帝职权。[9]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九月二十一日,在武则天的安排下李旦下诏追封武则天的五世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等五人为太尉或太师,武氏家族的人都加官进爵,同时建立武氏五代祠堂。武则天的做法引起了唐宗室贵戚的不满,[9]英国公徐敬业公开打出反武的旗号,起兵扬州,宰相裴炎借此机会向武则天建议说皇帝已长大,应还政于皇帝,这样叛乱自然平定。结果武则天以谋反罪将裴炎斩首于洛阳都亭驿,徐敬业的反叛也被镇压,中央大权牢牢掌握在武则天手中。[9]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武则天下诏把政权交还皇帝李旦,李旦上疏辞让,武则天再度临朝,代行皇帝职权。正月二十日,大赦天下。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正月二日,李旦封皇子李成义(李捴)为恒王、李隆基为楚王、李隆范(后更名为李范)为卫王、李隆业(后更名为李业)为赵王。[10]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承嗣派人在一块白色石头上凿出“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大喜,将白石命名为“宝图”(后改称天授圣图),又加尊号为圣母神皇。五月十一日,武则天下诏前去洛水叩谢水神,并亲自接受“宝图”。十二月二十五日,武则天前往洛水叩拜,唐睿宗李旦及皇太子李成器都充任随从,文武百官、各蛮夷酋长都按照方位序列站立,参加“拜洛受图”的大典。[10]
在举行洛水水神祭祀的前十天,黄国公李撰伪造李旦的诏书下达给琅玡王李冲,称其被软禁,盼望各亲王的营救,李冲也伪造了一份皇太后要将李姓皇族政权转移到武姓手中的诏书,李冲、李贞借此鼓动各亲王起兵反叛,结果兵败被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或被逼自杀,或斩首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10]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三日,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多人上表朝廷,请求废除唐王朝,建立周王朝,建议现任皇帝唐睿宗李旦改姓武,武则天不准,但提拔傅游艺为给事中。[10]之后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乃至僧尼、道士,共六万余人纷纷上疏请太后称帝,唐睿宗也上表请求改姓武。[10]
九月七日,皇太后武曌批准唐睿宗李旦及文武百官的请求准备称帝。九月九日,武则天赦免天下,建立周王朝,改年号天授;九月十二日,武则天获尊号“圣神皇帝”,唐睿宗李旦被罢黜,改称“皇嗣”,赐姓武,用旧名“轮”,姓名武轮,迁居东宫,一切礼仪比照皇太子规格。[10]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凤阁舍人张嘉福发动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疏武则天,请求封魏王武承嗣当皇太子。宰相岑长倩、格辅元反对变易皇嗣被诬告谋反,十月十二日被诛杀。[10]李昭德上奏说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建立帝国是要传给子孙,侄儿怎么能当继承人,自古以来,没听说侄儿当天子给姑妈兴建太庙的,如果帝国传给武承嗣,先帝再也不能受祭祀香火。武则天觉得有理,接受了他的建议。[10]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宫女韦团儿诬陷李旦的正妃刘氏和侧妃德妃窦氏,说她们祈求鬼神,施法诅咒武则天。十一月二日,两妃前往嘉豫殿参见武则天,退出后,武则天派人将两人诛杀,把尸首埋在宫中。李旦不敢触怒武则天,在武则天面前神色如常,后韦团儿想进一步陷害李旦,有人把内情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下令诛杀了韦团儿。[11]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将睿宗之子全部降位,皇孙李成器为寿春王,恒王李成义为衡阳王,楚王李隆基为临淄王,卫王李隆范为巴陵王,赵王李隆业为彭城王。[11]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一月二十四日,前任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被揭发秘密去见皇嗣李旦被腰斩于市。这件事以后,武则天下令三公九卿以下的官员都不准晋见李旦。这一年,有人检举李旦想要谋反,武则天命令御史中丞来俊臣调查李旦的左右侍从,左右侍从都忍受不了酷刑打算招认。[11]太常工人安金藏向来俊臣哀号说:“你既不相信我的话,我就把心挖出来,证明皇嗣绝对没有谋反。”说完拿起佩刀,剖开自己的腹部,五脏流出,鲜血满地。武曌得知后命御医救下了他,并且相信了李旦没有谋反,命来俊臣停止了调查。[11]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来俊臣又准备诬陷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皇嗣李旦与庐陵王李哲(李显)准备阴谋叛乱,还未有所行动来俊臣的罪行就便被太平公主等揭发,武则天遂下令逮捕来俊臣,六月三日,来俊臣被斩首。[12]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密谋想得到太子之位,不断通过大臣提醒武则天天子之位应该由同姓之人继承,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劝说武则天宝座应该由儿子继承,这样才能与先帝共享子孙香火,并建议武则天召回被安置在房州的李显。内史王及善也给了同样的建议,武则天考虑之后,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12]三月九日,武则天派职方员外郎徐彦伯前往房州迎接李显及其妻儿,三月二十八日,李显返回洛阳。[12]
