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故事】_关于清正廉洁的小故事整合(清廉故事有哪些)

【清廉故事】_关于清正廉洁的小故事整合(清廉故事有哪些)

作为一个官员干部,最基本的工作素养就是要有公私分明,为政廉洁。这两个要点是非常重要的,很基础的两个要求,但也是很难做到的,在历史上廉洁的人其实也有很多,一起看看。

关于清正廉洁的小故事整合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建立我们新中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他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 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钉缀补钉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6.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7.人到何时最清醒

人在失败时最清醒。因为胜利容易冲昏头脑。“人生得意须尽欢”,面对美酒、鲜花、掌声、喝彩,往往会忘记自己能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拿破仑在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时,骑在马上狂妄地大叫“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而兵败滑铁卢被流放到荒岛时,却万念俱灰,痛不欲生。思前想后,他终于清醒地感叹道:“好长时间没和士兵一起喝汤了。”

股票套牢时最清醒。虽然所有股市都醒目地写着:“入市要谨慎,股市有风险。”可牛市时,看到别人发财,看到别人疯狂,头脑就会发昏。直到熊市来临,股市大跌,他们才真正相信股市有风险,才知道股市能赚钱赚到手软,也能套牢赔个精光;才明白做人不能太贪这一人生大智慧。

大病降临时最清醒。有的人在身体健康时,忙着争名夺利、争权夺势,打得你死我活,势不两立。一旦大病降临,患上绝症,这才清醒,相对于身体与生命,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与其费尽心机争个昏天黑暗,不如相互谦让,和谐相处,既有利于开展工作,又有利于身心健康。

受到重挫时最清醒。人在一路顺风时,容易骄傲自满;春风得意时,容易狂妄自大。只有突生巨变,遭到当头一棒,才会幡然醒悟。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人士非逃即死,一些原来寄希望于变法的人如梦方醒,明白了想通过变法来争得权益无异于与虎谋皮。于是从此放弃改良的幻想,坚定地走上革命的道路。

退休赋闲时最清醒。退休老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减少了利益牵扯,平心静气,闲云野鹤,就能以坦荡的胸怀看待往日的鸡虫得失。一些官员离职后,前呼后拥的没有了,吹牛拍马的没有了,与普通百姓平起平坐了,对群众疾苦感同身受了,于是对许多问题有了格外清醒的认识。

东窗事发时最清醒。大肆贪污受贿的贪官,最后东窗事发,或锒铛入狱,或绑赴刑场,这才幡然醒悟:钱不能把人送入天堂,却能把人送进地狱。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摘自党的生活《反腐倡廉版》)

8.警惕“钱”的诱惑

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在唐代张固所撰的《幽闲鼓吹》中,记载了一个“钱能通神”的故事。中唐时期,京城发生一件大案,牵扯到不少官员。但因为有人暗中活动,所以迟迟不能结案。有一天,宰相张延赏想起此事,非常愤怒,便召见司法官吏,当面下令:“此案已久,限在十天内审结。”第二天上午,张延赏来到自己办公的地方,发现书案上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三万贯,请不要过问此案”。张延赏大怒,当即把纸条撕了,又下令下属督促审理此案。可隔天去办公,见书案上又出现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钱五万贯”。张延赏更是气愤,下令限在两日内审结。又过了一日,桌上又有了一张纸条,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钱至十万,已经可以通神了,没有不可挽回之事。我怕由此得祸,只能不去管这桩案件了。”从此,张延赏不再过问,这件案子也就一拖再拖,最后大事化小,不了了之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有禁不住诱惑的时候。三万的时候不收,五万的时候不收,但人家出手十万,够自己一家吃喝享用一辈子了,收还是不收?其实,很多因受贿而落马的领导干部,也都有过这种“不收”的经历。张三送时没有收,李四送时没有收,王五送时没有收,赵六送时也没有收,可到了钱七来送的时候,鬼使神差地就收下了。收下了也就被套住了,只能让人家牵着鼻子走了。所以,无论你有多么丰富的“拒贿”经验,都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

第二,任何一个领导,都可能遇到不易决断的难题。以张延赏为例,本来一身正气,要与腐败现象斗争到底。但当对方“钱至十万”的时候,他知道对手力量强大,就害怕了,担心自己“由此得祸”,所以赶紧罢手。现实生活中这种事也不少。有一些送钱者,不仅“来头”很大,而且态度也很“执著”。你不收,他就不高兴,说你不讲义气和交情。如果真的把他拒之门外,或者把他送的钱交到有关部门,他可能会找你麻烦。由此可见,拒贿也是一件难事。

钱之所以能够动摇人的心理防线,原因不在钱,而在人。或是迷恋享乐的时候,便愈发看重钱的功能;或是情绪低落的时候,便想用钱来填补内心的不平;或是发现权力即将失去的时候,便要用钱来为自己安排后路;或是迫于某种压力的时候,便干脆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但这正如罗兰所言:“物质上无止境的追求,其结果都是对个人价值无止境的否定。”尤其是对于公权的掌握者,手一旦伸出去,便没有安全可言了。

古人说,钱可以“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但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记住生活中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一定要警钟长鸣,记住比钱更强大的力量是坚定的信念。(摘自《人民日报》)

9.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10.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11.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12.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5.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