李显回朝后,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继承人的位置让给庐陵王李显,武则天批准。九月十五日,册封李显为皇太子,大赦天下。[12]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则天将皇嗣李旦改封为相王,并将名字由武轮改回李旦,兼领太子右卫率,后又遥领安北大都护。武则天忧虑李武两家的关系,为了调解李氏与武氏的矛盾,召集两族子弟,在明堂盟誓,要两族和睦共处,李旦与皇太子李显、太平公主一同参与了盟誓。[12]
长安元年(公元701年),突厥默啜可汗率军南侵,李旦被任命为天兵道元帅,统率诸军抵御突厥,不过他并未领军出征,只是名义上的唐军主帅。不久,突厥退兵,李旦又担任左、右羽林卫大将军。[4]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突厥进犯并州,李旦被任命为并州牧,并充任安北道行军元帅;长安三年(公元703年),任命相王李旦为雍州牧;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武则天命姚元之(姚崇)代理相王王府长史。[4]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禅位于李显(唐中宗)。当时,李旦统率南衙(政府)卫军,逮捕凤阁侍郎韦承庆、同章平事房融、司礼监崔神庆等张氏党羽下狱。[13]正月二十五日,李显登基称帝,加授相王李旦称号安国相王,升任太尉(三公之一),兼同凤阁鸾台三品(宰相)。二月二十一日,相王李旦辞去太尉及宰相职位。唐中宗又欲立李旦为皇太弟,李旦坚决辞让。[13]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兵变失败,李旦再次遭受诬陷。右台大夫苏珦调查太子李重俊事件时,被告中有人在口供中提到了相王李旦,苏珦替李旦辩护,李显没有追问,而兵部尚书宗楚客不停设计陷害李旦,命侍御史冉祖雍诬告相王与太平公主,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等人谏言,李显停止了调查。[14]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 )六月初二,唐中宗驾崩,遗诏封温王李重茂为太子,韦皇后主持朝政,相王参政,辅佐幼主。六月四日,韦皇后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发布唐中宗驾崩的消息,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大赦天下,[1]擢升相王李旦为太尉(三公之一)。韦太后派亲信控制南北衙禁军以及尚书省诸司,大肆网罗党羽,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1]
当时,李旦作为皇帝的叔父,被拜为太尉,与太平公主成为韦后夺位的主要障碍,韦党密谋将二人铲除,而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回到京师秘密集结有才干的勇士,与太平公主密谋恢复唐王朝的政权。六月二十日(7月21日 ),李隆基在刘幽求、葛福顺、李仙凫等人的协助下,打着“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号,抢先发动兵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政变成功后李隆基迎接相王李旦回宫辅佐少年皇帝。相王李旦回宫后,护卫现任皇帝李重茂登临安福门,安抚人民。[15]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三日,太平公主传达皇帝李重茂的诏令,把帝位禅让给相王李旦,李旦坚决辞让。刘幽求、李隆基、李成器、太平公主等人劝说让相王以国家为重,接受了李重茂的让位诏书。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在太极殿登基称帝,登上承天门(首都长安西宫正门称承天门),赦免天下,改年号为景云,封被罢黜的李重茂仍当温王。[15]
登上帝位后,李旦在皇子中遴选太子,宋王李成器是嫡长子,而平王李隆基却建立大功,李旦因此犹豫不能决定。李成器辞让说:“国家安定,则先考虑嫡长子;国家危险,则先考虑功勋,如果违背这个原则,天下人民都会失望。我宁可死,也不敢位在平王之上。”刘幽求等功臣也支持李隆基,六月二十七日,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9][15]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二月二日,李旦听从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的建议,命李隆基监督国政,六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和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都由太子裁决,批准李成器辞去司徒的官职,改任李成器为太子宾客。不久,他召见三品以上的官员说想把地位传给太子,大臣坚决阻止李旦才中止。但在四月十三日仍下诏帝国所有政事全由太子裁决,军中判处死刑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跟太子先行商量,然后奏报。[4]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三日,李旦将皇位传给李隆基,李隆基登基称帝,尊李旦为“太上皇”,李旦自称“朕”,每隔五天登太极殿接受朝见,皇帝自称“予”,每天登武德殿处理国事。三品以上官员的任用和重大刑事案件及重大军国政策,由太上皇决定,其他由皇帝决定。[4]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李旦的支持,掌握大权,干涉朝政,朝中宰相、文武百官多依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与左仆射窦怀贞、中书令萧至中等人密谋罢黜李隆基,另立新君。同年七月,右散骑常侍魏知古向李隆基密报太平公主将要在四日发动政变,七月三日,李隆基与诸王和部分大臣谋划后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随后赐死太平公主。太上皇李旦听到变乱后急登天门门楼避乱,政变平息后,李旦下诏宣布窦怀贞的罪状,赦免天下。七月四四,太上皇李旦下诏:“自今以后,军事、政治、刑事案件,一律由皇帝(李隆基)处理,我正追求清静无为,修养心志,以遂平生之愿。”自此李旦迁居百福殿,颐养天年。[4]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六月十九日,太上皇李旦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谥号大圣贞皇帝[1](《新唐书》称大圣真皇帝),庙号睿宗。十月二十八日,葬于桥陵(陕西省蒲城县西)。天宝八年(公元749年),追尊为玄真大圣皇帝[5],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增谥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2]
睿宗平反了一批受到韦后迫害的政治人物,其中包括宗室成员、神龙政变的参与者,以及上疏反对韦后而获罪的韦月将和燕钦融等人。[16][17][4]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七月恢复废太子李重俊的位号之后,十月又追谥为“节愍太子”。并追复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李千里、李多祚、王同皎、苏安恒等人的官爵。[4]
罢免部分斜封官[a],主张用有才华之人。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睿宗接受姚元之(姚崇)的建议罢免数千斜封官,后太子中允薛昭素和太平公主等人建议不能一律罢免。三月三日,睿宗下诏,罢免的斜封官如果有才干的可以依照才干登记录用。[4]
第一,恢复三铨[b]制度。中宗年间,三铨制度遭到破坏。[18]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旦任用宋璟为吏部尚书,李乂、卢从愿为侍郎,负责文官的选拔,从万余人中铨选了二千人;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陆象先、卢怀慎为侍郎,负责遴选武官。[19][4]
第二,连续两次下诏招揽人才。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下诏令让各州县推荐有德有才能能极言时政得失之人。[c]十二月下《博采通经史书学兵法诏》[d],言明凡在经、史、兵法、音乐等方面有擅长的都可以参与选拔。[20][21][17]
第一,整顿禁军。禁军在唐代称为万骑,万骑依仗着在唐隆政变中讨伐韦党的功劳,在长安横行霸道,百姓深受其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旦即位后,将万骑将士全部外放到地方为官,并下诏废止罪犯家属当万骑卫士的规定;另行设立飞骑卫士营,分别隶属左羽林军和右羽林军。[4]后又将左右万骑与左右羽林军整编为北门四军,由葛福顺等将领。[4][22]
第二,削除诸王兵权。李旦为保障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听从兵部尚书姚崇的建议任命宋王李成器韦刺史,撤除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兼管左右羽林大将军军职,将羽林军改编韦太子宫左、右翼侍卫军来充实东宫,并明确规定诸王、驸马不得统领禁军,现任军职的,一律改调别官。[4]
第三,清算韦氏乱党。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旦追废韦皇后、安乐公主为庶人,将结党阿附韦氏的宰相萧至忠、韦嗣立、赵彦昭、崔湜全部罢免,贬为刺史。将谄媚依附韦、武两家的越州长史宋之问、饶州刺史冉祖雍全部流放岭南。[4]
第四,消除武氏影响。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旦取消武则天的“则天大圣皇后”称号,复称“天后”,并废除武氏崇恩庙及昊陵(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之墓)、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23],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的官爵,铲平其坟墓,剖棺戮尸,消除武氏一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23]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六月八日,李旦拟将全国分为二十四个都督府(不包括洛州及近畿州),每个府设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及以下官吏,太子宫右庶子李景伯等上疏说都督权力太大,责任台中,如果用人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而御史官职不高,但正直清高,命他们按时巡查,奸邪可以禁绝。于是李旦撤除都督,设置十道按察使,负责监督地方政治,使得按察使一职成为常设官员。[4][23]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五月,李旦在陇右道黄河以西(今兰州以西)的地区设置了河西道,下辖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瓜州(今甘肃敦煌)、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等七州,实行河、陇分治。[24]并设置节度使、支度使、营田使等职,充实和加强西部、北部的边防。[4]贺拔延嗣成为首任河西节度使,节度使从此成为朝廷正式官职。[23]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令金城公主和亲吐蕃。[4]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后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和,并请求和亲。李旦封宋王李成器之女为金山公主,许嫁默啜,并命鸿胪卿和逢尧出使突厥。默啜遂改穿唐人冠带,南拜称臣,派其子杨我支及国相入朝迎亲。但最终因李隆基即位,亲事废除。[4]
景云二年(公元712年)12月,李旦册拜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让他招抚西突厥治下十姓部落。[4]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通过贿赂鄯州都督杨矩,向朝廷索取河西九曲之地(在今青海东南部)。李旦采纳了杨矩的建议,将河西九曲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赠予吐蕃以示安抚。[4]
推崇儒家文化。景云二年(711年),李旦命太子李隆基到太学行释奠礼(释奠是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太极元年(712年),大赦天下,命官府就近选择三十户人家负责清扫孔子祠堂。[1]不久,再次让皇太子李隆基在国学行释奠礼,并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规定每年春秋行释奠礼。以四科弟子[e]、曾参配祀孔子,列于二十二贤(贞观年间配祀孔庙的左丘明、何休等二十二位先儒)之上。[1][4]
唐睿宗李旦两次称帝,第一次为傀儡皇帝,只有第二次才算是真正的掌权。他即位初期,任用姚崇、宋璟,拨乱反正、革除弊政,休整纲纪,使朝政呈现一派振兴气象,司马光赞这个时期“复有贞观、永徽之风”。[7][4]
根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李旦有《睿宗集》十卷。 [25]《全唐诗》《全唐文》等文集则收录有李旦的诗作、诏令文书(包括制书、诏书、敕书、诰书、册书、玺书、赦文)、表文、序文、铭文、赞文等作品。[26][27]
北宋宋祁、欧阳修的《新唐书.睿宗本纪》中对唐睿宗如此评价:在为人处事、做学问上赞美他谦恭好学,精通训诂之学,擅长草书隶书;[1]在个人功业认为睿宗依靠其子玄宗之功登基,而在位又不久,因而没有可评述的事。[1]但在《新唐书》肃宗代宗传中赞唐睿宗的诚心,他说自高祖李渊以来,有三代皇帝让位其子,其中仅睿宗李旦是出自诚心。[28]
司马光和乾隆皇帝对李旦的评价相似,他们认为唐睿宗能够以玄武门之变等事为鉴,能凭借功劳大小立继承者,就是懂得权衡利弊。[8]
北宋史学家孙甫对唐睿宗的大公无私给予了赞扬,他说:睿宗次子李隆基贤能并且有功劳,睿宗能听取大臣立有功之子的建议并同意长子辞让太子之位,立次子为太子;又因为朝廷内忧外患,天象有变,于是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这是大公无私,也是安定国家的计策。[7]
北宋石介认为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都是庸主,他评价:李旦重蹈(中宗)覆辙,纵容太平公主恣意行事,扰乱朝纲,让天下百姓失望,士人寒心,如果不是有圣明的贤主继位,唐的国祚恐怕难以延续。[7]
《历代名贤确论》中北宋张唐英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评价:中宗睿宗朝廷混乱,武三思、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人,依仗权势作恶,全无法纪,朝廷成了见利忘义之人聚集的地方,刑罚和赏赐成了有权势的奸佞之人的权力。[7]
关系 | 姓名 | 人物概况 |
高祖 | 李昞[29] | 初仕西魏,北周建立后,册封唐国公,追谥为元皇帝,庙号世祖 |
曾祖 | 李渊[30] | 唐朝开国皇帝,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 |
祖父 | 李世民[30] | 唐朝第二代皇帝,首倡晋阳起兵,开创“贞观之治”,获得尊号“天可汗” |
父亲 | 李治[30] | 唐高宗,唐第三代皇帝。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 |
母亲 | 武则天[31] | 武周开国君主,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
关系 | 姓名 | 封号或谥号 | 人物概况 |
兄长 | 李忠[32] | 历封陈王、皇太子、梁王,追封燕王 | 许敬宗陷害李忠联合宰相上官仪、宦官王伏胜谋反,坐罪赐死 |
兄长 | 李孝[32] | 封许王,追封原王,谥号悼 | 早薨 |
兄长 | 李上金[32] | 历封杞王、毕王、泽王 | 被梁王武承嗣和酷吏周兴诬告谋反,自杀于狱中,中宗年间平反 |
兄长 | 李素节[32] | 历封雍王、郇王、鄱阳郡王、葛王、许王 | 母萧淑妃,被武则天赐死。中宗年间平反 |
兄长 | 李弘[32] | 历封代王、皇太子,死后追谥为孝敬皇帝 | 建议修正不合理的律法,组织编纂《瑶山玉彩》,二十四岁猝死于洛阳合璧宫绮云殿 |
兄长 | 李贤[32] | 历封潞王、沛王、雍王、皇太子,追谥章怀太子 | 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武则天废帝主政后,被逼自尽 |
兄长 | 李显[32] | 历封周王、英王、皇太子 | 两次登基为帝,庙号唐中宗 |
姐姐 | 李下玉[33] | 义阳公主 | 萧淑妃生,出嫁袁州刺史权毅。后权毅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坐罪被杀。义阳公主囚于宫中,黯然去世 |
姐姐 | 李氏[33] | 宣城公主、高安公主 | 母萧淑妃,下嫁颍州刺史王勖。武周时期,驸马坐罪处死,公主囚于宫中。唐唐中宗复位后,进封宣城长公主。唐睿宗复位后,改封高安长公主 |
妹妹 | 李氏[33] | 太平公主 | 参与神龙政变,唐隆政变,涉嫌发动谋反,被唐玄宗李隆基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 |
姓名 | 封号或谥号 | 人物概况 |
刘氏 | 肃明顺圣皇后[34] | 部尚书刘德威孙女,生宁王李宪、寿昌公主、代国公主,被武则天处死,追谥为肃明顺圣皇后 |
窦氏 | 昭成顺圣皇后[34] | 润州刺史窦孝谌之女,生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则天处死,追谥为昭成顺圣皇后 |
豆卢氏 | 贵妃[35] | 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侄女,抚养申王李捴、玄宗李隆基 |
崔氏 | 贵妃[35] | 生鄎国公主 |
王氏 | 德妃[32] | 润州刺史王美畅之女,生薛王李业、淮阳公主、凉国公主 |
王芳媚 | 贤妃[35] | 润州刺史王美畅之女,王德妃之妹,抚养薛王李业 |
崔氏 | 孺人[32] | 生岐王李范 |
柳氏 | 宫人[35] | 中书令柳奭孙女,生申王李捴 |
关系 | 姓名 | 爵位或封号 | 人物概况 |
长子 | 李宪[32] | 让皇帝 | 睿宗复位,他主动将储君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自己任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后历尚书左仆射,岐、泽州刺史,复拜太尉,改封宁王 |
次子 | 李捴[32] | 惠庄太子 | 唐睿宗复位,历任右卫大将军、殿中监、光禄卿、右金吾卫大将军,进封申王 |
三子 | 李隆基[32] | 唐玄宗 | 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导致安史之乱 |
四子 | 李范[32] | 惠文太子 | 参与消灭太平公主势力集团,迁太子少师,出任华虢岐三州刺史 |
五子 | 李业[32] | 惠宣太子 | 唐玄宗时出任同、泾、豳、卫、虢等州刺史,迁太子太保。孝顺养母王贤妃,抚养同母妹淮阳公主李花山、凉国公主的儿子,进位司徒 |
六子 | 李隆悌[32] | 隋王 | 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去世 ,年仅十一岁 |
女儿 | 李氏[33] | 寿昌公主 | 嫁崔真 |
女儿 | 李氏[33] | 安兴公主 | 嫁梁王府参军薛琳,早薨,谥号昭怀 |
女儿 | 李氏[33] | 荆山公主 | 嫁薛伯阳 |
女儿 | 李花山[33] | 淮阳公主 | 下嫁王承庆 |
女儿 | 李华婉[33] | 代国公主 | 下嫁郑万钧 |
女儿 | 李华生[33] | 凉国公主 | 初封仙源县主,下嫁薛伯阳,又嫁温曦 |
女儿 | 李氏[33] | 薛国公主 | 初封清阳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裴巽 |
女儿 | 李氏[33] | 鄎国公主 | 初封荆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郑孝义 |
女儿 | 李氏[33] | 金仙公主 | 初封西城县主,后出家修道 |
女儿 | 李持盈[33] | 玉真公主 | 初封崇昌县主,后出家修道 |
女儿 | 李氏[33] | 霍国公主 | 嫁裴虚己 |
武则天执政期间,长安城东一带住民王纯家里有口水井,井水忽然从井口溢出,无法堵塞,终于流成一个数十顷大的小湖,称隆庆池。相王李旦的五个儿子[f]住宅都在池北,唐中宗李显继位后,望气家提醒李显说:“那里有一种非常浓烈的帝王气,最近越发强烈。”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四月十四日,中宗亲自到李旦家里做客,在隆庆池上划船,表演大象杂耍,欲用天子之身和大象体重压制隆庆池里的天子气。[9]宴饮上,中宗对李旦说:“你相王府选了个好地方,南临这个池子,风光很好。”李旦回答:“当初母后赐宅于此,想是这个地方离内宫不远,使臣弟朝见皇兄时更方便,没想到赐宅不久这里就因井成池,足见母后的英明。”中宗就此打消疑虑。[36]
唐隆政变前,李隆基并未把兵变计划告诉李旦。他对刘幽求、葛福顺等人道:“这次举事是为了挽救大唐社稷,事情若成功,所有的福祉都归相王。但若万一事败,我们以身殉国便是,何必连累相王。[2]现在将计划告知相王,他若赞成,就是让他也参预这种危险的行动,若不赞成,必会坏了大事。”政变成功后,李隆基请李旦入宫稳定局势,并叩头请罪。李旦抱着李隆基,哭道:“社稷宗庙没有彻底毁坏,全都是你的功劳啊。”[2]
李旦崇信道教,曾召见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请教阴阳术数。司马承祯道:“所谓‘道’,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李旦又问:“对于个人修行来说,无为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司马承祯答道:“治理国家与个人修行是一个道理,只要顺应世间万物的自然发展,屏除私心杂念,国家便可趋于大治。”李旦大为赞赏,将司马承祯比喻为教育黄帝的广成子。[4][9]
太平公主为了除掉太子李隆基,在彗星之事上借题发挥,指使术士向李旦进言:“彗星出现标志着除旧布新,而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星、心前星均有变化,这一切都预示着皇太子将要成为天子。”她本意是指太子将会篡位,想借此挑拨李旦与李隆基的父子关系,引起李旦的猜忌之心。但李旦却认为这是天意让他禅位太子,决定“传德避灾”。[4]
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见弄巧成拙,又极力劝谏,认为李旦不可禅位。李旦却道:“中宗年间,奸佞擅权,上天多次示警。我当时就曾请中宗择立贤子,以避灾祸,结果惹得中宗不悦。我为此忧惧数日,寝食难安。难道说我能劝说中宗禅位,而临到自己该禅位的时候,反而做不到吗?”[4]
李隆基听闻消息,连忙入宫叩头力辞。李旦道:“社稷能够安定,我能够登基,都是你的功劳。如今帝座星有灾异出现,我传位给你,是希望能转祸为福,你又何必有所疑虑。”李隆基仍极力推辞。李旦又道:“你若是一个孝子,就当接受禅位。难道非要等我死了,方肯在我的灵柩前即位吗?”李隆基只得答应,流涕而出。[4]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也是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千米的丰山上,西南距西安约110米。[37][38]
据《蒲城县志》记载,桥陵“陵墓占地二十九顷九十亩四分”。桥陵陵园地面城垣绕山筑成,陵墙四隅各筑有角阙。内城城垣四面各开一门,东曰青龙门(又名东华门),西曰白虎门(又名西华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各门门前两侧筑有门阙,并竖有大型石刻。据勘测,现存陵园基址平面呈“刀把形”,南、北两门间距约1900米,东、西两门间距约1800米。其南墙全长2800米,东墙全长2640米,西墙全长2800米,北墙全长5080米,周边总长13320米,形状略类似唐长安城的格局。[38]桥陵建于盛唐时期,陵园规模壮观,建筑、石刻宏大、完备。据记载,陵园地面建筑除了朱雀门内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阙楼、宫殿和陵署等。陵墓石刻艺术造型力求展现富贵气象的宏大、壮丽,陵墓建制高大宏伟。唐睿宗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38]
兴庆池,位于兴庆宫中部,旧址在今西安兴庆宫公园内。其原为隆庆坊一块低洼地,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雨水积涝而成池,后池的面积日渐增大,到唐中宗时期,池面已扩至数顷,深数丈。据考古实测,兴庆池东西宽915米,南北长214米,面积达18.2万平方米。兴庆池初名隆庆池,俗称五王子池,兴庆宫兴建后,又改称兴庆池,因附会此池有黄龙出现,故又称龙池。在兴庆宫中以兴庆池为中心,周围兴建了许多楼阁,从而形成了以湖色风光为特色的风景区。现在的西安兴庆宫公园,是1958年在唐兴庆宫的遗址上兴建的。园内的建筑物是参考历史文献记载,另行修建,兴庆湖也非旧貌,而是人工重新开挖而成的,公园仍以“兴庆宫”命名。[39]
景云钟因铸造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相传这一年,唐睿宗李旦巡游至周至,夜宿行宫,梦见霞光满天、祥云缭绕,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下令铸钟。景云钟重6吨,口沿为六角弧形。钟顶端趴有一只神兽,名曰蒲牢。[40]
整口钟分为上、中、下三段,每段又分六格,每格都铸造有不同的图案,有飞凤、走狮、祥云、仙鹤、独角牛、飞天等。钟上还均匀地分布有32枚圆形钟乳,十分对称,起着装饰和调节韵律的作用。钟身从上往下数第三格正中,铸刻着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骈体铭文,共292字,18行,每行17字,空格14个,字体为篆、隶的楷书。内容以宣扬道教教义为主,阐述了景龙观的来历、景云钟的制作过程,以及对钟的赞扬。李旦传世的书法作品极少,此钟上的铭文为其中之一,故历来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40]
景云钟起初被悬挂在刚落成不久的唐景龙观(位于唐长安城崇仁坊西南隅,今西安下马陵一带)所以,这口钟也被称为“景龙观钟”。明洪武十七年(1384),在唐长安城钟楼旧址上建了一座钟楼,以保存这口富有神话色彩的景云钟,并用来报时。[40]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扩建西安城,将钟楼迁往今天西安钟楼的位置。据负责迁移钟楼任务的陕西巡抚龚懋贤所撰《钟楼东迁歌》碑记载,当钟楼移建工程完结,把景云钟搬来,悬挂起来之时,这钟却怎么也敲不响,只好又把它送回原处。[40]
民国初年,景云钟曾在西安亮宝楼展出,后长期存放于此,供人观赏。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政府将景云钟拆卸外运,埋于乡下避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才将景云钟迎回古城,于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建亭保存景云钟。[4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景云钟钟声进行录音,于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一直沿用至今。2000年年底,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第一套《中国古钟》纪念邮票中,就选用了景云钟。[40]
2008年2 月 12日,西安收藏爱好者乔连学将收藏多年的 “中央黄天真文”石刻无偿捐赠给西安博物院。有关专家称,该石刻为唐睿宗李旦陵园——— 桥陵的镇陵石刻,大约在清末民初出土传藏于民间。[41]
石刻为青灰色石质,盖、底各一石。盖石为正方形,边长 74厘米,厚12.5 厘米。底石也是正方形,边长 73厘米,厚 15.5厘米。盖石正中有天马状麒麟图案,为道教五灵之一的中央守护神,周边刻有 12朵祥云。底石的四个侧面有 12个动物线刻图案,依次为牛、雁、蟹、狗、狼、豺、羊、鹰、龙、蛟、鱼、鳖。底石石面所刻 16 个道教符箓大字的汉字楷书译文为:“黄中总气,统摄无穷,镇星吐辉,流炼神宫”,书法遒劲有力,刀功熟练,线条流畅,是道教书法石刻艺术的精品。[41]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育成认为,该石刻揭示出唐睿宗桥陵曾使用了道教 “太上灵宝洞玄灭度五炼生尸”之葬仪。[41]
相关文学作品
体裁 | 作品名称 | 作者 | 简介 |
小说 | 《薛刚反唐》[42] | 【清】如莲居士 | 李旦是书中重要人物,事迹贯穿全书 |
传记 | 《唐帝列传—唐中宗唐睿宗皇帝传》[35] | 史晓云 | 用史家笔法介绍了唐睿宗的一生 |
相关影视作品
影视类型 | 剧名 | 年份 | 饰演者 |
电视剧 | 《一代女皇》[43] | 1985年 | 华少江 |
《一代公主》[44] | 1986年 | 康殿宏 | |
《薛刚反唐》[45] | 1986年 | 陈亚兰 | |
《武则天》[46] | 1995年 | 韩青 | |
《大明宫词》[47] | 2000年 | 王涛 | |
《天子寻龙》[48] | 2003年 | 骆应钧 | |
《无字碑歌》[49] | 2006年 | 王今心 | |
《武则天秘史》[50] | 2011年 | 田俊丞 | |
《太平公主秘史》[51] | 2012年 | 叶鹏 | |
《美人制造》[52] | 2014年 | 高基才 | |
《隋唐英雄传之薛刚反唐》[53] | 2016年 | 刘成祥 | |
纪录片 | 《大唐帝陵之桥陵》[37] | 2020年 | 无 |
《大明宫》[54] | 2009年 | 无 | |
《中国通史》[55] | 2013年 | 无 | |
文化节目 | 《百家讲坛之隋唐风云》[56] | 2020年 | 于赓哲主讲 |
展开
[a]中宗时期,韦太后和安乐公主干预朝政,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卖官鬻爵,乌烟瘴气。只要出钱三十万,不论何人都给官做。他们不经中书、门下批准,直接由皇帝降墨敕授予。当时人称为“斜封官”。[18]
[b]唐初规定,官员的选用、考绩都由尚书省主管,文官经由吏部,武官经由兵部,尚书与侍郎合称三铨。
[c]风化之本,人伦之先,宜令州县劝遵,令知礼让。天下有奇才异行者,
沈伏不能自达,及官人有能极言时政得失,并令本州具状封进。乡饮之礼,
废日已久,宜令诸州,每年遵行。
[d]其有能明三经通大义者;能综一史知本末者;通三教宗旨究精微者;善
六书文字辨声象者;博度雅曲、和六律五音者;韬略孙吴、识天时人事者;
畅于词气、聪于受领、善敷奏吐纳者,咸令所司博采明试,朕亲择焉。
[e]即孔门十哲,指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冉雍;言语科宰予、端木赐;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学科言偃、卜商。
[f]寿春王李成器、衡阳王李成义、临淄王李隆基、巴陵王李隆范、彭城王李隆业。
展开
[1]【晋】刘昫著/尹小林校注. 《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中宗睿宗传[M].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出版社, 2022-07: 321-351.
[2]【宋】欧阳修/宋祁著. 《新唐书》卷五.本纪第五.睿宗玄宗传[M]. 尹小林校注.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出版社, 2022-07: 212-250.
[3]李玉兰. 《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海辞书, 2010: 2542.
[4]【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全四册)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二十六.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上、下[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0-01: 760-774. 978-7-80761-037-3.
[5]【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三.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0-01: 861-862. 760-774. 978-7-80761-037-3.
[6]欧阳修、宋祁等著. 《新唐书》卷六十.志第五十.艺文四[M]. 尹小林校注.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出版社, 2022-07: 3771.
[7]黄德华. 《二十五史与家国兴衰》[M]. 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2-11: 1539. 9787308226868.
[8]【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四[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0-01: 731-745. 978-7-80761-037-3.
[9]【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全四册)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0-01: 665-654. 978-7-80761-037-3.
[10]【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全四册)卷第二百四.唐纪二十[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0-01: 676-688. 978-7-80761-037-3.
[11]【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全四册)卷二百五.唐纪二十一[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0-01: 689-702. 978-7-80761-037-3.
[12]【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全四册)卷二百六.唐纪二十二[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0-01: 703-716. 978-7-80761-037-3.
[13]【北宋】司马光. 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全四册)卷第二百七.唐纪二十三[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0-01: 717-730. 978-7-80761-037-3. .
[14]【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全四册)卷第二百八.唐纪二十四[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0-01: 731-745. 978-7-80761-037-3.
[15]【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2011-08: 卷第二百一十.唐纪二十五. 9787101081121.
[16]【晋】刘昫著/尹小林校注. 《旧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四十,王及善等[M].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出版社, 2022-07: 6753.
[17]周其力. 唐睿宗政治势力的消长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21-5
[18]李楠. 《大唐王朝》[M].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1-01: 1016-1019. 97875200522694.
[19]欧阳修、宋祁等著. 《新唐书》卷四十五,志第三十五.选举志下[M]. 尹小林校注.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出版社, 2022-07: 2584-2595.
[20]【宋】刘敏求. 《大唐诏令集》[M]. 中华书局, 2008-05: 卷一百二. 9787101060720.
[21]李舜臣,欧阳江琳编著. 《中国科举文化通志 —历代制举史料汇编》[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11: 16-17.
[22]汪家华,罗立军著. 《唐长史研究》.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12: 210.
[23]《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卷二百一十[M].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8-05: 2645.
[24]贾志刚著. 《开放的大唐:万国来朝 》( 外交篇)[M]. 西安出版社, 2017-04: 60.
[25]尹小林校注. 《二十四史:完本精校大全集》. 2020-05: 卷六十.志五十.
[26]【清】彭定求. 《全唐诗》[M]. 中华书局, 1960-4: 卷二. 9787101006384.
[27]董诰. 《全唐文》[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 卷十八、卷十九. 9787532508549.
[28]【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卷六.本纪第六.肃宗代宗传[M]. 尹小林校注.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出版社, 2022-07: 284-295.
[29]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全42卷)卷二十六[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10: 2340. 9787213094156.
[30]【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高祖诸子[M]. 尹小林校注.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出版社, 2022-07: 4100-4110.
[31]萧让. 《武则天传》[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3-04: 2601. 9787570228652.
[32]【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卷八十一 列传第六.三宗诸子[M]. 尹小林校注.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出版社, 2022-07: 4203-4230.
[33]【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诸帝公主[M]. 尹小林校注.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出版社, 2022-07: 4325-4350.
[34]【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后妃上[M]. 尹小林校注.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出版社, 2022-07: 3925-3945.
[35]史晓云. 《唐帝列传—唐中宗唐睿宗皇帝传》.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00-01: 305. 9787806260050.
[36]赵扬、杨焕亭. 《大唐帝王三部曲之唐玄宗》[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02: 第七回.
[37]大唐帝陵.豆瓣. [2023-06-04].
[38]刘向阳、王效锋、李阿能. 《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唐代帝陵》[M]. 三秦出版社, 2015-12: 510-518. 9787551811712.
[39]《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全10册)[M]. 三秦出版社, 2016-5: 1057.
[40]《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M]. 赵力光. 西安大学出版社, 2017-11: 144-152. 978-75604-3798-8. (4)
[41]萧湘. 唐睿宗陵园道教石刻入藏西安博物院[J]. 1994-2023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08-01
[42]薛刚反唐.豆瓣. [2023-06-04].
[43]一代女皇 (1985).豆瓣电影.[2022-06-29]. ., .[2022-07-08].
[44]一代公主 (1986).豆瓣电影.[2022-06-29]. ., .[2022-07-08].
[45]薛刚反唐 薛剛反唐 (1986).豆瓣电影.[2022-06-29]. ., .[2022-07-08].
[46]武则天 (1995).豆瓣电影.[2022-06-29]. ., .[2022-07-08].
[47]大明宫词.猫眼电影. [2023-06-04].
[48]天子寻龙 天子尋龍 (2003).豆瓣电影.[2022-06-29]. ., .[2022-07-08].
[49]无字碑歌:武则天传 (2006).豆瓣电影.[2022-06-29]. ., .[2022-07-08].
[50]武则天秘史.猫眼电影. [2023-06-04].
[51]太平公主秘史.猫眼电影. [2023-06-04].
[52]美人制造.猫眼电影. [2023-06-04].
[53]隋唐英雄传之薛刚反唐.豆瓣. [2023-06-04].
[54]大明宫.猫眼电影. [2023-06-04].
[55]中国通史.猫眼电影. [2023-06-04].
[56]百家讲坛:隋唐风云.猫眼电影. [2023-06-04].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22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